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63491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45.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docx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统计学课程教程教案

(1)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课程名称:

统计学(statistics)课程代码:

62251020(62251030)

学时:

54学分:

3适用专业:

税务财务管理会计 旅游管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课程类别:

专业主干课

先修课程:

政治经济学、经济数学参考教材:

《统计学基础》陈仁恩、厦门大学出版社

一、课程目的、任务

   统计学是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本课的内容既包括统计方法,也包括必要的社会经济指标核算的基本知识。

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能运用所学的统计理论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调查研究,并能运用统计方法分析、研究有关经济问题,为国民经济的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数字资料,提高经济管理水平。

因此,在教学上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基本统计指标的核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完成对统计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提高学生对社会经济问题的数量分析能力。

  在经济与管理学科各专业的教学中,对统计知识的需求不一样,因此有的内容对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要求,具体的要求将在各章的教学内容中加以说明。

  在各章的教学要求中,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内容按“了解、一般了解、重点理解”三个层次要求;有关指标的基本公式、计算方法及数量分析方法等内容按“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要求。

二、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要求:

学习《统计学》课程,总的要求是要熟悉统计学基本理论、理解和掌握统计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目标:

学生初步掌握对统计信息资料基本分析方法的运用。

主要教学环节安排:

理论教学45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教学方法:

课堂理论讲授与实例分析相结合。

本课程以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同时组织相应教辅材料、教学活动以配合本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

教学形式:

以教师讲授的板书内容为主(教学内容中的粗体字),同时组织相应统计实验(以实验大纲和实验指导书为标准)、统计习题。

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实践报告

三、课程教学重点

1、统计学的有关基本概念;

2、统计实践活动的环节;

3、统计基本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难点

统计调查方式理解与选择;统计资料的分组整理;统计分析指标及统计分析方法。

课程教学内容提要及注释

第一章统计总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的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对统计学提供基本的认识,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一般了解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和国家统计的职能、统计研究的基本方法,重点掌握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统计的涵义;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统计研究方法;统计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及相互关系等。

 

周次

日期

(月日/月日)

顺序

课时

章、节内容

上课形式

作业布置

1

2/23~2/27

1

3

第一章统计总论1~3节

讲授

课外

 

一、统计学的涵义

1.统计学:

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任务是如何有效地收集、整理、和分析这些数据,探索数据内在的数量规律性,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推断或预测,直到为采取决策提供依据。

2.统计数据的收集:

是取得统计数据的过程,它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

离开了统计数据,统计方法就失去了用武之地。

如何取得所需的统计数据是统计学研究的内容之一。

3.统计数据的整理:

是对统计数据的加工处理过程,目的是使统计数据系统化、条理化,符合统计分析的需要。

数据整理是介于数据收集与数据分析之间的一个必要环节。

4.统计数据的分析:

是统计学的核心内容,它是通过统计描述和统计推断的方法探索数据内在规律的过程。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特点

1.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或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表现。

对统计学的研究对象确认的认识

1、就共性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统计认识活动的规律和对客观现象总体数量方面的认识方法

2、就具体而言,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有

⑴统计活动的特点和过程

⑵统计认识对象的特征

⑶怎样才能取得反映个体表现的资料并将它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的认识

⑷如何利用部分数据推断总体并把握推断的可信度

⑸应当用哪些统计分析方法能使统计的认识深化

对统计学性质的认识

是一门研究数据的科学,属于方法论学科。

对统计学分类的认识

理论统计学(TheoreticalStatistics)是指统计学的数学原理,它主要研究统计学的一般理论和统计方法的数学理论。

由于现代统计学用到了几乎所有方面的数学知识,从事统计理论和方法研究的人员需要有坚实的数学基础。

此外,由于概率论是统计推断的数学和理论基础,因而广义地讲统计学也是应该包括概率论在内的。

理论统计学是统计方法的理论基础,没有理论统计学的发展,统计学也不可能发展成为像今天这样一个完善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统计研究领域,从事理论统计学研究的人相对是很少的一部分,而大部分则是从事应用统计学(AppliedStatistics)研究的。

应用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应用统计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和分析数据的科学。

由于在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都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实际问题,因而,统计方法的应用几乎扩展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

