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27856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docx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最新版)

 

编制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

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

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

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幼儿教案、小学教案、中学教案、教学活动、评语、寄语、发言稿、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tips:

Thisdocumentiscarefullycompiledbythiseditor.Ihopethatafteryoudownloadit,itcanhelpyousolvepracticalproblems.Thedocumentcanbecustomizedandmodifiedafterdownloading,pleaseadjustanduseitaccordingtoactualneeds,thankyou!

Inaddition,thisshopprovidesyouwithvarioustypesofclassicsampleessays,suchaspreschoollessonplans,elementaryschoollessonplans,middleschoollessonplans,teachingactivities,comments,messages,speechdrafts,workplans,worksummary,experience,andothersampleessays,etc.IwanttoknowPleasepayattentiontothedifferentformatandwritingstylesofsampleessays!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

  这是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是优秀的高中语文必修下册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第1篇

  教学目标:

  1、继续积累文言文的重要词语和重要句式。

  2、理解孟子的保民而王的思想。

  3、欣赏本文中孟子的论辩特色。

  教学重点:

  孟子的善于设喻、迂回曲折、层层深入的论辩特色是本文的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本文一问一答紧紧相连,内容篇幅长,结构层次不是太容易,需要老师提示。

  课时安排:

  两大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孟子其人

  本单元全是孟子的文章,所以有必要先来了解他的基本情况。

  孟子,名轲。

战国时邹人。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一生周游列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但是始终不受重用,然而他傲视诸侯,决不苟同,晚年返回家乡讲学著书。

  后来,人们将孔子和孟子并称“孔孟”,且称孟子为“亚圣”。

  结合课本150页的方框内容来了解孟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1、仁政思想——

  2、民本思想——民为贵君为轻

  3、性本善——凡人皆可成尧舜

  4、进退两自如的个人修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二、串讲一二节词句翻译,了解谈话初始状态。

  1、字词:

  

(1)徒:

门徒

  

(2)焉:

助词,无意义。

  (3)是以后世无传焉所以后世没有流传

  臣未之闻也我没有听说这些

  无以,则王乎不停止非要说的话就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2、由对话的开始几句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怎样的?

  我们先来看看齐宣王想谈的两个人是什么样的人:

  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晋文公定乱扶周,破楚救宋;皆是春秋时的霸主。

可见他喜欢的想谈的就是霸道之事,而霸道和孟子所主张的王道是两个对立的主张。

  霸道——君主凭借武力、刑法、权势等进行统治。

  王道——以儒家的仁义治理天下

  由此可见,谈话双方开始的立场是完全对立的,而且对方是君王,孟子在这种情形下要想向齐宣王推行他的仁政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

  孟子用一句托词“我没听说过”轻巧的转换了话题,既不得罪齐宣王又回到自己的预设话题上来了,但是,想要成功也是要打个大大的问号的。

  三、然而最终的结果是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第2篇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1、疏通文意,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并归纳其规律;

  2、初步了解文章大概思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掌握“保”“爱”“道”等重点词语;

  2、掌握宾语前置的一般规律(倒装句);

  3、培养学生在浅易的问题上自主学习。

  三、主要教法:

问题讨论法自主研读

  四、教具:

实物投影。

  五、过程:

  

(一)导语设计:

  

(二)解题:

  战国时期,列强纷争,以征伐为能事,各诸侯国都是野心勃勃地追求霸主的地位。

对外连年征战,对内盘剥人民,致使广大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

  而齐国在东方诸侯中又号称强国,齐宣王野心勃勃,扩置学官,招揽学士,任其讲学议论。

孟子这时在齐宣王身边供职。

  于是孟子便在一次齐宣王问有关齐桓晋文称霸之事的时候,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阐发他的“发政施仁”、改革政治,实行王道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齐桓晋文之事》。

  (三)研读课文1——14节

  

(1)学生朗读课文1——14节;

  

(2)指名学生翻译课文;

  (3)学生质疑;

  (4)教师点拨归纳:

  1、词类活用:

  

(1)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闻,使(我)闻;

  

(2)无以,则王乎?

王,动词,行王道以统一天下。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

异,对……感到奇怪。

  2、特殊句式:

  

(1)臣未之闻也。

  

(2)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3)何由知吾可也?

  (4)牛何之?

  归纳:

  宾语前置的条件: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B.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C.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予以强调;

  例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惟利是图、惟命是从。

  (5)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主谓倒装)

  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3、重要句子翻译: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翻译:

通过安抚百姓实行王道,没有谁能阻挡得了。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翻译:

老百姓都还以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呢!

