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87186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docx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

[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MG129]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XX有限责任公司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作业指导书

文件版号:

2014年版副本控制:

(不)受控类

编写人:

编号:

审核人:

分发号:

批准人:

持有人:

2014年11月10日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修订页

第1页共1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修改记录

版号

章节号

修订次数

修订内容

批准人

日期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1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1.目的

在基坑内部,底板位置处布置监测点,利用分层垂直位移监测系统(沉降磁环、沉降仪、沉降孔)或沉降标加水准测量系统,对测点进行开挖前、开挖中和开挖后的测量,以掌握基坑底板深度处土体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发生的隆沉变化量值

2.编制依据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DGJ08-37-2002

(4)《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1999

(5)《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6)《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3.适用范围

基坑底部受开挖大量卸载影响导致坑底发生回弹的监测项目。

4.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4.1仪器设备

土体分层垂直位移监测系统、分层沉降监测系统、沉降标、水准仪。

4.2测点布置

1)在基坑中央和距坑底边缘l/4坑底宽度处及特征变形点处应设置测点,方形、圆形基坑可按单向对称布点,矩形基坑可按纵横向布点,复合矩形基坑可多向布点,地质情况复杂时应适当增加测点数量;

2)测点宜按剖面布置基坑中部;

3)监测剖面间距宜为20m~50m,数量不应少于2个;

4)剖面上监测点间距宜为10m~20m,数量不宜少于3个。

4.3测点安装、埋设

测点安装、埋设坑底回弹监测孔的钻探方法可参照“监测孔钻探方法”。

沉降标安装埋设注意事项:

1)钻孔深度应低于沉降标设计深度1.0m,钻孔完成后应下放护筒至孔底;

2)沉降标顶部为凸球状,带有与钻杆逆向螺纹,最底端钻杆与沉降标顺时针拧紧后,放进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2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护管内下放;

3)逐根接长钻杆,将沉降标下至孔底后后,压入设计深度;

4)护筒外回填粘土,回填应密实;

5)管口设置必要的保护装置。

4.3监测方法

1)测试方法本项目至少在基坑开挖前、开挖后各测试一次。

基坑开挖前测试,需待沉降标埋设完成,稳定后确定开挖前沉降标埋设标高。

a.首先利用水准仪测得沉降管口绝对高程;

b.利用测尺测量沉降标到管口距离,测尺前需挂重锤;

c.重复上一步骤2~3遍,取均值得沉降标到管口距离。

基坑开挖过程中及开挖至底板位置后,需将地面高程引至基坑内,对截断后沉降管或沉降标高程进行测量。

2)沉降绝对高程计算沉降标的绝对高程计算公式为

Hc=Hg-h

式中:

Hb—沉降标绝对高程,单位:

m;

Hg—管口绝对高程,单位:

m;

h—沉降标到管口距离,单位:

m。

同一测点处,开挖前、开挖后沉降标绝对高程的差值,即为本沉降标附近土体在基坑开

挖前、开挖后的累计变化量。

3)坑底隆沉监测注意事项

a.坑底隆沉监测点需要一定时间才能稳定,故测点要提前布设;

b.基坑挖至测点处,监测人员应加强现场巡视,避免测点遭到施工机械破坏。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3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5.监测周期

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应以能系统地反映变形体的变形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

根据变形体的变形特征、变形速率、观测精度及外界影响因素等综合确定。

变形观测过程中,变形发生显着变化时,应及时增加观测频率。

6.质量控制与成果归档

6.1监测项目文档保存路径及命名原则

1.监测项目文档100%覆盖监测项目执行过程中电子版和纸媒版文档资料。

2.所有纸媒版文档按保存路径进行分类顺序放置,并全部扫描为对应电子版(pdf格式)进行保存。

3.监测项目文档总文件夹约定为电脑D盘或E盘(严禁为系统安装盘符C盘)根目录下。

4.监测项目结束,按本文件规则对本项目所有电子版资料进行刻盘归档。

5.文件夹命名原则

(1).根目录下,监测项目文档总文件夹命名原则为“项目合同编号+项目名称简写(5~8字)”;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4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2).一级目录及以下目录中文件夹命名原则详见下表;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5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3).对下表中未明确约定,但项目实际发生的文档(如监测方案/报告待审核稿等),可视文档性质,存放于相应级别目录下的“其他”文件夹内。

6.文档命名原则

(1).文档命名应简洁、明了,同一文档的不同版次,文字命名应保持一致性;

