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2763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29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3.docx

高考历史命题信息3

2008年高考历史命题信息

(2008.5.28)

一、命题信息

(一)中国古代史

1.制度变迁和社会变革:

(制度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等四个领域,其中社会生活新课程增加比例大)

2.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

3.主流思想发展与演变①儒家思想的地位和演变过程;

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③20世纪中国四大思想理论成果;

④西方文明思想的起源;

⑤资本主义的经济思想

4.中央集权对地方和边疆的管理

5.社会转型时期的历史特征

(二)中国近现代

1.中国大国地位的确立与发展:

①抗日战争

②朝鲜战争

③50年代外交

④70年代外交

⑤90年代以来的外交

2.区域史

3.中国近现代对外关系:

与日、美、法、欧、印、苏俄、东盟等的关系

4.民主法制建设和体制创新

5.近现代科技教育问题

6.国家统一问题

7.其他周年性问题

(三)世界近现代史

1.世界现代历史进程中的体制创新问题(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模式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对于战后世界的不同影响)

2.两次世界大战和国际关系的演变

3.世界文明历史进程对东西方历史发展的不同影响

4.亚太地区的矛盾和发展问题(就热点而热点而言最重要)

5.大国兴衰史(重点关注美、日、苏俄)

6.社会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印度)

7.全球化与区域化问题

二、题型示例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日:

“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登,则比值非国家所有。

——引自《贞观政要》

材料二:

明太祖目:

“凡为治必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定。

……民穷于衣食或追于苛政则逃,使衣食给足,官司无扰,虽驱之使去,岂之轻远其乡土?

——引自《明太祖实录》

材料三:

“万历以后,赋敛繁而民心涣散,闻贼以乌合之众唾干燕京,宗社不守……”

——康熙《过金陵论》

材料四:

“崇祯之诛除阉党,极为善政,但谓明之亡于太监,则朕诛不以为然。

明末朋党纷争,在廷诸臣置封疆稷于度外,惟以门户胜负为念.不待智者知其亡。

——康熙三十一年《东华录》

材料五:

“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发天下兵迎战,前后千宗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己竭,……亿光穷兵干边戍,元气伤尽于关东……取其殷鉴不远之诫,自警自戒云尔”。

——康熙《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

材料六:

“后世亦有无关大失德而陨复其家国者,如明崇祯年间是也。

皆由臣子背公徇私,处言路者交易是非,淆乱可否,曾无实心体国之人,故至此耳。

——康熙《讲筵绪论》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总结两人的共识。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些认识?

(2)基于以上认识,两位统治者采取什么相同的政策?

各有什么成效?

从两位统治者采取措施的结果,说明农民反抗斗争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3)根据材料三、四、五、六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康熙对明朝灭亡原因的分析及目的。

答案

(1)“民本”、“农本”思想。

认识了人民力量的伟大,封建社会以农为本方能民安。

李世民、朱元璋接受了前朝灭亡的教训,看到了农民战争的伟大力量。

(2)调整统治政策。

重视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

明太祖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推广植棉,使明初经济得以发展。

历代农民的反抗斗争,沉重打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迫使封建统治阶级采取让步政策,从而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3)清军入关以后,战争延续,生产遭到破坏。

康熙帝总结明亡原因,吸取前代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认识到统治内部斗争,赋税繁重,用兵辽东、农民起义等因素导致明朝灭亡;但否认宦官专权的危害,为崇祯帝开脱,将明亡的主要罪责归咎于廷臣。

未能认识到明亡的根本原因即专制统治的腐朽。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

……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因俗而治,得其宜矣。

——摘自《辽史》卷45

材料二:

(金世宗)谓宰臣曰:

“山东、大名等路猛安谋克户之民(注:

猛安、谋克,为女真族行户长,百户长,猛安谋克户即内迁女真族人),往往骄纵,不亲稼穑,不令家人农作,尽令汉佃莳(注:

佃耕),取租而已。

……近已禁卖奴婢,约其吉凶之礼,更当委官阅实户数,计口授地,必令自耕,力不赡者方可佃于人……”

——摘自《金史》卷47

材料三:

以下为《元史》中的内容:

《元史·耶律楚材传》:

(蒙古大臣)别迭等官:

“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场。

”楚材言:

“陛下将南伐,军需宜有所资,诚均定中原地税商税……之列,岁可得银五十万两,帛八万匹,粟四十万石,足以补给,何谓无补哉!

