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唐诗三首.docx
《七 唐诗三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 唐诗三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唐诗三首
七唐诗三首
七唐诗三首七唐诗三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
了解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了解绝句、律诗和乐府诗的一般特点。
掌握“辗、蓟、敕、绫、绡”等5个字。
能力训练:
初步学会赏析古诗凝练的语言。
初步学会用现代汉语八古代叙事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
学会诵读和背诵这三首古诗。
思想情感教育:
感受诗人李白悲寂愤满、杜甫向往和平、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李白、杜甫。
2.掌握:
饮、迁、鹤、蓟等字。
3.了解绝句和律诗的一般特点。
4.讲析第一、二首诗。
5.初步学会诵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木兰诗》的学习,我们初步体会了古典诗歌语言
凝练的特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七课《唐诗三首》,进一步领略古典
诗歌的语言的凝练美。
(教师板书第一首诗诗题)
2.释题。
指名读注释①并解释题目:
明确:
与史郎中一起在黄鹤楼上饮酒,听人吹笛。
3.简介作者。
问:
在初一年级时,我们学过唐诗《夜宿山寺》、《望天门山》,这
两首诗的作者是谁?
(李白。
)
让学生介绍李白,然后教师初充归纳:
李白(公元701~762年),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
籍陇西新纪(今甘肃省天水县附近)。
隋朝末年,李白先世因罪流徙
西域(苏联境内)。
幼时随父迁居锦州够明县(今四川江油公)青莲乡。
青少年时期在目中广涉“百家”“奇书“击剑任快,历览名胜。
25
岁只身出蜀,游踪遍及半个中国。
天宝元年,应诏赴长安,供奉翰林。
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屡遭谗毁,不到3年便离开长安再度漫游。
他的诗现存九百多首,用豪放笔法打发自己的理想,表示对世俗的皮夷,强烈抨击黑暗腐朽政治,汇歌爱国英雄主义,描绘雄伟壮丽奇险的祖国山川,内容十分广泛。
他的诗想象丰富奇特,语言清新自然,风格雄奇奔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如《蜀道难》、《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
(以上介绍内容,教师可根据需要,择要介绍)
4.检查预习情况。
5.听录音后学生齐读。
6.讲析这首诗。
(1)分析“一为迁客去长沙”一句,先让学生读注解,接着补充解释“迁客”、“迁”,古时调动官职叫“迁”;“迁客”:
流迁或被贬滴到外地的官。
诗人为什么说自己是“迁客”?
(因为他是被流放到夜耶夫的.“去长沙”,这儿诗人用了一个西汉贾谊的典故。
)
指名口译这句诗.
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在政治上茫然失落,遭遇不幸的悲苦忧愤之情)
(2)分析“西望长安不见家”一句。
先让学生读注释,然后分析:
诗人像当时的知识分子多把长安作为归宿之地那样,也把长安比作自己的家,说明诗人有为朝廷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就在写这首诗的第三年,他已61岁,出于爱国热情,还由安徽当涂北上,请缨征讨史朝义。
一个“望”字,也表达了他这种期望、抱负,而如今不是“家”,在那里已没有我的“家”了,为什么?
因为自己是个被流放的“迁客”。
第一句道出了“不见家”的原因。
七唐诗三首
指名口译这一句。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的苦闷。
)
(3)分析“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两句。
让学生读注解后,教师补充注解:
“玉衡”,用玉制成的苗。
李白在《春夜洛城笛》中有“谁家玉衡暗飞声,散人春风满洛城”的诗句。
“黄鹤楼”:
传说三国时费文在此楼采黄鹤壁仙而去。
据说李白在写这首诗前,唐诗人崔崔颢,曾在楼壁上题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等八句诗,文人墨客在此写下了不少抒发感伤之情的诗句。
诗人在这黄鹤楼中听人吹玉笛,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听着“落梅花”的笛曲声,五月的江城,就像是梅花纷纷坠落的冬天。
诗人以此来表达空寂、愁闷的心情。
作者用这反常的天气现象来表达自己受不白之冤的愤满之情。
)
(4)归纳主题:
这首诗通过诗人对在流放途中于黄鹤楼上听人吹笛的情景的描述,抒发了诗人流放后悲寂的心情。
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举例说明。
(凝练、形象。
)
如:
第二句中的“望”字,意味深长。
“望长安”中包含着对国家的关注和期望,而“不见家”时又包含着失望。
又如:
诗人把《梅花落》改为“落梅花”,这一改,既使第四句与一、二句押了韵,又显示出诗人丰富的想象力,梅花纷纷坠落的冬天,与当时自己的心境融合得多么自然、贴切,真是水乳交融。
这个“落”的改动,真可谓精妙之笔!