(2).按时间顺序发生类文档(如原始记录、监测报表、监测日志等),命名(3~5字)除体现文档核心内容外,宜明确体现日期或流水顺序号。

一级目录

二级目录

三级目录

四级目录

1

技术

业主提供资料

监测方案

阶段分析

总结报告

技术交底

管线绿卡

相关规范

公司技术文件

2

质量

周围环境调查报告

监测材料进场验收登记

测点安装记录表

现场监测原始记录表

报表形成与数据整理

电子版原始记录(含自动或人工记录)

测斜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计算表(方法应统一规整)

监测报表

监测数据累计汇总(含历时变化曲线)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6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培训

监测日志

监测月志

工程照片

工作备忘

签收表

3

HSE管控

项目安全交底

4

成本控制预计

项目预算

成本节约计划

成本控制

各类支出、消耗

测点安装回收

项目决算

5

人员管理

考勤表

各类评价处理记录

6

设备管理

申领单

设备校准检测有效证明

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设备故障损坏处理记录

i角期间核查记录

7

公共关系

商务文件

合同、委托单等

工程联系单

报验

公司、人员、仪器设备资质报验

监测方案报验

监测材料报验

测点安装报验

项目各类会议纪要

外部文件

公司工程例会纪要

公司通知

公司体系文件样表

通讯录

项目通讯录、现场通讯录

6.2监测总结报告框架结构及说明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7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1.监测总结报告编制基本原则

1)监测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

项目实施总结和监测数据总结。

2)监测报告是对监测方案实施结果的总结,项目实施总结应覆盖“人机料法环”诸要素,监测数据总结应覆盖所有监测科目全程监测数据。

3)监测数据总结部分可依据项目特点进行针对性描述,做到全面覆盖,有详有略。

4)监测项目执行过程中与监测方案中不同处应据实进行阐述。

二监测总结报告框架结构基坑监测项目应参考以下框架结构进行总结。

1.工程概况

1.1项目名称、项目地点、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勘察单位等单位名称

1.2基坑特点(基坑等级、围护、支撑、面积、开挖深度、降水、加固和分区施工等信息)

1.3周围环境特点

1.3.1周围建(构)筑物

(位置、结构、基础形式和层数等)

1.3.2周围管线

(地下管线种类、位置、材质、埋深、埋设年代和管径、管线接头形式)

1.4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

(土层、性质、埋深、厚度、潜水和承压水等)

1.4.1工程地质条件

1.4.2水文地质条件

1.5基坑实际施工进度总结

(工程桩、围护结构、降水、每道支撑施工、每层土开挖、地下结构、每道支撑拆除和地下结构出±0.00等,典型过程工况实拍照片)

1.6监测范围和监测保护等级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8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2.监测难点、重点和对策

2.1监测难点

2.2监测重点

2.3监测对策

3.监测目的和依据

3.1监测目的

3.2监测依据

4.监测工作

4.1监测期限

4.2监测内容

4.2.1监测项目和测点布置原则

(项目、测点数量和监测工作量,如存在与监测方案不符项,需单列说明并阐述原因)

4.2.2测点布置

(各监测项目测点安装、补埋、报废等情况)

4.2.3监测报表

(分监测项目列表汇总进行监测报表数量汇总)

4.3监测方法

(测量控制网、监测原理、监测方法、计算方法等)

4.4监测设备

(仪器设备型号、精度、量程、管理编号和校准等)

4.5监测材料

(监测材料品牌、主要技术参数、使用数量、回收数量等)

4.6监测人员

(监测分析人员+证书编号、监测量测人员+证书编号、辅助人员、人员变动等)

5.监测频率

XX有限责任公司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第A版第0次修改

基坑坑底隆起监测

第9页共9页

生效日期:

2014年12月10日

6.监测报警值

7.监测成果分析

(逐项进行总结)

7.1正负号约定

(各监测科目监测数据正负号含义约定)

7.2报警分析

(每次报警情况经分类后,综合论述;可考虑对同一时间、空间区域发生的报警进行论述)

7.3监测数据总结

(区分监测科目、结合工况、测点代表性,采用总分总、有详有略等方式进行阐述,需兼顾以下三点:

1.阐述代表性测点选取依据;2.绘制代表性测点过程线;3.结合工况对曲线,逐条进行分析。

8.结论与建议

9.附录

9.1监测控制网定期检核数据汇总图表

9.2各监测项目特征变化曲线图

9.3各监测项目监测成果汇总表

9.4监测点实际布置示

7.附表

(1).基坑坑底隆起监测原始记录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