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38174 上传时间:2023-06-26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92.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镇原县镇原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工具的制造与使用使人类脱离动物界而飞速发展,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的工具发明几乎呈直线上升之势,尤其是后工业文明的迫近,人类的科技进步更是呈爆炸式的飞跃。

人类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对于自身损害的修复,也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使自身能力得以延展。

但一生中,恐怕没有人会想将自己变成机器。

而在某种程度上,这类事情正悄然发生,在身体外部甚至内部,机器的存在已经成为事实。

各类假肢、人造髖关节、人造皮肤、心脏起搏器等,特别是耳蜗植入术植入的耳蜗,虽然无法像人类耳蜗那样敏感,但已经能使那些深度耳聋的人听到一定范围内的声音。

通过植入电子探针以探测大脑运动皮层的活动,并利

用信号来控制轮椅、机器人或者电脑鼠标的技术,也已经迈出了关键一步,为残疾人带来无尽福祉。

可以假设,人类身体某部分的替换可以使用金属或塑料,也可以使用生物技术特别培育的生物

组织来代替。

在某种程度上,外部人工组织似乎或正作为肢体、器官的替代,增强人的认知能力,从而逐渐构成人身体的部分。

但究竟人身体的哪些部分是可以替代的,成为人机界限问题的核心。

科技的进步使得人类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想象,但也使我们陷入深深的困惑。

探讨机器人能否拥有人脑般的意识,对于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说为时尚早,但有朝一日人类也许能拥有机器人的身体,思维实验“缸中之脑”可能变为现实,人正在从以生物为基础的身体向以某种材料为基础的身体转变,因此,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布鲁克斯说:

“我们与机器人之间的界限将会消失。

我们憧憬科技带来美好未来的同时,也遭受负面效应的影响与伦理的拷问。

发生在19世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菲尼亚斯·盖奇受伤前与治愈后人格改变的例子昭示了:

人脑中可能存在专门负责推理的系统,脑损伤可能会造成已习得的社会习俗和道德规则的丧失,我们或许乐于接受无节制地增强或扩展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但如果出现人格改变,即使是很小的概率,我们也万万不能接受。

可与之参照,机器植入体内的界限在于,不能使“我”发生实质性改变。

这一点似乎可以作为机器在何种程度上成为

“我”的伦理标准。

若人类的神经元可以植入某个“机器人”的体内,比如某个病入膏肓的人死前捐献自已的大脑给“机器人”,使其具有捐献者的某些记忆或情感特征,从而使家人可以与其“永远”生活在一起,这俨然也是“我”在机器中存活的“缸中之脑”的现代版本,一些未来学家甚至声称,人类必定会获得不死之身。

这在伦理上同样存在巨大问题,未来我们面对不断出现的机器面孔时,人类社会是否会发生结构上的变动,诉诸情感的方式是否也会随之改变,社会与习俗是否也会有极大变化,人机一体之后,智能机器人的伦理问题也势必纷至沓来。

(摘编自尚风森《人机一体的伦理问题探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需要凭借机器使自身能力得到延展,从而实现对自身损害的修复。

B.人造肢体、器官对身体部位的替代将作为生物的人体变成以某种材料为基础的人体,已广泛存在。

C.如果不使“我”发生实质性改变,那么人类就可以接受机器无限制地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D.人机一体之后,人机界限将消除,但由此产生的伦理问题,人类现在和将来都必须面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例证法,通过机器植入给残疾人带来无尽福祉的典型论据,论证

了机器对人体有积极作用。

B.文章分析全面,指出机器无论替代肢体还是器官而成为人体一部分,都将让人陷入深深的伦理困惑。

C.文章“人机一体”概念的界定明确,既指机器植入人体,也指人的记忆或情感特征等植入机器人。

D.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机器植入人体的作用和面临的伦理拷问,再论述人的记忆等植入机器的好处和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科技的进步给患者带来了福音,使他们可以使用人造假肢、人造皮肤、心脏起搏器等来恢复肌体的功能。

B.未来,不只是金属、塑料,生物技术特别培育的生物组织也能替代肢体、器官,成为人体的一部分。

C.解决了人的身体哪些部分可以替代的问题,就能消除人类与机器之间的界限,从而解决人机一体的问题。

D.如今,人工智能方兴未艾,人类有一天或许能将神经元植入“机器人”体内,使“机器人”拥有人的意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晒晒暖

