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76085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docx

青年心理学论文收集

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透视及对策

[摘要]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部分,也是大学生代写论文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目前高校学生逃课现象却非常普遍,许多大学生都有逃课的经历,甚至出现了经常不上课的“逃课族”,严重影响了高校正常教学秩序与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

尤其是大四毕业班学生出现“空巢”现象,这不仅折射出就业难与扩招热,更使得大学本科教育无奈“缩水”。

因此,高校大学生逃课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管理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就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心理原因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逃课心理透视归因分析学习倦怠

  

  一、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大学生逃课现象,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学生专业课平均逃课率在20%左右,基础课在25%左右,公共选修课则高50%,60%以上的大学生有过逃课经历。

不容回避的事实,大学生厌学、逃课现象正日益成为家庭、高校、社会的一种焦虑,也给高校的管理、教师授课以及学生正常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二、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特点

  

  目前大学生逃课现象很普遍,我们发现大学生逃课也有一定的规律性。

如从学历来说,专科学生的逃课率要高于本科生;从年级上来说,高年级逃课率要比低年级高;从性别上来说,男生比女生逃课率高;从课程来说,基础课高于专业课、选修课高于必修课、人文类课程高于理工类课程;另外学生逃课率还与教师学历、职称、年龄等有关。

目前高校防止学生逃课主要措施是点名制,但这方法也这导致了学生隐性逃课现象的出现,如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聊天、发短信、打磕睡、看闲书等现象。

  

  三、大学生逃课产生的消极后果

  

  

(一)逃课造成教育资源浪费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有学好专业知识,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从长远角度看,学生应培养自己良好素质和综合能力,而这些都必须在平时课堂上一点一滴积累。

学生逃课不仅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校纪、校风,同时影响到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提高,大学生逃课更是对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

这种浪费无论是大学生个人及家庭还是对国家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二)导致大学教育无奈“缩水”

  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不仅学生有压力,同时学校也有很大压力,就业率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评估、招生等各方面问题。

面对就业挑战,一些学校出现教学为就业“让路”。

许多学校在大四时尽量少安排或不排课,毕业论文则会提前布置,大学生因为找工作而影响上课和写论文,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了,实在令人担忧。

而对毕业生“逃课”往往采取默许或回避的态度,这种不惜采取牺牲教学质量的做法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它直接导致本科教育严重缩水,教学质量大幅下滑。

  

  四、大学生逃课现象心理归因分析

  

  

(一)外部的稳定性因素

  1.学校专业及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目标的调整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更新相对滞后,使许多高校毕业生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而同时有些教师更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无法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课程乏味、空洞,脱离实际,教师照本宣科,教学方法陈旧。

课堂教学质量必须由教师来体现,一些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形式等都需要改进。

  2.学校管理体制存在缺陷

  现在学校对大学生逃课现象起到威慑作用的主要是课堂点名和随机作业,但逃课现象仍然是屡禁不止,出现“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甚至有高校里花钱请人代上课的现象。

现在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在校人数成倍增加,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和学生管理模式已不适应“大众化”教育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避免学生逃课现象的发生。

  3.严进宽出的教学体制,课程考核不科学

  由于我们高校没有淘汰制,使大学生感到在校学习压力不大,危机感不强,动力不足,学生普遍存在“分不在高,及格就行”错误思想。

另外,大学考试制度及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考试题型呆板,缺乏创新性,有的大学教师考前圈重点、划范围,考题简单,尤其表现在文史类考试,考试试题与方式陈旧,许多逃课学生都有采取复印、抄写笔记的考前“突击思想”应付考试。

那些公共课和基础课更不必说,要么写一篇论文,要么开卷考,很容易通过。

(二)外部的不稳定性因素1.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随着毕业生择业的临近,求职压力成为毕业生除学习压力外最重要的应激源,为找工作到处奔波,就业的压力迫使大四学生无暇顾及正常学习。

进入大四后,学生首要的任务是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又不乐观,为了让学生及时找到工作,学校也不得不默许学生逃课找工作的做法。

大四“空巢”现象看似普遍,但它折射的其实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和大学的扩招热。

  2.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近几年高校持续扩招,在大众教育背景下,高等学校学生规模成倍增长,而教师数量却没有大幅增加,教师队伍建设速度没能跟上学生规模扩大的速度。

