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47322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docx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

大学语文之古代戏剧对比

——《牡丹亭》(明)与《西厢记》(元)解读

元代文学

•文人地位低下:

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读书人列为九等,居于末等的乞丐之上。

附:

“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工六农七医八娼九儒十丐”

•诗文几无大家,但出现了一批少数民族诗人,散文和小说也基本沿袭唐宋,缺少创新,乏善可陈。

•新兴的戏曲特立独秀,被后世以“元曲”为名,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南戏:

《琵琶记》与“荆(《荆钗记》)刘(《刘知远白兔记》)拜(《拜月亭》)杀(《杀狗记》)”

明代文学

•前期寂寞,后期繁荣

•诗文继续衰退

•戏曲方面,北方杂剧退潮,南戏成为主导。

汤显祖《牡丹亭》将戏曲传奇推向高峰。

•小说方面,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拟话本”标志着短篇小说的繁荣;而《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的问世,则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长篇叙事性文学作品的崛起。

清代文学

•优秀的文言小说和长篇白话小说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

•清初戏剧也有佳作《桃花扇》、《长生殿》。

•诗文体裁多样,作家众多,流派纷纭。

影响最大的是桐城派。

但与小说、戏曲相比,要逊色。

《牡丹亭》

——汤显祖(明)

明清传奇

“传奇”最早特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但元末明初的学者们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格化、文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便渐渐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剧的总称。

作者汤显祖介绍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一说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

《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都作于作者晚年,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牡丹亭》是其得意之作:

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

《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共五十五出。

取材于明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

明杂剧从元杂剧演化而来,具有如下特点:

1、折数不限(元杂剧一般都是一本四折)

2、曲调不限(元杂剧是一折一调)

3、主唱不限(元杂剧全本一人演唱)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负盛名的剧本。

内容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为线索,赞美了杜丽娘为追求爱情从生到死,又因得到爱情起死还生的叛逆精神。

汤显祖以他的《牡丹亭》等剧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的戏曲家。

在明代300年的剧坛上,没有一个戏曲家像他那样受到后人的敬仰。

汤显祖以自己的浪漫主义艺术珍品,代表了明代戏曲创作的最高峰。

《牡丹亭》直接提出“情”作为创作的根本,并有意地把“情”与“理”对立了起来。

《牡丹亭》所以比《西厢记》进了一步,就在于它主题并不单纯是爱情,杜丽娘不只是为柳生而还魂再世的,它所不自觉地呈现出来的,是当时整个社会对一个春天新时代到来的自由期望和憧憬,深刻地折射出当时整个社会在要求变异的时代心声。

《牡丹亭》的故事梗概

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庵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杜丽娘就是他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

杜丽娘的老师陈最良看到杜丽娘的坟墓被发掘,就告发柳梦梅盗墓之罪。

柳梦梅在临安应试后,受杜丽娘之托,送家信传报还魂喜讯,结果被杜宝囚禁。

发榜后,柳梦梅由阶下囚一变而为状元,但杜宝拒不承认女儿的婚事,强迫她离异,纠纷闹到皇帝面前,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终成眷属。

《牡丹亭》的主题——情与理的冲突

《牡丹亭记·题词》: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丽娘者乎?

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

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

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

自非通人,恒以理相隔耳!

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杜丽娘人生发展

因情而生→因情而死→死不弃情→因情复生

赏析《闺塾》(闹学)(第七出)

结构层次:

作者写此出意在为后文的《游园》(第九出)《惊梦》(第十出)作铺垫,是杜丽娘春心萌动的前奏。

因而作者将其放在传统诗教(即“思无邪”)的环境中出场,极力刻划青春少女杜丽娘与诗教传统之间的格格不入,既表现出人物的自然天性,又为下文张本。

其结构如图:

情节:

讲诗→模字→责打

焦点↑闹↑

人物:

陈最良——春——杜丽娘

春香是小姐身边的丫环,并陪伴小姐读书,直率淳朴、天真可爱、机智泼辣的小姑娘。

对小姐自是体贴关心,更重要的还在于深知小姐内心所知所想,因而在小姐面前比较随意放肆,并无拘束之感。

而对塾师陈最良则深为不满,凡小姐不便言行之处则代为反抗,因而屡屡和陈先生发生冲突,但又均因有小姐保护而未作追究。

和杜丽娘相比,更富于反抗性。

在这出戏中,作者主要借助春香揭露陈最良的道学面貌,表现封建礼教的虚伪。

塾师陈最良是一个读了不少诗书但眼下却落到绝粮断炊地步的腐儒,受主公之托尽心用儒家的一些诗教传统教育小姐,维恐有半点差错,迂腐、冷漠,因而常与小姐和丫环发生矛盾。

但又顾及师道尊严和宾客身份并不过于计较。

这个形象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在这个人物身上,暴露了封建社会一些知识分子的共同弱点,体现了作者的批判精神。

(1)“依注解书,学生自会,但把《诗经》大意敷演一番。

杜丽娘自己在读《诗经》时对诗句有朦胧的感触,但老师却不往深处讲,她不满于老师解释字面意思,故言学生自会。

十分含蓄,是大家闺秀风范。

(2)“这经文偌多!

老塾师给杜丽娘敷演大意,不但没有消除她的疑虑,反而东拉西扯讲了一番大道理。

于是,杜丽娘轻轻一句“这经文偌多!

”,透露出强烈的厌烦情绪。

(3)(春香)“待俺写个奴婢学夫人。

”(杜丽娘)“还早哩”

这句极富潜台词的话,冬烘腐儒是听不出来的。

字面上看是说春香写字太差,深层意思却是在讥笑春香小小年纪就急着当“夫人”。

丢不丢人呀?

——当着老师的面和丫鬟开起了这样的玩笑。

(4)“敢问师母尊年!

写字当中,杜丽娘忽然问起这句话来,还说要给师母做鞋。

这是典型的姑娘家开小差的表现,却带有女孩儿特有的乖巧可爱。

(5)“花园在哪里?

一个16岁的姑娘,居然不知道自己家里还有一个花园,这真让人觉得既滑稽又可悲。

杜丽娘问这句话时向往急迫的神情跃然纸上。

(6)“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

“原来”一词,就是恍然大悟的语气,一个“且”字,细品之下就有“暂且搁下,以后慢慢盘算”之意,为后文的“游园、惊梦埋下了伏笔。

人物形象分析:

杜丽娘是官宦小姐,大家闺秀,一方面表现得高贵矜执,另一方面亦不乏其顽皮任性。

所以,她对塾师陈最良貌似恭而心有怨,对春香却看似怒而实为喜。

从一开始就不理会春香的胡闹,实际上就等于是默许。

直到后来春香夺了老师的荆条,她觉得事情闹大了,这才出面干预。

但看似声色俱厉,实则不痛不痒,却瞒过了老师。

待老师一走,就立即与春香说笑起来。

因此,不妨说,杜丽娘其实也在“闹学”,而且闹得更厉害、更高明。

只是由于身份的缘故,她闹得比较含蓄罢了。

写作特点:

①利用多种矛盾冲突刻划人物。

《闺塾》一场,设置了几组不同性质的矛盾——书房内外景色气氛的矛盾、淘气的春香与迂腐的陈最良之间的矛盾、杜丽娘平静的外表和激动的内心之间的矛盾等等。

几组矛盾在情节上聚焦,便出现了所谓的“闹学”。

环绕着讲解诗书这一筋节,丫头搅闹,塾师胡闹,春光喧闹,这一切,又促使杜丽娘内心腾闹。

剧中人物七情生动之微,就从筋节髓窍之中婉曲地传出。

②戏文风趣幽默,对白口语化、生活化。

“是了,不是昨日是前日,不是今年是去年,俺衙内关着个斑鸠儿,被小姐放去,一去去在何知州家。

这是丫环春香故意绕舌利用谐言双关打差。

《关雎》中有“在河之洲”句,聪明的春香便将正谐言为“在何知州”,并虚构了一个小姐放鸟高飞的故事。

意在调侃陈最良的依注解书,以博一笑;亦有隐笑小姐心不在焉、思春出窍之意。

杜丽娘所处的社会环境

•通过描写杜宝、杜母、陈最良这样的人物,向读者和观众展示了杜丽娘所面对的现实环境。

杜宝这些人代表封建势力,代表礼教观念,代表理学思想的统治。

“笑者真笑,笑即有声;啼者真啼,啼即有泪;叹者真叹,叹即有气。

杜丽娘之妖也,柳梦梅之痴也,老夫人之软也,杜安抚之古执也,陈最良之雾也、春香之贼牢也,无不从筋节窍髓以探其七情生动之微也。

——王思任《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叙》

•杜宝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正派的官僚,他忠君爱国,也还注意民生疾苦。

但他实际上除了摆出一副道貌岸然的古板面孔以外,什么才能都没有,显得极为平庸。

而对自己亲生女儿却是那样的严厉、冷酷,女儿病重垂危,他丝毫不放在心上,以为不过是伤风感冒,连医生都不请。

对于妻子,他也是居高临下的态度,呼来唤去,督促妻子对女儿严加管教。

•杜丽娘的母亲是杜宝的家教的执行者,她丝毫也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反而要如法炮制,把杜丽娘也教养成封建社会的贤妻良母。

她见女儿裙上绣的一对花、一双鸟,都少见多怪,怕引动女儿情思;听见女儿去了一趟后花园,就找丫头春香来训斥了一顿。

•师父陈最良是他在杜宝以外唯一可以接触到的男人,却又是一个陈腐得发臭的老学究。

•柳梦梅,既热中功名又忠于爱情。

一方面才华富丽,为理想情人,另一方面又日夜盼望“走马章台”,终于博得个“状元及第”,为叛逆的爱情换取了一个虚伪的“金殿封赠”,把本来不可调和的爱情草草调和。

因此,这个形象既体现了时代的理想,也反映了作者思想上的局限。

•这样,杜丽娘的处境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更为难堪。

杜丽娘形象的意义

•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妇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命运是最为悲惨的,这一现象到了明代更为严重。

明代统治者鼓吹程朱理学,灭绝人欲,纷纷著书立说,压制妇女身心发展,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诱惑妇女成为封建礼教的殉葬品。

•在《牡丹亭》这出情与理的残酷交战中,以杜丽娘为代表的“情”最终战胜了以杜宝等封建礼教恶势力的“理”。

“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从而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在受迫害最深的女性胸间吹拂起阵阵和煦清新的春风。

•戏曲发展到了即使柳梦梅考中了状元,杜宝也不愿意承认他的地步,可见汤显祖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的意义并不在于反对封建社会那种门当户对的婚姻制度,而是说明人的欲望是合理的,是不能够人为灭绝的,以此来有力地抨击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鼓舞广大劳动妇女认清社会的黑暗和自己所处的地位,觉醒起来,为争取自己的合理权利进行抗争。

即便是现在,对于某些落后地区的妇女,杜丽娘的形象仍旧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

 

•杜丽娘这一形象“肯定了人的情感,肯定了人的生命欲望,肯定了人的自由,将人的解放从政治的层面推进到了生命本质的深度,以‘为情作使’的无畏的勇气唱出了一曲情的颂歌,从而树立了中国戏剧史上的里程碑地位。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一是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

•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三是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

