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84070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docx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相关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会受到其恋爱经历及性别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常见的几种恋爱观类型与EPQ所测得人格类型存在的关系。

方法利用大学生恋爱观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研究。

结果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t=—3.05;p=0.04);性别与恋爱观的几个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依恋倾向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外(t=0.93,p=0.48),其它各维度差异均呈显著(p=0.00);学生恋爱观在总体上与其恋爱经历没有显著性差异(t=—0.48;p=0.68);恋爱经历与恋爱观的几个维度的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只有恋爱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t=—2.84,p=0.01);

、通过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的列联相关发现,稳定性维度与焦虑型的依恋倾向(r=0.80,p=0.00)、开放型的性行为(r=0.69,p=0.03)取向呈显著相关,且相关度很高。

结论

、EPQ测得的人格类型“外向不稳定型”与稳重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

、“内向不稳定型”与顺从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3)“外向稳定型”与自主型、天真型两种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人格类型

AStudyonCollegeStudent'sLoveValuesandTheir

RelationshipwithPersonalitvTypes

AbstractOejectiveDiscussedinloveofcollegestudentsistheirloveexperienceandtheinfluenceoffactorssuchasgenderandcommontypeofseveralkindsoflove,thereisrelationshipwithmeasuredbyEPQpersonalitytype.Scalemethodisadoptedtoimprovecollegestudents'loveandpersonalitytypeofresearch.MetholdsByindependentsamplesttest,Ifoundthatthestudentslove,therearenosignificantdifferenceingeneralanditsrelatedexperience(t=-0.48;p=0.68);Therearesignificantdifferenceindifferentgenderstudentsabouttheoveralllovevalues(t=-3.05;p=0.04);Sexandlove,thedimensionsofindependentsamplesTtest,foundthattherewasnosignificantdifferencebetweenattachmenttendencyofdimensions(t=0.93,p=0.48),Othersweresignificantlydifferentineachdimension(p=0.00);Experienceinlovewithlovevalues,afewdimensionsofindependentsampleTtest,significantdifferenceswasfoundonlyinlovemotivationdimensions(t=—2.84,p=0.01);Throughcollegestudents'lovevaluesandpersonalitytypeofcontingencyfoundthatstabilityofdimensionandanxiousattachmenttendency.TheopensexualbehaviorOrientationwassignificantlycorrelated,andithasahighcorrelation.Results"Extrovertedinstability"typehassignificantcorrelationwiththetypeofsteadylovevalues,"Notstable"introversionhashighcorrelationwiththesubmissivetypeoflovevalues;"Stable"extroversionhashighcorrelationwiththetwotypesoflovevalues,autonomy,naivetype.

Keyword:

CollegestudentsLovevaluesPersonalitytype

前言

恋爱观是指一个人对于爱情的认识与了解,对于恋爱的态度,看法及行为倾向[1]。

一个人的恋爱观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他或她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莫里哀曾说过:

“爱情是一位伟大的导师,教我们重新做人。

”21世纪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对大学生恋爱观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其恋爱观会随之发生变化,比如社会“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后面笑”等价值观的影响,使大学生恋爱的功利性增加。

“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观会给大学生带来较大的心理困惑,同时在这矛盾的价值抉择里,出现许多失范的恋爱行为,给当事人和社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

所以,对大学生恋爱观进行正确的引导,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任务的重点,也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措施。

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恋爱观的引导,必须正确的了解大学生恋爱观现状,并对其影响因素作深入的研究。

唐殿强、王素然[2](2001)以廊坊师院为例,得出师范类学生平均恋爱的比例分别为:

一年级为19.3%;二年级为41.3%;三年级为33.4%;四年级平均为30.5%。

江石金[3](2000)在华中农业大学女大学生中的调查研究显示,明确承认无恋爱经历的人数占到总数的49.9%。

国外大学生的恋爱状况也有类似的,Knox&Zusman[4]研究表明了恋爱在高校中是很普遍的,83%的从未结过婚的大学生报告说自己正在跟一个约会对象恋爱。

以上调查说明在校大学生恋爱已成为高校中的普遍现象,这与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有关。

而恋爱又是一种社会现象,必然与人的需要、动机、性格及人格有密切关系。

目前,恋爱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恋爱观与人格的关系,就可以在稳定人格特征下寻找爱情的原因及爱情的特质原因。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河南省新乡市部分高校(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医学院、河南科技学院)在校大学生随机发放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64份。