另外,由于高校扩招后引进很多新教师,这些教师年纪轻、职称低,教学经验不足,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同时有部分高校教师师德师风不容乐观,如有的教师对待学生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对待工作没有敬业精神,不思进取,不求创新;部分学校的教风、学风不严谨,一些任课老师缺乏责任心,对于逃课的学生比较宽容,只要不严重影响课堂纪律和正常的教学秩序,一般都不予干涉,所以还是有很多学生想逃就逃。

  3.学生家庭环境影响

  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凭借家庭背景和社会关系容易找工作,就业方便,因而没有就业压力,学习没动力,基本上是逃课上网、睡觉、打牌。

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依靠助学贷款和社会兼职完成学业,当工作和学习相冲突时,无奈利用上课时间多做一些社会兼职。

  (三)内部的稳定性因素

  1.学习目的功利性

  有些大学生过于浮躁、太重视眼前而忽视了长远的发展,带着功利思想对待课堂。

当然,大学生的急功近利其实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避免急功近利,树立终身学习?

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高考后,大学生上理想大学的目标实现了,然而新的目标尚未确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处于理想的重建期,其心智、情感、人格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没有真正健全。

  2.追求个性的叛逆心理

  大学生时代对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安分的年龄阶段,追求个性、崇尚自由、渴望刺激,标榜另类,于是逃课也成了他们的一种时尚,更是一种叛逆的表现。

这些“逃课族”往往喜欢时尚、前卫的东西,不喜欢拘束的、规律的生活。

有的同学逃课去听我喜欢的课程,现在学校逃课族中还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因为不满意学校的课程安排而逃课,利用逃课时间去听自己喜欢的课程,或者到图书馆看自己喜欢的书。

  3.学习倦怠

  学习倦怠反映了大学生消极的学习心理,指由于学习压力或缺乏学习兴趣而对学习感到厌倦的消极态度和行为。

有学习倦怠心理的学生对自我评价和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低,即个体对自身完成学业规定的有关内容学习能力的信念不高,遇到学习中的困难不愿意去努力克服。

一些学生在高中是优等生而到了大学里不再优秀,落差比较大,理想与现实距离较大,有的学生对所学的专业缺乏兴趣,对某些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再加上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也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学习的前途渺茫,不能在学校获得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动机不强,产生了厌学情绪从而出现逃课现象。

(四)内部的不稳定性因素

1.考研考证的盲目性和从众心理

  最常见的逃课理由是为了更好地学习,为了考研或准备英语四、六级、GRE、考公务员等其他重要的考试。

为了复习这些考试,所以这些学生便选择了逃课。

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高学历已被“文凭+证书”模式取代。

要为找一份好工作增加砝码,忙于参加各种各样的证书考试培训。

但是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学生行为呈现一定的盲目性,不少毕业生盲目考研,考研已成为一种校园时尚,但大多数考研生只是为了回避就业。

毕业生盲目提前离校找工作,盲目追求证书等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造成了毕业生的“空巢”现象。

  2.缺乏自我约束能力,自制力不强

  学生逃课,折射出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组织纪律观念淡薄,缺乏自制和自律能力,许多大学生自我约束力差、价值评价失衡、理想渺茫是导致逃课现象的主导因素。

一些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自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心态没有好好调整,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容易受外界环境影响。

这些“逃课族”常沉迷于网络游戏,打牌、谈恋爱。

  3.就业心理定位不准确,就业认知有偏差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职业决策,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出现焦虑不安的情绪心理。

大学毕业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

自我认知不准确,产生自卑心理,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

不少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就业心理压力很大。

  

  五、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途径和对策

  

  

(一)深化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改革

  1.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注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通过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授课的充实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授课内容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

学校应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宽进严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

要建立大学生逃课的监测评估制度,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防止学生隐性逃课。

  2.加强考试制度改革,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要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

大学教育不是考试教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的手段。

大学考试应该不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而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要加强考教分离力度,要通过合理、有效、科学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要发挥师德师风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学生逃课、学习没兴趣归根到底是学风问题,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教师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

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德育人,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

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

(三)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1.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减轻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正确引导大学生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机会,也要引导学生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理性考研、考证,防止学生盲目追求证书舍本逐末式逃课现象的产生。

  要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

要教育学生降低就业期望值,树立大众化就业观念,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去工作,不能再以精英教育时代的传统就业观念来对待大众化阶段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要把大学生定为一个有知识的普通劳动者。

  2.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要引导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进行各种素质准备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

同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招聘制度,适当改变用人单位的用人原则,全社会都要创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政府应提供公平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共同面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问题。

  (四)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

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

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避A免急功近利,树立终身学习?

