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67037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89 大小:18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9页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9页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9页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9页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1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docx

人教版草堂小学二年级上册数学集体备课教案

草堂小学

二年级数学集体备课

 

 

 

主备课:

黄兴培陈凯周升明

李长春刘丹

二次批改:

备课情况明细:

黄兴培:

(一)长度单位(三)角的初步认识

陈凯: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周升明:

(五)观察物体(四)表内乘法<一>

李长春:

(七)认识时间(六)表内乘法<二>

刘丹:

(八)数学广角(九)总复习

 

二年级数学上册

集体备课教案

一、本班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名,其中女生人,男人。

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的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

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以及学习习惯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

(一)、长度单位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学过“比长短”,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学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长短的基础上,来学会一些计量长度知识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亲自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中,了解1厘米、1米的实际长度。

并初步认识线段、学习量、画线段的方法。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过口算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两位数加、减整十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本单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本单元是让学生学会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

这些内容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教材从观察情景入手,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在观察、拼摆和探索中,根据自己的体验,感悟出站在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把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形状进行辨认,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继续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采用多种方法,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熟记口诀的兴趣。

解决问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加强直观操作。

(七)、认识时间

本单元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几时几分,懂得时分之间的进率,并能简单推算时间,是在学生对作息时间有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时间单位具有抽象性,时间进率具有复杂性,低年级学生掌握这些知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便于学生理解。

(八)、数学广角

本单元包括排列组合和简单逻辑推理。

排列组合是学习概率统计知识的基础。

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

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三、教学目标

这一册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认识线段,并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结合生活情景及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初步学会用尺画角。

学会辨认角。

3、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

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5、通过观察实物,初步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认识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

(一)、长度单位: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建立长度的观念,了解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和它们之间的进率。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地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加强估算思路的学习,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角的初步认识:

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四)、表内乘法<一>:

重点是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重点是指导学生观察物体、建立空间观念。

(六)、表内乘法<二>:

重点是使学生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七)、认识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八)、数学广角:

重点是渗透排列组合,简单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五、教学难点:

(一)、长度单位:

难点是让学生认识线段,了解线段的特征。

关键是在教学中注意呈现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

难点是使学生理解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算理。

关键是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去提出所要解决的计算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增加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迁移学习新知识,通过动手操作加强算理的理解。

(三)、角的初步认识:

难点是让学生用三角板判断直角和画直角。

关键是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认识角和直角,在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等动手操作活动中,加强对角和直角的认识。

(四)、表内乘法<一>:

难点是“4”、“6”乘法口诀的学习。

关键是加强直观教学,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中正确建立乘法的含义。

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熟记2—6的乘法口诀。

(五)、观察物体:

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额形状,并能根据观察到的形状确定观察的位置。

(六)、表内乘法<二>:

难点是使学生熟记7—9的乘法口诀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

关键是充分利用2—6乘法口诀学习方法和思考方法迁移学习7、8、9的乘法口诀。

(七)、认识时间:

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钟面,认识时、分,知道1时=60分。

(八)、数学广角:

难点是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是靠问题的意识。

关键是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

六、本学期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3、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同时要还注意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5、布置一些比较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七、全册教材课时安排

(一)、长度单位———————————————(8课时)

(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13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2.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1课时

(三)、角的初步认识——————————————(7课时)

(四)、表内乘法

(一)—————————————(13课时)

1.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2.2~6的乘法口诀

5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2、3、4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

(五)、观察物体————————————————(4课时)

(六)、表内乘法

(二)—————————————(13课时)

7的乘法口诀———————————————5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1课时左右

看一看摆一摆——————————————1课时

(七)、认识时间——————————————4课时

(八)、数学广角—————————————————3课时

(九)、总复习—————————————————3课时

 

第1单元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掌握用厘米量的方法。

2、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较正确、灵活的估测出较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尺子、小剪刀、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

教学步骤

二次批改

一、创设情境,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情境设置,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

师:

今天是新学期的第一天,大家桌面上都摆着崭新的数学课本,你知道你的这本数学课本有多长吗?