《牡丹亭》的浪漫主义手法

•现实世界、梦幻世界、阴间世界交相出现,表达出作者三种认识和倾向。

现实世界——冷酷无情

梦幻世界——自由幸福

阴间世界——通情达理

•用梦作为建构情节的平台。

•以杜丽娘的奇特的死亡来启引斗争主题。

《牡丹亭》的影响

•《牡丹亭》是汤显祖最著名的剧作,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达到了其创作的最高水准。

剧本推出之时,便一举超过了另一部古代爱情故事《西厢记》。

•据记载“《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此剧在封建礼教制度森严的古代中国一经上演,就受到民众的欢迎,特别是感情受压抑妇女。

有记载当时有娄江女子俞二娘,因读《牡丹亭》断肠而死。

还有杭州女伶商小伶,演《牡丹亭》至“寻梦”一场,联想到自己的不幸,伤心而死。

冯小青,广陵人,年十六嫁杭州冯生为妾,丈夫窝囊,大妇悍妒,离居孤山,两年后便抑郁死去。

留诗云: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如我,岂独伤心是小青?

”内江一女子,才色出众,一心觅快婿,读《牡丹亭》后,愿许配作者,汤以年老辞,女不信。

一日,汤游西湖,女得知往观,见汤皤然一老翁,喟叹命苦,投水自尽。

•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体现了青年男女对自由的爱情生活的追求,显示了要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

《牡丹亭》中个性解放的思想倾向影响更为深远,从清朝《红楼梦》中也可看出这种影响。

《西厢记》

——王实甫(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

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

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

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

……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

“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

”黛玉道:

“什么书?

”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

“不过是《中庸》《大学》。

”±黛玉笑道:

“你又在我跟前弄鬼。

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

”±宝玉道:

“好妹妹,若论你,我是不怕的。

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

真真这是好书!

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

”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

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红楼梦》

作者王实甫介绍

王实甫,名德信,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

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关于王实甫的评论资料

1、明•贾仲明《凌波仙》吊词:

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

2、明•朱权《太和正音谱》:

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

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极有佳句,若玉环之出浴华清,绿珠之采莲洛浦。

3、金圣叹《第六才子书》批语:

有人来说《西厢记》是淫书,此人日后定堕拔舌地狱。

何也?

《西厢记》不同小可,乃天地妙文。

4、王季思、黄秉泽《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王实甫》:

王实甫以他的杰出杂剧《西厢记》照耀中国古代剧坛。

在元代堪与关汉卿比肩;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可同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罗贯中、施耐庵、汤显祖、曹雪芹等并列。

元杂剧《西厢记》的来源

《西厢记》共5本21折,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该剧取材:

1、《莺莺传》:

唐人元稹的传奇,(亦名《会真记》)

2、《董西厢》:

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

唐·元稹《莺莺传》

书生张珙(元稹)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西厢约会,莺莺以身相许。

后张珙赴京应试,得高官,莺莺写信凄婉,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

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

并捎来玉环、青丝等物——“玉取其坚润不渝,环取其终始不绝”;但张生却将信拿给朋友们看,还发了一通议论,认为女色是祸水,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使崔氏子遇合富贵,成宠娇,不为云为雨,则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

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谬笑。

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为自己抛弃莺莺造舆论,朋友也都说张生“善于补过”。

一年后,莺莺嫁了人,张生也别娶。

莺莺写元稹的诀别诗“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金代《董西厢》

金代董解元(董良)改编的大型说唱文学样式《西厢记诸宫调》,世称《董西厢》,约五万言,用了一百九十多个套数,实际上是规模宏伟的长篇叙事诗或诗体小说。

它虽然取材于《莺莺传》,但在主题思想、情节安排、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脱胎换骨的改造,是一部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加入许多人物和场景,最后结局改为张生和莺莺不顾老夫人之命,双双出走投奔白马将军,由其做主完婚。

王实甫《西厢记》

元代王实甫在《董西厢》的基础上又将其改编成杂剧《西厢记》。

《西厢记》对传统杂剧的突破:

