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8559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1.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语300讲六讲义.docx

论语300讲六讲义

论语300讲(六)

第151讲专心做事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第十》

【译】吃饭时不讨论,睡觉时不说话。

席不正,不坐

——《论语•乡党第十》

【译】席子没有放正,他不坐下。

寝不尸,居不客。

——《论语•乡党第十》

【译】你睡觉的姿势不要拘谨僵卧,平时也不像作客那样跪坐着。

这段话描述的是孔子平常的生活规律,从吃饭、睡觉到坐姿等各方面细节都有。

我们谈这种细节,并不是说一定要学他,因为今天的生活情况不一样了。

我们要学习的是不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心放在你做的事情上,这样的规矩可以让你把心紧紧地抓住。

否则你做这个事,想那个事,吃饭的时候想等一下要几点睡觉,睡觉的时候又想着今天好像没吃饱,这是很不好的习惯。

所以生活的细节,一定要靠自己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这个习惯每一个人可以不一样,我们要练习做自己生活上的主人。

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后,将来做事的时候就可以针对你要奋斗的目标,永远往前进而不要被一些生活习惯上的问题拖住了脚步。

第152讲 生活礼节

 

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论语·乡党第十》

【译】即使吃的是粗饭与菜汤,也一定要祭拜,态度一定恭敬而虔诚。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

——《论语·乡党第十》

【译】孔子与同乡里面的人,一起聚餐饮酒的时候,要等到年长的人都离席了他才走出去。

 

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论语·乡党第十》

【译】乡里的人举行驱逐疫鬼的仪式时,他穿着正式朝服,站在东边的台阶上。

 

我们小时候什么都不会,如果没有父母照顾,没有老师教导,怎么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呢,所以孔子总是怀着感恩的心态,对于他的长辈,态度是非常的尊敬的。

还有在任何国家都要尊重那个国家已经有的习俗,这也是儒家的立场,任何一种风俗习惯只要不是有负面的效果,比如说这个风俗习惯会浪费很多物资,甚至会伤害一个人的。

那么只要是好的风俗习惯,可以疏导百姓的情感的,就要尊重。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个地方发生瘟疫,只是跳几个舞去驱逐那是没用的,还需要医生,需要治疗。

但是对很多老百姓来说,他心理上得到安慰之后,感觉安心了也是好事。

心里面如果健康的话,然后再配合各种治疗就比较有效果。

 

第153讲 养生原则

 

康子馈药,拜而受之,曰:

“丘未达,不敢尝。

——《论语·乡党第十》

【译】季康子派人送药来,孔子作揖接受,他后来说我不清楚这种药的药性,不敢服用。

 

在孔子七十岁左右担任国家顾问的时候,有一次生病了,鲁国的正卿季康子派人送了药来。

孔子拜而受之,但是他说这种药的药性我还不懂,所以不敢轻易尝试。

从这短短的一章我们可以发现,孔子最谨慎的事情其中一项就是疾病,但是人难免生病,万一生病了之后,要请专家来治疗,而千万不要自作聪明,觉得找个什么药来吃就没有问题了。

我们说像宗教方面的,医药方面的很多时候都要记得心理健康最重要,心理要有正常的态度,不要觉得就靠宗教或医药来解除病痛或灾难,先要有健康的心理,然后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个时候就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第154讲 人道主义

 

厩焚,子退朝,曰:

“伤人乎?

”不问马。

——《论语•乡党第十》

【译】家里马棚失火烧了,孔子从朝廷回来,说有人受伤吗?