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和职场心理辅导。

  (五)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逃课表面上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实质上已是个社会问题。

针对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多样性,高校应该注重招生、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系统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才能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

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高校要把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

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

只有当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把大学生教育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

  

  六、结语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因此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念,都要随着形势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同时大学扩招人数、规模以及专业设置,也应随着社会市场需求而调整。

  大学生的逃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迟松,林妙娟.大学毕业班学生应激性事件的特点[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7:

439-441.

  [2]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状况及关系[J].心理科学,2006,29

(1):

47-51.

  [3]魏源.大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的测量与干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

905-908.

  [4]李瑛.普通高校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5(04):

28-29.

  [5]SignhR,GreenhansJH.Theleationbetweencareerdecision-makingstrategiesandperson-jobfit:

Astudyofjobchangers.JournalofVocationalBehavior,2004,64

(1):

198-221.

  [6]盛颂恩.对大学教育质量与教学评估的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5,(Z3):

47-48.

  [7]邓萌,石伊林,石丹林.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07):

68-69.

  [8]阚雅玲.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成功素质训练[J].职业技术教育,2002,23(28):

58-59.

  [9]张琼文.高效度过大学时代[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

(1):

50-51.

  [10]李双,李国辉.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

(1):

117-118.

  [11]施章清,孙昕怡.高师学生择业心理归因结构调查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

57-60.

中学阶段是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随着独生子女时代的到来及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许多中学生都存在着心理困惑。

面对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北京友谊医院神经内科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柏晓利大夫颇为感慨地说: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年轻的病人?

他们怎么了?

”那些企图自杀的高中学生;害怕笔尖的中学生;不敢看人的初三学生;害怕死亡的高中生;被拘留的高一男学生;自杀未遂的中专生;能力不足的大学高才生;不会与人交往,无法工作的大学毕业生……

  柏大夫说,近年在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就诊的中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学习压力大。

由学业带来的心理压力。

2.偏执、敌对。

认为他人不可信,自以为是,偏于固执。

3.人际关系紧张。

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

4.抑郁。

表现出对学业、前途、未来没有希望,精神苦闷、情绪低落。

5.焦虑、心里烦躁不安。

6.适应能力差。

对新的环境和生活不适应,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

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

8.心理不平衡。

当他人比自己强或获得了高于自己的荣誉后,总感到不平。

其中,学习压力感,是当前中学生存在的最严重的心理问题。

  应试教育加大了学生的精神压力。

这是当前导致我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最主要的直接原因。

柏大夫认为要减轻中学生的这种压力感,首先应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

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设为当前中学教育的一项专门课程;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的心理健康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内容来看待,充分认识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情绪和适应能力对学生学习活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作用;把日益增多的中学生的心理障碍问题同思想品德加以区别,采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技术解决学生日益增加的心理困扰。

  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

做父母的应该既注重孩子自主性的发展,也注重培养孩子遵守纪律和规则,积极鼓励孩子平等地交换意见。

而不是将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准则强加给孩子。

若必须行使父母权利时,也应向孩子说明为什么必须这样做的理由。

这一点对青少年非常重要。

  一项抽样调查显示,初中生存在敌对、攻击行为的占5.1%。

而更令人惊讶的是,一些在学校讨老师喜欢的乖孩子,在家里却成了攻击父母的“小暴君”。

对此柏大夫说,从生理上讲,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随着身体的成长,第二性征快速发育,精神上攻击性增强。

另外“小暴君”的父母对孩子往往过分溺爱。

不正确的家教是构成中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又一个直接原因。

  这些稚气未脱的中学生,为什么会有过分自律、内心冲动和压抑,甚至会有突发伤人或自伤行为等不健康的反应呢?

专家认为这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很大关系。

不和谐的生活环境会在孩子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伤痕,并造成心理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主流的价值观是强调“个人价值”,于是每个人都在创造着自己。

在这种每个人都在“创造”的氛围中,没有标准,没有模版,做什么和怎么做是个人的选择。

于是父母就按照他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

那些具有理想主义、且要求甚高的父母,常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完美理想的机器,使孩子承受大量重负,“抹杀”了孩子的童年快乐,使孩子过着一种规律而秩序化的生活。

当外部要求过强,以苛刻的外部行为做标准时,焦虑和压力会迫使青少年产生强迫行为,以缓解焦虑。

  社会政治生活事件也或多或少地在孩子的心中产生影响,就说社会存在贫富差距、一些官员腐败这些社会热点问题都会在孩子心中留下不同的阴影,从而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太多的不和谐,而中学生的心理人格正处于形成过程中,还十分脆弱,哪经得起如此大的冲击?

