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docx
《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火灾爆炸预防控制工程学
5.6.7疏散楼梯与避难
5.6.7.1疏散楼梯间
疏散楼梯间是人员竖向紧急疏散的必经场所,必须保证其具有足够的防火防烟功能。
疏散楼梯间大体有敞开式、封闭式、防烟式和室外式等类型。
敞开式楼梯间是指建筑物内由墙体围护而构成的楼梯间,它与楼内的其他使用空间相通。
由于楼梯间与楼内走廊之间没有防火防烟分割,一旦发生火灾,烟气容易进入。
这种结构在低层建筑中用的较多,在高层建筑中不应采用。
封闭式楼梯间是指用耐火材料与建筑物的其他部分隔开,能够防止烟气进入的楼梯间。
楼梯间设有能够阻挡烟气流动的双向弹簧门,且应朝疏散下游方向开。
防烟式楼梯间是指用耐火构件与建筑物其他部分隔开、且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的楼梯间。
它可以带有独立的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也可用建筑的凹廊、阳台作为楼梯间的前室,图5-37给出了防烟式楼梯间的若干典型形式。
室外式楼梯是指用耐火结构与建筑物内部隔开,设在建筑外墙上的楼梯。
室外疏散楼梯与每层出口处一般设有平台,不一定形成固定的楼梯间。
楼梯与平台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
图5-37带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
为了方便人员疏散,疏散楼梯间宜设置在建筑物走廊的端部,因为发生火灾时,那里受到烟气与火的威胁较小,既有利于室内人员紧急疏散,又可供消防队员扑救火灾使用;而且楼梯间内应设有采光、通风及防排烟设施。
5.6.7.2避难层
避难层是在高层建筑中专供火灾人员临时避难使用的楼层。
如果作为避难使用的只有若干个房间,则一般称这些房间为避难间。
避难层大体有敞开式、半敞开式和封闭式三类。
敞开式避难层不设围护结构,一般设在建筑物的顶层或屋顶之上。
这种避难层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不能严格保证本身不受烟气侵害,也不能防止雨雪的侵袭,因此,这种避难层只适宜较温暖的地区使用。
半敞开式避难层的四周设有不低于1.2m的防护墙,其上半部设有窗口,窗口多用百叶窗封闭。
这种避难层通常也采用自然通风排烟方式,四周设置的防护墙和百叶窗可以起到烟火侵害的作用。
封闭式避难层的周围设有耐火围护结构的墙、楼板。
在外墙上开设的窗口采用防火窗。
这种避难层设有可靠的消防设施,能够防止烟气和火焰的入侵,同时还可以避免外界气候条件的影响。
5.7特殊建筑火灾的预防控制分析
前面所说的火灾过程基本上是可以较好地反映火灾及其烟气在普通建筑物内的发展状况,但对于特殊建筑来说,火灾发展与烟气流动都具有一些新特点。
而且火灾危险也比普通建筑要大得多。
所谓特殊建筑主要是指高层建筑、地下建筑、大空间建筑、古建筑等,下面对这些建筑火灾防治的特殊性作些简要分析。
5.7.1高层建筑的火灾
5.7.1.1高层建筑的发展状况
建筑物向空中发展是建筑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高层建筑高度增加得相当快。
1973年在纽约建造了两座并立的高411m、110层的世界贸易中心大厦,1974年在芝加哥建造了高443m、110层的希尔斯大厦。
1996年马来西亚吉隆坡建造了双塔式的高451.9m的帕特朗大厦,1998年8月我国上海建成了高达420.5m金茂大厦,2004年,我国台北建成了高508m的101大厦,2003年香港建成了高415m的金融中心二期。
现在还有一些更高的大楼正在筹划之中。
至于超过100m的大楼,在许多城市中已经比比皆是。
尽管高层建筑的工程造价提高,施工难度大,设备要求复杂,也为火灾防治方面带来了不少困难,但为了适应人口密集城市的工作于生活的需要,高层建筑的兴起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因此只能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正确的基本建设政策来顺应这一趋势,而加强火灾防治的科学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我国,现在一般把10层以上或高于24m的建筑称为高层建筑,把40层(或100m)以上的建筑称为超高层建筑。