没有问到马。

 

在《论语》里面有很多像这样简单十二个字的故事,就把孔子的人文精神表现出来了。

我们要知道儒家最可贵的就在这个地方,像这样重视人的生命价值的观念,不受任何社会条件的限制,它可以突破空间、时间延续下来。

学习儒家之后,不一定要信仰什么宗教,因为你本身就会有很高的道德水平,它的出发点就在于人文主义,也就是要把人当作目的来尊重,而不能把别人当作手段来利用。

我们在学习儒家的时候,就会觉得这完全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儒家不但具备现代性,还具有普世性。

所以现在西方很多人愿意学习儒家,并不是想学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种老的观念,他要学的就是孔子的人文精神。

所以孔子也被列为人类历史上四大圣哲之一,从这一章简单的资料就要知道,孔子心里面对人是多么的尊重,他的思想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以及发扬。

 

第155讲 朋友之情

 

朋友死,无所归,曰:

“于我殡。

——《论语•乡党第十》

【译】遇到朋友过世,而没人料理后事,孔子就说我来负责丧葬。

 

我们说一死一生乃见交情,只有当你处在一种患难的最极端的情况下,就能表现出来你对朋友的那种深情厚谊。

平常在顺利的时候是真的看不出什么人是朋友,因为大家都在各方面表现不错,在社会上发展得很好。

像这句话所说的当一个朋友过世,没有人料理后事,这时候孔子就出面负责了。

这就是人生交情里面最可贵的一点,所以孔子对朋友这样的态度就是他整个一生思想的具体表现。

 

朋友之馈,虽车马,非祭肉,不拜。

——《论语•乡党第十》

【译】朋友送的礼物,即使是车与马,只要不是祭肉,孔子也不作揖拜谢。

 

我们一定要记得交朋友心态上要平等,对孔子来说精神价值远远超过物质价值。

你送我车跟马我拿来就用,说一声谢谢;你送我祭拜祖先的祭肉,我跟你作揖,九十度鞠躬拜谢,这里面就有很大的差别,也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第156讲 诚于中形于外

 

见齐衰者,虽狎,必变。

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

凶服者式之;式负版者,有盛馔,必变色而作。

迅雷风烈必变。

——《论语•乡党第十》

【译】孔子看见身穿孝服的人,虽然是平日熟识的,也一定改变态度。

看见戴礼帽的与瞎眼的,虽然常常碰面,也一定显出关切的神色。

坐在车上时,看见穿丧服的,即使是贩夫走卒,他也身向前倾,手扶横木,以示心意。

做客时,有特别丰盛的菜肴,一定端正神色,站起来向主人致意。

遇到急雷狂风,一定改变态度。

 

孔子是一个内心有什么样的感情,外面就设法表达出来的人。

前面的几段话是指在日常生活里面,如果知道别人家里面有特殊状况,那你就要调整自己平常那种比较轻松的心情跟态度,对别人表示关心。

因为人活在世界上,一定会碰到各种复杂的状况,这个时候你表示关心,别人也会感谢你。

同样的当你家里面有状况的时候,别人也对你有这样的态度,那么社会就能够走向和谐。

别人有丰盛的菜肴请我时,就算不符合你的原则,也不用太排斥。

也许别人是以这个方式,表达他内心里面的善意,这时候你接受就好了。

碰到自然界的灾难,人是不能够心存侥幸的,还是应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保护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

 

第157讲 生命的时宜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

曰:

“山梁雌雉,时哉时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译】人的脸色稍有变化,山鸡就飞起来,在空中盘旋之后再聚在一起。

孔子说山谷中,桥梁上的这些母山鸡,懂得时宜懂得时宜。

子路向它们拱拱手,它们振几下翅膀又飞走了。

 

这段有趣的插曲主要是强调儒家的思想,非常强调时机,适当的时机就是要判断什么时候安全,什么时候危险。

这一章是《乡党第十》的最后一章,整部乡党篇所说的都是孔子个人,从他在朝廷、在家乡里,跟别人的互动情况,到睡觉、吃饭时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

而这一章是跟自然界的交汇,并且是在翻山越岭的时候看到这一幕,马上感叹说它们懂得时宜。

这也代表了孔子确实是非常细心的观察者,随时注意到身边所有的事情,自然界的每一种东西,每一种动物的表现都可以给孔子启发。

由动物的本能联想到我们人类,认为人也要把像动物一样的本能往上提升到对社会的判断。

人的生命有他的价值,这种价值在面对生命危胁的时候,要学会做判断。

所以儒家的思想是要让你在许多地方多找到一条出路,让你生命比较安稳,然后可以发展人性应该有的价值。

 

