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docx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浅析赵树理“大众化”文学创作的得与失
摘要
1943年《小二黑结婚》出版,赵树理,这棵“原野里成长起来的大树子”[1]带着他所特有的,底层泥土的芬芳传遍了华夏大地。
赵树理的成功源自于他多年的底层社会经验与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社会责任感。
他立志为广大农民服务,摒弃了“五四”以来新文学过度欧化这一弊端,立足于传统文学与民间实践,创立了风格鲜明,目的明确的“山药蛋派”而赵树理也因其作品的朴实,真诚及深刻的现实反应在中国文艺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本文首先通过分析赵树理的生平与经历写作,发掘出赵树理所特有的立志“文摊”的大众化文学之路,之后以此为基石通过赵树理具体的文学作品分析及与同时代同类作品的对比,结合多位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了大众文学为赵树理带来的得与失。
也希望可以借此为当代立志走文学大众化之路的同志提供一些有益的分析与观点。
关键词:
赵树理;文艺大众化;“得与失”。
Abstract
1943"handsomeyoungman"waspublished,ZhaoShuli,thetree"wildernesswheretreesgrowupchild"[1]withhisunique,spreadthefragranceofthesoilunderlyingthelandofChina.ZhaoShuli'ssuccesscomesfromhisyearsofexperienceandknowledgeoftheunderlyingsocialelementshavesocialresponsibility.Heaspirestoservethemajorityoffarmers,abandonedsince"54"overtheEuropeanizationofthedrawbacksofthenewliterature,basedontraditionalfolkliteratureandpractice,thecreationofadistinctivestyle,purposeful"Potatopie"andalsobecauseoftheworkofZhaoShulisimple,sincereandprofoundpracticalresponseinChineseliteraryhistorylefttheirindeliblemark.Firstly,byanalyzingtheexperienceofZhaoShuli'slifeandwriting,toexploretheroadtothepopularliteratureofZhaoShuliuniquedetermined"ManTan",followedbyZhaoShuliasacornerstoneofaspecificliteraryanalysisandcomparisonwithsimilarcontemporaryworks,combinedManycriticsviewtheanalysisofthepopularliteratureofZhaoShulibringgainsandlosses.Ihopeyoucantakesomeusefulanalysisandviewsofcontemporaryliteraturedeterminedtotaketheroadtothepopulargay.
Keywords:
ZhaoShuli;PopularizationofArts;'gainandloss."
目录
摘要i
Abstractii
绪论1
1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2
1.1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2
1.1.1农民赵树理2
1.1.2知识分子赵树理2
1.2赵树理与传统文学3
1.2.1“欧化”的五四新文学3
1.2.2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4
2赵树理的艺术贡献5
2.1故事结构5
2.2语言形式5
3赵树理的艺术缺憾6
3.1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6
3.2“只是农村,只是所见”6
结论8
参考文献9
致谢10
绪论
当今社会,文学作品空前繁荣,各类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同时互联网平台的出现更是极大地推进了文学作品的产出与阅读,但繁荣背后所隐藏的是文学作品质量下降,大量低俗,思想内涵低下的作品充斥市场,社会大众的阅读倾向也多偏于这类不甚“费脑”的文学作品。
如何让文学作品大众化与思想性并重又成为摆在当代作家面前的一个课题。
而纵观现当代文学史,赵树理这位扎根于泥土流行与民间并广为文学评论家关注的现当代小说家再一次走进了我们的视野。
赵树理的作品以民文本,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与普罗大众有着极为深厚的联系,同时又有着很深的思想内涵,向下丰富了百姓的精神生活,向上表达着普通百姓的政治诉求。
而赵树理的文学作品的这些特点与他的生平,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都是密不可分,农民的出身,青年的求学之路再加上独特的社会环境决定了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方向,而以文学大众化为基石赵树理创作出了这许许多多影响力巨大的文学作品......