5.7.1.2高层建筑的火灾特点
高层建筑的层数多、高度高、体积大、人员集中,其火灾危险性主要体现在一下方面:
1.起火因素多
高层建筑功能复杂,电气化和自动化程度高,用电设备多,且用电量大,发生漏电、短路等故障的几率增大,容易形成点火源。
另一方面,高层建筑物还不可避免地要使用大量的可燃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
一旦发生火灾,火势容易迅速蔓延。
2.烟囱效应显著
高层建筑内大都设有多而长的竖井,如楼梯井、电梯井、管道井、风道、电缆井、排风管道等。
当高温的火灾烟气蔓延到竖直通道后,就会在浮力作用下快速由建筑物的下层蔓延到上层。
竖井越高,烟囱效应越强。
3.火灾发展受环境风的影响大
环境状况对高层建筑火灾蔓延的影响也相当大。
实测表明,若建筑物附近10m高处的风速为5m/s,则在90m高处风速可达15m/s。
这使起初很微弱的火源有可能变得十分危险,那些在普通建筑内不易蔓延的小火,在高层建筑内部却可发展成火灾。
4.火灾扑救难度大
大部分高层建筑的上层建筑是目前普通消防车所达不到的,例如一般云梯式消防车只能达到24m,世界上最先进的云梯车的登高也不过70m。
一般消防队员徒步跑上6、7层楼,其体力已消耗到基本丧失战斗力的程度,若再携带灭火器材必将更加疲惫不堪。
因此像过去那样依赖消防队由外部赶到现场救火的方式已不适应高层建筑的火灾扑救。
5.存在玻璃幕墙的危险
玻璃幕墙是许多高层建筑广泛使用的一种外壁面材料。
玻璃是不耐火的,当其受到火烧或高温烟气的加热时,容易发生破碎。
当高温烟气由破碎口溢出并沿幕墙向上蔓延时,可以造成玻璃幕墙的大面积破碎,不仅会促使火灾在建筑物内的迅速蔓延,而且可对楼下造成巨大危害。
6.人员集中且难疏散
高层建筑物往往可容纳成千上万的人,而且各种类型的人都有。
这不仅使起火机会增大,而且给人员的疏散增加了困难。
试验表明,在一座50层的建筑物内通过楼梯将人员全部疏散完毕用了2h。
在火灾情况中,这种疏散速度显然很容易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5.7.1.3高层建筑火灾防治的主要对策
经过多年研究,很多专家认为,防治高层建筑火灾应重点注意以下方面。
1.抓好建筑的防火安全设计
在设计高层建筑时,不仅要注重其造型的新颖美观,而且要考虑防火的合理性。
一般说,合理的总体布局、有效的防火分隔和人员疏散设计是几个最重要的问题。
在总体布局方面应保持建筑物间有适当的防火间距,控制裙房的高度和宽度,留出足够的消防车道等。
有些高层建筑为了充分利用现有地皮,而与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过小,或将裙房修得过高,这都会对火灾扑救造成许多困难。
在高层建筑的防火设计中,应当特别注意垂直防烟分区的设置,尤其是对于高度超过100m的超高层建筑应该更为严格。
通常可把高层建筑按15-20层分成若干段,将电梯竖井和楼梯间均做成不连续的,这样能够有效防止烟气向上蔓延。
高层建筑的疏散设计不仅应当考虑水平疏散,而且应当重视竖直疏散。
每层楼应至少设有两个方向的疏散路线,并且宜将楼梯设在大楼的两端;为把高层建筑中人员尽快撤出,主要是通过竖直疏散。
电梯便是一种主要的疏散方式,其速度可比从楼梯走快得多。
不过在火灾中又不能使用未加防护的普通电梯。
因此需要加强电梯及其前室的防火性能,以便使其在火灾中充分发挥作用。
避难层的防火防烟性能比普通层好,那些无法很快撤出大楼的人员可先撤到该层内,这种避难层还可以作为消防人员灭火的空中基地。
2.改进建筑材料的耐火与燃烧性能
高层建筑所用的结构材料应当有较强的耐火能力,即使遭受火灾也可以保持建筑物的整体框架不受影响。
现在钢材已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应当大力加强对刚才构件的耐火保护,尽量使其避免受到火灾高温的作用。
由于高层建筑的特殊使用性能,其对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应提出更严格的要求。