例如,统计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形成了生物统计学,在医学中的应用形成了医疗卫生统计学,在农业试验、育种等方面的应用形成了农业统计学。

统计方法在经济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也形成了若干分支学科。

例如,统计方法在经济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经济统计学及其若干分支,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形成了管理统计学,在社会学研究和社会管理中的应用形成了社会统计学,在人口学中的应用形成了人口统计学,等等。

以上这些应用统计学的不同分支所应用的基本统计方法都是一样的,即都是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各应用领域都有其特殊性,统计方法在应用中又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特点。

2.统计学研究特点:

(1)总体性:

因为统计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或自然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

故而统计学研究一定是站在全局性、整体性的视角即总体性进行的。

例如,对工资的统计分析,我们并不是要分析和研究个别人的工资,而是要反映、分析和研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总体的工资情况和显示出来的规律性。

统计研究对象的总体性,是从个体实际表现的研究过渡到对总体的数量表现的研究的。

(2)数量性:

统计学研究对象的数量性,具体说来,就是通过各种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来反映对象总体的规模、水平、速度、比例、效益和趋势等。

一切客观事物都有质和量两个方面,事物的质与量总是密切联系、共同规定着事物的性质。

一定的质规定着一定的量,一定的量也表现为一定的质。

但在认识的角度上,质和量是可以区分的,可以在一定的质的情况下,单独地研究数量方面,通过认识事物的量进而认识事物的质。

因此,事物的数量是我们认识客观现实的重要方面,通过分析研究统计数据资料,研究和掌握统计规律性,就可以达到我们统计分析研究的目的。

例如,要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就要对其数量、构成及数量变化趋势等进行认识,这样才能正确地分析和研究国民生产总值的规律性。

(3)客观性:

统计学所研究的量不是抽象的量,它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客观反映,是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反映。

即具体数量表现不是主观意志所能转移的。

(4)数据的随机性:

数据的随机性也表明了数据来源的客观性。

(5)范围的广泛性:

统计学几乎不同程度的渗到所有人类活动的领域。

三、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1.实验设计

统计是要分析数据的,但首先需要考察的是,数据的来源是否合适,实验采集的数据是否符合分析的目的和要求。

所谓实验设计就是指设计实验的合理程序,使得收集得到的数据符合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以便得出有效的客观的结论。

它主要适用于自然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统计数据搜集。

实验设计要遵循的三个基本原则:

(1)重复性原则:

即允许在相同条件下重复多次实验。

好处是:

其一可以获得更加精确的有效估计量;其二,可以获得实验误差的估计量。

这些都是提高估计精度或缩小误差范围所需要的。

(2)随机化原则:

是指在实验设计中,对实验对象的分配和实验次序都是随机安排的。

是实验设计的重要原则。

(3)区组化原则:

即利用类型分组技术,对实验对象按有关标志顺序排除,然后依次将各单位随机地分配到各处理组,使各处理组组内标志值的差异相对扩大,而处理组组间的差异相对缩小,这种实验设计安排称为随机区组设计。

2.大量观察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所特有的方法。

所谓大量观察法,是指对所研究的事物的全部或足够数量进行观察的方法。

3.统计描述

统计描述是指对由实验或调查而得到的数据进行登记、审核、整理、归类、计算出各种能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综合指标,并加以分析,从中抽出有用的信息,用表格或图像把它表示出来。

是统计研究的基础。

它通过对分散无序的原始资料的整理归纳,运用分组法和综合指标法得到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揭露客观事物内在数量规律性,达到认识的目的。

分组法是研究总体内部差异的重要方法,通过分组可以研究总体中不同类型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分布情况。

综合指标法是指运用各种统计指标来反映和研究客观总体现象的一般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方法。

统计模型法则是综合指标法的扩展。

它是根据一定的理论和假定条件,用数学方程去模拟现实客观现象相互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4.统计推断

所谓统计推断就是以一定的置信标准要求,根据样本数据来判断总体数量特征的归纳推理的方法。

统计推断是逻辑归纳法在统计推理的应用,所以称为归纳推理的方法。

(1)参数估计法:

当总体的界限已划定,总体某一数量特征(如总体平均数、方差等)的数值就是唯一确定的,所以把总体的数量特征称为总体参数。

但是总体参数通常不知道,这就需要通过样本数据计算样本统计量,并以此作为总体参数的估计量来估计总体参数的取值或取值区间,这种方法称之为参数估计法。

(2)假设检验法:

假设检验的特点是,由于对总体的变化情况不了解,不妨先对总体的状况作某种假设,然后根据样本实际观察的资料对所作假设进行检验,来判断这种假设的真伪,以决定行动的取舍。

假设检验的方法是统计推断常用的方法。

描述统计学(DescriptiveStatistics)研究如何取得反映客观现象的数据,并通过图表形式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和显示,进而通过综合概括与分析得出反映客观现象的规律性数量特征。

内容包括统计数据的收集方法、数据的加工处理方法、数据的显示方法、数据分布特征的概括与分析方法等。

推断统计学(1nferential Statistics)则是研究如何根据样本数据去推断总体数量特征的方法,它是在对样本数据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统计总体的未知数量特征做出以概率形式表述的推断。

描述统计学和推断统计学的划分,一方面反映了统计方法发展的前后两个阶段,同时也反映了应用统计方法探索客观事物数量规律性的不同过程。

统计研究过程的起点是统计数据,终点是探索出客观现象内在的数量规律性。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搜集到的是总体数据(如普查数据),则经过描述统计之后就可以达到认识总体数量规律性的目的了;如果所获得的只是研究总体的一部分数据(样本数据),要找到总体的数量规律性,则必须应用概率论的理论并根据样本信息对总体进行科学的推断。

显然,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是统计方法的两个组成部分。

描述统计是整个统计学的基础,推断统计则是现代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在对现实问题的研究中,所获得的数据主要是样本数据,因此,推断统计在现代统计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已成为统计学的核心内容。

当然,这并不等于说描述统计不重要,如果没有描述统计收集可靠的统计数据并提供有效的样本信息,即使再科学的统计推断方法也难以得出切合实际的结论。

从描述统计学发展到推断统计学,既反映了统计学发展的巨大成就,也是统计学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

统计实践工作过程:

设计——调查——整理——统计分析 ( 详细内容见以后各章)

统计研究基本方法:

综合指标( 详细内容见以后各章)

 一、统计设计

1、意义:

准备阶段,制定各种统计工作方案

2、种类:

整体设计和专项设计、全过程设计和单阶段设计、长期设计和短期设计

3、内容:

六个方面

二、统计调查

1、意义:

基础环节,收集资料(初级资料、次级资料)

2、种类:

按范围、按时间连续性、按组织方式(要注意交叉理解)

3、方案:

目的、对象、单位、项目、调查表、调查方式和方法、地点和时间

三、统计整理

1、意义:

综合加工。

五个工作步骤(见编制步骤)。

2、统计分组:

概念(求同存异)、作用(划分类型、揭示结构、分析依存关系)标志选择(三个原则)、分组方法(按特征、按标志多少)

3、次数分布:

概念(单位排列)、种类(品质分布数列、变量分布数列)、

编制步骤(排列原始数据、确定编制数列类型、确定组数和组距、确定组限、计算次数编制分布表)

4、次数分布表示方法(列表法和图示法运用)

5、统计表(编制)

四、统计分析(综合指标分析)

总量指标与相对指标

1、总量指标:

概念(反映总规模总水平)、种类(特别注意时期与时点指标的区别)

2、相对指标:

六种(概念、计算、判断)

平均指标与标志变异指标

平均指标(两大类五种)、标志变异指标(四种)

1、平均指标:

含义(反映一般水平)、特点(反映综合特征、集中趋势)、算术平均数(简单、加权、影响因素)、几何平均数(简单、加权)、调和平均数、众数计算、中位数计算

2、标志变异指标:

概念(反映分散程度)、全距、平均差、标准差与方差、标志变异系数(全距系数、平均差系数、标准差系数)

四、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1.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

(1)统计总体:

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统计所需要研究的客观事物的全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统计总体形成的三个条件:

第一,客观性;总体和总体单位必须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观察和计量的;

第二,同质性;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必须是在某些性质上是相同的;

第三,差异性;构成总体的各单位除了同质性一面还必须有差异性一面,否则就是需要统计研究了。

统计总体按总体单位是否有限分为两种:

