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107273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docx

村产业发展规划6篇

  村产业发展规划第1篇:

  ++镇位于县城西南23公里处,全境由东向西走向的流岭山脉、东南―西北走向的胡岭山脉和南北走向的西岭山系错综相交而成。

牌楼河、八里十河、寺坪河三条河流纵贯全镇,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镇。

++镇15村162个村民小组,4238户,15731人。

全镇平均海拨950米,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400―660毫米。

资源丰富,气候温和,是山茱萸、核桃、魔芋最佳适生区。

按照全镇经济工作总体部署,结合“一村一品”近几年来的发展实际,现制定++镇20xx年度产业发展规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畜、药、果、劳”四大产业为重点,按照“畜牧抓发展,林果抓科管,劳务抓培训”思路,坚持“多业并举,一业突破”的方针,采取“抓大户、建小区、抓协会、建基地、抓科技、提效益、抓营销、增收入”的措施,以市场为导向,以促进农民增收增长方式的转变为目标,大力发展优质核桃、山茱萸、劳务输出产业,建立健全合作社组织,走产业化经营、科学化管理之路,全面推进我镇产业发展,尽快让产业化成为农民致富的主要来源。

  二、目标任务

  以华茂鸡、生猪养殖、中药材、林果业、劳务输出为重点,建基地、圹规模、提效益、促增收,围绕“打造优势、唱地方戏、走特色路”工作思路,与华茂公司、丹南富源药材专业合作社等

  公司、社团合作,走“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供、销做保障。

  规范林果基地建设,建成百亩良种山茱萸采穗基地,完成万亩山茱萸科管,千亩核桃建园,构成千亩板栗、千亩核桃和万亩山茱萸基地建设。

建成白桑塬村千头育肥猪场,东沟、常路、牌楼河、银洞散养鸡基地,建大棚到达15棚以上,全镇发展魔芋3000亩,良种核桃建园1300亩,种植中药材2000亩,建成4个村的树型金银花基地。

劳务输出到达6500人以上,创收入6800万元以上。

  1、山茱萸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结合党建载体促进协会正常运作,充分发挥农民协会功能。

继续抓好“寺坪牌”山茱萸品牌推介工作,抓营销队伍建设,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销售业绩。

进取邀请县以上林果专家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培训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

进取联系县林果站加快启动山茱萸采穗园建设项目工程。

白桑塬村标准化建园500亩,科管3600亩;石庙村标准化建园300亩,科管1350亩;龙嘴村科管1200亩。

  2、核桃产业规划。

  加大协会建设力度,进一步完善协会组织,加强林农科技培训,全年12场次,受训群众1000人次。

进取联系县林果站加强优质核桃高接换优培训,实现寺坪村、赵塬村高接换优4000株。

  寺坪村标准化建园500亩,新发展50亩科管1350亩;赵塬村标准化建园300亩,新发展100亩,科管1000亩。

  3、魔芋产业规划。

  魔芋在++镇是个新兴产业,以赵塬村、东沟村2010年发展魔芋基地为基础,开展教育培训互动,继续提高魔芋种植面积,辐射带动1000亩以上的魔芋种植。

  4、药业产业规划。

  在做好传统产业山茱萸、核桃科管的基础上,每村发展集中连片丹参等同类中药材种植基地1个,连片面积至少50亩以上,由农综站组织至少培训6场次800人以上。

抓住麦忙过后的机会,拟建树形金银花基地300亩并逐步扩大规模,规划在3至5年内成为我镇另一个主导产业,另一个增加群众收入的亮点;

  5、畜牧产业发展。

扩大畜牧小区建设,加快花园银洞散养鸡基地建设,在入秋前引进仔鸡;力争东沟村建华茂大棚鸡10个以上,加快白桑园村千头养猪场的建设进度,力争在年底前出栏一批,带动全镇畜牧业发展。

  6、劳务输出产业规划。

进取抓好劳务技能培训工作,开展培训6次以上,提高有组织外出劳务人数,努力转变务工工种,提高务工人员工资,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年底劳务输出人数到达4000人。

  7、以百万亩油松林为依托,以金狮谷生态旅游开发为重点,争取项目招商引资,倾力打造金狮谷这一++镇生态旅游品牌,全力营造蓝天、青山、碧水的生态镇,休闲观光的旅游镇。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强力推进。

