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和运动.docx
《力和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力和运动.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力和运动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稿
课题:
一、运动的描述课型:
预习+展示家长签字:
主备人:
审核人:
物理备课组组长检查: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
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请同学们根据书中图片讨论:
哈雷彗星、喜马拉雅山、奔驰的猎豹,它们有没有共同点?
共同点是什么?
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运动的例子吗?
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
什么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①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静止的,河水、船只等是运动的?
②体验:
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4)请同学们每人都来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的.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①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
②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
③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
④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000米的高空飞行的时候,发现脸旁有一个小东西,飞行员以为是昆虫,敏捷地一把抓了过来,令他吃惊的是,抓到的竟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领呢?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提升:
五、穿插巩固:
六、达标测评:
1.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 。
2.火车站并排停放着两列火车,车上的乘客都说自己的车对地面是静止的,过段时间,甲车上的人说甲车对地面是静止的,乙车上的人却看到甲车在向后运动了,乙车上的人是选 为参照物的。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诗句中先后选择的参照物是 和 。
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稿
课题:
二、运动的快慢课型:
预习+展示家长签字:
主备人:
审核人:
物理备课组组长检查:
学习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2、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请同学们先体验一下:
①学校田径运动会100m决赛,在一片欢呼声中,100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可以从观众、裁判员等角度分析)
②奥运会万米赛与100m决赛运动员的运动快慢如何比较?
(已知:
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万米冠军的成绩是1680s)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min内、1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试试看。
③那么在物理学中,我们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
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④练习:
练习1:
读出课本P23“小数据”中物体的运动速度,说明哪个物体运动得最快,哪个物体运动得最慢.人步行和骑自行车时的运动速度分别是多少?
练习2:
火车的速度是72km/h,汽车的速度是30m/s,是火车跑得快还是汽车跑得快?
米/秒和千米/时都是速度的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练习3:
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6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⑤强调:
解题过程要写出所依据的公式,把数值和单位代入时,单位要统一,计算过程和结果都应带单位.
3、匀速直线运动
①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想想议议”中的内容,能获得什么信息.照片上两个球之间的时间间隔是相同的吗?
甲、乙中两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吗?
②我们把类似于照片甲中小球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照片乙中小球的运动叫变速运。
大家能说出这两种运动的定义吗?
同学们可以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
4、速度的计算
练习4:
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速度.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提升:
五、穿插巩固:
六、达标测评:
1.起重机将一箱货物在5秒内从地面提升到15米高处。
在这过程中货物作 运动,这时的平均速度是 米/秒,合 千米/小时。
2.一汽车在九江至南昌高速公路上行驶,汽车的速度表指针在数字100附近左右摆动,表的下部有“km/h”字样。
以这样的速度,车在遇到“距南昌120km”的路牌到遇到路牌“距南昌40km”之间需要 分种。
3.汽车在长100千米的公路上行驶,前50千米的速度为20米/秒,后50千米的速度为10米/秒,汽车在这100千米公路上的平均速度为 米/秒。
4.汽车以25m/s的速度匀速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有紧急情况,经过0.5s(从发现情况到开始制动刹车,司机的反应时间)开始制动刹车,又经过4.5s滑行60m车停止.则从发现情况到完全停止的这段时间内,汽车的平均速度为 m/s。
教学后记: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稿
课题:
三、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课型:
预习+展示 组长检查:
主备人:
审核人:
物理备课组 家长签字:
学习目标:
1.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
2、知道测量有误差,误差和错误有区别。
重点:
长度的测量
难点:
估读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时数:
1课时
实验器材:
各种刻度尺、钟表、秒表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时间及其测量。
(1)你知道哪些测量时间的方法?
时间的单位有哪些?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怎样?
(2)实验:
①学习停表的使用方法。
应注意些什么?
②测量自己一分钟内脉搏跳动的次数,然后用脉搏近似估算一段时间。
③测量一个摆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怎样能测得更准确?
2、长度及其测量。
(l)长度的单位有哪些?
这些单位与主单位的数量级关系怎样?
(2)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哪些?
你知道它们的使用方法吗?
(3)实验:
①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
②伸开手掌,从大拇指到中指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
测一测自己的一柞有多少,并用它来估计一段长度,比如自己的身高。
③怎样能较正确地测量硬币的直径、一页纸的厚度、细铜丝的直径?
(4)总结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提升:
五、穿插巩固:
六、达标测评:
1.给下列测量记录补上单位:
一根火柴的长度约为40 ;南京长江二桥全长21.97 ;一位初二的学生脉搏跳动10次的时间约为0.2 。
2.使用刻度尺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 。
一张纸的厚度约70微米= 米。
某同学测得物理课本的长度为26.12厘米,则他使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
3.1998年,清华大学范守善小组成功地制备出直径为3-50nm,长度达μm量级的氧化稼半导体一维纳米棒,使我国在国际上首次把氧化稼制备成一维纳米晶体。
50nm= mm= m。
教学后记:
探究的目的并不一定都要获取物理规律,仪表的使用方法也可以通过探究来掌握。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稿
课题:
四、力课型:
预习+展示 家长签字:
主备人:
审核人:
物理备课组 组长检查:
学习目标: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重点:
力的概念
难点:
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时数: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思考:
“神州五号”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请学生说出在哪些地方常常提到力?
2、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结合课本中的插图和生活中实例说明。
3、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什么,用什么符号表示?
你知道1牛的力有多大吗?