”乃奏立燕京等十路征收课税使,几长贰悉用士人。

……辛卯(1231年)秋,帝(窝阔台)至云中,十路成进廪箱义及金帛,陈入庭中。

帝笑谓楚材日:

“汝不去朕左右,而能使国用充足。

《元史》卷85:

“元太祖起自朔土,统有其从,部落野处,非有城郭之制。

……及取中原,太宗始立十路宣课司,选儒臣用之。

……世祖即位……立朝仅,造都邑,……酌古今之道,定内外之官,其总政务者曰中书省,秉兵柄者曰枢密院,司黜陟者目御史台。

……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于是一代之制始备……”

《元史·不忽木传》: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不忽木)与同舍生坚童、太答秃鲁等上疏曰:

“……臣等向被圣恩,俾习儒学,钦惟圣意,岂不以诸色人仕宦者常多,蒙古人仕宦者尚少,而欲臣等晓识世务,以任陛下之使令乎?

然以学制未定,明从数少,譬犹责嘉禾于数苗,求良骥于数马,臣等恐其不易得也。

为之以计,如欲人才众多,通习当法,必如古昔遍立学校然后可。

……”书奏,帝览之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太宗”指谁?

“中国”指什么地方?

依据材料二指出金世宗采取的措施。

你认为它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

(2)依据材料三,结合时代背景,评述元朝初年政治斗争的焦点、结果和影响。

(3)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辽、元两朝在制定官制上的异同点。

(4)材料三中元世祖要不忽术等学习儒学的意图是什么?

以上材料反映出怎样一种带普遍性的历史现象?

答案

(1)耶律德光;幽云十六州;金世宗禁卖奴婢,令内迁的女真族从事农业生产。

影响:

使北方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并促使女真族人迅速转变为农业居民。

(2)时代背景:

蒙古政权建立初,尚处在封建社会初始阶段,发展程度不及中原地区。

斗争焦点:

采用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全部上层建筑,还是蒙古旧俗。

结果:

①采用汉

法,保证了元完成统一的物质基础;②为贯彻汉法,巩固对全国统治,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建立完善的政治制度。

影响:

①反映了蒙汉民族相互影响达到新阶段;②进一步促进蒙古封建化速度;③汉族地主参政,

缓和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3)同:

都采用汉族的典章箱度。

异:

辽对契丹族采用不同官制,分别治理,元朝采用汉人官制统治全国。

(4)全面吸收汉文化,以巩固元的统治。

落后民族在征服过程中,不得不采用被征服民族较为先进的政治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思想。

3.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摘自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材料二:

应有客户(佃户)原租系省庄田桑土舍字、便赐逐户充为永业。

……即得为己业,比户欣然,于是屋植树,敢致功力。

——摘自《旧五代史·周太祖纪》

材料三:

民有幸不役干人而有田自耕者,皆以等书干籍而公(官府)役之。

……至不胜(不能承受),则贱卖其田,或逃而去。

——摘自欧阳修《欧阳文忠公全集》卷59

材料四:

自田制坏而兼并之法行,贫民下户极多。

而中产之家(相当于自耕农)赈贷之所不及,一遇水旱,狼狈无策,只有流淳饿莩耳。

——摘自董煨《救荒活民书》

材料五:

封建制度在西欧确立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封建庄园分布在西欧各地。

庄园的田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留归封建主自用,由封建主的管家监督农奴耕作;一部分作为份地交给各个农奴家庭使用。