有限总体和无限总体。

一个统计总体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称为有限总体。

如果是无限的,称为无限总体。

(2)总体单位: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事物,称为总体单位,简称个体。

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是多种多样的。

且统计总体与总体单位不是固定不变的,总体与总体单体具有相对性,随着研究任务的改变而改变。

这与研究目的和要求有关。

例如:

要了解某一地区国有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研究目的),总体是该地区的全部国有工业企业,每一个国有工业企业是总体单位。

要了解某一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情况(研究目的范围变小),总体是该企业所有职工,总体单位是每一位职工。

比如,我们在网上看到,某地区电力系统职工的查表员工年薪达到12万,我们可以研究一下该电力企业职工的工资情况,总体就是该电力企业的所有职工,总体单位就是每一位职工。

2.标志与指标

(1)标志:

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表现形式有:

  

品质标志:

表明总体单位的属性特征,不能用数量表示。

主要用作分组的依据。

数量标志:

表明总体单位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量表示。

可进行计算。

(2)指标

统计指标的涵义

两种理解和使用方法。

一种是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适用于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

另一种认为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适用于实际统计工作。

统计指标的分类

①统计指标按其说明总体内容的不同分为

数量指标——说明总体外延规模的统计指标。

例如,人口数、企业数、工资总额、商品销售额等等。

数量指标所反映的是总体的绝对数量,具有实物的或货币的计量单位,其数值的大小,随着总体范围的变化而变化,它是认识总体现象的基础指标。

质量指标——说明总体内部数量关系和总体单位水平的统计指标。

例如,人口的年龄构成、性比例、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平均单产、平均工资等等。

它通常是用相对数和平均数的形式表现的,其数值的大小与范围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②统计指标按其作用和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

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总量指标又分为实物指标、劳动指标和价值指标三种。

这些统计指标的涵义、内容、计算方法和作用各不相同,将在以后各章中叙述。

③统计指标按管理功能作用不同可分为

描述指标、评价指标和预警指标。

描述指标主要是反映社会经济运行的状况、过程和结果,提供对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基本认识,是统计信息的主体。

例如,反映社会经济条件的土地面积指标、自然资源拥有量指标、社会财富指标、劳动资源指标、科技力量指标,反映生产经营过程和结果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工农业总产值指标、国民收入指标、固定资产指标、流动资金指标、利润指标,反映社会物质文化的娱乐设施指标、医疗床位数指标等等。

评价指标是用于对社会经济运行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和考核,以检查工作质量或其他定额指标的结合使用。

包括国民经济评价指标和企业经济活动评价指标。

预警指标一般是用于对宏观经济运行进行监测,对国民经济运行中即将发生的失衡、失控等进行预报、警示。

通常选择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性、敏感性经济现象,建立相应的监测指标体系。

例如,针对经济增长、经济周期波动、失业、通货膨胀等,可以建立国民生产总值与国民收入增长率、社会消费率、积累率、失业率、物价水平、汇率、利率等预警指标。

对统计指标的涵义,一般有两种理解和两种使用方法:

①统计指标是指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如人口数、商品销售额、劳动生产率等。

它包括三个构成要素:

指标名称,计量单位,计算方法。

这是统计理论与统计设计上所使用的统计指标涵义。

②统计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例如,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为95533亿元。

这个概念涵义中包括了指标数值。

按照这种理解,统计指标除了包括上述三个构成要素外,还包括时间限制、空间限制、指标数值。

这是统计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的统计指标的涵义。

因此,统计指标包括六个具体的构成因素。

 

一般认为,对统计指标的这两种理解都是成立的。

在做一般性统计设计时,只能设计统计指标的名称、内容、口径、计量单位和方法,这是不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

然后经过搜集资料、汇总整理、加工计算可以得到统计指标的具体数值,用来说明总体现象的实际数量状况及其发展变化的情况。

从不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到包括数值的统计指标,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统计工作的过程。

