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24220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2.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届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高三四校联考卷五历史试题解析版

绝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2018届高三四校联考卷(五)

高三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中央社急电,来自东京的消息和旧金山的新闻传遍山城,狂欢占有了重庆。

重庆人民在庆祝(  )

A.成为陪都B.抗战胜利

C.国共和谈D.政治协商会议召开

2.据《汉书》载:

“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秦遂并兼四海。

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

”材料认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

A.巩固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

B.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

C.消除了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D.适应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需要

3.有学者认为,从秦汉起,中国官僚体制的核心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

隋唐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独创性举措(  )

A.提高了决策的周密程度B.丰富了官吏选拔的手段

C.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D.推动丞相制度走向解体

4.古罗马法学家指出:

法律是关于公正和不公正的科学;法的箴言不是别的,就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与此相吻合的是(  )

A.“法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B.“对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谅的”

C.“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D.“刑罚应当成为对人的改造”

5.下图老照片是一张学生合影,它反映了哪一时期的社会风貌()

A.19世纪初期B.19世纪中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后期

6.下图是某一时期的宣传画,它宣传的是(  )

A.土地改革B.“文化大革命”

C.粉碎“四人帮”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7.(汉)《盐铁论·水早》中说:

“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农夫乐事劝功。

”下列有关汉代农业与铁器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汉代

B.铁器的使用使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

C.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

D.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

8.历史的整理与总结需以事实为前提。

图3为某同学在总结“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这一专题内容时,自制的一张小卡片。

其中与事实不符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9.英国天文学家埃德蒙·哈雷在诗作《致人杰》中写道:

“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是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

……现在已知骇人的彗星走过的弯曲路径;扫帚星的天象不再令人惊奇。

……所有这些,让古代贤人苦恼,学派之间徒然争吵,我们看到,数学驱散云雾……”据此判断这篇诗作是歌颂(  )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达尔文

10.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

你应帮他选择(  )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11.孙中山认为:

“井田之法既板滞而不可复用,则惟有师其意而已。

”这种思想体现在他的什么主张中(  )

A.民生主义B.民权主义C.民族主义D.三大政策

12.1804年春,贝多芬完成《英雄交响曲》并题写了“贝多芬献给波拿巴”的献词;当得知拿破仑称帝时,他将总谱写有献词的封面撕下,并在后来出版时将标题改为“为纪念一位伟大的英雄而作”。

这一事实主要反映了贝多芬(  )

A.注重不断提高音乐创作水平B.敢于正视并修正自己的错误

C.具有反封建与争民主的精神D.具有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思想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必考题部分,共2题,共37分)

13.(12)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14.(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哲学家们在晚周时期大动乱的形势下,力图提出稳定社会安抚人心的原则。

——[美]伯恩斯等《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其实儒家思想取得胜利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两汉400余年,它渐渐由孔孟时期的原始儒学衍化为掺杂了诸子思想和古代迷信的庞杂思想体系,……与其说儒家思想征服了汉代学者,不如说是汉代学者改造了儒家思想。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材料三 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在本质上仍是儒家的模式,但是在这模拟考试历史试卷式内部注入了时代的气息,是传统与时代、先验与经验的结合。

——黄晓军《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的政治思想》

(1)依据所学知识,晚周时期的儒家学者提出了哪些“稳定社会和安抚人心的原则”?

(2)如何理解“儒家思想取得胜利”?

汉代学者是怎样改造儒家思想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大思想家为儒学注入了怎样的时代信息?

分析这些“时代信息”出现的背景。

 

三、选考题部分(共3小题,学生可以任意选择其中一题作答)

【历史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15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经过腥风血雨,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落下帷幕。

然而即将到来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甲、乙同学对此各有不同的看法。

同学甲:

战争已经永久地结束了。

真正的持久的和平已经来临,你们看,各国不正在为争取和平而努力吗?

同学乙:

战争并没有结束。

新的世界大战已经悄悄拉开序幕。

材料二2006年10月13日下午,第61届联合国大会192个与会国的代表以热烈的掌声通过决议,正式任命韩国外交通商部长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从而成为联合国历史上第八任秘书长,也是继缅甸的吴丹之后第二位来自亚洲的联合国秘书长。

潘基文说:

“当前,我们面临一个比任何时期都需要联合国有所作为的时代。

我会认真履行《联合国宪章》所赋予的职责,为推动和平、发展和增进人权做最大的努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的某一个观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谈谈你对潘基文讲话的理解。

【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5分

17.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民的探索经历了从“西学东渐”到“走自己的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泱泱文明古国面临着亡国的危险,中华民族陷入苦难的深渊。

中国人民在抗争,仁人志士在求索。

黑暗中,产生了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是孙中山。

材料二毛泽东的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毛泽东的最大愿望在于使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复兴,毛泽东的最大贡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材料三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从而形成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现代史》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的主要救国理论和主要贡献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说毛泽东最大功绩在于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其创造的民主革命道路指什么?

(3)材料三中所说的“继承和发展”分别指什么?