现在人们在选择装修材料时比较注意保温、隔声、美观等,但对其燃烧性能注意不够,以致往往形成火灾隐患。
对此应当加强对装修材料燃烧性能的检查和测试,防止使用不合格材料。
同时应当加强宣传教育,使人们建立新的选用建材观念。
3.控制室内可燃物的种类和数量
火灾统计表明,当前高层建筑的火灾主要是由建筑内存放或使用的物品引起的。
楼内最先失火的通常是办公用品或设备、存储的商品、家具、床上用品等。
对这些物品的使用加以合理控制是减少火灾发生和损失的主要方面。
基本措施主要有:
①控制建筑物的火灾载荷,一定的房间内存放的可燃物总量不能超过一定限度;②优先使用难燃或不然材料制造的家具、床上用品、办公用品和窗帘等;③正确设计与使用电气与燃气设备,防止出现新的火源。
4.加强火灾中的自救能力
对于高层建筑火灾,单纯依赖消防队从远处赶来灭火的方式难以适应火灾安全的需要。
应当大力加强高层建筑自身的火灾防治能力,如安装火灾自动报警设备、自动灭火设备、烟气控制设备及疏散诱导设施等,尤其是安装高效清洁的灭火系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应当根据建筑物不同部分的使用功能,选择最适用的灭火方式。
同时还应加强消防控制中心的集中监管,以实现不同系统的作用的统一协调,达到迅速控火、灭火的目的。
对于人员众多的高层建筑,增强楼内人员对火灾紧急事件的应变能力是另一个重要方面。
建筑物内的消防与疏散设施能否很好发挥作用与火灾中人们的精神状态关系极大。
大量事例表明,加强对人们防灭火知识和疏散常识的教育与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改进人员疏散过程,而且有助于及时扑灭火灾。
5.7.2地下建筑火灾
5.7.2.1地下建筑的主要类型及结构特点
地下建筑是通过人工挖掘在地面之下修建的建筑。
按照建造形式,地下建筑大体可分为附建式和单建式两大类。
附建式地下建筑是某些地上建筑的地下部分,例如大型建筑的地下室;单建式地下建筑类型很多,如地下仓库、地下商业街、铁路与公路隧道、地下车站、地下电缆沟等。
很多地下建筑蔓延数百、上千米,例如公路与铁路隧道、人防通道、地下走廊、电缆沟等;有的地下建筑还形成庞大的地下网络,例如地下商业广场、地下停车场等。
地下建筑的周围由岩石、土壤包围着,只有内部空间,不存在外部空间。
地下建筑没有门窗之类与大气相通的通风口,是经由竖直的通道与地面上部的空间相连的。
与地上建筑相比,这种通风口的面积要小得多,因而气体流通状况比地上建筑差得多,通常需采取机械通风。
5.7.2.2地下建筑的火灾特点
基于地下建筑构造的特殊性,火灾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筑物内的温度高
由于地下建筑物周围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对流散热慢,燃烧产生的热量大部分积累在室内,故其中的温度上升得很快,尤其是火源附近的温度会相当高,容易较快地出现轰燃现象。
调查表明,在我国地下建筑中发生了几十起火灾出现超过接近1000℃的高温现象。
因此建筑内容易发生严重的烧毁事故。
2.燃烧不完全,发烟量大
由于地下建筑的通风受限,发生火灾后很快就会出现氧气不足,不完全燃烧程度较地上建筑严重的多,可产生大量浓烟。
这些烟气无法通过窗户顺利排出,往往可在地下建筑内蔓延很长的距离。
这种烟气的温度降低较快,可能较早地发生沉降,难以像在普通房间中那样形成界面明显上部烟气层。
3.泄爆能力差
地下建筑基本上是个封闭体,当易燃易爆物品发生燃烧或爆炸时,压力无法迅速释放,容易形成很强的冲击波,从而对建筑结构造成严重破坏。
4.人员疏教困难
地下建筑的逃生出口少,疏散距离长,人员逃生必须经过楼梯和阶梯。
而些位置也是烟气自然蔓延的出口,容易受到烟气的影响;地下建筑的自然采光差,基本上靠人工照明。
在发生火灾时,一般要切断电源,依靠事故照明,如果没有事故照明,建筑内将是一片漆黑,人员将根本无法逃离火场。
5.扑救困难
对于地下建筑,人们无法从多个角度了解火灾发展情况,从而导致火情侦察困难,起火点难以判断;而且消防队员接近火点实施灭火的路线少,并且需要迎着浓烟前进;地下环境也造成火场通信不便,进而影响现场指挥员的灭火决策。
5.7.2.3控制地下建筑火灾的对策
地下建筑的种类很多,功能不同,采取的火灾防治措施也有所区别。