镇上成立了“一村一品”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镇“一村一品”发展的组织管理、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

实行科级领导联系帮扶村支部制度,按照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由一个工作队驻村包抓,发展一个环境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生产有规模的主导产业,构成一个有商标品牌的主导产品的总体要求,成立15个工作队,由副科级包片领导带队,把“一村一品”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范围,年终考核,严格奖惩兑现。

  2、因地制宜,制订规划。

镇上抽调骨干深入全镇15个村实地调查,根据当地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产业现状、工作基础、发展潜力等实际情景,在摸清底子的基础上,把发展“一村一品”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扶贫开发结合,与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广泛征求群众意见,选择有发展潜力、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制订贴合实际的产业发展规划。

  3、发展大户,示范带动。

农村经济靠能人带动。

我们把发展产业大户作为扩大基地规模、发展“一村一品”的突破口,采取“市场引导、群众自愿、政府扶持、试点示范、各方支持”的办法,培育了一批“敢为人先、科技领先、高点起步、规模发展”的产业大户,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4、强化服务,科技支撑。

加强了干部队伍建设,为农村产业健康发展供给了有力人才保障。

以示范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

  村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名、特、优品种、高效实用栽培、无害化生产、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病虫害防控技术,优质良种、标准化生产技术和优质农资普遍推广。

建立了“一村一品”科技指导员和农业“110”科技服务制度,制定无公害粮食、山茱萸、核桃、洋芋等农产品生产操作规程,引导广大农民进取生产无毒、无害、无污染的绿色农产品。

  5、夯实基础,改善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进取争取项目。

实施十大惠民工程,进取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依靠科技,加快产业化进程;,对产业发展示范户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最大支持,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进取性。

  6、典型示范,宣传发动,建立“一村一品”发展引导体系。

发展农村产业要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结合当地发展实际,选择有群众基础、有发展潜力、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重点培育扶持。

将涉农项目有效整合,对涉农资金捆绑使用,经过资金、项目、技术集中投入和帮扶指导,加快培植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竞争力强的专业村,努力培育一批示范辐射效应明显的发展典型。

加大对“一村一品”的宣传力度,发挥典型示范和引导带动作用,营造一村一品发展良好环境。

  7、培育新型农民,开拓市场,完善“一村一品”发展服务体系。

努力提高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诚信意识,进取消除不良舆论,打造良好的品牌口碑;加大宣传,增强群众的参与和发展

  村产业发展规划第2篇:

  目录

  第一章总则…………………………………2

  一、**基本情景………………………2

  二、存在的问题…………………………3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4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5

  五、规划目标……………………………5

  第二章**新农村建设规划………………5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5

  二、土地利用规划………………………6

  三、产业发展规划………………………6

  四、配套设施规划………………………7

  五、农房建设规划………………………7

  六、环境保护规划………………………9

  第三章实施规划的措施及提议……………9

  **县**乡**村新农村规划建设文本

  第一章总则

  一、**村基本情景

  

(一)地理位置

  **村位于**县南部,**乡境内,东靠***,南邻***,西依***,北接***。

  

(二)地形地貌

  ***村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村域内四面皆山,地貌为侵蚀台坎状低山围绕的构造山原,属典型的山区地貌,海拔在550米左右,土质多为沙壤土和粘壤土。

  (三)范围及人口

  全村幅员6306亩,耕地1368亩,其中:

田地80亩。

全村共有6个组,352户,总人口1333人,人均耕地1.02亩。

  (四)经济与产业

  ***村村域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种植、畜牧养殖和劳务输出。

主要农作物有蔬菜、玉米、水稻、洋芋等,经济作物以核桃、柑橘、桃等水果为主,现全村已发展柑橘100亩,核桃100亩,桃80亩,畜牧产业以黄羊、生猪、小家禽饲养为主。

  (五)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现状

  1、道路现状

  全村现有进村主干道一条,全长4.5公里,红线宽度为4米-5米,为泥碎石路面;现有社道15公里,宽度3.5米-4米。

现有3.2公里入户礼貌路。

  2、电力现状

  全村由县电力公司统一架设的农网供电,设有一个变电站,电力供应能够满足需要。

  3、给排水现状

  各农户现生活用水全依靠井水(红层找水)和使用涧水解决,水质一般。

  厕所以旱厕为主,个别农户建有沼气池,人畜粪便部分进入沼气池进行处理,污水仍已直排为主。

  4、通信、有线电视

  全村已接通固定电话线,部分农户安装了固定电话,已通移动电话。

有线电视用户极少。

  5、公共服务设施及配套基础设施

  该村有村委会办公室一处、小学一所、医疗点一个,均分布在三社,无固定垃圾堆放点。

  (六)村庄现状情景分析

  1、全村土地构成分析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字库村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368