统计指标的特点

①数量性。

即所有的统计指标都是可以用数值来表现的。

这是统计指标最基本的特点。

统计指标所反映的就是客观现象的数量特征,这种数量特征,是统计指标存在的形式,没有数量特征的统计指标是不存在的。

正因为统计指标具有数量性的特点,它才能对客观总体进行量的描述,才使统计研究运用数学方法和现代计算技术成为可能。

②综合性。

这是指统计指标既是同质总体大量个别单位的总计,又是大量个别单位标志差异的综合,是许多个体现象数量综合的结果。

例如,某人的年龄,某人的存款额不能叫做统计指标,一些人的平均年龄,一些人的储蓄总额,人均储蓄才叫做统计指标。

统计指标的形成都必须经过从个体到总体的过程,它是通过个别单位数量差异的抽象化来体现总体综合数量的特点的。

③具体性。

统计指标的具体性有两个方面的涵义:

一是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概念和数字,而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是在质的基础上的量的集合。

这一点使社会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数学相区别。

二是统计指标说明的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的事实,它反映了社会经济现象在具体地点、时间和条件下的数量变化。

这一点又和计划指标相区别。

统计指标反映的是过去的事实和根据这些事实综合计算出来的实际数量,而计划指标则说明未来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3)指标与标志的区别:

①指标是说明总体特征的,而标志是说明单体单位特征的;

②标志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而指标都必须是能用数值表示的;

(4)指标与标志的联系:

①有许多统计指标的数值是直接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汇总而来的;

②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3.变异与变量

  在一个总体中,当某标志在每个总体单位上的具体表现都相同时,称此标志为不变标志。

当某标志在每个总体单位的具体表现不同时,称为可变标志。

可变标志的属性或数值表现在总体各单位之间存在着差异,统计上称之为变异。

所以可变标志又称为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又被称为变量,变量泛指一切可变标志,既包括可变的数量标志,也包括可变的品质标志。

变量的具体数值称为变量值。

统计数据就是统计变量的具体表现。

变量分类:

(1)分类变量:

说明事物类别的一个名称。

如“性别”就是一个分类变量。

(2)顺序变量:

说明事物有序类别的一个名称,这类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顺序数据。

(3)数值型变量:

说明事物数字特征的一个名称,这类变量的具体表现就是数值型数据,称变量值。

数值型变量根据其取值分类  离散变量:

可以取有限值,而且可以一一列举。

    连续变量:

可以取无穷多个值,其取值是连续不断,不能一一列举。

关于变量分类

可以参考计量经济学对数据刻划尺度:

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和定比尺度。

4.统计指标体系

统计指标体系内涵

统计指标体系是指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整体系统。

统计指标体系作用

反映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

统计指标体系的种类

(1)按其所反映的内容:

可分为基本统计指标体系和专题统计指标体系

(2)按其所实施的范围:

可分为国家统计指标体系、行业统计指标体系、地方统计指标体系、基层单位统计指标体系

例如,目前我国统计上考核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的统计指标体系是由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和工业产吕销售率等七项指标组成。

5.静态数据和动态数据

(1)静态数据:

也称截面数据,是由若干相关现象在某一时点上所处的状态组成的,描述了现象在某一时刻的变化情况,它反映一定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下诸相关现象之间存在的内在数值联系,是在相同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2)动态数据:

也称时间序列数据,是由某一现象或若干现象在不同时刻上的状态所形成的数据,描述了现象随时间而变化的情况,它反映的是现象以及现象之间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性,是在不同时间点上收集的数据。

 

第二章统计调查

 

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阐述统计调查的意义、种类、调查方案及调查的各种方法等问题。

通过教学,使学生一般了解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重点掌握统计调查的方法和调查方案的制订。

本章主要教学内容:

统计调查的基本任务和要求;统计调查的种类;统计调查方案;统计调查方法等。

 

周次

日期

(月日/月日)

顺序

课时

章、节内容

上课形式

作业布置

2

3/2~3/6

2

3

第二章统计调查1~3节

讲授

课外

 

一、            统计调查的意义

1.统计调查:

是根据统计任务的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的向社会搜集统计资料的过程。

统计调查资料:

统计调查搜集来的资料有两种:

一种是对调查单位未做任何加工整理的原始资料,又称为初级资料。

另一种是次级资料,即已经经过某个部门或地区加工整理过了的综合说明某个部门或地区综合情况的统计资料。

  统计调查的地位:

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的基础环节,是认识事物的起点。

2.统计调查的种类

(1)按调查对象包括的范围不同分为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

全面调查:

是对被调查对象中所有的单位全部进行调查,其主要目的是要取得总体的全面、系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