第158讲 人才选拔

 

子曰:

“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说,先学习礼乐再得到官位的,是淳朴的一般人。

先得到官位再学习礼乐的,是卿大夫的子弟。

如果要选用人才,我主张选用先学习再做官的人。

 

如果你有机会选拔人才,可能有各种选择,其中之一是完全没有家世背景的,另一种是有家世背景的。

今天社会上还是有这样的现象,一般都会选一个没有家世背景的,一般淳朴的学生,他们往往是靠自己的努力表现杰出的,没有任何侥幸。

相反的如果选择有家世背景的话,将来也不见得好去领导他,他家世背景好,你将来什么事情跟他讲,他不见得会接受。

万一到时候把家庭背景抬出来,变成公务都不好做了,所以到今天还是适用“先进于礼乐”这样的观念。

 

第159讲 孔门弟子

 

子曰:

“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说跟随我在陈国、蔡国之间的学生,与这两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交往。

 

“皆不及门也”,这个门是这两国的宫门,《孟子》里面有描写孔子在陈蔡之间被围,因为他和学生们与陈国、蔡国的君臣都没有什么来往,所以出了事,都没有帮忙。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跟下面一章连在一起,翻译成“现在都不在我的门下了”。

德行:

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

宰我、子贡;政事:

冉有、季路;文学:

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德行优良者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杰出者有宰我、子贡;长于政事者有冉有、子路;熟悉文献的有子游、子夏。

 

这十位确实是了不起,有很多资料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评价过颜渊“贤哉回也”,而闵子骞的孝顺也是天下人都知道的,孔子说过仲弓“雍也可使南面”,当一个国家的正卿没有问题的。

宰我在《阳货第十七》就有一段非常精彩的提问,虽然最后还是被孔子教训了,但是他的提问使我们了解了孔子对于人性的看法。

而子贡是孔子非常喜欢的学生之一,口才也特别好,可以向他学习比喻、旁敲侧击的说话方法。

冉有、季路是有专长可以做官的,可子路本身不懂得委婉,以至于最后也死于非命了,而冉有聪明过头,最后也被孔子批判了。

另外还有曾参的孝顺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子张的很多提问,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孔子的一些观念。

 

 

第160讲 无差别的修养

 

子曰:

“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皆弟之言。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说,闵子骞真是孝顺呀,别人都不质疑他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

 

孔子很欣赏闵子骞,说他平常不太发表言论的,属于默默做事型,但他头脑很清楚,德行也很高。

特别提到他很孝顺,因为后母的事情,就曾说过“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的话,很让人感动。

所以这边就谈到孔子说别人对于他的父母、兄弟称赞他的话,都没有任何怀疑。

一个人如果孝顺的话,他在社会上待人接物,跟别人来往,我们可以想象,他一定是非常友善的。

修养并不是说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只要懂得怎么样跟别人相处。

修养应该是指一贯的由内而外,儒家一直要强调真诚,如果没有真诚做基础的话,那个修养是无源之水。

从根本做起,我们在家里面跟父母相处,跟兄弟姐妹相处是很真诚的,到外面去才能够同样的把真诚推展出去。

所以在中国传统思想里面会提到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个家里面大家能够仁爱相处,推广到国家也同样会是如此。

 

第161讲 颜渊之死

 

颜渊死,子曰:

“噫!

天丧予!

天丧予!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颜渊死了,孔子说,噫,天亡我也,天亡我也!

 

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

“子恸矣。

”曰:

“有恸乎?

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颜渊死了,孔子哭得非常伤心。

跟随在旁的学生说,老师过度伤心了。

孔子说,我有过度伤心吗?

我不为这样的人过度伤心,又要为谁过度伤心呢?