  112水田80

  114旱地1288

  12园地小

  计370

  121果园280

  125其他园地90

  13林地小计780

  131有林地580

  132疏林地200

  15其他农用地小计129

  153农村道路115

  154坑塘水面9

  156农田水利用5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

  工矿用地小计89

  203农村居民点89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567

  合计6306

  2、全村居民点现状分析

  该村范围内,居民居住较为分散,村委会所在地相对集中有5个居民点,但都规模较小,最大的居民点居住有20户左右,全村居民点分布较乱。

  3、农房建设质量分析

  ***村除8%属砖混结构村民住宅外,其余多为土木、砖木结构住宅,均为村民自建房,建筑时间参差不齐,建筑风格各异,配套设施不全,人畜未有效分离,总体质量较差。

  4、居住条件分析

  村内无公共绿地,无专门的公共活动场所,社会生活单调,居民生活、采暖以山柴为主要燃料,无统一垃圾回收和处理点。

村内交通状况相对较好,6个社均通社道,90%的入户路为泥结石路,以公路和礼貌路为主的村社路网基本构成。

  5、经济发展分析

  ***村属***乡规划确定的蔬菜,干果、水果规模发展区,今后乡域经济发展以第一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来带动第二、三产业的发展。

  农业方面,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科技投入,继续发展以柑橘、核桃为主。

在发展主业的基础上,持续扩大南江黄羊、生猪、小家禽的种养规模,增加收入。

  二、存在的问题

  

(一)人多地少,全村人均耕地仅1.02亩。

  

(二)无支柱产业,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低,二、三产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服务水平低。

  (三)村民居住分散,人均宅基地面积大,住房平面布局较为混乱,利用率低,土地资源浪费。

  (四)公共设施不全,无农民集中活动地点,无集中绿化和安全管理机制。

  (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村道路系统不完善。

环境卫生差,禽畜养殖方式和养殖地点安排不合理,农户生活垃圾没有规范处理,环境污染严重。

  三、规划依据与原则

  

(一)规划依据

  1、国家与四川省的村民规划建设管理条例;

  2、《村庄规划标准》;

  3、《全国村庄整治工作会议材料》;

  4、《***乡集镇规划》;

  5、《***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

  6、《***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农村村庄规划建设条例》;

  8、国家、省、市、县关于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意见;

  9、县委、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具体要求。

  

(二)规划指导思想

  坚持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礼貌、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经过有效的措施发展村庄自身建设,改善居民基本生活条件,提高村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在此基础上到达发展经济、保护自然环境和资源,逐步发展成为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规划原则

  1、根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结合该村自然环境,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统筹兼顾,综合布署该村的各项建设项目。

  2、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长远发展的关系,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使村庄的各项建设规模、速度同当地经济发展、人口增减相适应。

  3、合理用地,节俭和集约使用土地;

  4、合理布局,配套建设,有利生产,方便生活;

  5、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统一规划村庄产业、绿化、村容、村貌和环境卫生设施。

  6、保护历史遗迹和自然景观,突出地方和民俗特色。

  7、遵循:

“规模适度的村庄布局,川北民居的建设风格,功能完善的配套设施,生态良好的自然环境,规模发展的产业结构”的规划原则,大力实施“村庄发展治散、基础设施治缺、村内建设治空,村容环境治脏,农户住房治乱,产业发展治多”,确保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基本改变。

  规划年限:

近期:

2006年至2010年;远期:

2006年至2020年

  四、规划重点与基本思路

  

(一)规划重点

  1、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土地整合,对原有破、危房进行拆除整理,在规划用地范围内近集中,规范建设。

  2、完善基础设施以及配套公建,满足居民生活、生产的需要,铺设给、排水管网,电力、电信、光纤、电视线路,生活污水的分散(沼气)处理,对村内水沟、水塘、堰渠等水利设施进行整治和修缮,村内设置公共厕所、垃圾处理点等设施。