  (3)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翻译:

我并不是吝惜钱财才拿羊去替换它(牛),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应该的。

  4、一词多义:

  爱A.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吝惜)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吝惜)

  B.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爱护)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E.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六国论》)

  道A.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述说、谈论

  B.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说、讲

  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孙丑下》)道义、道理

  D.任重道远路、道路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动词)

  (四)作业

  1、诵读课文;

  2、记忆重要的词句。

  齐桓晋文之事教学设计第3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孟子、《孟子》及其思想。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并总结词类活用的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能根据句式特点、词类活用的规律,熟练翻译文言语句。

  2.掌握本文的论证技巧和说理方法。

  (三)德育目标

  理解文中阐述的“保民而王”、“仁政”的思想和主张。

  (四)美育目标

  欣赏孟子散文的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以及善设机巧,引人人彀,先纵后擒,用比喻说理,论辩是非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思想及“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具体内容;

  3.体会文章磅礴气势及形象的说理;

  4.学习孟子的论辩技巧;

  5.文言实词、虚词及重点语言现象和句式特点;

  教学难点

  1.孟子的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及在文中的体现;

  2.孟子的论辩技巧;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课前结合书下注释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

  2.阅读课本中郭预衡的《简介》,找出要点。

  二、关于孟子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政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

  1.民本主义思想。

  2.邦国的主权在民。

  3.对不施仁政的暴君人民是不可以不服从的。

  4.政事以民为归宿。

  5.用人以民意为准。

  6.国家应以保民为职责。

  7.国君施行仁政以使百姓安居乐业。

  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善辩,在论辩时又善设机巧,先纵后擒。

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三、课文诵读、感知

  思考:

  1.孟子和齐宣王谈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文章的结构如何划分。

  明确:

  1.孟子和齐宣王的谈话主要内容的实行王道仁政的政治主张。

  2.文章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开头至“王请度之”。

  第二部分: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至“孰能御之”。

  第三部分:

“王曰: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至篇末。

  四、分析第一部分

  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可分三层:

  第一层:

开头至“则王乎”。

  第二层:

从“曰: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至“是以君子远疱厨也”。

  第三层:

从“王说”到“王请度之”。

  1.学生朗读第一层,抓住重点词。

  “是以”属固定词。

  “臣未之闻也”宾语前置,正常语序的“臣未闻之也。

”(书下注释中重点词语)

  教师点拨思路:

  齐宣王与孟子的谈话以“霸道”开端,而孟子以“臣未之闻也”一句巧妙地将话题转向谈论“王道”。

  2.学生自读第二层,明确“保民而王”的政治主张,体会“以羊易牛”的阐发艺术。

  重点词:

  “莫之能御”属宾语前置,正常语序为“莫能御之”。

  “之”字一词多义现象。

例如:

“臣固知王之不忍也”,“牛何之”,“王见之”。

  3.学生自读第三层,概括大意,并用两个字概括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明确:

阐述齐王之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的道理。

  孟子为齐宣王指明的方向:

推恩。

  第二课时

  一、分析第二部分

  学生熟读课文。

  教师点拨:

  “危士臣”“朝秦楚”属使动用法。

  特殊句式:

“若是其甚与”“何以异于邹敌楚哉。

  二、分析第三部分

  熟读后译再背。

  抓住“进”“愿”“恒心”“仰”“俯”“谨”等重点词。

  三、作业

  课后思考与练习二、三。

  第三课时

  一、学习孟子论辩技巧

  学生速读课文,找出话题切换,理出作者论辩思路。

  明确:

  1.齐宣王以问“霸道”开头,被孟子“臣未之闻也”巧妙将话题转向“王道”的讨论。

  2.从“以羊易牛”的事例切入,将对齐桓晋文之事的注意转到对“仁”的注意。

  3.以一系列的比喻引出对“仁政”的议论,说明齐宣王不行仁政非不能而是不为。

  4.列举“霸运”的种种危害,从而衬托王道仁政的益处,进而激发仁政之道的具体措施。

  二、领会孟子形象说理,善用比喻的妙处

  学生归纳文中比喻句。

  三、作业

  背诵课文最后一段。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

  

(一)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无以,则王()乎 将以衅()钟

  彼恶()知之 予忖度之()

  语人曰:

“我不能。

”() 便嬖不足于使令于前与?

() 吾惛(),不能进于是矣

  放辟()邪侈()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莅()中国

  谨庠(

  )序之教

  

(二)解释下面加点词。

  1(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

  (2)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

  2(1)无以,则王乎?

  )

  (2)则可以王矣?

  )

  (3)保民而王

  (4)是心足以王矣(

  )

  (5)(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1)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

  (2)若无罪而就死地也(

  )

  (3)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

  (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5)若是其甚与?

  )

  (6)其若是,孰能御之?