 

儒家强调每一个人最主要的是要真诚,同时你跟别人交往,不管是什么样的关系都要记得,别人对你也有某种相对的期许跟要求,这就需要相互间的沟通,另外还有社会规范来维持人间的秩序。

这两段是孔子最伤心的地方,我们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孔子这两段哭得非常伤心,甚至说“天丧予”,我们就要知道孔子是一个人,有丰富的情感,他有他伟大的使命感,他希望他的学生可以接他的棒子来为整个社会做更多的事,而他的学生们一代一代也都有一定的表现。

 

第162讲 生与死

 

季路问事鬼神。

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

”曰: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子路请教如何服侍鬼神,孔子说,没有办法服侍活人,怎么有办法服侍死人。

子路又问,胆敢请教先生,死是怎么回事?

孔子说,没有了解生的道理,怎么会了解死的道理。

这一段话的重要性在于它里面谈到生死,也谈到人跟鬼神相处的问题,但是麻烦在于好问题被一个不太适当的人提出来了。

因为子路的个性属于行动派,任何事情他知道了就要去实践,他实在不适合做比较抽象的思考,或者说比较形而上的一种探讨。

孔子确实因材施教,知道子路喜欢的是政治、军事,跟他谈这种宗教的问题,恐怕也讲不清楚,所以才有了上面这样的回答。

让他先尽到责任跟别人有好的来往,大家都可以有秩序很和谐,然后再去祭拜祖先。

 

死亡是不能够成为探讨题材的,因为死亡并非经验,如果你能够好好活着,活着的时候把人的责任统统尽到,那么对死亡又有什么好担心的。

没有真正的哲学家是不懂得死亡的,孔子就曾公开地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听懂了人生的理想,晚上要死也无妨,这就是儒家的思想。

 

第163讲 升堂入室

 

子曰:

“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

”门人不敬子路。

子曰:

“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说,由所弹的这种瑟声,怎么会出现在我的门下呢?

其他的学生听了这话,就不尊重子路了。

孔子说,由的修养已经登上大厅,还没有进入深奥的内室而已。

 

行家就是学任何东西都要达到深奥的境界,整部《论语》的思想每一句话都不能错过,孔子的教学一向是强调全人教育,社会上具有多方面的行业,三百六十行配合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

不要在意你的智商高低,重要的是你有这一方面的缺点,你就要发挥相对的优点,那么在这个地方就可以看到孔子怎么教学生了。

所以如果我们在学习的时候,有某一方面不太好,不要担心,在其他方面做好也是可以的,所以孔子教导子路,他特别鼓励说他已经登堂尚未入室,还可以继续深造。

 

第164讲 过犹不及

 

子贡问:

“师与商也孰贤?

”子曰:

“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

“然则师愈欤?

”子曰: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子贡请教,师与商两个人,谁比较杰出?

孔子说,师的言行过于激进,商则稍显不足。

子贡说,那么师要好一点吗?

孔子说,过度与不足同样不好。

 

师是指子张,商是指子夏。

子夏这个学生比较内向,性格较懦弱,孔子曾经劝过他要做一个像君子一样的儒者,而不要做一个像小人一样的儒者,很多细节要懂得放开,尽量做到无私,这样的儒者教导百姓的时候才能有效果。

孔子说子张个性比较激进,比较积极努力地想去做一番事业,但至少要设法把他的学问做得更好。

而子夏有点不及,就是没有赶上应该有的标准。

子贡听了之后就说这样看来的话,子张比较好吧,因为一般人都认为我过度一点比较好,至少我很积极,而孔子的回答是过度跟不及都不好。

他认为做事情要温和有节制,不要太偏激,走中间的路线,做平常的事,才能够长期发展,而一旦走极端之后,就会有后遗症。

第165讲 鸣鼓而攻之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季氏的财富超过鲁君,而冉求还为他聚集收敛,更增加了他的财富。