1立志文摊,赵树理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不要文坛,要文摊。
”[2]是赵树理结合自身人生经历与文学传播时间,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学以来文坛所形成的种种弊端,为自己所树立的文学理念。
由此赵树理开始了他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1.1农民与知识分子相符相成的人生构成
1.1.1农民赵树理
赵树理,1906年出生于山西省沁水县一个贫困的家庭。
从出生到1925年外出求学,赵树理一直生活在农村。
多年的农村生活让赵树理饱尝农民的辛酸,对农民的生活,习俗,语言等方方面面更是有着最为深刻的了解,而他本人一生也对农民有着极深的归属感,多年的农村生活在他的身上留下的痕迹总是让人一目了然:
“他完全是一个山西的普通的农民模样:
上身穿一件黑布对襟的小棉袄,下身是农村常见的棉裤,戴一顶棕色的小毡帽,脸色有些苍黄,丝毫没有一点知识分子的模样,甚至也不像一个普通的农村干部。
”[3]
但最终,农村生活赋予赵树理的种种却也都成了他创作的宝贵财富。
赵树理的小说大多都取材于太行山区农民的日常生活,农民的语言,农村的风俗,对农村的种种了解让放他的创作有了最真实的一面,而真实是一切的基础;对农民独有的归属感为他消除了知识分子与农民之间的鸿沟:
在他的作品中,他不再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高高在上,而是成为了他们中的一份子,在他作品中有好多事情就是他本人自身的经历:
《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有着赵树理父亲的影子;《李有才板话》里小字和老字辈人物就是赵树理的邻里,书中“血染龙王庙“一节中,甚至就发生在赵树理的身边,而他自己也差一点死在那个龙王庙。
正是这多年的底层生活,成为了他后来创作作品的不尽源泉。
1.1.2知识分子赵树理
赵树理“为文摊”的创作理念,使她在创作中尽量照顾农民群众的阅读习惯和语言习惯,作品力求老妪能解。
为此对于赵树理的评论向来褒贬不一,呈两极分化。
说其好者把赵树理奉为方向,推崇备至;说其坏者把赵树理称为“农民作家”,认为其仅仅是一个农民,算不上什么知识分子。
那么赵树理到底是不是知识分子呢?
一定是的。
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士”这一阶层的现代延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感是其本质特征,而这一点在赵树理及其作品中是有着明显的体现的。
1925年,赵树理到长治省立第四师范新学堂读书,在求学期间他接受了“五四”新文学的洗礼,洗去了思想中的封建迷信,且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思想和社会批判精神。
在求学期每次回家都要向亲属,村民传播启蒙思想;在学校还成功领导了震惊长治的驱逐腐败校长姚用中的运动。
而知识分子所具有的社会责任感于他的作品中更是有着极为明显的体现。
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反对封建思想,批判社会黑暗一直是他永恒的创作主旨。
如反应抗战时期农村反恶霸的斗争的《李有才板话》,反应土改时期农民实况的《邪不压正》;提倡婚姻自由,扫除封建思想的《小二黑结婚》等等。
而对于自己,赵树理也曾这么说过:
“我虽出身农村,但究竟还不是农业生产者而是知识分子。
”
身为农民的赵树理与身为知识分子的赵树理,这二者构成了赵树理的创作基石。
前者提供最真实的材料与选择最接近大众的方式,后者以其特有的社会责任感为赵树理的作品赋予了灵魂。
1.2赵树理与传统文学
1.2.1“欧化”的五四新文学
“五四”启蒙运动提出了“启蒙国人思想”这一要求,而对思想的启蒙又以文学这一古老的方式最为方便,最为快捷。
但彼时中国文学于形式上多是文言文写作,艰涩难懂;于内容上也有许多封建糟粕,担当不了启蒙民智这一重大任务。
当时中国社会被西方列强欺辱,各界有识之士希望可以借鉴西方先进技术与思想来实现强国梦,同时期大量西方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在中国传播,于是新文学以白话文为基础的“欧化”便这样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白话文的“欧化”从书面语建构慢慢的影响到了文学的作品语言,成为了五四文学语言最为显著的外部特征。
[4]但是欧化的五四文学在带来更加简洁的语法与形式的同时,也因为部分作家单纯片面的强调“欧化”反而使文学作品远离了实际,远离了人民。
20世纪五十年代柳青所写的《创业史》便是这一问题的最直接的体现,他在《创业史》的第一章中这样描述道:
“空气是这样的清香,使人胸脯里感到分外的凉爽、舒畅。
繁星一批接着一批,从浮着云片的蓝天上消失了,梁三老汉是下堡乡少数几个享受这晨光的老人之一”
作者先是用了“五四”以后“欧化”的书面语言描写了渭河平原清晨中“苍苍茫茫”的草棚院,“幽雅”的鸡啼声,消失的繁星等,继而引出了享受这一美丽晨光的“拾粪老汉”。
试问一个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拾粪老汉”眼中如何会关注这样的美景?