答案解析

1.【答案】B

【解析】中华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1940年重庆成为抗战时期的陪都,故A项错误;自东京的消息和旧金山的新闻,分别指日本投降和联合国成立,都与抗战胜利有关,故B项正确;1945年8月国共和谈开始,1946年1月政治协商会议召开,都与题意无关,故C、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战国以来,各国并立纷争,天下大乱;秦统一六国后,废分封、行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

即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适应了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要,故选B项。

A、C两项与史实不符,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3.【答案】A

【解析】隋唐建立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审议和执行,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三省相互牵制,相互制约,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决策失误,故A项正确;B项属于官僚的选拔问题,故B项错误;科举制打破了世家的特权垄断,与权力制约没有联系,故C项错误;隋唐时期丞相制度并未走向解体,故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法律的主要目的是“诚实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善良和公正”正好体现这个意思,故A项正确;“对法的不知是不可原谅的”强调要知法,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和解协议相当于已决案”强调妥协,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刑罚应当成为对人的改造”强调刑罚的重要性,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5.【答案】C

【解析】有照片可以看出女学生不缠足,穿学生装,民国时期用法律的形式主张剪辫易服,可以判定为民国时期,在20世纪初期,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可知宣传的是“三面红旗”。

“三面红旗”是在八大二次会议精神下进行的,“三面红旗”宣传的实质是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口号,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认为农业是国家的本业,而铁器的使用提高了劳动效率,人们纷纷使用发展农业生产,可见铁器的普遍使用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铁器用于农业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错误;农业开始成为“天下之大业”出现在铁器的使用之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其他材质农具使用情况,无法推测出汉代农业生产完全依靠铁制农具,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面对国际和国内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采取的非常措施,故①正确;新经济政策降低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利用了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经济,故②正确,不当选;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工业,对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失调,对农业掠夺的太多,并未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故③错误;赫鲁晓夫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个人崇拜和农业上,但并未突破斯大林模式,因此毁誉参半,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9.【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天空最深处的秘密被揭示,是最外面的天球旋转的力不再隐藏”“数学驱散云雾”等信息可知诗句歌颂的是牛顿。

1687年,牛顿出版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了物体运动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等。

他把地球上的物体的运动和天体运动概括到同一个理论之中,形成了一个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的牛顿力学体系,即经典力学体系。

这一体系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意义。

10.【答案】C

【解析】本题通过知识竞赛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四大发明的理解。

“司南”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而非春秋时期,故排除A项。

在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造纸术,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故排除B项。

活字印刷术出现始于北宋时期,故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从题干看,孙中山认为古代井田制是呆板、不实用的,其本质用意是改变土地政策,这属于民生方面的主张,故答案为A。

1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是因为拿破仑将共和国改为帝制,才导致了贝多芬的上述行动,体现了贝多芬反封建的思想和对民主的追求。

13.【答案】“文化大革命”时期,经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解析】首先找到变化是“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是从否定到肯定。

先要介绍70年代否定的原因,然后介绍80年代是改革开放,还要分析学术研究能够发生变化的原因。

14.【答案】(l)孔子:

仁和礼;为政以德。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礼法并用。

(2)胜利: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改造:

董仲舒融合阴阳家、道家、法家思想改造儒学,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

(3)时代气息:

抨击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提出工商皆本。

背景: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政治腐败。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的能力。

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

(1)问关键是晚周时期和儒家学者即孔孟荀。

(2)问主要结合西汉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以及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内容及时代背景。

15.【答案】

(1)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

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

【解析】解答第一问,我们要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国家的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相同的,而且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不一样,在解决社会危机的时候,俄国主要侧重与解决内部矛盾,解决当时的焦点问题——农奴制。

日本则更侧重学对西方考察学习,而中国则是变法,三个国家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回答第二问,我们把三个国家的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影响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以慈禧为首的实际统治者反对;改革还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原因。

16.【答案】

(1)赞同甲同学的观点。

理由:

建立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调整各大国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和亚太地区基本维持了较为和平的国际环境,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

建立国际联盟,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签署《非战公约》,主张用和平的手段来解决国际争端

赞同乙同学的观点。

理由:

凡尔赛体系加深了战胜国之间、战胜国和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尤其激起了德国的复仇情绪;当然也激起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战后,德国、日本、意大利的极端民族主义日益上升。

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行激烈的市场争夺,矛盾进一步激化;为了摆脱危机,德国、日本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形成了欧洲、亚洲战争策源地。

(2)理解:

当今世界国际形势的总体趋势是走向缓和,但天下并不太平,明显呈现出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的使命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敢于面对复杂的形势,应用高超的技巧,处理好世界重大事务。

【解析】

(1)第一问是观点性题目,要求是论证某一观点,只需要证明某一观点的合理性即可。

甲的观点可以从战后国家格局的形成、国际组织的建立和条约的签订等方面指明如何维系和平;乙的观点则强调战争的遗留问题、战后矛盾的累积以及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方面说明战争发生的危险性。

(2)注意问题中的提示: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当今世界局势特点,从世界形势和联合国的职能等方面分析。

17.【答案】

(1)救国理论:

三民主义。

主要贡献:

创建民国,维护共和;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2)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3)“继承”是指继承毛泽东思想中“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发展”是指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解析】第

(1)题第一问,要联系三民主义回答;第二问要联系孙中山在领导辛亥革命、创建中华民国、维护共和制度、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等方面的贡献。

(2)题要联系“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回答。

第(3)题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进行阐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