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
《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2017年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2017年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一松柏
2017年汕头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世界不能没有中国,世界史不能没有中国史。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都不包括中国史,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这都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与现在的研究状况很不相称。
其实,中国历史传统就是天下国,有中央有四裔并无自大、歧视外化,而是局限于交通条件,凡与中国通,都包罗在内。
中国正史都不乏对四夷单独列传的记栽,《史记》就是写世界史,实质上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
从考古学上看,中国古文化是土生土长的,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的。
而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把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引向一个全新的认识,这就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的提出。
我们早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就把中国考古学文化的六大区系分为面向海洋的三大块和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提出世界的中国考古学,一方面把区系观点扩大为世界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一方面也用区系观点看世界。
中国传统史学有四裔和华夏之别,如从区系的中国和区系的世界观点看,四裔正是中国的两大块和世界的两大块,即旧大陆和环太平洋这两大块的衔接点和桥梁,四裔地区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占据更突出的地位。
20世纪后半段(二战以后)世界考古学的大发展已表明,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彩陶的产生,由红陶、彩陶为主发展为以灰、黑陶为主的文化现象的出现也大体同步。
世界三大古文明中心一一西亚北非、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中南美,经历过类似的从氏族到国家,而国家又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
世界文明发展阶段的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近的一面,以及彼此的相互交流都表明,世界文明发展具有一元性。
开放,交流是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从旧石器时代起直到今天,中国文化从来不是封闭和孤立的。
诚然,中国历史上有过中华帝国无求于人的闭关锁国的政策和时代,但事实上的内外交流几乎一天也没有停止过。
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如此,不见经传的条条通衢更是如此。
闭关锁国不过是封建统治者的主观愿望而已,民间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开放交流从来未被锁国政策真正扼杀过。
不绝于史书的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的业绩,只不过是综合构成、开拓疏通了世界文化交流网络中的一些环节和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的瞬间。
所以,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摘编自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交通条件的限制,中国历史形成了天下国的传统,凡与中国通者都包罗在内,这并非自大、歧视外化。
B.中国史从来是既有中外之分,又有天下一家的理想的,这可以从《史记》等中国正史中都有对四夷单独列传记载得到印证。
C.四裔地区是中国与世界陆地、海洋的衔接点和桥梁,因此,其古文化在中国与世界的比较及相互关系中比华夏地区占据着更突出的地位。
D.开放、交流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的总趋势,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不是封闭和孤立的,中国历来是世界的中国。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苏联学者写《世界通史》中国部分要委托中国学者来写,而中国学者写的世界史却都不包括中国史,这说明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并未得到中外学者应有的重视。
B.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文化是在中国大地上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在与周边民族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的。
C.东西方从氏族到国家的折大致都在距今6000年前,而国家又都经历过从古国到帝国的不同发展阶段,可见东西方古代文明的发展是大体同步的。
D.世界文明发展的一元性特征可以概括为:
发展阶段大致同步,发展道路有相似性,彼此相互交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建立和中国文明起源讨论的深入,突破了以往对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关系的认识局限。
B.既要扩大区系的观点,从世界的角度认识中国,又要用区系的观点看世界。
这是世界的中国考古学提出的主要观点。