琦君

①我的故乡是浙江永嘉,乡里人管晒太阳叫“晒晒暖”,两个“晒”字,似乎有一份土气,也多一份淳朴的农村情味。

说着这三个字,也越加使我怀念阔别十五年的故乡,和在故乡矮墙头上晒晒暖的童年生活。

②母亲最喜欢背时令: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三月清明谷雨……”我也跟着背。

一季有一季的妙景,而我最喜欢的却是一年里最后的四个时令:

十一月立冬小雪,十二月大雪冬至。

”因为到了冬至就快

过年了。

而且大雪天多好玩,雪后的太阳更可爱。

长工阿荣伯会用稻草给我编双大小合适的“道士靴”,套在我的蚌壳棉鞋外面,站在雪地里不会滑倒,我就可以任情地抛雪球、打雪人。

玩累了,把一双冻得跟红透柿子似的小手,伸在阿荣伯的大棉袄里取暖。

太阳出来了

他就把我抱在矮墙头上晒晒暖,又给我垫一把稻草;坐在上面,软软的,也暖暖的。

他自己一手捧着火笼(庄稼人取暖用的,是一只竹编的篮子,中间镶一个瓦钵,里面烧着炭火),一手捏着旱烟筒,坐在我身边,给我讲征东征西的故事。

③我家后院是一-大片旷场,铺了洋灰,是专为晒东西用的。

秋收以后晒谷子。

九月的天气虽然还很暖和,而我已开始晒晒暖了。

其实我是在帮阿荣伯他们摊开簟子,拨开谷子,累得满头大汗。

母亲喊我进来,我偏说怕冷,要晒晒暖。

④谷子进了仓,旷场边叠起一堵厚厚高高的稻草墙,面向着冬天的太阳,墙脚下摆了几张小竹椅,这里就成了我晒晒暖和逃学的好处所。

因为我的笑声叫声,母亲与老师听不见,他们喊我,我也只当没听见。

⑤这时,旷场上晒的已不是谷子而是好吃的东西,那是萝卜丝、霉干菜、番薯丝和番薯,都香喷喷的更引诱得我舍不得离开。

我每一样都要撮一把塞在口袋里留着慢慢地嚼。

尤其是番薯枣,那是母亲的拿手,把番薯整个煨熟,切成长条,铺在簟子里晒,晒得糖黏黏的,再藏在钵子里可以吃一年。

我等不及晒透,总是边晒边吃,母亲说有太阳气,吃了肚子疼,我都不管。

阿荣伯倒说不要紧,小孩子石子吞下去也化得掉。

他还用犁刀刮去新鲜番薯皮给我啃,吃得肚子鼓鼓的。

有一次,老师喊我去背书,我才背了一句“齐宣王问曰”,肚子里生番薯作起怪来,痛得跟发痧似的忍不住哭起来。

老师偏说我是背不出书,故意装的,拿起戒尺要打,我却哇地吐了一地,他才信了。

从此以后,母亲不许我在后院晒晒暖,要晒暖只能在前院,她可以看住我。

⑥长大点以后,知道晒晒暖的乐趣不仅是偷吃东西,还在于一家子老老小小坐在一起打瞌睡、做活儿和说说笑笑。

可是父亲回来以后,晒晒暖对我却变成一件非常严肃的事了。

一清早,我先在南边走廊下摆好一张藤椅,边上一张小茶几,一张矮竹椅。

父亲起床下楼来,就坐在藤椅里晒晒暖。

我给他倒好茶,点好烟就去花厅后面玻璃房里捧出一尊尊的兰花,一字儿排在廊檐下,给它们晒半小时的暖暖。

父亲要我仔细检查兰花叶子上有没有虫子,如有细黑斑点就用竹签轻轻将它刮去,用干布擦净,再端回玻璃暖房。

搬兰花与检查虫子在当时对我是一件苦事,因为我还不懂得养花的情趣,我只觉得那是父亲命令我做的事,我须认真地做。

更有一样,父亲时常要我坐在边上背唐诗或古文,背了还要讲出个起承转合来。

老师要面子,就拼命给我填鸭,要我在父亲面前炫耀。

有一次我背“吊古战场”文,背得抑扬顿挫,有板有眼,父亲大喜,认为我颇有才华。

但我背诗却老是杜甫的“舍南舍北皆春水

”那首诗,父亲恼了,我心里更烦恼,太阳晒在背上不是暖烘烘而是热辣辣的,只觉浑身不自在,恨不得溜到后院去找阿荣伯玩。

⑦可是岁月不待人,一转眼间,父亲鬓边已添了星星白发,我也长大了。

战乱中流离转徙,没有

一个冬天能够在故乡过着晒晒暖的安闲日子。

如今呢,更不必说了。

⑧台湾的天气,农历十一月中旬还得穿单衫,没有一丝冬意,飘雪花与雪后晒晒暖的情味,就只能在梦中追寻。

故乡呢,也似乎离得更远了。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介绍了“晒晒暖”的说法,自然点题;同时,又引出下文对故乡和亲友的回忆。