突破四折的通例,扩展为五本二十一折;几个角色都可以唱;使用多种宫调,用韵广泛多变。

《西厢记》的故事梗概

书生张珙在普救寺和前相国的女儿崔莺莺相遇,彼此一见倾心。

为了能与莺莺亲近,张珙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叛将孙飞虎率兵包围普救寺,要抢莺莺。

莺莺之母老夫人当众宣布:

谁能退贼兵,就把莺莺嫁给谁。

张珙挺身而出,请好友带兵杀退孙飞虎。

事后老夫人却违约赖婚。

张珙因失望而病倒。

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毅然与他私下结为夫妻。

老夫人知道后大怒,却无计可施,被迫许嫁,但条件是张珙必须应试得官后才能成亲。

莺莺小姐在十里长亭摆下筵席为张生送行,她再三叮嘱张生休要“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长亭送别后,张生行至草桥店,梦中与莺莺相会,醒来不胜惆怅。

张生考得状元,写信向莺莺报喜。

这时郑恒(崔氏之侄)来到普救寺,捏造谎言说张生已被卫尚书招为东床佳婿。

于是崔夫人再次将小姐许给郑恒,并决定择吉日完婚。

恰巧成亲之日,张生以河中府尹的身份归来,征西大元帅杜确也来祝贺。

真相大白,郑恒羞愧难言,含恨自尽,张生与莺莺终成眷属。

《西厢记·长亭送别》赏析

A、对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

离愁别恨:

经历艰难,始能结合,昨夜允婚,今日别离。

忧心忡忡:

荒村雨露,野店风霜,无人扶持,最难调护。

人物心理:

惴惴不安:

异乡花草,再行栖迟,停妻再娶,忘情负义。

埋怨不满:

拆散鸳鸯,催逼上路,此情难诉,此恨谁知。

直抒胸臆: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借景言情: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刻画方法:

以情衬景: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妙用修辞:

典故、比喻、对偶、夸张

B、文中对离别情境的生动描写:

曲词中描写秋景的组合意想

长亭路上[端正好]斜晖霜林图:

碧天白云、黄花堆积、

秋风阵阵、北雁南飞

筵席之中[脱布衫]黄叶衰草图:

飒飒秋风、黄叶纷飞、

袅袅烟气、野草零落。

分手之时[一煞][收尾]古道烟霭图:

青山疏林、轻烟薄暮、

夕阳古道、风啸马嘶

附:

唐诗宋词中用“青山”“古道”“夕阳”“烟霭”意象写“别愁”的名句。

青山

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戴叔伦《题稚川山水》)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林逋《长相思·吴山青》)

古道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夕阳

斜阳外,寒鸦点点,流水绕孤村。

(秦观《满庭芳》)

烟霭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灏《黄鹤楼》)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柳永《雨霖铃》)

《西厢记》的成就

1、《西厢记》的思想进步性

《西厢记》和以前的《西厢记诸宫调》等相比,在思想上更趋深刻。

它正面提出了“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张,具有更鲜明的反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的主题。

首先,《西厢记》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

作为相国小姐的崔莺莺和书剑飘零的书生相爱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以门第、财产和权势为条件的择偶标准的反叛。

崔莺莺和张生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

他们最初是彼此对才貌的倾心,经过联吟、寺警、听琴、赖婚、逼试等一系列事件,他们的感情内容也随之更加丰富,这里占主导的正是一种真挚的心灵上的相契合的感情。

其次,崔莺莺和张生实际上已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

张生为崔莺莺而“滞留蒲东”,不去赶考;为了爱情,他几次险些丢了性命,直至被迫进京应试,得中之后,他也还是“梦魂儿不离了蒲东路”。

崔莺莺在长亭送别时叮嘱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她并不看重功名,认为“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即使张生高中的消息传来,她也不以为喜而反添症候。