庄园里的农奴每星期必须抽出大约3天或更多的时间,用自己的农具,无代价地替封建主耕种,收割,他们必须替封建主砍伐树木,建造城堡,修桥、筑路或服其他劳役。

他们还必须把自己份地上的和家里的一部分产品,例如谷物、家禽、蛋、鱼、酒、麻布等交给封建主……

——摘自刘明斡《世界中世纪史》

材料六:

农业中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则是农业资本家(即租地农业家)和土地所有者对农业人(即农业中的雇佣劳动_者)创造的剩余价值的榨取。

租地农业家从土地所有者租来土地,雇佣农业劳动者耕作,进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

收获后租地农业将农产品运到市场出卖换回货币。

这部分贷币收入,除补偿生产资料消耗,支付农业工人的工资外,余下的部分,就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这部分剩余价值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作为利润归农业资本家所有,另一部分作为地租,由农业资本家交给土地所有者占有。

——摘自《世界近现代史教参》

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生活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依据材料五、六谈谈对马克思“一旦资本主义租地农场出现在土地所有者和实际从事劳动的农民之间,一切从农村旧的生产方式产生的关系就会解体。

”这一观点的理解。

(2)依据材料一、二、三、四分析自耕农经济在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地位及中国封建经济的内在矛盾。

(3)依据材料五、六说明资本主义地租和封建地租的区别。

(4)英国封建生产关系是以何种方式解体的?

谈谈你对这一解体过程的认识。

答案

(1)有利:

封建王朝初期往往采取鼓励垦荒和扶植自耕农的政策。

不利:

封建国家加于自耕农的沉重徭役负担,自耕农经济难以抵抗自然灾害,封建地主的土地兼并。

理解:

封建生产关系逐步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封建自然经济解体,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租地农业家和土地所有者演变成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大批破产农民沦为雇佣劳动者。

(2)自耕农是封建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赋税和徭役的保证。

自耕农具有较强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封建统治的安定依赖于大量自耕农的存在,但封建政府剥削和地主阶级的土地兼并,又不断破坏自耕农经济,形成封建社会一个深刻的矛盾。

(3)封建地租是农奴或农民所提供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而资本主义地租则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4)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具有历史进步性:

A.破坏了英国农村的封建庄园制度,使土地变成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资本,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造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

B.使农民与生产资料分离,破坏了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农民变成了,自由劳动者,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具有血腥性;造成农民倾家荡产、流离失所是资本主义制度“吃人”,对农民来说,是一场严重灾难。

5.人治与法治一样,民本与民主也是中西政治思想史上的一对重要概念。

可以这样说,人治与法治,民本与民主就像两根柱子,分别支撑着中两政治思想两座大厦;又如两块磐石,分别为中西政治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人治与民本相关联,法治与民主相统一,民本与民主既有本质区别,又有一定的相同、相通之处,但从根本上说,民本论已不符合现代政治潮流的发展趋势,民本走向民主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选择。

材料一商王盘庚说:

“重我民,无尽刘。

”(注:

所谓“刘”,《尔雅·释诂》:

“杀也。

”即指宰割之意。

)商朝最后一位帝王纣王在面临灭亡时说:

“呜呼!

我生不有命在天?

(1)商纣王的基本思想和盘庚的思想差异是什么?

商朝最后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普世价值的瑰宝,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2)春秋战国是民本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请以孔子、孟子思想为例说明之。

材料二“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荀子

(3)唐太宗是如何以民本思想为指导,调整统治措施,形成“贞观之治”的治世局面的?

其思想的实质是什么?

材料三“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经营者,为天下也。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4)明末清初,民本思想有了新的发展。

材料中黄宗羲表达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结合材料分析黄宗羲的思想在政治和经济上的主张,说明民本思想的发展及原因。

材料四洛克(1632—1704)认为:

“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

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

人民推选代表团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

(5)概括材料四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的实质是什么?

又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作用?