B.作者笔下的“阿荣伯”虽是长工,可是看起来两人却不像主仆,充满了长辈对小辈浓浓的

关切疼爱。

C.我觉得“太阳晒在背上不是暖烘烘而是热辣辣的”,生动描写出了我背诗不熟被父亲生气批评后的感受。

D.文章在开头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然后娓娓道来,童年的乐趣,亲友的面影,如在眼前,真挚感人。

5.文章最后写道“台湾的天气,农历十一月中旬还得穿单衫,没有一一丝冬意,飘雪花与雪后晒晒暖的情味,就只能在梦中追寻。

故乡呢,也似乎离得更远了”,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分)

6.琦君从小生活在江南农村古镇,她的作品往往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2019年1月3日10时26分,嫦娥四号探测器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月球背面是一片难得的宁静之地,屏蔽了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干扰。

这次探测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探月工程嫦娥四号任务新闻发言人于国斌说。

落月后,通过“鹊桥”中继星的“牵线搭桥”,嫦娥四号探测器进行了太阳翼和定向天线展开等多项工

作,建立了定向天线高码速率链路,实现了月背和地面稳定通信的“小目标”。

15时7分,科技人员发送指令,两器分离开始。

22时22分,巡视器玉兔二号月球车踏上月球表面。

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伟仁表示:

“飞几十万公里,关键是着陆,要不翻车,月球车要安全走下来。

苏联连续失败16次,主要是下去的瞬间翻车了。

”(摘编自《半月谈》2019年1月3日)

材料二:

嫦娥四号登月是一个重要时刻,因为它不只涉及技术,嫦娥四号的成功就像伴随登月向世界分发的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张名片。

只有坚定地自上而下制定目标和指挥实施项目和推进进程,才可能成功。

中国人隐忍而系统地为这次成功做了准备。

他们先发射了绕月运行的探测卫星。

成功后,又于5年前将嫦娥三号探测器送上了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

嫦娥三号甚至还携带了名为玉兔的月球车。

航天业迄今的重要参与者美国、俄罗斯和欧洲正是这种持之以恒行动的反面教材。

它们费力地说服政府提供太空任务所需的预算,因此,美国航空航天局、欧洲航天局和俄罗斯航空航天署只

能惊讶地旁观中国人的太空行动。

虽然单纯从技术角度看,它们也能做到。

(摘编自德国《明镜》周刊网站2019年1月3日)

材料三:

欧阳自远是我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曾成功推动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的发射升空。

此后,“嫦娥计划”从一号到五号探测卫星,全都离不开他的参与和推动。

中国的探月准备工作做了35年,其中仅是论证,就整整10年,但对于欧阳自远来说,更难的是如何赢得国人的理解和支持。

他最初面临的质疑很多,近20年来没有其他国家提过探测月球,为什么中国要去搞探月?

尤其令欧阳自远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一个接一个地成功,无法想象一旦出现失败会是怎样。

“开汽车有时都会遇到发动机发动不起来的状况,对于如此复杂的探月工程,问题怎么可能没有?

所以我们的压力很大,要出去就必须成功!

回忆往昔,欧阳自远仍然心情激动:

“当卫星上轨道,我从来没那么激动过,抱着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我们两个七老八十的人说不出话来,眼泪一直在往下流。

(摘编自《环球人物》2019年1月4日)

材料四: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背面,玉兔二号巡视器成功实现月表“越野”,令无数中国人激动不已,而“嫦娥登月”背后的航天人也逐渐走入公众视野。

与过去不同,与国外不同,中国飞控中心坐着的几乎全是年轻人:

一群80后、90后,筑就了这条长达38万公里的奔月路。

航天队伍的年轻化,已然成为中国航天的独特优势。

今天,中国航天15万研究员中,10万人属于“80后”,平均年龄为31~33岁。

这样的年龄优势,让国外同行感到“恐怖”。

美国宇航局研究员平均年龄是42岁,欧洲和日本科研人员年龄更大,俄罗斯还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尴尬。

更值得称赞的是,这群献身航天事业的年轻人的意志品格丝毫不输老一辈。

他们既有初生牛犊的闯劲,又有拓荒牛的冷静,还有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摘编自《长安观察》2019年1月5日)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嫦娥四号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表软着陆,其意义重大,可以填补射电天文领域在低频观测段的空白,将为研究恒星起源和星云演化提供重要资料。

