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推进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docx
《建言献策 推进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言献策 推进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言献策推进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
建言献策 推进“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
——省政协九届三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要
2003-6-20
编者按:
就我省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意见建议,这是中共浙江省委今年交给省政协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省委的要求,省政协发挥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组织省政协专委会、机关与各市政协、省级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省有关部门联动调研,与浙江大学“长三角”国际研究中心协同调研。
在此基础上,省政协召开九届三次常委会议,专题协商讨论推进“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问题。
大家的发言,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对贯彻省委、省政府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与交流战略决策提出意见建议。
本报今天刊登的是发言摘要。
统一思想 整体部署 营造优势 突出重点
省政协副主席张蔚文作综合发言:
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作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的战略决策,这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优势、再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
我们要提高认识,认清意义,把思想统一到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这一决策的落实上来。
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国内经济发展格局,“长三角”地区发展战略定位应是:
中国及国际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中国的知识产业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先进制造业基地。
根据这个战略定位,在合作与交流中要体现“高起点、高层次、多方位、新模式”的特点,形成利益互动的协调机制,开创更为规范、更为紧密的合作与交流新局面。
要充分认识上海的“龙头”地位,主动当好配角,积极接受辐射,依托上海雄厚的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飞跃。
要充分发挥浙江块状经济、专业市场等方面的现有优势,打造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
要积极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合作与交流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注重推进城市化进程,以城市化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要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互动,形成布局合理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
要打破行政分割封锁的格局,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网络体系,实现生产力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功能互补。
要建设现代化大交通网络,加快宁波港、舟山港的整合工作。
要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区域整体的持续竞争优势。
推进合作与交流,要正确处理五个关系,提倡一个精神。
一是要正确处理产业带规划与尊重产业自身发展趋势的关系;二是要正确处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真诚合作,公平竞争;三是要正确处理招商引资与企业外迁的关系,鼓励企业利用大都市的优势加快自身发展,更好地营造吸引外资的良好环境;四是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五是要正确处理接轨上海与接轨国际的关系,为我省经济融入和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要提倡区域合作中的“妥协”精神。
“妥协”是合作的粘合剂,要合理“妥协”、善于“妥协”、勇于“妥协”,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发挥地方优势形成区域合力
全国政协委员陈守义代表宁波市政协发言:
沪甬经济接轨的总体思路是实施比较效益原则,一是要充分利用上海的优势资源,二是要错位发展,以“大雁式”和“矩阵式”为主要接轨模式,重点在政府管理职能、市场管理、优势产业等领域实现接轨。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组织和协调,积极探索建立各种合作制机构。
二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接轨平台。
建设和完善“一环五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重点建设绕城高速公路和杭州湾跨海大桥、甬金高速公路、甬台温铁路、舟山到宁波陆岛工程等,开辟沪甬间的“空中巴士”,加快港口开发建设,重点开发金塘岛港口岸线资源,积极参与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三是着力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加强产业分工合作。
加快现有产业整合,提高整体配套嫁接能力,形成与上海金山石化相对应的环杭州湾临港产业带;大力发展具有宁波特色的都市观光旅游。
四是推动服务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实现协同发展。
创造条件从上海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到宁波设立分支机构;鼓励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科技企业与上海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密切的科技合作关系;鼓励科技人员积极参与上海的科技成果交易;积极促进沪甬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扩大市场占有率和辐射面;鼓励和支持上海高等院校来宁波设立分校、教学点和实习基地,探索多种形式联合办学的新路子,支持上海和其他地区名牌院校的研究生来甬设点或建立工作站。
加强科技金融合作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
王子卿代表“科技子课题组”发言:
就三省市拥有的科技资源状况来看,浙江在综合科技实力、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跨国公司设立的研发机构及高级人才资源上与上海、江苏都有较大的差距。
为推动我省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合作与交流,要力争通过10至20年的努力,共建区域一体化、开放型、现代化的科技创新体系。
首先要明确共建内容。
联合制订“长三角”科技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规划,高新技术产业分工协作体系和发展规划。
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协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
联合共建科技园、中试基地等科技创新载体,组织科技攻关。
扩大我省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领域,规划共建“长三角”3TNET信息高速公路,推进科技资源共享。
加大对沪苏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力度,通过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我省的科技(管理)人才。
其次要建立保障措施。
建议在沪苏浙政府联席会议下增设科技教育工作小组,并成立由沪苏浙两省一市政府及其科技行政部门领导共同参加的“长三角”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
设立省创新体系建设专项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引进大院大所,联合共建科技创新载体。
陈劲代表浙江大学“长三角”国际研究中心发言:
三省市区域创新体系无法有效整体利用的现状,严重阻碍了“长三角”未来的科技领先地位,须予以战略性的高度重视。