C.尽管清代曾实行过闭关锁国政策,但并未能真正扼杀物质、精神文化与世界的交流,丝绸之路、陶瓷之路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D.沟通中外的名人功臣们只是世界文化网络中的一些环节或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些辉煌瞬间而已,史家不必特别郑重地加以记载。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4-6题
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1911年,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父亲专制而保守,在萧红初中毕业以前,就为她订了婚,毕业后不再让她上学。
这样,她的接受教育及自由婚姻的权利过早地被剥夺了。
周遭房客的女人、农妇,和她们的女儿,以不断重复着的险恶的命运呈示给她。
她感到恐怖。
出于叛逆和反抗,萧红离家出走,流浪生活。
这使她由一个地主的女儿沧落为流浪者、穷人,进而构成为她命运的全部,包括文学的命运。
萧红的文化身份自然生成了两个视角:
一个是女性,一个是穷人。
从写作第一个小说《王阿嫂的死》开始,萧红就把她的文学,献给了永远被人间遗弃的人们,其实也就是穷人和妇女这两部分人。
众多穷苦女性的受难与惨死,在萧红笔下,更多的是她们的丈夫、婆婆、尊长,家庭和社会的歧视、侮辱和迫害,文化压迫。
但是,萧红并不作抽象的描述,而是把不幸和死亡连结在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上。
每一个网眼都透出人类的愚昧。
萧红说过,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
萧红在尝试创作时,曾经接受过左翼政治的影响,但在一生的写作过程中,基本上弃除了意识形态的规训,而坚持个人的自由写作。
在她那里,穷人与女性的双重视角,充满着人本主义色彩,与当时建基于阶级斗争理论的中国左翼文学是很不同的。
萧红与文学史上以表现乡土著名的右派作家,如废名、沈从文等人也有根本的不同。
废名笔下的中国农村不曾出现压迫、苦难与挣扎,他写的是现代的世外桃源,恬淡、空灵,周作人称之为梦想的幻景的写相。
沈从文在一些作品中虽然也写及农村的苦痛,但是,他和废名同样喜欢制作牧歌情调,说到底,它源自东方的一种文人情结。
萧红没有这种文人气,她直接介入中国农村的黑暗现实,没有距离,没有创作家的所谓美学观照,她把自己也烧在那里面。
即便是女作家,在写作中也未必一定用女性视角观察和处理生活。
比如张爱玲,在她叙述的时候,她是冷静地旁观着的,使用的是第三只眼。
五四时的涂女士、卢隐,都是持女性视角的,但也跟许多知识分子作家一样,缺少穷人的视角。
像萧红这样兼具了穷人与女性视角的复眼者,在中国现代作家中,恐怕是惟一的。
英国作家,女性主义者伍尔芙说:
女性的风格是自由的风格。
拿这句话来概括萧红的写作,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萧红的自由的风格,表现在她对社会和人生悲剧的诗性书写上。
同时,她将小说散文化,逶迤叙来,无边地伸展,只需忠实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通过自由联想连缀起来,而无需依赖虚构的想象。
从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学生机勃发。
鲁迅曾经为《生死场》作序,赞赏的描写的细致、明丽和新鲜。
胡风写了读后记,称作不是以精细见长的史诗。
他认为把一种女性的纤细感觉与非女性的雄迈的胸境相结合,在女性作家中是独创的。
萧红同聂绀弩谈文学时,曾经这样说过:
有一种小说学,小说有一定的写法,一定要具备某几种东西,一定写得像巴尔扎克或契诃夫的作品那样。
我不相信这一套,有各式各样的,有各式各样的小说。
她不承认小说有所谓范式或者顶峰,不同意对她的小说的散文化写法的批评意见。
她坚持自己。
五四之后的一代作家中,萧红因袭的负担最小,她的文学资源主要新文学传统,这个传统刚刚形成,说不上深厚,但因此也就最少腐朽和保守的东西;它是现代的,开放的,尊重个性与自由的,这就给她的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造空间,带上更多的个人天才的特点。
(摘编自林贤治《回首看萧红》)
相关链接:
她打破了传统小说单一的叙事模式,创造了一种介于小说、散文和诗之间的边缘文体,并以独特的超常规语言、自传式叙事方法、散文化结构及诗化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萧红体,小说文体风格,促进了现代小说观念的更新。
(徐晓红《论萧红的小说创作》)
《生死场》是描写东北人民愚昧麻木的,是描写东北大地苦难生活的,是描写整个民族痛苦遭遇的,但更是描写东北人民对自身的拷问的,更是描写东北大地对生的追求的,更是描写整个民族对自强的渴望的。
……阅读萧红的作品能够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这些对于生活在幸福之中的我们如何不断奋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今天我们再读萧红的意义所在。
(刘勇《今天为什么再读萧红》)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萧红认为文学就是跟人类的愚昧作斗争,所以她的小说以塑造愚昧的人物形象为主,并予以批判,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B.萧红的文学创作受到当时多种思想的影响,尤其深受左翼政治思想的影响,使她的写作更多地底层的穷苦人民。
C.萧红和许多女作家一样,并不以女性视角观察生活并进行创作,因为她们想要尽可能冷静客观地叙述,以避免过多融入自己的私人感情。
D.萧红的作品在今天仍有重要的价值,除了超前的文体风格外,主要还在于她作品中所描写的苦难和自强的渴望,会促使今天的人们奋进。
E.萧红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自然是因为她左翼作家、女作家的身份,但更是因为她超越了这些身份,最终形成了属于她自己的独特的风格魅力。
5.下列说法中,不能体现萧红写作自由的风格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萧红的小说有别于传统的叙事模式,是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的边缘文体。
B.《生死场》是表现民族苦难的,阅读这样的作品会激发、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
C.萧红的小说大多源于个人的生活经验和生命体验,使得她的小说具有自传小说的特点。