对于地下公用建筑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限制使用功能
在地下建筑中,不允许生产或储存易燃、易爆物品和着火后燃烧迅速而猛烈的物品,严禁使用液化石油气和闪点低于60℃的可燃液体。
一般说,只适宜用作普通商店、餐厅、旅馆、展厅、旱冰场等,也可作为丙、丁、戊类危险物质的生产车间和存储仓库。
2.合理设计防火防烟分区及排烟设施
应当结合地下建筑的实际结构及用途,设置相应的防火分区,大中型地下建筑还应设置合理的防烟分区,以阻止火势和烟气的蔓延。
同时设置机械排烟系统,以便迅速及时地排出烟气。
建筑内的公共活动区应尽量靠近地面层,埋深达5〜7m的地下建筑应设上下自动扶梯,地下部分超过2层时应设置防烟楼梯。
3.内部装修材料的选用
火灾的蔓延速度、爆燃出现的时间及所产生的烟气组分都与装修材料的类型有很大关系,在地下建筑中这些问题显得更为突出。
因此地下建筑的装修材料应尽量采用不燃材料;采用可燃材料制作时,应用阻燃剂处理;并且应当使用燃烧产物的毒性较小、发烟量较小的的材料。
4.设置可靠地火灾自动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对于地下建筑火灾,从外部进行灭火难度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要依靠其自身的建筑消防设施控制,大型地下仓库、生产厂房、地下商场和地下公共活动场所等都应设置火灾自动报警设施,以便及时发现火灾迹象,并利用与自动报警装置联动的灭火设施及时控制火势的扩大。
5.设置足够的应急照明装置和疏散指示标志
地下建筑内一旦没有人工照明,就会变得一片漆黑,必须设置足够的应急照明装置和疏散指示标志,为火灾时人员的迅速逃生提供有利的条件。
由于一般的人员对建筑物内的情况不很熟悉,所用的应急照明装置和疏散指示标志须清晰,应明确地指引出通向安全出口的方向。
在有条件的地下建筑中,还可利用广播系统组织人员疏散。
5.7.3大空间建筑火灾
5.7.3.1大空间建筑的主要类型
大空间建筑指的是那种内部空间很大的建筑物。
根据建筑物的结构特点,空间建筑有多种形式。
有些建筑的平面面积很大,但高度不是太高,一般在6m以下,例如大型超市、大型车间等;有些建筑的平面面积较大,且具有一定高度,例如体育馆、影剧院、大会堂、展览馆、候车厅和大型仓库等;有些建筑的占地面积不是很大,但却相当高,例如大型高层建筑的中庭。
大空间建筑创造了宽敞、舒适的室内环境,可使人们的很多活动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应,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现已成为新型建筑的重要设计方向。
但大空间建筑一旦发生火灾,也会造成重大的损失。
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友谊宾馆火灾、深圳市安贸危险品储运公司清水河仓库火灾、北京市玉泉营环岛家具城火灾等。
5.7.3.2大空间建筑的火灾特点
在这种特殊结构的建筑中所发生的火灾具有不少显著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烟气容易大范围蔓延
由于大空间建筑使用功能的需要,在其中无法采取通常的防烟、隔烟措施,烟气容易自由蔓延,流到大空间的各个角落。
此外,在烟气流动中可卷吸大量新鲜空气,故其体积迅速增大,温度迅速降低,即使火源的功率已经比较大了,烟气也常常尚未到达顶棚就开始弥散,从而对大空间的中、下部或与其相连的楼层造成影响。
同时,ᅳ般的自然排烟和机械排烟的方法也无法有效排除这种低温烟气。
2.常见的火灾探测方式难以及时发现火灾
目前常见的火灾探测器大都是以烟气的浓度或温度为探测信号的,且大多为顶棚安装式。
建筑的楼层高度多数在6m以下,火灾烟气能够很快到达顶棚,因此这类探测器是适用的。
然而在大空间建筑中,当火灾烟气到达几十米的高处时,其温度和浓度都大大降低,往往不足以启动这类火灾探测器;即使启动,那时的火灾热释放速率也早已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失去了火灾早期探测的意义。
另外,由于建筑物内部热压的影响,大空间上部常会形成ᅳ定厚度的热空气层,它足以阻止火灾烟气上升到大空间的顶棚,从而影响火灾探测器的工作。