《西厢记》虽然也是以功成名就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作为团圆结局,但全剧贯穿了重爱情、轻功名的思想,显示出王实甫思想的进步性。

2、《西厢记》体制上的突破

突破了元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采用五本二十一折的长篇巨制,像是用多本杂剧连演一个故事的连台本。

打破了元杂剧由一人主唱的通例,采用了由末、旦轮流主唱的方式。

3、独特的人物形象:

崔莺莺

v热烈的爱情:

焚香祷月、凭栏长叹、墙角联吟

v犹豫的心理:

闹简、赖简

v勇敢的反抗:

幽会、私合

v深沉的忧伤:

送别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对比

•《西厢记》的故事背景是唐代,但无疑是王实甫对元代社会的一种真实反映。

元代汉族处于被压迫的地位,这样汉族中的名门望族对封建礼教是更一步的推崇。

所以《西厢记》中老夫人对莺莺的管教是严厉的,这使莺莺的真实天性一直被压抑。

从爱情萌生的时代看,崔莺莺所处的元代,一方面民族压迫政策在客观上强化了“门第观念”,使魏晋以来的封建等级婚姻制进一步畸形发展。

•《牡丹亭》所处的是明代。

明王朝自朱元璋建国起就推崇程朱理学,这样宋代所形成的程朱理学体系,在明代发展到了极至。

杜丽娘和崔莺莺都是贵族千金,教养和经历颇为相似,但杜丽娘所处的环境更为令人窒息:

明代的统治者大力推崇程朱理学,皇帝后妃亲自编写提倡贞操节烈的妇女道德教科书,大肆旌表所谓的贞妇烈女,以束缚和愚弄广大妇女。

由此可见,明代的妇女在精神和肉体上所受到的压迫和摧残更为严重。

这种理学统治的强化,使杜丽娘根本不能像崔莺莺那样邂逅青年男子。

因此,杜丽娘的爱情只能靠自己的本能觉醒,靠自己灵与肉的不懈追求,因而,她的反抗比崔莺莺更加主动、坚决、彻底,性格也更为坚强。

崔莺莺与杜丽娘形象对比

1、崔杜的情

•崔莺莺和张生是在佛堂里萌生情种的,隔墙和诗,使崔张的爱情超越了一见钟情的阶段,进入了两情相悦的知心阶段。

才情的共赏,心灵的碰撞使才貌双全的青年男女在知音互赏的基础上走上了爱恋长途。

只是莺莺受着家庭的严厉压制和名门闺秀身份的约束,又疑惧被母亲派来监视她的红娘,所以她总是若进若退地试探其获得爱情的可能,并常常在似乎是彼此矛盾的状态中行动:

一会儿眉目传情,一会儿装腔作势,才寄书相约,随即赖个精光……幸好伶俐的红娘穿针引线,张生这个“傻角儿”的不离不弃才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和崔莺莺相比,杜丽娘显然悲惨得多。

她不能出闺门注定不可能遇见可相亲相爱的意中人,只有在梦中寻求。

爱情带来火一样的煎熬耗尽了她的生命。

•在莺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人受礼教的束缚和内心渴望的分岔口上的犹豫和摇摆,在杜丽娘身上,我们看到理想中人听从内心的渴望,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的坚定的执着。

2、崔杜的欲

•对于情欲,莺莺和杜丽娘表现的不一样,一个朦胧一个明晰,一个压抑一个主动追求。

•莺莺对张生,显然是由“情”到“欲”,而杜丽娘对柳梦梅,则是由“欲”到“情”。

3、崔杜的叛逆性格

•《西厢记》里的莺莺作为一个叛逆的贵族女性,不仅表现在对张生的一见钟情上,更重要的是她之所以具有叛逆精神是因为她的反封建思想中具有进步的因素,这也是作者理想的体现。

崔莺莺为追求爱情敢于蔑视门阀观念,并且作出实质性的举动。

•杜丽娘有其独特地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