答案:

(1)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都得到快速增长,但农村居民的实际收入水平与城市居民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收入增长的幅度也小于城镇。

(2)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有利于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提高。

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

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使居民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需求不断增加,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3)①分析材料一中的数据要坚持全面的观点,既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都得到大幅度的增长,义要看到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应该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农民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②事物处于普遍的因果联系之中。

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是企业取得良好效益和政府实施系列惠民政策带来的积极成果;正确的意识对客观事物有促进作用,国家实行的一系列正确政策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长;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说明国家情系百姓,重视民生。

6.阅读以下材料并回答相应问题。

材料一孔子的哲学可以看作是一种宗教,它教给人们的是尊敬长辈、恭顺有礼、追求完美以及其他一些中国人所特有的价值观。

中国人总是考虑周详,竭尽可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的策略是温和而谨慎地行事,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喜欢重拳出击或者用暴力解决问题。

……中国信奉多边主义,他们不相信英雄主义,他们在传统上是商人,而非侵略者。

材料二“亚洲价值观”(常常能在儒家学说中找到其根源)的妥协原则(为了实现社会最高福利)中引申出的另一条原则是,容忍各种形式的社会制度,尊重选择和尝试,理解为了团体(民族、文明)的生存与繁荣。

放弃一切意识形态和各式各样的“主义”。

这种宽容性与英国的侵略性和将世界简单划分为“我们的”和“你们的”是背道而驰的。

……中国没有模仿拥有大量武器、对其他世界观难以容忍的美国式超级大国,而是以自身模式的榜样作用、自身经济体系的影响力和对国家主权的坚决捍卫来获得世界影响。

材料三在历史上“老大国”的相对衰落和“新大国”的崛起几乎总是伴随着冲突甚至是战争,目前全球的力量变化也正在一些地区引起紧张关系,在这种变化中,稳定、和平和安全不会自动产生,西方必须清楚这一点,中国(今后还有印度)必须认识到这一点。

……西方和中国之间(也包括西方国家之间)的一些价值标准将会产生冲突,因此必须让它们相互适应。

一些西方人认为崛起中的中国具有挑起争端的意图,这是毫无道理的,事实情况是,全球的力量变化本身就孕育着冲突的因素。

(1)概括指小材料一和材料二所表达思想的共同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老大国’的相对衰落和‘新大国’的崛起几乎总是伴随着冲突甚至是战争”论断的正确性。

(3)冷战结束后,全球的力量变化在一些地区引起紧张气氛或矛盾冲突现象,为此中国政府采取了哪些方面的外交对策?

(4)你认为怎样才能避免中国和两方之间因价值标准不同所产生的冲突?

答案:

(1)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是爱好和平的国家。

(2)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英国经济逐渐衰落,德国迅速崛起,帝国主义同家之间产生尖锐矛盾,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二战后,西欧大国进一步衰落,美苏崛起.荚苏为了自身的国家利益,加上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的不同,矛盾尖锐,导致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3)①继续坚持对外开放,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②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同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问题合理公正解决,积激参加维和行动和裁军行动。

③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的活动,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加强与东盟、欧盟的合作。

(4)彼此加强台作和对话,增进互信,并建立共同的协商机制.避免冲突,消除不稳定因素。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汉沿袭西汉,在任官制度上实行察举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从汉武帝元光元年起,郡国每年都要向上推举孝廉,除郡国外,三公、九卿或列侯也都有权向皇帝推举人才。

察举的对象,多为……精通经学的儒生和有德行的处士。

东汉时,随着政治的腐败,察举不实的现象渐趋严重。

……大族出身的官吏们为了维持本家族的利益,“朋党用私,背实趋华”。

……士人为了做官,也投靠依托权门。

……东汉时“选士而论族姓阀阅”……

——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二唐取士制度。

大体沿袭隋制。

士的来源主要是从学校来的生徒和从州县来的乡贡。

……学生和乡贡都受吏部考试……其中进士科尤为重要……进士主要考诗赋,诗赋……思想较为自由,文士多愿应进士科,表现自己的才能,因此唐朝进士科特盛,名人多从进士科出。

——范文澜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清代科举,大致分为四级,即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清代科举八股文仍占重要地位,八股格式更加机械化,形式死板,内容空泛。

四六骈体的殿试策,颂联套语,千篇一律,竟成了登上仕途的主要手段……

——自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回答,两汉和唐朝选官制度和用人的主要标准各是什么?

