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118347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 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docx

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政治史第10课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

2019-2020学年度人教版历史必修1政治史第10课 鸦片战争课后辅导练习第四十五篇

第1题【单选题】

晚清一位大臣经历了对外战争失败的惨重教训,因而主张购买洋枪、洋炮、洋船,并认为“以通夷之银,量防夷之用,从此制炮必求极利,造船必求极坚”,可是皇帝却斥责他“一派胡言”。

该大臣经历的对外战争最有可能是()

A、鸦片战争

B、中法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据道光二十年“恩科桂月”(1840年9月)刊刻的《新策琼林》所录,当年的科举考试时务策题为:

“七省海郡、江浙源流、外洋备考、舟师御敌、团练乡勇、火功制度、海道罗针、平海综要。

”这一考题反映了当年的科举时务策偏重()

A、国计民生

B、海防武备

C、制度变革

D、政治得失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期间,琦善奏报:

“连日详查该夷进兵情形,向共知其仅长于水战,今讵料其并设有陆兵”;“至其陆战之兵,技艺原不甚矫捷,而器械则甚属淫巧。

”琦善的奏报()

A、促使清军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B、表达了“师夷长技”的思想

C、直接导致《南京条约》的签订

D、隐含着“天朝上国”的观念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

“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

”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

A、《南京条约》签订后

B、《北京条约》签订后

C、《辛丑条约》签订后

D、《马关条约》签订后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道光帝对签订《南京条约》的原则性指示是:

“广东给过银两,烟价碍难再议;战费彼此均有,不能议给,其平行理可以通融;贸易之所,前已谕知耆英,将香港地方暂行赏借,并许以闽浙沿海,暂准通市。

该逆既来诉冤,经此次推诚晓谕,当可就我范围。

”由此可知道光帝的外交思想属于

A、平等外交思想

B、屈辱外交思想

C、传统夷夏思想

D、殖民外交思想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1837年6月,《中国时报》发表文章称,假如设在广州的领事得以立足,“那么一俟机遇来临,如碰上革命或事态逐渐变迁,他就能抓住时机,一举而推开中华帝国的大门。

”这里的“机遇”是指后来发生的

A、清政府废除闭关锁国政策

B、清政府派林则徐查禁鸦片

C、清政府派琦善为议和大臣

D、洪秀全在金田村发动起义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第一次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打开大门”指的是()

A、中国被迫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B、中国失去了香港岛

C、外国人可以进入中国内地进行贸易活动

D、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这说明了()

A、没有近代西方国家的侵略就没有新中国

B、战争是推进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C、战争改变了远东和世界格局

D、战争促使中华民族不断反思并最终走向胜利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2009年2月,温家宝总理访问英国,并在剑桥大学演讲,其中说道:

“我深爱的祖国,古老而又年轻,历经磨难而又自强不息。

”下列关于近代中国“历经磨难”与“自强不息”的对应组,不正确的是()

A、鸦片战争——三元里人民抗英、中国人学习西方

B、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办民族工业

C、甲午战争——黄海海战、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D、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中央电视台第八套播出了42集大型现代神话科幻喜剧《魔幻手机》,剧中主人公通过一部摩幻手机能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

如果你拥有一部这样的手机,回到1840年以后的中国,你会先后看到下列哪些事件发生①俄国德国法国三国干涉还辽②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③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④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④③②①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欧美学者曾说,如果不是林则徐禁运鸦片,英国资产阶级也会找到另一个借口来发动战争,这是可以断言的。

英国发动这场战争,处理保护鸦片走私以外,其更深层次的意图是()

A、获取战争赔款

B、变中国为其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地

C、将先进的工业文明成果推广到中国

D、争取同清政府建立平等的贸易关系

【答案】:

【解析】:

第12题【单选题】

历史学家陈旭麓有一句名言:

“中国不是自己走出中世纪的,是被轰出中世纪的。

”陈旭麓所说的“轰”是指

A、洋务运动

B、鸦片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辛亥革命

【答案】: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广东独特的空间地理位置,孕育了其引领社会发展潮流的特殊地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正是由于这里(广东)的社会坏境中等级和专化(注:

指文化的单一与统一>的程度不像中原地区那么严重,而活力却较为突出.重商求富是一种活力,这一价值取向使得商人和一般居民更热衷于经济活动而疏远政治活动……但另一方面,商业活动讲究机会均等、讲究竞争,讲究保护私有财产,从这方面说,发达的商业经济和商业精神又是讲专制、讲等级。

任意予夺予求的封建制度的天敌.再加上相对开放的坏境容易使人接触新知,所以“粵人好大而新喜,急功而意动.……有能以新学说新主义相号召,倡者一而和者千,数日之间,全省为之响应……中国近代史上的维新变法和辛玄革命都以广东为滥觞之地,其根因与此当不无关系。

一一罗福惠高钟《近代广东社会文化的历史成因》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将表中序号所标注的内容填写完整。

依据村料,以广东为个案,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冇怎样的发展趋势。

综合材料一、二,简述“中国近代史上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以广东为滥觞之地”的共性因素。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环渤海地区被确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

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材料二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

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

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图13“一夜崛起之城”图14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图15北方经济增长的引擎

——深圳特区(1980年代)——上海浦东新区(1990年代)——天津滨海新区(2006年)

材料一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

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不平等条约?

概括材料三反映的中国近代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

依据图13—15,结合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说明新时期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格局。

指出图15所示地区与前两地开发相比,在经济运行环境方面的最大优势。

依据材料一、二和图13—15,并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别指出近代、当代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关系。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步履维艰,对此中国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的现代化是被延误了的现代化。

为什么一个在前现代世界长期处于发展领先地位的悠久文明,在向现代世界转变的过程中如此步履艰难,阻险迭起,前路漫漫?

对于这一问题,学术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基本观点:

一种观点可称之为外因论,认为主要是由于外来的西方资本主义渗透和帝国主义侵略,“侵略——反侵略”是这一研究取向的基本分析框架;另一种观点可称为内因论,即认为中国现代化延误的主要症结在于传统文明的落后性、制度的独特性、中国历史发展的停滞性等内在弱点。

“传统——现代性”的对立是这样解释的分析框架。

——摘编自罗荣渠《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延误》

材料二:

“一五”计划关于工业化建设的总体设想是:

基本完成以鞍钢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同时进行华北、西北、华中的新工业基地建设,进而推进全国工业的发展。

……从投资的分配看,694个投资项目中有472个放在内地,其余222个大部分放在东北。

沿海地区几乎没有什么大项目。

……“一五”计划规定,五年内工业总产值计划由1952年的270.1亿元,增加到1957年的535.6亿元,增长98.3%,平均每年增长14.7%。

——据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整理

你赞成材料一中哪一种观点关于中国现代化被延误原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

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五”计划期间工业布局特征,以及成果。

【答案】:

【解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