其中男生86名、女生178名,谈过或正在谈的的有192名,从未谈过的有72名,年龄在17—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4岁(SD=1.33)。

1.2方法

1.2.1大学生恋爱观问卷

所选用的恋爱观问卷包括四个维度,分别为择偶标准、恋爱动机、依恋倾向和性行为倾向。

择偶标准的第一个因素包括4个题目,为现实型择偶;第二个因素包括8个题目,为理想型择偶。

恋爱动机的第一个因素包括5个题目,为物质型动机;第二个因素包括9个题目,为理想型动机。

依恋倾向的第一个因素包括6个题目,为排除型依恋;第二个因素包括5个题目,为焦虑型依恋。

性行为倾向的第一个因素包括5个题目,为传统型性行为取向;第二个因素包括5个题目,为开放型性行为取向。

所选用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ɑ系数)较高,达到了0.773。

表明了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即测验同质性较好,具有比较好的信度;且问卷及题目能比较直观、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恋爱观的真实内涵,所以,可以当做本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1.2.2艾森克人格问卷

本研究使用的是艾森克人格类型成人调查问卷——1983年龚辉先教授修订的成人问卷(88项)及全国常模[5]。

对于调查数据用SPSS17.0软件统计计算后对照1983年常模得到N,E

两个维度的T分。

按通用的人格类型划分方法,T分50分为分界线将人格分成外向不稳定型(N>50&E>50,记为EE1)、内向不稳定型(N>50&E<50,记为EE2)、外向稳定型(N<50&E>50,记为EE3)、内向稳定型(N<50&E<50,记为EE4)及中间型(N=50&E=50,记为EE5)5个类型。

1.3数据处理

研究结束后,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去掉反应错误的数据,同时去掉极端反应时间的数据,采用SPSS17.0对实验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相关分析,分析恋爱观的维度和人格类型维度的关系。

2研究结果

2.1大学生恋爱观在各自变量上的差异性分析

对264名被试的正式问卷的数据利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恋爱经历和性别等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与显著性差异分析[6]。

结果表明了,学生恋爱观在总体上与其恋爱经历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上有显著差异[7]。

表1恋爱观性别差异比较

女(178人)

男(86人)

t

p

现实择偶

理想择偶

物质动机

精神动机

排除依恋

焦虑依恋

传统性行为

开放性行为

总分

0.06±13.78

0.12±15.23

0.18±15.54

0.25±14.36

0.14±13.13

0.23±10.15

0.15±20.32

0.11±20.17

0.89±18.46

0.24±12.39

0.45±12.17

0.15±40.56

0.13±42.58

0.18±11.32

0.17±12.75

0.43±35.37

0.39±36.62

1.41±23.87

-8.15

-7.28

3.29

4.33

0.82

0.78

-4.58

-5.53

-3.05

0.00

0.00

0.00

0.00

0.54

0.32

0.00

0.00

0.04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择偶标准、恋爱动机、性行为取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依恋倾向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择偶标准方面,男性在择偶上比女性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即对方的相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倾向于考察对方的人品、才华、事业心等条件。

男性恋爱动机多为了寻找精神性的支撑,女性则考虑到对方物质条件多些。

在传统思想中对女性贞操要求的较多、更为严格,对男性则较少、较宽泛。

因此女性对性行为更慎重。

表2恋爱观的恋爱经历差异

谈过(192人)

未谈过(72人)

t

p

现实择偶

理想择偶

物质动机

精神动机

排除依恋

焦虑依恋

传统性行为

开放性行为

总分

0.15±31.62

0.25±30.65

0.28±18.55

0.31±17.52

0.27±31.24

0.19±32.27

0.23±18.18

0.15±16.17

1.13±22.85

0.13±22.16

0.18±22.29

0.53±27.23

0.54±26.32

0.14±29.25

0.22±30.18

0.16±16.54

0.11±17.26

1.31±25.76

1.85

1.71

-2.75

-2.63

0.57

0.82

0.15

0.23

0.31

0.01

0.01

0.63

0.74

0.72

0.95

0.68

0.24

-0.48

结果显示,上述维度只有恋爱动机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谈过或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较没有谈过的物质动机成分更多。