D.萧红认为小说没有一定的范式,认为作家是各式各样的,作品也是各式各样的。
6.为什么说萧红是独一无二的贫民作家?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
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於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
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
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
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
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
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
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
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
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
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
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
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
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
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
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
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
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
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
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
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
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8.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
请简要分析。
(5分)
9.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
请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吕原,字逢原,秀水人。
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久之,奉母南归,家益贫。
知府黄懋奇原文,补诸生,遣入学,举乡试第一。
正统七年,进士及第,授编修。
十二年,与侍讲裴纶等十人同选入东阁肄业,直经筵。
景泰初,进侍讲,与同官倪谦授小内侍书于文华殿东庑。
帝至,命谦讲《国风》,原讲《尧典》,皆称旨。
问何官,并以中允兼侍讲对。
帝曰:
品同耳,何相兼为?
进二人侍讲学士,兼中允。
寻进左春坊大学士。
天顺初,改通政司右参议,兼侍讲。
徐有贞、李贤下狱之明日,命入内阁预机务。
石亨、曹吉祥用事,贵倨,独敬原。
原朝会衣青袍,亨笑曰:
行为先生易之。
原不答。
寻与岳正列亨、吉祥罪状,疏留中。
二人怒,摘敕谕中语,谓阁臣谤讪。
帝大怒,坐便殿,召对,厉声曰:
正大胆敢尔!
原素恭谨,阿正何也?
正罢去,原得留。
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
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
贤通达,遇事立断。
原济以持重,庶政称理。
其年冬,进翰林院学士。
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
诏葬毕即起视事。
原乞终制。
不允。
乃之景州,启父兄殡归葬,舟中寝苫哀毁。
体素丰,至是羸瘠。
抵家甫襄事而卒,年四十五。
赠礼部左侍郎,谥文懿。
原内刚外和,与物无竞。
性俭约,身无纨绮。
归装惟赐衣数袭,分禄恤宗姻。
(节选自《明史·吕原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B.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C.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D.父嗣芳/万泉教谕/兄本/景州训导/嗣芳老/就养景州/与本相继卒/贫不能归葬/厝于景原时/至墓恸哭/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生是科举时代对秀才的通称,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国风》指《诗经》中的民歌,《诗经》中还有《雅》和《颂》,《雅》是宗庙祭祀乐歌,《颂》是宫廷乐歌。
C.便殿指正殿以外的其他宫殿,是古时皇帝宴饮休息的地方,也称为别殿、别宫。
D.赠,追赠,指古代皇帝给已死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或荣誉称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原文才罕见,熟读经典。
他和倪谦讲解经典,符合皇帝心意,皇帝认为二人的才能和官品不相称,故提升了二人的官职。
B.吕原不媚权贵,是非分明。
当权的石亨要帮他换去代表低官职的青袍,但吕原却和岳正—起列举石亨的罪状上奏朝廷。
C.吕原十分孝顺,依礼守丧。
归葬父兄时,他在船中睡在草垫上,因为过度哀伤身体受到损害,回到家中刚办完丧事就去世了。
D.吕原俭朴节约,关心族亲。
他不穿绸缎,回家穿的衣服只有皇帝赐予的几套,他将自己的俸禄分出来接济宗族亲戚。
13.把女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诔成现代汉语。
(10分)
(1)李贤既复官入阁柄政,原佐之。
未几,彭时亦入,三人相得甚欢。
(5分)
(2)六年,遭母丧,水浆不入口三日。
诏葬毕即起视事。
原乞终制。
不允。
(5分)