在这里,环境的描写与老汉之间,作品与现实之间有了巨大的分离。
属于为了“欧化”而欧化。
而同样的问题在赵树理的早期作品中也有所体现。
《白马的故事》是赵树理早期发表的一片小说。
赵树理在作品中这样描写那匹白马:
“狂风从高的天空奔近了地面,把松林吹的潮一般的哗哗作响,再加上不断地雷声,奏成了这爆裂不和谐的音乐。
大卷的黑云......松枝不时被风折断,发出呵呵、呵呵的声响,免去爆裂的声音的单调。
”[5]
典型的欧式描写风格与大段的心理描写,虽说“欧化”的很成功,但是却忽略了文学的受众,欧化的语言与风格在普通百姓与文学之间竖起了一道屏障,文学并未广泛地被接受,而是给“知识分子所享受的”,并没有培育出广阔的接受群体。
这一点赵树理在实践当中也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他这样形容这种文学:
“真正喜欢看这些东西的人大部分是学习写这样的东西的人,等到学的人也登上了文坛,他写的东西事实上又只是给另一些新的然看......从文坛来到文坛去罢了”。
1.2.2赵树理对传统小说的理性回归
对于“五四”新文学“欧化”所产生的弊端,赵树理也是有着最深刻的体会的。
当赵树理满怀新思想带着一腔热情试图将新文学介绍给广大农民时遇到了从未想到的尴尬:
当他手捧《阿Q正传》,刚念到阿Q与小D在钱府的照壁前“龙虎斗”,父亲就失去了恭听的兴趣。
“得了得了!
收起你那一套吧。
我听不懂!
”和清老汉摆摆手,把旱烟袋往腰里一别,扛上锄头下地去了,临走时顺手端了一本《秦雪梅吊孝》。
[6]
一部为农民而写的伟大作品居然不被农民所接受!
这反常的一幕引起了赵树理的反思,他开始认真思考和总结农民所喜爱的艺术,最终将目光看向了传统文学。
赵树理对传同文学最直观的借鉴是语言。
在赵树理的作品每一个人物的语言都恰如其份,充满了泥土的气息,全文的叙事也都是简单明了,力求以广大人民所熟悉的口头话语创作每一步作品;在描写方式上赵树理把人物语言和叙述语言完美结合,作者隐于作品深处,人物自由的活动在自己的天地;让故事推动人物而不是西方小说中“把叙事故事融化在描写情境中”。
[7]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赵树理对传统文学的吸收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选择的吸取:
去除了糟粕,留下了精华。
譬如对章回体小说的学习,赵树理仅仅是吸取了章回小说的通俗本质与直奔主题的故事结构等,抛弃了其中“却说”、“且听下回分解”等不适合当代小说形式的部分,也剔除了文中与读者阅读习惯不和的诗词文赞。
[8]
所以说赵树理对传统文学的回归是理性的回归,他没有大包大揽的直接继承,而是理性的继承。
他继承了传统小说的通俗本质,抛弃了其中艰涩难懂,并不被大众关注的那一部分,在这一骨架上为自己的作品赋予了现代民主自由思想和政治见解。
传统小说因赵树理而再次换发了光芒。
2赵树理的艺术贡献
赵树理的小说,在艺术上创造了普通而又新颖的大众风格,他的作品吸取民间文学的优良传统,在实践中创造出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学新形式,对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的作品在文学大众化的突出贡献主要在于语言和结构两个方面。
2.1故事结构
赵树理的小说结构有着非常浓厚的民族特色,是结合了传统章回小说与评书的结构演化而来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故事性强,情节连贯,扣人心弦。
在赵树理的作品中总是一开头便交代了有关人物,而人物又随着故事的发展展现自己,而在故事的结尾赵树理又一定会交代整个事件的结局和故事中人物的下落。
[9]
如《小二黑结婚》,故事一开头赵树理便先两个故事为读者介绍了刘家峻的两个“神仙”——二诸葛和三仙姑。
然后从两个“神仙”身上又引出了小二黑和小芹,这对自由恋爱的年轻人,再然后是阻止他们在一起的金旺弟兄出场,最后便是一连串的矛盾和最终解决矛盾。
单线式的故事结构,连贯的情节,人物随故事发展的不断丰满与人物的命运起伏极大的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2.2语言形式
最后是赵树理的语言。
语言是赵树理写作所运用的最为人关注的一面。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是人物运用他们自己的语言,就是作者描写,叙述所用的语言也都是群众的语言。
这些语言来源于劳动人民的的日常口语。
他们朴素而又生动,诙谐而又富有哲理,毫无知识分子的“高傲”。
这其中蕴含着劳动人民爱憎分明的情感和坚强乐观的情绪。
如《传家宝》中小娥的丈夫对小娥说的:
“你不用和稀泥!