  )

  4(1)然,诚有百姓者也(

  )

  (2)然则一羽之不举(

  )

  (3)物皆然,心为甚(

  )

  5(1)抑王兴甲兵(

  )

  (2)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

  6(1)否,吾何快于是(

  )

  (2)吾惛,不能进于是(

  )

  (三)指出下面句中的通假字,并说明一哪个字通假。

  (1)无以,则王乎?

  )

  (2)王说,曰:

…… (

  )

  (3)行旅皆欲出於王之涂(

  )

  (4)盖亦反其本矣(

  )

  (5)颁白者不负戴於道路矣(

  )

  (6)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

  (7)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

  (8)及陷于罪,然后从面刑之,是罔民也(

  )

  (四)解释下面加点词。

  )

  (1)牛何之(

  )

  (2)不知有诸(

  )

  (3)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

  (4)齐国虽褊小(

  )

  (5)彼恶知之(

  )

  (6)则牛羊何择焉(

  )

  (7)夫我乃行之,反面求之,不得吾心(

  )

  (8)于我心有戚戚焉(

  )

  (9)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

  (10)舆薪之不见(

  )

  (11)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

  (12)百姓之不见保(

  )

  (13)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

  (14)权,然后知轻重(

  )

  (15)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

  (16)犹缘木而求鱼(

  )

  (17)殆有甚焉(

  )

  (1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

  (19)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

  (2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

  )

  (21)奚暇治礼义哉(

  )

  (2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

  (五)翻译下面句子。

  (1)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天下可运于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分析。

  

(一)整体把握。

  1、《齐恒晋公之事章》是什么体裁的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中心是什么?

请概括(不超过2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认为国君要怎样才可以“王天下”?

为什么?

(两个问题回答不超过50个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内容探微。

  1、可不可以实行王道。

(开头至“王请度之”)

  (1)分析文章以羊易牛衅钟的事例。

  ①齐宣王如何解释他“以羊易牛”衅钟做法的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国百姓对此事有什么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孟子又是怎样看待此事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為長者折技”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引用《诗经》一段话,旨在说明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

(“抑王兴甲兵”至“孰能御之”)

  这一部分实际上围绕“应当不应当实行王道”写了两个层次的意思,请填空。

  其一:

实行王道的(

 

  )。

  其二:

不实行王道的(

 

  )。

  3、怎样实行王道。

(“王曰:

吾惛”至文末)

  这一部分详细地分析如何施行王道。

请从两个方面概括。

  第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

(一)Wàngxìnwūcǔnduóyùpiánbìhūnpìchǐyìlìxiáng

  

(二)1(1)称道、称赞(2)方法

  2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

  3(1)像(2)好象(3)如果(4)你(5)像(6)像

  4(1)是的(2)这样(3)这样

  5(1)难道(2)还是6(1)在这样的事上(2)到这样子

  (三)1同“已”,止。

(2)同“悦”(3)途(4)盖,同“盍”,何不;反,同返。

(5)同“斑”,花白(6)同“型”,榜样(7)已同“矣”(8)同“网”,张开罗网,陷害的意思

  (四)(1)去,往(2)之乎,合音词(3)吝啬(4)狭小(5)怎么(6)区别(7)这样(8)心动的样子(9)视力。

纤细(10)车(11)区分不同(12)被,表被动(13)“之于”合音词(14)用枰称(15)还是,表选择连词(16)顺着,沿着(17)恐怕(18)憎恨(19)乐岁,丰年;凶年,灾年,歉收之年(20)足(21)何,哪里 (22)经常

  (五)(1)您如果不忍看它无罪而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2)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

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就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

(3)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

  二

(一)1《齐恒晋公之事章》的体裁是用对话形式写成的议论文 2、阐述“保民而王“的观点。

3孟子认为国君要爱护百姓关心人民疾苦,才可以“王天下”,因为国君以德服人,才会得到百姓的拥护。

  

(二)1(1)①宣王说他这样做的原是见到牛临死时恐惧发抖的样子,像没有犯罪的人被押往刑场处死而产生不忍之心,故用羊替牛衅钟。

②齐国百姓认为宣王“以羊易生”是出于吝啬,因为这样做是以小换大。

③孟子认为齐宣王“以羊易牛”不是出于吝啬,而是出于不忍之心。

由于宣王见牛未见羊,才会令人以羊易牛,他根本没有考虑到两者大水的不同。

如果他見到羊恐懼發抖的樣子,也會以他物代替羊的。

 (2)这一设例,旨在说明于齐宣王虽然具备不忍人心,但没有施行仁政,其原因是不为,而非不能为。

(3)要推恩于他人,推恩于百姓,才能治理國家。

  2、害处、益处

  3、第一,民有恒产,才能治礼义;第二,合理地制民之产的具体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