(二)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11分)
满庭芳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
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
算只君与长江。
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
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
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
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
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
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
本词创作于苏轼谪居黄州之时,当时朋友多怕受牵连而有意疏远,令他备感世态炎凉。
摐摐:
形容雨声。
残釭:
残灯。
逢逢:
形容鼓声
14.下面对本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上片一开篇即自问自答,用比拟的手法将王长官的人格精神与永恒的长江共论,予以他高度评价。
B.上片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一句苏轼借想象王长官生活环境的幽静高雅,烘托了这位隐士的高洁。
C.上片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一句以反问语气强烈地表达了苏轼对遭贬后,朋友疏远,世态炎凉的深切感慨。
D.下片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既写当日风雨骤至的景象,又反衬与贵客的遇合之脱俗。
E.下片一饮空缸中的空字,很形象地写出了当日知己相逢,畅快豪饮的情景。
15.本词的结尾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全词分析此感情产生的原因。
(6分)
(三)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在《诗经·氓》中,分别用和两句来比喻女主人公年轻时的花容月貌和被抛弃后的体衰色减。
(2)杜甫《望岳》一诗中,一句暗示我们,虽然己近薄暮,但诗人犹极目远眺泰山。
(3)《阿房宫赋》中,杜牧从秦始皇的角度分析,认为之所以导致天下起义,函谷关被占,阿房宫被焚的原因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在媒介融合时代重提内容为王,意味着用海内外更大快人心的话语方式和呈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记得少年时代从父亲手中接过这位家族先辈译著时,年少的我如饥似渴地吞吐着书中的文字,含英咀华的幸福感扑面而来。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目前当务之急是完善养老服务保障体系,解除老年人晚年生活的后顾之忧。
多少人溜之大吉,只为见到爸妈、吃一口家乡菜;多少人为了一张车票过关斩将,只为了一个字——家。
中国的人口发展轨迹与韩国、日本相似,只不过滞后10—20年,我们应当研究借鉴这些国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我们要按照改革方案,走出驾轻就熟的陶醉,打破坛坛罐罐的迷恋,摆脱得失进退的忧心,勇敢投身这场引领未来的变革。
A.B.C.D.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保障困难众基本生活,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标志,是防止冲破道德底线的基本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内在需要。
B.公众对信息公开有巨大需求,政府制定的政策必须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否则,才不会影响政府的公信力。
C.人们只在乎女排精神,甚至开始下一届东京奥运会的卫冕,只有郎平清楚,中国女排面临着巨大的问题。
D.周有光一生经过了晚清、北洋、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时代,有人将他看做百年中国的—个缩影,更有人戏称他是四朝元老。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复兴华夏文化,文化复古,
文化更新;以传统文化代替现代文化,以传统文化辅助现代文化。
根据现代需要,用科学方法,学习和实践古人的有益教诲,向国际现代文化的康庄大道勇敢前进。
这就是当前知识分子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A.并非而是既要也要同时并且
B.不是而是不是而是/同时
C.既要也要不是而是并且甚至
D.既要也要既要也要同时/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20字。
(5分)
大数据是-种工具。
它告知信息但不解释信息。
它指导人们去理解,,这取决于是否被正确使用。
人们能收集和处理到的数据只是世界上极其微小的一部分。
,所以做出的预测本身就不可靠。
但这也不代表预测就一定是错的,只是永远不能做到完善。
,而是参考答案,只能为我们提供暂时的帮助,以便等待更好的方法和答案出现。
21.泰山中学张广同学从正义路南国书城走出来时,恰好看到马路对面公共候车亭有位老人突然倒地。
当他赶到老人身旁时,发现老人(女性)昏迷不醒,情况危急。
张广马上给警务中心(110)、救护中心(120)打了,并守护在老人身旁等待救助。
医生到场开展救护后并将老人送到市人民医院就医。
警察从老人身上的通话记录中发现:
老人40分钟前与儿子通过。
请你以张广的名义分别给警务中心、救护中心各打一个应急,再以警察的名义给老人的儿子打一个,向各方面简要报告事情的经过。
每个内容不超过40字。
(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文章。
市高三统一测试成绩公布后,学校引导每位高三学生进行认真的总结反思。
在期末个人思结反思表上,高三级学生杨佳的几位科任老师在班科任老师评点建议栏目中各自给杨佳建议:
顺势而为,补齐短板,扬长避短。
杨佳看完后若有所思……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自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