  3、对村庄环境进行整治,重点处理好人畜关系,采取适当措施美化环境,在适当地点增加公共绿地,满足村民修闲娱乐活动的要求。

  

(二)基本思路

  以现有条件为基础,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整治村容,突出特色,加快建筑风貌构成,主要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为主,大力发展民营企业,努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五、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标美公路进村、礼貌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用水入户;

  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

  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化进村、礼貌新风入户;

  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

  

(二)经济发展目标:

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动字库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三)社会目标:

经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字库村生产、生活、休闲、娱乐等基础设施合理配套,人居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村民生活水平得以巨大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四)基础服务设施建设目标:

示范点内道路硬化率达100%,用电普及率达100%,安全饮用水合格率达100%,电视通讯信息网络基本实现配套,配置必要的教育、文化、卫生等生活服务设施。

  (五)生态环境建设目标:

清洁能源普及率达100%,生活污水沼气化处理达80%以上,规模化养殖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90%,实现垃圾集中堆放清运。

  第二章**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一、村庄性质与规模

  

(一)**村的发展性质:

立足生态优势,以“蔬、果、牧”生产为重点,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大力培育劳务输出产业,实现农村劳动力异地转移;按照适当集中和个别整治相结合的原则,加大配套设施和村容整治力度;以农副产品规模生产和加工为重点,大力发展团体和民营企业,逐步将字库村建设成为生态农业的现代化新农村。

  

(二)村庄各规划年限人口规模:

近期2010年村庄人口1380人,远期2020年村庄人口1420人。

  (三)同规划年限相对应的用地规模:

2010年,农业用地2756亩(其中耕地140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00亩以内,2020年农业用地3750亩(其中耕地1620亩),建设用地控制在110亩以内。

  二、土地利用规划

  一级分类二级分类三级分类近期用地远期用地

  编号名称编号名称编号名称面积(亩)面积(亩)

  1农用土地

  11耕地小计14001620

  112水田100120

  114旱地13001500

  12园地小计4001050

  121果园300500

  125其他园地100550

  13林地小计800900

  131有林地600700

  132疏林地200200

  15其他

  农用地

  小计156180

  153农村道路140160

  154坑塘水面1013

  156农田水利用67

  2建设用地

  20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小计100110

  203农村居民点100110

  26交通用地262公路用地

  27水利设施271水库水田

  3未利用地31未利用地3111荒草地34502446

  合计63066306

  规划建成蔬菜种植基地近期用地500亩,远期用地700亩;规划建成柑橘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核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200亩;

  规划建成桃种植近期用地100亩,远期用地100亩;

  规划建成牧草种植近期用地300亩,远期用地500亩。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发展重点:

一是蔬菜。

建立和发展钟家湾基地,以特色大棚蔬菜为主;

  二是果园。

在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建立干、水果产业带,以柑橘、核桃种植为主,发展特色干、水果产业;

  三是养殖。

发展五社的黄羊养殖,一社、二社、三社、四社、六社养鸡、生猪养殖为主,扩大养殖规模;

  四是劳务。

每年劳务输出300人,以专业劳务为主,壮大劳务输出产业。

  规划近期黄羊年出栏3000只,远期年出栏4000只;

  规划近期生仔猪年出栏4000头,远期年出栏6000头;

  规划近期小家禽年出栏115000只,远期出栏20000只。

  

(二)经济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村人均GDP到达9000元,工业生产总值到达9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农业生产值到达6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532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到2020年,村级生产总值到达2300万元,年平均增长速度9%,农业生产总值到达1200万元,年增长速度为9%,第二产业总值到达200万元,年增长速度10%,第三产业总值1100万元,年均增长速度10%。

  以2006年为基础,人均纯收入2100元,按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10年人均纯收入到达3000元,到2020年到达4200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

把**村建成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农村,主要指标为: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近期人口自然增长控制在1%,远期控制在0.8%。

人均公共绿地到达3.0m2以上。

道路铺装或硬化率到达80%,自来水普及率到达100%,农村沼气使用率到达100%,电话普及率到达100%,电脑普及率到达50%。

每户建沼气池,合理布局建公厕和垃圾收集点,坚持村容整洁卫生。

配套建成完善的小学,幼儿园、文化室、科普室、医务室、福利院等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期内100%的青少年完成高中或中等专业学业,65%的劳动力具有专业技术水平。