(让学生分成两组测量,可以用学生准备的东西比一比,量一量。

2、提出测量中的矛盾问题。

在刚才的实际测量中,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6颗回形针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1根铅笔那么长,有的同学说数学书有2把小刀那么长。

师:

为什么我们都是测量的数学课本的长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在师生交流中得出结论:

虽然都是测量数学课本的长,但是每个人所用的测量工具不一样,所以量出的长度也不同。

师:

要想准确地量出数学课本的长应该怎么办?

3、揭示课题,介绍测量的工具。

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是经常用到什么工具?

(尺子)下面我们就来认识尺子。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摸一摸,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后汇报,教师在黑板上贴出直尺放大图,使学生了解尺子的结构)

交流中使学生明白:

赤字上有很多数字,这些数字都分别对着一根长的刻度线,是数字几,我们就把它叫做刻度几,也就是几厘米。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

厘米。

(板书课题:

认识厘米)

二、观察操作,探究新知。

1、认识1厘米。

(1)在直尺上找。

师:

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

请你在直尺上找一找,并把它表示出来。

师生共同交流得出:

首先在直尺上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刻度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师:

除了刚才找出的这段是1厘米,你还能找到哪段是1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交流得出:

直尺上从刻度1到刻度2、从刻度2到刻度3……都是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1厘米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2)在生活中找1厘米。

师:

我们刚才在直尺上找到了1厘米,下面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

(3)用手比。

师:

小朋友们,你现在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吗?

拿出你的手指在直尺上量一量,看看你的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再用两个手指在尺子上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脑子里。

(让学生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启发学生发现从刻度0到刻度3、从刻度4到刻度7……都是3厘米,让学生比划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大约的长度)

师:

你知道从刻度“0”到哪儿是2厘米长吗?

(从0到2)从刻度“0”到哪儿是3厘米长吗?

(从0到3)也就是说,从刻度“0”到几,就是几厘米。

那么你的刻度尺一共有多少厘米?

3、用厘米量。

(1)学生小组动手测量纸条长度。

①教师在黑板上贴上一张纸条(这是书上放大的纸条),你知道它有多长吗?

(小组讨论、操作测量纸条的长度)

②小组汇报:

你们是怎么测量的?

(2)统一测量的方法。

介绍:

量物体的时候,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

现在纸条的右端正好对着“5”,说明纸条长5厘米。

(3)实际测量物体的长。

①测量同桌准备的纸条,看一看它们分别长多少厘米?

量的结果写在纸条上,同桌检查。

②量一量你带来的新铅笔长多少厘米。

③量一量拃一拃:

你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是()厘米。

三、巩固练习。

完成课本练习一的1-3。

1、第1题,看一看,填一填,让学生说一说这支铅笔的长度为什么是8厘米。

2、第2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内开展合作学习,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10厘米的纸条,并把它剪下来。

3、第3题,让学生用尺子分别量一量铅笔的长,练习本的宽,墨水的高。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学会了什么本领?

(学生交流后强调: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初步学会了用尺子去测量物体的长度,测量时要注意把尺子0刻度对准所量物体的左端,看有段对准尺子上的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厘米,学会了用尺子量。

可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厘米,2厘米,3厘米,5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直到1米=100厘米。

2、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单位的工具进行测量。

3、在学习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1、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长度单位米,并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学会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米尺、软尺、绳子

教学步骤

二次批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提问学生自己的那个手指的宽是1厘米。

新|课|标|第|一|网

2、让学生用尺子量一量数学课本的长边和短边各是多少厘米,并在小组内交流测量的结果。

3、让学生自己估计一下课桌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再让学生用尺量一量,并把结果告诉大家。

4、让一名小朋友用厘米尺量黑板的长,另一名小朋友用米尺量黑板的长。

发现了什么?

说明:

前面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如果要量黑板或操场的长用厘米做单位就不方便了,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来量。

今天我们就学习用米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

板书课题:

认识米和用米量。

二、探究实践,体验活动。

1、认识米。

(1)感知1米的实际长度。

①教师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就是前面讲的米尺。

它的长度是1米。

让小朋友们拿出自己准备的米尺,和自己的学生尺比一比,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交流,进行验证)

②刚才我们认识了米尺,现在请小朋友们拿出准备好的1米长的绳子,把它拉直,仔细看一看,再闭眼想一想,1米有多长?