(5)讲述“绝句”知识:
“绝句”也称“绝诗”、“截句”、“断句”。
是近体诗的一种。
每首定格为四句。
以五言(每句为五个字)、七百(每句为七个字)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一般一、二、四句押韵,平仄较自由。
(6)集体有感情地朗诵本诗,当堂背诵。
(7)转入第二首诗,揭示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简介杜甫。
杜甫(公元712—770年)唐代诗人,字号美,河南巩县人。
出生小官僚家庭。
少时好学,早年曾度过漫游的生活。
后来参加科举考试失败了,到长安求官,处处碰壁。
经受了许多饥寒辛酸,这才对社会的黑暗,人民的痛苦,逐渐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安史之乱”后,他在陕北与人民一起逃难,当过敌军的俘虏。
后来做过一些小官。
后漂落到成都。
他漂泊西南12年,先后在成都樟州住了6年多,其间曾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称他“杜工部”。
后沿江东下,流浪3年。
公元770年冬天,他由长沙北上岳阳,病死在湘江的一条破船上,活了59岁。
杜甫留给后人一千四百多首诗。
这些诗反映了大唐帝国由盛而衰,由繁荣、安定、统一到萧条、动乱、分裂割据
的时代。
40多岁以后,诗歌的中心主题是写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痛苦。
他的诗不仅内容丰富,忧愤深广,在艺术上也有书已高的成就,不愧“诗圣”的称号。
(9)解释“律诗”的一般特点。
(讲解时与上面讲过的“绝句”比较进行,利用幻灯。
)
“律诗”是旧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
每首八句,四韵或五韵,即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
中间两联,即三、四句和五、六旬必须对仗。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每首几句分四联,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七唐诗三首
(10)集体诵读课文,然后请一位朗诵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诵,要求读出欣喜若狂的感情来。
(11)讲析这首诗。
分析“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两句诗。
先指名解释第一句诗:
在遥远的异乡剑外,突然传来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
一个“忽”字写出了什么情况?
(喜讯来得突然,出乎意料。
报名解释第二句诗。
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涕:
即泪.古今异义)就湿透了衣裳。
一个“满”字,表露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露了诗人“初闻”就高兴得眼泪如泉涌而出的状貌。
战乱七八年,诗人忍受千辛万苦,又目击人民遭受灾难,多少泪水往肚子里吞下。
终于盼到这大快人心的喜讯,吞下的泪水,止不住夺眶而出,把衣袋都浸湿了。
喜讯引出热泪,热泪表现狂喜。
2.分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音欲狂”两句诗。
这两句诗揭示诗人全家人怎样的情态?
(欣喜若狂的情态。
妻子:
妻子儿女,古今异义)。
诗人为什么会“喜”到“狂”的程度?
(这里的“狂”与上文的“满”相照应,这里的“狂”进一步从动作上表现出来。
平时连逃难也舍不得丢下的宝贝——“诗书”,现在觉得无心读下去了,只是手忙脚乱地把它收卷起来。
心情动作都一反常态,真是有点“狂”。
3.分析“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两句诗。
“白日放歌须纵酒”一句诗写出诗人怎样的情态?
与上句的“狂”有什联系?
(这里写出了诗人因喜极而放声高歌来表达心声,又开怀畅饮来助喜兴,这是诗人“狂”喜的又一具体表现。
)
“青春作伴好还乡l句表达诗人怎样的心情?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表达自己在“狂”喜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青春:
古义,明媚春光;今义,指青年人的青春期。
古今异义。
)
4.分析“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两句诗。
这两句诗承上而来,出了诗人“还乡”的具体打算和急切心情。
“还乡”的路线考虑如此具体,说明思乡之深,还乡之切。
5.教师小结:
这首诗只第一句述事,其余都是写情。
贯穿全诗的情以“喜”为主线。
诗中对诗人“喜若狂”的原因,“喜若狂”的情态,“喜若狂”的“想象”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诗人的思想感情是以十分凝练的语言表达出来的。
如首联中的“忽”字,表现诗人突然听到这一喜讯而喜出望外的情态。
6.集体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也可先听课文录音)
(12)布置作业。
(1)诵读、背诵两首诗。
(2)预习《卖炭翁人要求看熟课文注释,并试着翻译。
(3)阅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
按要求摘录诗句。
表现诗人喜极而流泪的句子:
表现家人和诗人狂喜之态的句子;
表现诗人喜极而歌的句子:
。
表现诗人喜极而归的句子:
。
(4)《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哪几个字押韵?
押什么韵?
诗的
体裁是什么?
第一首呢?
(13)板书: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闻喜讯忽七唐诗三首
流喜泪满
现喜态漫卷
喜唱喜歌放歌
喝喜酒纵酒
思喜归下、穿、向
第二课时
一、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白居易。
2.复习巩固乐府诗的一般特点。
3.掌握辙、辗、敕、绕、结等字。
4.初步学会赏析这首古诗。
5初步学会用现代汉语把这首古诗改写成记叙文的方法。
6背诵这首古诗。
7.感受白居易同情百姓疾苦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检查背诵前两首诗。
2揭示课题《卖炭翁》,联系《木兰诗》复习补充乐府诗体知识。
乐府诗是指可以入乐的诗体,指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府。
后来自魏、晋、南北朝至唐代,凡可人乐的,或仿效乐府古题的诗歌,都称为乐府或拟乐府。
3.简介白居易(利用幻灯片)。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字乐天,唐著名诗人。
原籍太原,后迁居下邦(现陕西渭南县东北),生于河南新郑。
白居易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rt年,他得了翰林学士的职位,3年后被任为左拾遗。
元和十年,因进谏而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直到升任刑部尚书。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了以《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喻诗,这些诗反映劳动人民的疾苦,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模征暴敛的罪行,体现了他主张的“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精神。
白居易晚年意志逐渐消沉,自号香山居上,讲道学你,饮酒论诗,过着半隐居的生活。
于846年8月病逝,时年75岁.白居易留给后人的诗近三千首,著作有《白氏长庆集》。
4播放课文录音。
5.串讲课文(讨论式)。
这是一首叙事诗,到底叙什么呢?