”和稀泥意指扮好人,是农民群众的俚语,可是出现在这里一点也不嫌突兀,而是让人觉得十分贴切。
如果换为“息事宁”,“调和”等常用书面语,反而会让人觉得别扭。
类似的例子还有好多如三仙姑的“老来俏”,“米烂了”马多寿的“糊涂涂”等等都是例子,此处不一一列举。
此外赵树理的小说语言还吸收了一些说书人的词汇。
此点在《登记》这篇作品中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
《登记》的开头赵树理这样写道:
“诸位朋友们,今天让我来说个新故事。
这个故事题目叫《登记》,要从一个罗汉钱说起。
”这是典型的说书人的开头,而文中“据说”;“照我这么说”;“闲话少说”的词汇的运用更是为作品带来了很强的节奏感和临场感。
[10]
赵树理的小说语言,以劳动人民的口语为基础并吸收了说书人和现代汉语的一些词汇,使他们融为一炉,提炼出了自己独特的语言体系,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3赵树理的艺术缺憾
纵观现代文学史,赵树理无疑是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他在许多领域都有着开创性的贡献。
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赵树理的缺憾和他的贡献一样,都对现当代文学发展有借鉴意义。
3.1文艺不应从属于政治
“文艺从属于政治”是赵树理的一贯文学主张。
但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赵树理过分强调了文学的教育和宣传作用。
并且把文艺创作看成是“配合当前政治宣传任务”,但是文艺终究不是政治的传声筒,过分的强调文艺的政治性必然会导致艺术感染力的丧失。
赵树理的作品以“问题”为中心,人物多是为“问题”服务,没有独立存在的意义。
比如在《小二黑结婚中》中,无论是小二黑还是小芹,又或者是二诸葛等,都没有被称为主角的资格。
他们都是为故事而设置的人物,而他们是在场还是下场统统都取决于故事的发展,好在赵树理的作品与思想上坚持现实主义,要求一切从生活出发,强调作家自己的生活经验这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赵树理作品的文艺性缺失但最终还是导致了赵树理的小说流传虽广,却没有出现像哈姆雷特或是安娜卡列琳娜等那样高度的艺术角色。
[11]
政治仅仅只是也只能文学的一方面而已,而文艺不因为此失去自己的独立地位。
3.2“只是农村,只是所见”
赵树理基本上有影响力的作品全是写的农村这片天地,可这篇天地并不是全部,而他却仅仅局限于“农村问题”这个小天地里,对外面的世界缺乏热情。
赵树理曾在北京居住了十多年,但是却并没有融入到“外面的世界”,反而是常常痛苦,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
最后不得不主动要求,回到了他所熟悉的那方天地。
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正在渐渐的退出最主要的位置,城市慢慢的走上了中心舞台,单纯的,分裂的关注农村最终使赵树理的作品慢慢的失去了色彩。
而且赵树理就是在农村的题材上赵树理也是单一的。
[12]
在赵树理小说中只有与“斗争”,只有与“革命”相关的事物,而对于乡村的风景,春夏雨雪,自由散漫等等都未曾表现。
不是那是的乡村没有这些,而是赵树理的眼中只有斗争,只有革命,而这些却只能够哺育出几部作品,赵树理一直以此为创作中心,最后导致的便是作品同质化严重。
像《小二黑结婚》和《登记》说的都是新婚姻法,《李有才板话》和《李家庄的变迁》说的都是农民阶级翻身自己做主的故事,虽说是不同的作品但因主题相近导致人物相似,感觉几个人物的脸谱在不同的作品之间相互流转。
颇有种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作家写作不应局限与一种主题反复创作,而是要不多的吸收新的养分,且文学创作本就应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如此才可以提炼出生活中的美,创作出经得起时间洗礼的文学作品。
结论
赵树理以“文摊”为奋斗目标,把“五四”新思想与传统新文学进行整合创新并吸收民间口语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文学大众化之路。
他是如此的新颖,那么的自由,脱尽了“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文学作品的扭捏作态。
于形式上,他亲近大众;于思想上,他启蒙大众。
实在是中国文学创作之路一个重要收获。
当然他也有他的缺憾,有他的局限,但是不管是贡献还是局限都对于现在都是一笔财富,让这份财富指引着我们在中华文学繁荣昌盛的路上勇往直前!
参考文献
[1]郭文元.《现代性视野中的赵树理小说》[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5
[2]白春香.《赵树理小说叙事研究》[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
[3]赵树理.《赵树理全集》[M].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7,8
[4]席杨.《多维整合与雅俗同构—赵树理和山药蛋派新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李士德.《赵树理忆念路》(中文报刊泛读教程)中级Ⅱ[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
[6]高秀萍.《论赵树理文学的乡村叙事》[D].2012,4
[7]戴光宗.《赵树理传》[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
[8]高捷.《回忆赵树理》[M].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67
[9]竹内好(日).《新颖的赵树理文学》[M].1998
[10]王献忠.《赵树理小说的艺术风格》[M].中国书店出版.1990
[11]韩玉峰.《赵树理的生平于创作》[J].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
[12]克里夫佐夫(苏).《关于赵树理和他的小说》[M].1993
致谢
本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收集等,处处倾注着李老师的心血和智慧。
在毕业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是他对论文的选题思路、格式及整体结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老师都不厌其烦的指导。
同时也感谢大学四年来的所有授课老师,是他们传授的知识让我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基础,让我对本专业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最后感谢母校黑龙江财经学院四年来对我的大力栽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