孔子说,冉求不是我的同道,同学们可以敲着大鼓

去批判他。

冉有就是一个负面的例子,孔子对他有很高的期许,多次提到他都说这个学生做官没有问题,他是一个人才。

但是人才是一回事,还得考虑到人格,我们一再强调孔子的教育不能忽略人格教育,如果忽略的话就无法坚持你的原则了,到时候就只问利害,而不问是非就糟糕了。

孔子的理想是很清楚的,就是你由内而发用真诚的力量,要求自己去行善,跟人群相处的时候要尽力把我跟人群的关系都做到最适当。

然后要让天下老年人都得到安养,做朋友的都互相信赖,青少年都得到好的照顾,所以孔子在这里会对冉有有这样的一种批判。

第166讲 学生的性格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柴,生性愚笨;参,生性迟钝;师,生性偏激;由,生性鲁莽。

 

前面两位同学在性格上有点“愚”跟“鲁”,就是指智商方面比较差,后面两位较“辟”跟“喭”,是跟他的情商关系比较大,所以说孔子的学生们并非都是人才。

而孔子的本事就在于可以让一个平凡的学生,把他的最特殊的优点完全实现出来,然后把他的缺点慢慢去修正,去化解。

  

子曰:

“回也其庶乎。

屡空。

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说,回的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一文不名。

赐不受官府之命所约束,自行经营生意,猜测涨跌常常准确。

这段话正好反映出来孔子完全没有反商情结,很多人是先商再儒,先发了财,然后慢慢调整他的经营策略,照顾员工,福利社会。

还有就是先儒后商,先受学校的教育,比如先接受儒家的思想,但是到做生意时恐怕压力会比较大一点。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孔子他有六位同学,在性格上、智商上都有些问题,有的在情商上跟别人相处也会有困难。

所以我们今天可以从孔子学生的多样性,了解到每一个人都可以向孔子学习,或者选择孔子的学生作榜样来效法。

第167讲 言行合一

 

子张问善人之道。

子曰:

“不践迹,亦不入於室。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子张请教善人的作风如何。

孔子说,他不会随俗从众,但是修养也还没有抵达最高境界。

仁和善的区别:

一般社会上古今中外所谓的善人,都是外面的行为做的好事,但是他有两个特色比不上仁者。

第一个他做好事是因为社会上大家的要求跟期许,但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一定要做好事。

换句话说了解为什么要做好事的是仁者的特色,真诚由内而发,我内在的要求要做好事。

第二个是一般的善人他会去做好事,但很少会做到杀身成仁的,就是为了做好事牺牲生命也心甘情愿。

子曰:

“论笃是欤,君子者乎?

色庄者乎?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说,言论笃实固然值得肯定,但也要分辨他是言行合一的君子,还是面貌显得庄重的人。

 

这段话有两个“分辨”,第一种人是言行能不能合一。

第二种是外表显得很庄重,好像很严肃的样子,但是内心并没有真正地去体会。

因为你的言行不一致,而外面有各种诱因,各种条件让你行善,不像仁者是由内而发。

我们要做到虽然没有人认识我,我还是做我该做的事,还是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处事。

第168讲 因材施教

 

子路问:

“闻斯行诸?

”子曰:

“有父兄在,如之何闻斯行之?

”冉有问:

“闻斯行诸?

”子曰:

“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

“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赤也感,敢问。

”子曰:

“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子路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

孔子说,父亲与哥哥还在,怎么能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呢。

冉有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

孔子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

公西华在旁边他就说了,当由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父亲与哥哥还在;当求请教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吗,老师说听到可以做的事就去做,我觉得有些困惑呀,冒昧来请教。

孔子说,求做事比较退缩,所以我鼓励他迈进,由做事勇往直前,所以我让他保守些。

这段话是非常标准的因材施教,并且对于这两位个性对照鲜明的同学,孔子就给他们完全相反的一个建议。

 

第169讲 师生情深

 

子畏于匡,颜渊后。

子曰:

“吾以汝为死矣。

”曰:

“子在,回何敢死?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孔子被匡城的群众所围困,颜渊后来才赶到。

孔子说,我以为你遇害了呢。

颜渊说,老师活着,回怎么敢死呢。

 

经过灾难之后,孔子见到最好的学生恍如隔世,感受非常深,于是有了这样的一段话。

而颜渊的回答更是幽默,他知道老师的心情,肯定是着急得不得了,最后看到老师这样讲,他立刻说老师您还活着,我怎么敢死呢。

这是年轻人应该讲的话,老师比他大三十岁,他没有理由去想说,我万一先死怎么样,所以他有这样回答。

我们看到这一段就觉得这种师生的感情,真得是非常深刻。

我们知道父母亲给我们身体,好的老师给我们的是精神上的生命。

颜回讲这个话的意思是,如果老师真的遇害的话,颜回恐怕就奋不顾身非要报仇不可了,不能让这些凶手逍遥法外。

因为对颜渊来说,孔子就像父亲一样。

我们从这个故事里面就期许,所有的老师都要以这样的标准来自我要求,而所有的学生也都很盼望,遇到这样的好老师。

 

第170讲 辅佐的方式

 

季子然问:

“仲由、冉求,可谓大臣欤?

”子曰:

“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

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曰:

“然则从之者欤?

”子曰:

“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季子然请教,仲由与冉求可以称得上是大臣吗?

孔子说,我以为你要问别的事,原来是问由与求。

所谓大臣,是以正道来服侍君主,行不通就辞职。

现在由与求二人,只可以说是专业的臣子。

季子然说,那么他们唯命是从吗?

孔子说,遇到长官杀父亲与杀君主的事,他们也不会顺从的。

这段话又在评论他两个可以从事政治的学生了,一个就是子路,一个是冉有,而季子然是季氏家族的子弟。

孔子说所谓大臣就是我用正道来服侍我的国君,如果行不通就辞职,但是子路跟冉有只能算是具臣。

具臣就代表他是专业的臣子,他有专长,比如子路可以帮忙训练军队,冉有可以帮忙管理内政,他们两个人都是专业的。

孔子对学生还是有信心的,虽然算不上大臣,但是也不会去做完全违背道义的事。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孔子把大臣跟具臣分得非常清楚,这也是一位哲学家的手法,要澄清概念。

 

第171讲 读书为学

 

子路使子羔为费宰。

子曰:

“贼夫人之子。

”子路曰:

“有民人焉,有社稷焉。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

”子曰:

“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译】子路安排子羔担任费县县长,孔子说,你这样做害了这个年轻人。

子路说,有百姓与各级官员,也有土地与五谷,为什么一定要读书,才算是求学呢?

孔子说,这就是我讨厌能言善辩者的缘故。

读书是学习一套知识,有它的理论,有一个完整的系统。

这个学会之后,你将来做事的话,就比较有自己的风格,有自己的构想,才能担任一个好的领导。

但是这个话讲不清楚的,所以孔子只好有点心情受影响了,他说这就是我讨厌你们这种能言善辩者的缘故。

孔子有时候也是会情绪化的,他觉得子路这个人平常都很乖,很听话,虽然个性莽撞。

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知道孔子教学生如果要从政的话,有些基本的原则,就是你要把书念好。

但是书什么时候念好,也没有一定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每一个人情况不同,确实很难判断。

第172讲 各言其志(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

“非曰能之,愿学焉。

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对曰:

“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

“何伤乎?

赤各言其志也。

”曰: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论语·先进第十》

【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在旁边坐着,孔子说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希望你们不要因此觉得拘谨。

平常你们说没有人了解我,如果有人了解你们,又要怎么做呢?

子路立刻回答说,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处在几个大国之间,外面有军队侵犯,国内又碰上饥荒,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且明白道理。

孔子听了微微一笑,接着问,求,你怎么样?

冉有回答说,纵横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如果让我来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富足,至于礼乐教化则需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