4、力的三要素是什么?
在物理学中,我们经常用图形来表示物理量或规律,我们可以怎样表示一个力呢?
请举例并用图来说明。
5、从生活中的经验可知道,用手提一桶水时,会感到水桶也同时向下拉手;用脚踢球时,脚也会感到疼。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的同时,自己也会
有受力的感觉呢?
实验:
(1)用手拍桌子并谈感受。
(2)两只手互相拍打。
有什么感受,分析原因。
(3)分析上面的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6、理解力的概念
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
如果没有人是不是就没有力的作用呢?
没有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发生力的作用至少需要几个物体?
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提升:
五、穿插巩固:
六、达标测评:
1.“注意力”、“战斗力”、“凝聚力”是不是物理学中的力?
为什么?
2.“神州5号”载人飞船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实现我国的飞天梦?
3.分析一个例子──“顽皮的大象向下压跷跷板,跷跷板向上弹起小孩”。
教学后记
1.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肤浅的认识,但是往往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
要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力的概念,最好是从学生熟悉的大量的生活、生产的实例中抽象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举例、分析、讨论,概括出以下三个有关力的实
质性的内容:
(1)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所产生的效果: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本节内容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教学要求不宜过高、过急,力的概念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逐步深化。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稿
课题:
五、牛顿第一定律课型:
预习+展示家长签字:
主备人:
审核人:
物理备课组组长检查:
学习目标:
1.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知道惯性的概念,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重点:
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
惯性现象的解释.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时数:
2课时
实验器材:
惯性小车、斜面、光滑木板、毛巾、棉布、棋子、直尺、长方木块、两个定滑轮、钩码若干、细绳、投影仪等.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思考:
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会停下来呢?
同学们看书P34左下角内容,先了解古人的思辨.亚里士多德和伽利略都是伟大的科学家,到底哪个说法正确呢?
光靠思辨不能回答,同学们可以自己探究,通过实验来求证.
2、[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①同学们先看书上的探究内容,观察大家面前的实验器材,说明观察的内容是什么,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什么,不同的条件是什么,该实验用到了什么科学探究方法?
②同学们分组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填入书上的表格内,分析实验的现象,能得出什么结论?
3、推理:
假如运动的小车不受摩擦力的作用,它的运动情况会怎样?
假如静止的物体不受力的作用,它的运动情况又会怎样呢?
4、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牛顿第一定律是怎样得出来的?
牛顿第一定律的得出,对同学们有什么启示吗?
牛顿第一定律能用实验来验证吗?
我们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呢?
维持物体的运动状态需要力吗?
5、惯性
请同学们一起来完成下面的实验,并说出现象.
①把你的橡皮(或者书本)竖直向上抛出,还会落回手中吗?
②将一条小纸条放在水平的课桌上,纸条一端悬在桌边.将钢笔(或脱下笔帽)直立在纸条另一端,从桌边的一端迅速抽出纸条,钢笔会怎样?
(部分同学按书P36图11.5-4,击打棋子)
③同学们能说说发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吗?
④什么是惯性呢?
惯性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⑤实验并分析:
小车突然运动和突然停下来时表现出的惯性现象,如下图.
为什么突然拉动小车时,木块向后倒;而小车突然停止时,木块向前倒?
根据木块的运动能不能解释汽车在突然启动和急刹车时乘客表现出的状态?
汽车在突然启动和刹车时,车内的乘客会后仰和前倾,其道理和木块的翻倒是完全一样的.了解了上面的内容,请同学们再来看汽车安全带的作用.
请同学们说说你还知道有哪些生产和生活中的惯性现象.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提升:
五、穿插巩固:
六、达标测评:
基础训练上的习题。
九年级物理上册导学稿
课题:
六、二力平衡课型:
预习+展示家长签字:
主备人:
审核人:
物理备课组组长检查: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力的平衡,初步掌握二力平衡的条件.
2.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能力.
重点、难点:
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应用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学习时数:
1课时
实验器材: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就一定不受力呢?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几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为什么没有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呢?
3、什么是二力平衡?
平衡状态包括哪些?
请举例说明。
4、物体受两个力作用一定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吗?
举例说明。
5、物体受到的两个力,要满足什么条件才能平衡呢?
设计实验来研究.
研究对象:
木块(受力物体).
受力分析:
水平方向受到绳施加的两个拉力.
观察木块在什么条件下静止,什么条件下发生运动.
提示:
力的三要素:
大小、方向、作用点.
实验后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
6、彼此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是多大?
7、力和运动的关系怎样?
怎样根据平衡状态,找出平衡力?
怎样根据物体受力情况,判断它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明确目标:
三、合作交流|:
四、展示提升:
五、穿插巩固:
六、达标测评:
1.
(1)吊在空中重5牛的电灯(如图4),静止不动时,
电线对它的拉力是多大?
2.汽车行驶时受到的牵引力为F,受到的阻力为f.
(1)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2)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当F<f时,汽车做什么样的运动?
3.如图5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重6牛,弹簧秤向上拉
示数为3牛,水平地面给物体的支持力是多大?
教学后记:
1.讲述物理规律的课,一般分四步进行: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2)通过实验研究问题;(3)分析、概括得出规律;(4)运用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体现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使学生懂得按照研究、解决科学问题的过程,来认识、处理问题会更有效.
2.教法上采用自主探究,边实验,边讨论,边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教学中结合一个个新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使学生领会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有序地进行观察、分析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