这一方面可能由于谈过或正在谈的大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能更为客观、现实的对待恋爱问题;而没有谈过的大学生还处于憧憬期,对爱情的幻想更为美好。

另外一方面则可能是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更多地受到现实问题的影响,对物质的需求更多;没有谈过的则还没来得及考虑现实问题,在思想上更为单纯一些。

3大学生恋爱观类型与EPQ人格状况相关性分析

3.1大学生恋爱观分类

运用排列组合,将大学生恋爱观类型按照各维度分为了24=16种。

为了验证各维度类型存在可能性,得出以下频数表:

表3恋爱观类型的频数表

类型

总人数

比例(%)

累计百分比(%)

现-物-排-传

现-物-焦-传

现-物-排-开

现-物-焦-开

现-精-排-开

现-精-排-传

现-精-焦-开

现-精-焦-传

理-物-排-开

理-物-排-传

理-物-焦-开

理-物-焦-传

理-精-排-开

理-精-排-传

理-精-焦-开

理-精-焦-传

3

2

1

1

76

27

110

36

0

0

0

0

1

1

4

2

1.13

0.76

0.38

0.38

28.79

10.23

41.67

13.63

0

0

0

0

0.38

0.38

1.51

0.76

1.13

1.89

2.27

2.65

31.44

41.67

83.34

96.97

96.97

96.97

96.97

96.97

97.35

97.73

99.24

100

计算每个类型的频数讨论其存在的可能性,结果证明了现实型择偶—精神型动机—排除型依恋—传统型性行为取向(A)、现实型择偶—精神型动机—排除型依恋—开放型性行为取向(B)、现实型择偶—精神型动机—焦虑型依恋—传统型性行为取向(C)、现实型择偶—精神型动机—焦虑型依恋—开放型性行为取向(D)人数是最多的,占到总人数的93.72%,充分反映出其普遍性,即在大学生中间存在的可能性最大。

将它命名成自主型恋爱观、稳重型恋爱观、天真型恋爱观以及顺从型恋爱观。

a)大学生恋爱观与人格类型分析

由于5个类型得出数据为人数,而恋爱观类型得到数据也是人数,二者都是非连续数据,所以采用列联相关法计算二者相关关系。

以T分60作为分界点,将L维度上≤-60的数据删除后得到人格类型和恋爱观类型的相关关系(见表4)。

将EPQ分维度考察,发现N(稳定性)维度和焦虑型依恋倾向、开放型的性行为取向呈现显著相关,且相关度很高。

说明;了情绪稳定性对依恋倾向、性行为取向影响比较大。

另外,稳定内向的人格类型没有相应的恋爱观类型与其匹配,这可能与本次调查中此种人格类型的人数较少有关,也可能与没考查到的其它恋爱观类型搭配有关。

表4人格类型与大学生恋爱观列联相关

列联系数

P

总相关

EE1*A

EE2*B

EE3*C

EE4*D

0.36

0.11

0.10

0.11

0.13

0.00

0.03

0.04

0.03

0.01

4讨论

本研究采用了随机抽样的方法,考虑到性别、恋爱经历的因素,使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之所以将调查对象定为大学生,主要因为恋爱在大学生中非常普遍,这是由大学生的特点所决定的。

一是心理发展的需求。

大学生正处于20岁左右的青年期,他们与异性接触愿望比较强烈,而在大学里面与异性接触机会也较多。

同时,大学生群体中年龄相当、知识背景相似、生活作息相同等因素使大学生有着广泛的交往空间。

二是大学学习特点的影响。

大学相对高中而言学习压力从显性转成隐性,于是朦朦胧胧的异性交往的意识也迅速凸显出来。

而且大学生有着充裕的自由支配的时间。

由于应试的影响,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还未培养起来。

恋爱则使大学生在体现自我价值、寻求情感寄托、缓解心理压力上找到了依托。

三是社会环境影响。

大学生被认为是单纯、善良、知性的群体,不像大学校园外的社会人那样现实、势利、庸俗。

因此许多家长并不反对孩子在大学期间谈恋爱。

这种社会期待与大学生美好爱情幻想相吻合。

不同性别大学生在择偶标准、恋爱动机、性行为取向上存在着显著差异。

在择偶标准方面,社会心理学方面研究指出,男性在择偶上比女性更倾向于“以貌取人”,即对方的相貌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而女性则更倾向于考察对方的人品、才华、事业心等条件[8]。