(让学生看注释①回答)什么叫“宫市”呢?
(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也叫“太监”)到市上去购买物品,任意勒索、掠夺,是一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这首诗揭露了这种残酷的剥削方式。
它记叙了卖炭翁烧炭、送炭以至被掠夺的经过。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
6.指名读诗的前一段。
(读时要求读准字音),
开头一句交代卖炭翁伐薪烧炭的地点在哪里?
为什么要这样交代?
(地点是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也为下文作伏笔:
说明路远,下雪天的山路必然难行。
)
怎样写卖炭翁的外貌?
为什么要这样写?
(对卖炭翁的外貌描写,着重从颜色加以点染,脸上的颜色,头发耳边鬓角的颜色,十个指头的颜色。
“苍苍”说明年老“烟火色”、“十指黑”说明烧炭艰辛。
这样写形象逼真地刻画了老人的悲苦形象,说明炭的来之不易。
七唐诗三首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化谈践愿天寒”一句用了什么描写?
(心理描写。
用设问句,自问自答,说出老人的心理。
)
老人什么样的心理?
(矛盾的心理状态。
)
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呢?
(老人卖炭是为了实现自己最低的愿望——衣和食,可现在身上的“衣正草”。
“衣单”照理愿天暖和,老人此刻却“愿天寒”,因为老人知道,天暖则炭*,天冷炭价才会高些,为了多卖点钱宁愿自己受冻。
)
为什么要这样写?
(这种矛盾反常的心理活动刻画,深刻地表现出卖炭翁的悲惨处境。
)
齐读“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歌。
”
“一尺雪”说明什么?
(雪大,路必难走。
)
“衣正单”的老人为什么要在最严寒的拂“晓”就“驾炭车”而行呢?
(说明老人满怀希望,想卖个好价钱,实现“衣、食”的愿望,表现急切的心理。
)
“辗冰辙”说明了什么?
(说明冰冻路滑道难走,车速必然很慢。
)
卖炭翁到“牛困人饥日已高”的时候才到达“市南门外”,这与上文哪些地方相照应?
(上文交代卖淡地点“终南山”,说明路远,“一尺雪”“辗冰辙”说明雪大,冰冻难行。
由于上述原因,自然是“日已高”时才到“市南门外”。
)
这样描写为了说明什么?
(说明这车发来之不易呀!
为下文作铺垫。
)
朗读第一部分。
7.教师小结:
以上三层作者分别从外貌、心理、行为三个方面刻画卖炭翁的悲苦形象,同时也表现持人的深切同情的思想感情。
8.指名读课文第二部分,再看注释。
9.提问:
来了几人?
来者何人?
共两人。
“黄衣”(它使)和“白核儿”(爪牙)。
“翩翩”写出了他们什么样的情态?
(趾高气扬的情态)
找出描写他们行动的动词,从这些动作中说明了什么?
(动词有“把”、“称”、“叱”、“牵”等。
从这些描述中,揭露了他们狐假虎威,蛮横无理的强盗行径。
)(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
“借不得”,写出卖炭翁怎样的心态和地位?
(“千余斤”的炭被“它使”抢走,卖炭翁“借不得”,无可奈何,也说明他是处在受压迫受剥削无力反抗的地位。
)
用“千余斤”跟“半匹”、“一丈”对比着写有什么好处?
说明什么?
(这样对比着写形成强烈的反差。
再说这些无用的绡、绫对卖炭翁来说,既不能充饥,又不能遮体。
这样写深刻揭露了官市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
教师小结(主题思想,先让学生根据板书说一说)
《卖炭翁》是一首新乐府体的叙事诗。
叙述一位烧炭老人谋生的艰难,通过揭示唐代宫市的掠夺行径,反映封建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1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2.布置作业。
(1)书面完成练习二、五。
(2)练习三按要求写在作文本上。
(教师作改写指导,读改写范
文一篇。
)
(3)默写这首诗。
(4)补充练习。
①辨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今不同率义。
初闻涕泪满衣裳古义今义
代薪烧炭市山中古义今义
却看妻子愁何在古义今义
③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系向中头充炭直却看妻子愁何在七唐诗三首
晓驾炭车辗冰辙漫卷诗书喜欲狂
手把文书口称敕它使驱将借不得
三、板书设计
卖炭翁宫使
悲苦形象苦宫市也趾高气扬
矛盾心理蛮横无理
运炭艰辛对比强盗行经
【课后摘记】:
加强思想情感的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到诗人所流露的情感中去理解诗歌的内容。
第三课时
校对作业本、《语文教研》上的练习。
默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