因此,要将技术创新和知识创新相结合,构建一个新的分层次、有机协同的“超区域”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议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利用杭州及浙江大学的优势,大力开发“研发”这一新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产业;在诸如宁波等地开展“集成创新以及模块化产业”的新探索,将块状经济过渡为围绕产业链和基于产业标准的模块经济,并高度重视先进制造业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为促进“长三角”区域多要素互动,建议成立一个“超区域创新”的协调机构,加强各区域创新体系间的界面管理,统筹发展;建立超区域创新储备基金制度,发展风险投资,建立发明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高科技和大学建设;建设好研究性大学及网络及面向区域创新的应用性大学群,继续重视建设浙江大学,加大建设浙江工业大学等;改革城市规划思路,围绕高速系统,在我省各主要大学周围建设大学科技园等;建立由各地企业家、科学家、技术发明者、风险投资家与政府官员组成的信息交流机制,继续加大高水平论坛的建设;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发展体系,致力于形成一个科技人才从硅谷——上海——杭州的人才流动体系,实施人才柔性引进战略。
金雪军代表浙江大学“长三角”国际研究中心发言:
创建“长三角”金融合作区是“长三角”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获得持续竞争力与发展动力的必然要求,并将促成合作区在国内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
因此,创建“长三角”金融合作区势在必行。
为打造“长三角”金融合作区,首先要建立一个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理分工的,以市场化金融运作方式为主的区域性金融体系。
并通过划分金融合作层次,确立区域金融中心,来构建区域金融合作网络。
我省金融业要参与“长三角”金融合作,需通过政府资本逐步退出、民间资本及海外资本后续跟进等手段优化我省地方金融业的产权结构。
建立市场化的准入和退出机制,组建浙江金融控股集团;要充分利用金融合作区的融资渠道,组建覆盖“长三角”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发银行,及投资性和信贷保障两类基金;要加快浙江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以积极利用上海证券交易所的融资功能;要积极发展银团贷款,提高自身金融服务质量,增加资金流量;大力推进省内银行电子化支付清算系统建设,提高结算效率和质量;鼓励省内企业及开发的大型项目争取到海外上市或在国际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或争取国际银团贷款;鼓励外资金融机构到省内各大城市开设分支机构。
建设大交通 构筑城市群 打造世界级大都市带
郭学焕常委代表“交通子课题组”发言:
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交通必须先行。
在交通规划上接轨,要坚持高起点、高水平、适度超前、着眼长远的原则,从大交通角度,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统盘规划。
特别是在港口建设方面,近期应加快宁波、舟山港口的一体化;远期设想,尽早研究开发衢山岛深水岸线,以适应国际第6、7代集装箱船超大型化发展,更好地发挥我省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发展中的作用。
在体制政策上接轨,要继续深化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融资渠道。
由各级地方政府实施规划和政策引导,在征用土地、政策处理方面给予支持协调,同时以市场运作方法鼓励和组织全社会力量集聚各方资金参与交通建设。
两省一市政府之间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协调处理交通建设涉及到的土地、城建、文保、水利等多个部门的关系,综合规划发展区域内的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全面提高区域交通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区域大交通网络的整体效能。
开拓农产品供沪市场 大力发展都市农业
蔡洪法委员代表“农业子课题组”发言:
进一步开拓浙江农产品供沪市场,是浙江农业积极参与“长三角”经济合作与交流的一个重要内容,建议在以下方面采取措施:
一是理清思路,强化大力开拓我省农产品供沪市场的意识。
按照建设“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开放型农业”的要求,实现生产观念的转变。
二是研究措施,多方位创造我省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
通过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溯源制度,疏通流通渠道、实施补助政策、开展供沪农产品评优活动等一系列措施,为我省农产品通过上海这个大平台打开新的局面提供有力的
保障。
建议省政府驻沪办事处设立对上海农产品市场信息进行收集、统计、预测咨询的机构。
三是严格把关,多样式建设我省供沪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体系。
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互认制度和上海市场认可的质检体系,实现与上海市场的准入制度对接。
四是精心培育,多元化建设我省供沪农产品的供应基地。
通过完善全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吸引投资,加快建成上海农产品合作基地的步伐。
五是各方联动,多渠道建设我省供沪农产品营销体系。
利用现代媒体加强宣传,建立信息网络,大力实施名牌战略来提高浙江农产品的知名度。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全国政协委员陈英旭代表浙江大学“长三角”国际研究中心发言:
“长三角”地区目前的生态环境污染及资源破坏已成为影响该地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大问题。
突出表现在:
水环境氮、磷、有机物复合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普遍;近岸海域污染严重,赤潮频发;大气污染加剧,酸雨频繁;农、水产品污染物超标,品质下降,生物资源衰退;地下水过量开采,引发地面沉降,等等。
这些都预示着这一地区已成为我国新的生态环境脆弱带。
为此呼吁,首先要建立三大管理体系,即污染预警体系、清洁生产实施与推广体系、环境管理体系。
特别是要建立“长三角”地区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在污染物总量控制中协同一致,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的作用,广泛开展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污染治理水平。
其次,要加强区域环境综合整治。
通过加快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加强河道和小流域的治理、加大对湖泊富营养化的防治力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等途径,控制污染面源。
再次,要加强区域环境与资源问题的研究。
通过研究,揭示人口稠密、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发达地区资源与环境质量的演变规律与调控理论,为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区域联动 保护生态环境
郭基达常委代表“环境资源子课题组”发言:
目前长江口及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现状令人堪忧。
据调查,该海域水质劣于国家四类海水质量标准的已超过60%,是中国近海污染最严重的海区,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遏制和修复,将有可能对其生态系统健康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建议一是要提高认识,切实把长江口及杭州湾海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程摆上“长三角”地区合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沪苏浙整个区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亟需成立专门协调委员会,制定统一规划,协调统一措施。
二是创新管理机制,真正把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入手,推广清洁生产,削减排污总量;从消除行政分割的体制掣肘着力,在各流域建立“出境水质量保证体系”,并配套实行流域水环境保护利益补偿机制,打破“地方保护主义”。
三是建立监测评价体系,加大海域环境保护执法力度。
四是深入探索研究,建立起长江三角洲地区海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合作协调机制。
特别是要在“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加强涉海工程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