(2)结合有关历史背景,分析两汉时期出现不同用人标准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回答科举制度到清朝发生了哪些变化,分析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4)就上述材料反映的情况,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答案:

(1)两汉:

察举制度,从以品德为主到以出身门第为主。

唐:

科举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标准。

(2)原因:

汉武帝推崇儒家学说;东汉政治腐败,大族设法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士人依附高官,形成门阀集团,拥有政治特权。

(3)变化:

科举制规章更为严格;文体采用八股文,讲求格式,内容空洞。

影响:

使读书人不务实际,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才干;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进步。

(4)用人制度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兴衰,必须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治理图家。

8.2008年是民生之年,切实解决老百姓的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成为今年“两会”上讨论的热点话题。

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一书提出了这样的为政思想和主张: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孟子提出了怎样的为政思想,提出了哪些相应的措施?

(2)唐朝和清朝前期在实践孟子为政思想方面,实行了哪些重要的制度和政策?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二1934年,苏维埃政权在瑞金建立之后,毛泽东同志就郑重地指出:

“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

”2007年1月15日,菲律宾财政部部长问:

“中国的财政增长这么快,钱怎么花?

”温家宝总理说:

“第一位是改善民生,第二件事情,就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3)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政权、陕甘宁边区政权和美国罗斯福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各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以及各有什么意义?

答案:

(1)为政思想:

“保民而王”(或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措施:

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勿夺农时(保证农民的劳动时间);薄赋敛(减轻农民负担);省刑罚(减轻对农民的压迫)。

(2)制度和政策:

唐朝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清朝实行更名田和摊丁入亩。

影响:

唐朝保证了农民的土地和劳动时间,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现了

“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清朝缓和了社会矛盾,废除了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对我国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康乾盛世”出现的原因。

(3)措施:

中华苏维埃政权开展土地革命;陕甘宁边区政权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美国罗斯福政府颁布_上业复兴法,规定工人的工资标准和工作时数,推行以工代赈政策。

意义:

中华苏维埃政权开展的土地革使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了保证,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陕甘宁边区政权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措施减轻了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调动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美国罗斯福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措施增加了就业,刺激了消费,稳定了社会秩序。

(4)成就:

修建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青藏铁路等。

9.先进思想是社会进步的精神力量,思想解放往往是国家改革成功的关键。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学家这样认为,战国诸子百家是个思想宝库,是中华民族文化成熟的标志,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的思想基础。

诸子百家的一些言论常为现代人所引用。

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责君轻”、“法不阿贵”。

(1)请指出上述言论分别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些思想家。

材料二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的思想领域先后出现过许多进步的社会思潮,有地主阶级的新思潮、洋务思想,有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想、革命思想、新文化运动,也有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在“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层层递进,最终找到了一条救国救民的真理指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独立、富强、民主、文明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陈独秀这样认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宪,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

乃绝对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

(2)你认为新文化运动比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与民主革命思想在反封建方面有哪些进步?

材料三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

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

代表所有人的权利和自由。

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

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

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

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们应采取更有力的监督手段。

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绝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

这时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社会契约论》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在欧洲的启蒙运动中确立了哪些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思想或原则。

说明其在随后的美法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材料四

(4)材料四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这一历史事件的结果如何?

有何意义?

答案:

(1)思想家分别是:

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

(2)①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民主”与“科学”的口号,对封建正统思想进行揭露和批判。

②新文化运动后期,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开始利用新的思想武器反对封建主义,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作了思想上的准备。

(3)统治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