B.在嫦娥四号登月之前,我国为登月成功已做了充分准备,包括发射绕月探测的卫星,甚至还包括携带玉兔月球车的嫦娥三号探测器也登上了月球。

C.对科学家欧阳自远来说,探月工程一直在诸多质疑中进行,尤其让他感到压力的是,国人只愿看到“嫦娥”系列卫星发射成功,无法容忍出现失败。

D.“嫦娥奔月”背后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航天人,这是其他国家不能相比的巨大年龄优势,其他航天强国研究人员大多年龄偏大,甚至青黄不接。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月球背面能够屏蔽来自地球的无线电信号,所以要通过中继星“鹊桥”来中转月背和地面信号,实现对探测器发送指令和传输数据等功能。

B.衡量登月探测器成功的关键是着陆,还要保证月球车不能翻车,前苏联进行过多次登月探测,但其失败的主要是月球车在探测中最终出现翻车。

C.技术上看,美国、俄罗斯等也能实现月球背面着陆,但他们的政府不愿提供太空任务所需预算,他们的科研人员只能成为中国太空行动的旁观者。

D.在复杂的探月工程中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国人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苛责。

而对于科学家来说,国人的苛责也可以转化成必须成功的坚定信心。

9.根据上述材料,简要分析中国在探月工程中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文言文阅读(本題共4小題,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韦挺,京兆万年人。

父冲,仕隋为民部尚书。

贞观初,王规数荐之,迁尚书右丞。

历吏部、黄门侍郎,拜御史大夫、扶阳县男。

太宗谓挺曰:

“卿之任大夫,独朕意,左右无为卿地者!

”挺曰:

“臣驽下,不足以辱高位,且非勋非旧,而在藩邸故僚上,愿后臣以劝立功者。

”不听。

是时承隋大乱,风俗薄恶,人不知教。

挺上疏。

俄复为黄门侍郎,兼魏王泰府事。

时泰有宠,太子多过失,帝密欲废立,语杜正伦,正伦以漏言贬。

帝谓挺曰:

“不忍复置卿于法。

”改太常卿。

初,挺为大夫时,马周为监察御史,挺不甚礼。

及周为中书令,帝欲湔拭用之,周言挺佷于自用,非宰相器,遂止。

帝将讨辽东,择主饷运者。

周言挺才任粗使,帝谓然。

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

即诏河北列州皆取挺节度,许以便宜。

帝亲解貂裘及中厩马赐之。

挺遣燕州司马王安德行渠,作漕舻转粮,自桑乾水抵卢思台,行八百里,渠塞不可通。

挺以方苦寒,未可进,遂下米台侧,贮之,待冻泮乃运以为解。

即上言:

“度王师至,食且足。

”帝不悦曰:

“兵宁拙速,无工迟。

我明年师出,挺乃度它岁运,何哉?

”即诏繁畤令韦怀质驰按。

怀质还劾:

“挺在幽州,日置酒,弗忧职,不前视渠长利,即造船行粟,绵八百里,乃悟非是,欲进则不得,还且水涸。

六师所须,恐不如陛下之素。

”帝怒,遣将少监李道裕代之。

敕治书侍御史唐临驰传,械挺赴洛阳,废为民,使白衣从。

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常善数者也,以他事系

,投缳死。

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

岁余卒,年五十八。

(节选自《新唐书·韦挺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B.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C.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

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D.帝破盖牟城/诏挺将兵镇守/示复用/城与贼新城接/日夜转斗无休时/挺以失职/内不平/作书谢所善公孙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部即户部,唐代因避讳李世民改称户部,为六部之一,掌管天下土地、水利、钱谷、礼仪等。

B.粟即小米,也称“稷”,是中国古代主要粮食作物,可泛指粮食,古人用“社稷”代指国家

C.六师,在周朝时指天子所统六军之师,后世泛指全部军队,跟《马嵬》中的“六军”意同。

D.白衣,指无功名的人,还可指既无功名也无官职的人,古时称未考名的人为白衣秀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韦挺出身官宦,受到皇帝重视。