  现代医学越来越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一个人的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青少年时期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认知结构的不完备;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对社会和家庭的高度依赖等,使得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会遭遇到更多的挫折,因而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若暂时性的心理障碍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的反应,很可能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

所以许多心理学者认为,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

 

论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论文关键词]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

 

  [论文摘要]独生子女大学生由于生长在特殊的家庭、社会环境中因而具有独特、娇惯、脆弱等特点。

伴随这些特点而来的便是过度的自信、依赖、人际交往困难等诸多挫折,这些挫折若得不到合理的调适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

正确认识自我、合理确定自我抱负水平,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加强逆境锻炼提高耐挫能力是独生子大学生克服挫折心理的有效途径。

  “中国的历史进入80年代以来,各种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一起来临,其中就包括出现在每个家庭里的宠儿,更确切地说是那些由祖父母、外祖父母及父母用全部精力供养起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地患了‘四二一综合症的孩子独生子女们。

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独生子女群体,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在逐年增长,高校独生子女大学生比例已超过30%,来自城市的大学生中有90%是独生子女,即是说独生子女大学生是我国21世纪现代化建设的主体,肩负着极其重要的责任。

因此对独生子女大学生予以更多的关注,增强对其心理素质的培养,是当前高校必须做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也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主要职责之一。

  

  一、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特点

  高校独生子女群体,因其成长的环境特殊,他们除了具有当代大学生的共同特点外还有许多鲜明的特点。

  

(一)独特。

独生子女自降生那天起,就意味着他是家里的“独苗”,在家庭中具有特殊地位。

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他们,往往一切以自己为中心而很少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别人考虑。

在与人的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谦让,不顾别人的感受,容易与别人闹矛盾。

由于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纪律的约束,一旦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往往我行我素,不顾全局。

  

(二)娇惯。

独生子女大学生是在亲人的精心照料和万般呵护下成长起来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再加上独生子女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导致他们生活中讲求吃穿、摆阔气、排场,往往浪费严重,不像非独生子女那样勤俭节约。

因此逐渐养成了娇惯的心理特点。

  (三)脆弱,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一方面表现为活跃聪慧、充满自信,另一方面又表现为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差。

在评优、入党等方面不顺利时,表现出过分的失望、焦虑、冷漠等情绪;生活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就哭鼻子、找家长求援;与同学闹别扭时不会妥善处理,往往采取逃避或报复的手段。

  

  二、独生子女大学生挫折心理分析

  

(一)过分自信导致自卑感增强

  与非独生子女相比较独生子女们有许多更为有利的条件:

第一,经济条件普遍优越;第二,享有充分的父爱和母爱;第三,获得较多的智力激励以促进智力发展;第四,与成人接触机会较多,知识面较广等。

也正因为如此,他们容易滋生出处处高人一筹的优越感。

因而在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中便自然而然的认为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有能力做好一切事情、自己应该获得所有的鲜花和掌声,在这种过度自信心态的指引下独生子女大学生们在进入大学之初很容易确定过高的学习、奋斗目标,如在班级中学习名列前茅,在学生会、班委会的民主选举中脱颖而出,在班级、学校活动中表现突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得到老师跟同学的赞扬跟认可等。

可一旦发现,大学不同于高中在学习、工作方面突出的大有人在,自己不过是大学中平凡的一员,自己所制定的目标、所做的努力屡屡失败时,便会产生由过度的自信转向全盘否定自我,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产生极度自卑的心理。

  

(二)娇生惯养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大多数独生子女大学生在家庭中是“小皇帝”、“小公主”,长期生活在“大家围着转”的家庭环境里,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好,家长千方百计地满足他们的各种愿望和要求,使他使逐渐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为所欲为,十分任性、自私、贪婪和霸道。

主要表现在:

  

(一)自我中心性格导致人际关系困难。

当代大学生中独生子女占多数,在父母的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遇事先考虑自己,习惯于从“我”的角度去看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