  四、配套设施规划

  

(一)综合交通规划:

充分利用现状地形条件,结合各功能分区,创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完善的新农村道路网络。

  路网结构:

以村道、社道相结合为骨架,各组穿插环状加放射状的路网结构,完善村域道路结构;

  道路等级:

村道路分为两级,由村级公路和礼貌路组成。

村主要道路宽度6--6.5米,村内组团之间联系的环状及放射状道路宽度为4―4.5米,礼貌路宽度为1-1.5米,村公共服务中心均设置停车场。

道路建设要到达标美路的标准,做到沟通、路平、坡缓、涵洞通。

  

(二)供水工程规划:

新建社区用水按规划要求由村民自建净水设施供给,用水综合指标按300L(日.人);

  居民点供水管网最小管径为DN50PVC管,按用户区位埋地敷设于地下。

保留村民点用水由现有的自设取水水井作为生活用水和畜禽用水水源,并按照统一要求进行改造;水塘和水渠建设按农田水利灌概的统筹规划要求实施建设。

  (三)排水规划:

雨水应顺地沟沿道路边沟近排放,宅院内雨水经雨水沟汇集排入整治后的雨水沟渠。

规划区内现有雨水明沟底宽0.5米均为土沟,规划整治采用30cm厚水泥沙浆砌片石呈梯形明沟。

  污水近期经沼气化粪池处理后用于农灌,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80%计算,污水管布置于村道路侧,支管接至每栋建筑物,材料用钢筋砼圆管。

  (四)“三电一广”规划:

供电由县城110kv变电站统一供给,改造现状供电网络,三相电网络覆盖率为100%,生活及公建用地量标准按300w(日.人),生产用电按2000kw.h万元的标准配送。

  邮政电信规划设村邮政电信代办点一个,承担报刊杂志等邮政业务和代办电信业务。

规范村内电信线路走向,完善数字通信和光纤网络。

  提高电脑的普及率,增加村民对市场信息的了解,努力构建电脑信息网络系统。

  广播电视和宽带网络系统,规划该村逐步同县城联通闭路广播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使有线电视和电脑宽带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

在村域内适当选址安装高音喇叭,以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

  五、农房建设规划

  

(一)对于一些不适合入住和生活的房屋进行一些必要的改造,力求具有川北民风,又提高室内外环境质量,适应现代化生活。

  

(二)建筑材料多为地取材,碎石铺路,砖块砌墙,白灰沙浆勾缝等。

  (三)路面处理,铺设应地取材,选取自然古朴,却又透着当地民族文化气息的道路铺装,形式以现有道路为模板,加以拓宽、平整,体现农村自然风景。

  (四)外观上采用川北民居风格,屋顶局部由坡顶进行装饰。

建筑风格应坚持其地方特色,建筑宜小体量、低层数,变化丰富,均应采用坡屋顶,与山型地势相协调,依山势而建。

建筑层高不超过3.4米,建筑层数不能超过2层,建筑脊顶坡度按1:

2.5计。

  功能组成庭院空间空间界定

  人居环境1、拆除了一些剩余的空间(如一些经常不用的附属房),增加了一些不够用的功能的房间(如一些不够用的设施房);2、对于一些不合理的功能空间进行了调整(如一些与家居房没分开的家畜房间进行了分开处理);3、每家每户都设置一个卫生间。

打造庭院经济,局部设置花卉、蔬菜种植空间,并在庭院内部布置休闲空间,能够让村民尽享天伦之乐。

对内部交通通行系统、绿化空间、居住空间及附属房进行了合理的整合及处理,并利用青石铺路,砖块铺地。

  风貌特点

  建筑风貌1、立面上设置一些比较突出的实木恒条,给立面上带来突出变化;2、立面白色沙浆抹灰。

居住房采用假坡屋顶,一些附属房则采用坡屋顶形式,与前面的假坡构成呼应;3、用水泥或青石板硬化前面的前坝,并利用木栅栏进行少量的绿化处理。

  (五)新建村民住宅必须按照统一规划要求进行建设。

新建现代农村住宅要求设计新颖,功能合理,建筑风貌体现川北民居特色,并结合现代生产、生活需要,屋顶采取平坡结合,努力打造个性鲜明、特色突出的农村建设新风貌。

住宅成套率达80%

  (六)对现有农房采取固化政策,严禁乱修乱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