调查的结果与这些研究是一致的。

特纳(RalpohH·Turner)的角色理论认为,个体角色的建构在三种意义上表现:

“一、个体通常面临着一个松散并且具有多元特点的文化结构。

所以,个体必须建构一个角色以便进入社会生活;二、个体假设他人也进行角色扮演,所以总企图了解在一个人行为背后的角色;三、在所有的社会情境中,人们总要试图为自己构建一个角色,并主要通过向他人发出暗示,以确认其实现。

这样,互动成了角色领会及角色扮演过程的连接点,并使得人们彼此受益。

”[9]。

社会对男性更为倾向于独立,而女性则较多存在依赖的愿望。

因此男性恋爱动机多为了寻找精神性的支撑,女性则考虑到对方物质条件多些。

性行为取向上的差异可能与传统思想对男女不同要求有关系。

在传统思想中对女性贞操要求的较多、更为严格,对男性则较少、较宽泛[10]。

因此女性对性行为更慎重。

不同恋爱经历大学生在恋爱动机方面有显著差异。

谈过或正在谈恋爱的大学生在恋爱动机上较没有谈过的物质动机成分更多。

这一方面可能由于谈过或正在谈的大学生精神上的需求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从而能更为客观、现实的对待恋爱问题;而没有谈过的大学生还处于憧憬期,对爱情的幻想更为美好。

另外一方面则可能是谈过恋爱的大学生在恋爱过程中会更多地受到现实问题的影响,对物质的需求更多;没有谈过的则还没来得及考虑现实问题,在思想上更为单纯一些。

经调查发现,大学生恋爱观的类型中稳重型恋爱观、自主型恋爱观、顺从型恋爱观和天真型恋爱观四种在总比例上占据了调查人数的93.72%。

说明了这四种类型在大学生恋爱观中现实存在的可能性最为大。

四种类型与EPQ所测的人格类型相关分析得出:

外向不稳定型人格与稳重型恋爱观、内向不稳定型人格与顺从型恋爱观、外向稳定型人格与自主型和天真型恋爱观呈现出了高相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从人格类型推测出学生恋爱观的类型。

同时,因素分析能看出,在依恋倾向上的不安全型依恋因子,也能看出大学生对恋爱行为的认识不容忽视,因此,这也是大学生恋爱中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

上述的相关性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出方向。

5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恋爱观结构、特点以及与人格类型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为:

(1)大学生恋爱观在总体状况上跟其恋爱经历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学生恋爱观总体状况上是有显著差异。

(2)EPQ测得的人格类型“内向不稳定型”与顺从型的恋爱观类型呈高相关;“外向不稳定型”与稳重型的恋爱观类型呈现出高相关;“外向稳定型”与天真型、自主型两种恋爱观类型呈现出高相关。

参考文献

[1]马忠丽,张玉堂.大学生恋爱观的偏离、成因及对策思考.甘肃高师学报,2002(4):

106.

[2]唐殿强,王素然,师范大学生恋爱现状调查统计分析及建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3);93一95.

[3]江石金.华中农业大学女生恋爱调查.青年研究,2000(8):

24一29.

[4]AngelBrantley,DavidKnox,MartyEZusman.Whenandwhygenderdiffereneesinsaying“1loveyou”amongcollegestudents.CollegeStudentJournal,2002,36(4):

614一615.

[5]郑雪,特质论,人格心理学,2011(7):

134

[6]张文彤,闫洁,连续变量的统计推断,SPSS统计分析基础教程,2010(10):

248

[7]张厚粲,徐建平,集中量数,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2009(3):

54

[8]章志光.人际吸引与两性关系.社会心理学,2005

(2):

328.

[9]RalpohH·Turner.角色构成过程.社会学理论的结构.2006(7):

363.

[10]彭聃龄,气质与性格,普通心理学,2009(5):

238

 

致谢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

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障碍,都在同学和老师的帮助下度过了。

尤其要强烈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张荣娟老师,她对我进行了无私的指导和帮助,不厌其烦的帮助进行论文的修改和改进。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养育之恩,无以回报,您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

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完成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由于学术水平有限,所写论文难免有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和同学批评和指正!

 

王雯

2013年05月于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公务员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