(可以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等方法来记住1米的长度)

③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学生交流,老师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物体)

④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绳子,两人一组量出1米、2米、3米的长度给大家看。

(2)认识米与厘米的进率。

新|课|标|第|一|网

师:

刚才大家认识了米,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师:

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

(100厘米)

小结:

1米也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1)出示卷尺。

介绍:

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

它可以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较长的距离。

(2)让两个小朋友合作到展示台上量出每条绳子的长度。

小结:

量物体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端开始,一般用米尺或卷尺的“0”刻度对齐物体的一端,一直量到物体的另一端,尺子要放平放直,这样才能量准确。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练习一的第4题。

同桌互相帮助,测量自己的身高是几米几厘米,老师巡视,并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2、课后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测量教师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宽,讲台的长、宽,并把它记录下来。

四、课堂小结。

师:

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学会了什么?

(在共同交流中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去量较长的物体长度或距离,还知道了1米=100厘米)

五、布置作业。

1、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米,学会了用米量。

课后或回家后选择你最想量或最感兴趣的物体测一测、量一量,并把它记录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米和用米量

1米,2米,3米,5米1米=100厘米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认识线段

课型

新授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认识线段的特征,并体验画线段的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的长、能用刻度尺画出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像、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尺子,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吸管、铅笔、绳子。

教学步骤

二次批改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出示一幅图,上面有很多路有直的弯的。

师:

走哪条路比较近?

为什么?

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1、认识线段。

师:

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直尺、直的弯的吸管、铅笔、绳子、铁丝等)

师:

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

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自由发言)

小结:

像这样直直的线,我们就叫它线段。

每条线段都有两个端点。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条线的并在线段的两端点两个点,表示线段的端点。

板书课题:

认识线段。

2、找线段。

师:

我们身边哪些东西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为什么?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互动,并说一说、评一评。

指出下面哪些是线段。

 

学生区分哪些是线段后,可以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判断的。

二、自主探究,量画线段。

1、量线段。

师:

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上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测量操作,并引导学生评价他的测量方法。

小结量法:

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师出示两条同样长的线段(位置摆放不同),让学生估计这两条线的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言后,让学生通过用尺子测量验证。

2、画线段。

(1)任意画一条线段。

师:

刚才我们学会了怎么量线段,那你们会画线段吗?

(2)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师:

现在请小朋友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来画一条线段,你们会吗?

让学生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并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强调:

不管用哪种方法画线段,一定要注意按住直尺,在话线段的过程中,要保证尺子不移动,并用笔尖紧贴着直尺把线画直。

(3)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画好后,让同桌之间互相检查所画线段是不是5厘米。

三、巩固练习。

1、下图有3个点,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并量出线段的长度。

2、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四、课堂小结。

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生交流后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是线段,线段的特征,还有如何量一条线段的长度,及画线段。

五、布置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认识线段

教后反思

 

学科

数学

课题

练习一

课型

练习

课时

1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2、进一步认识线段,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限整厘米)。

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

各种尺子:

学生尺,卷尺,米尺

教学步骤

二次批改

一、复习。

1、说一说。

师:

小朋友们,我们在这个单元中认识了厘米和米,那你知道1厘米和1米分别是多长吗?

师生共同进行交流。

2、找一找。

同桌之间合作,按老师的要求,分别在直尺上找1厘米、3厘米、8厘米的长度,然后在实物投影仪上进行展示。

3、量一量。

(1)你的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

(2)你的一拃(张开的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距离)长大约是几厘米?

(3)你的身高大约是几米几厘米?

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完成,老师适时进行知道帮助。

并将测量的数据分别填入下表。

手掌宽

一拃长

身高

()厘米

()厘米

()米()厘米

4、画一画。

(1)画一条长2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8厘米少4厘米的线段。

学生独立画好后,同桌之间进行对比,检查。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练习一5-10。

1、第5题。

2、第6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