他的父亲做过隋朝的高官,唐太宗执意让他担任大夫之职,韦挺当即推却,但唐太宗仍坚持自己的意见。

B.韦挺文武双全,历任多种职务。

他在朝中担任过尚书右丞、黄门侍郎等职,皇帝派他率军运粮,并诏令河北各州在军事上听从韦挺的调遣。

C.韦挺待人不礼,遭到同僚报复。

他任御史大夫时,对监察御史马周很冷淡,等皇帝征求马周意见时,马周说他刚愎自用、只能胜任粗活。

D.韦挺运粮有略,不合皇帝心意。

他认为运粮渠道堵塞,在严寒时节也无法行船,卸粮食并存储,但皇帝认为这将耽误征讨辽东,就惩处了他。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挺父故为营州总管,尝经略高丽,故札藏家,挺上之。

(2)索橐中得挺书,言所屯危蹙,意怨望,贬象州刺史。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l4-15小题。

望江南·闲梦远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闲梦远,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

【注】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春之名“芳”,使人如见百媚千娇的花容,如闻馥郁的花香。

写出了作者当时内心的喜悦之情。

B.“船上管弦江面渌”句末的“渌”,乃是春天的颜色,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既写水色,亦状春色。

C.“寒色远”的

“远”,既说明是远景,又是对千里江山皆寒色的一个模糊的数的量度,它还与“闲梦远”的“远”在内容上有内在的联系。

D.词在构思上以少总多,以小见大,南国的清秋虽只写了简单的两三件,却是纤尘不染,清雅绝俗而令人心向往之。

全篇朴素自然,神行纸上。

15.李煜的“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两句词中是用什么手法写游客之多和春花之美丽的?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1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告诫人们不以史为鉴,就会重蹈历史的覆辙。

(3)李白《将进酒》中突出表现作者对富贵奢华生活的鄙弃的句是

“,”。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生活中不时有这样的情景:

(),轻易就被影视文学作品中的伪科学、反科学信息打败,令青少年乃至成人犯迷糊。

比如一些古装剧中的滴血验亲,现代医学就已证明没有科学依据。

而这些情景往往令观众__,甚至引发一些青少年盲目相信与模仿。

还有的科普文章、科幻文学作品,一点科技的影子都没有,或_、似是而非,或武断空想、歪曲事实,或把一些尚有争议的讨论当作结论来展示。

实际上,科学元素并非影视文娱表达的“天敌”,两者是能够结合好的。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和“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识。

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我们无法苛求所有人都能用科学的思维处理、分析问题。

我们能做的事情之一,是适应传播渠道多元化、受众多层次的特点,进一步调整科普方式,摒弃灌输知识的做法,学会从公众关心的角度出发,以平等的方式对话,用人们能够理解、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科学信息供給,防止伪科学。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真伪莫辨偷梁换柱盛气凌人乘虚而人

B.真伪莫辨移花接木居高临下乘虚而人

C.是非不分偷梁换柱居高临下趁火打劫

D.是非不分移花接木盛气凌人趁火打劫

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

修改最恰当的项是()(3分)

A.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B.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把“硬科幻”作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C.以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D.通过其严谨的科学分析,以“硬科幻”为卖点,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项是()(3分)

A.一个经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科普人土多方传播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

B.一个经教育工作者多方传播、科普人士反复强调才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

C.一个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经科普人士多方传播、教育工作者反复强调

D.一个被公众知悉的科学常识经科普人土反复强调、教育工作者多方传播

20.下面是某高校广播站为前来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写的一则广播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措辞或表述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欢迎各位莘莘学子莅临我校参加自主招生选拔考试,诸位的到来让我们感到非常高兴。

我校是国家“双一流”高校,教学设施先进,校园环境优美,人文底蕴丰厚。

自主招生考试期间我校的功能教室(图书馆自习室、实验室、小礼堂等)全部对外开放,学生会的志愿者们将会提供帮助。

预祝大家取得优异的成绩!

21.下面是研究性学习的结构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四、写作(60分)

某中学举行建校80周年庆祝活动,邀请3位知名校友作报告谈自己的成功经验。

第一位校友说“要做别人不做的事”,第二位校友说“要做自己喜欢的事”,第三位校友说“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好”。

同学位听后议论纷纷。

要求:

结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语文参考答案

(一)1.D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析】A项,曲解文意,原文为“人类可以利用机器实现对于自身损害的修复,也可以大量使用机器使自身能力得以延展”。

B项,“已广泛存在”错,原文是说“人正在从以生物为基础的身体……转变”,还谈不上“广泛存在”。

C项,“可以接受”错,原文中说“我们或许乐于接受”。

2.B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解析】B项,“都将让人陷入深深的伦理困惑”错。

据原文第二、三段信息可知,“伦理困惑”源于机器植入人体,改变了人的意识乃至人格。

如果机器仅作为各类假肢、人造髖关节等替代人的肢体或器官,则不会产生“伦理困惑”。

3.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