尤其是在夏季,由于屋顶受到太阳照射,室内上部热气层的影响将更为明显。
3.ᅳ般的喷水灭火装置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在普通建筑中使用的洒水喷头通常是按一定间距沿顶棚分布安装的,当顶棚附近的气相温度达到喷头的启动温度时,才会开始洒水。
与火灾探测问题相似,在20m以上的大空间建筑内,这种依靠温度变化而启动的喷头及其顶棚安装方式也不适用。
另一方面,普通喷头喷出的水滴从几十米的高度落下来,往往到达不了燃烧物表面,无法有效发挥控火与灭火作用。
4.人员疏散的困难大
许多大空间建筑是公共活动场所,常常有成千上万的人,其中不乏老人、小孩、甚至残疾人。
一旦建筑物发生火灾,在较短的时间内将如此集中的人群迅速速疏散到外界是很困难的。
5.7.3.3大空间建筑火灾的防治对策
大空间建筑及与其配建建筑是一个大型复杂的体系,为了有效防治火灾,不仅应选择适用的单项消防技术,而且应当建立统一的火灾安全监控系统。
1.加强火突烟气的控制
对于大空间建筑内的烟气控制,一方面要防止火灾烟气在大空间内积累,另一方面要防止大空间与周围楼层的烟气相互影响。
对于前一方面,主要根据空间建筑中的烟气流动特点进行合理排烟。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筑物可多设计一些自然排烟窗。
不过在很多情况下,自然排烟会受到限制,因此还应依靠机械排烟。
但机械排烟口的设置位置和运作方式也需慎重选择。
实践表明,若风机安装形式、风量配置不当或补风不足,这不仅无法排出烟气,而且会造成烟气在大空间内的弥散;对于后一方面,主要需采用有效的隔烟措施,在发生火情后及时隔断大空间与周围楼层的联通。
周围楼层先着火是比较常见的情况。
对此最好是设法在该楼层内采取有效措施将烟气排出,烟气一旦流人大空间处理难度就大了。
现在大空间的四周常常采用钢制防火卷帘门与周围区域分隔,不过这种门的质量大、动作慢、控制不便,其隔烟效果有时会受到影响。
而以耐火纤维为基材的轻质卷帘材料比较适用于这种场合。
2.发展非接触式的火灾探测技术
研究表明,采用非接触式的光学探测法比较适宜大空间内的火灾探测。
例如光束感烟探测器可以实现较大范围的火灾探测,但其灵敏度较低;火焰式探测器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近期开发的双波长火焰探测报警器,在敏感度和抗干扰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不过当大空间内没有明火时,探测效果不够理想;图像式火灾探测器是另一种重要的发展方向,其原理是利用CCD摄像机将一定区域的热场信号或烟气浓度信号记录下来,利用计算机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判断是否起火及何处起火,其探测精度有了很大提高。
3.采取适用的喷水灭火技术
由于其他类型灭火剂的性能和灭火用量要求的限制,在大空间内仍宜采用水灭火方式。
改进洒水喷头的性能是一条主要途径。
近年来开发的大水滴快速响应(ESFR)喷头在控制高架仓库火灾时效果较好,但并不适用于其他类型的大空间建筑中,例如在可燃物不很集中的大空间内,在用于开展大型演出或体育活动的大空间内,大面积安装上部喷头是不现实的;近来开发的自动定位水炮灭火系统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这种水炮可根据探测到的火灾位置定向喷水灭火,不仅效率高,而且省水;在大空间与周围的楼层之间安装侧喷式水喷头,有助于控制烟气流动和冷却烟气。
4.设计足够宽的疏散出口
疏散通道不畅往往是导致大空间建筑火灾中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疏散出口宽度不足或位置不当是ᅳ些常见的问題,在疏散设计中要充分认识大量人员疏散可能出现的情况,通过严格计算比较确定出口的宽度和位置,不应过分强调建筑的使用功能而造成出口设置的不合理;在建筑物的使用过程中也经常出现疏散宽度减小的情况,例如有的单位出于防盗考虑而将部分出口不恰当地封死或锁死,有的疏散通道内则经常堆放过多物品等。
这些都应加强管理,及时纠正。
5.建立统一、高效的安全监控系统
对于体积宠大、功能复杂的大空间建筑,仅仅使用一两种消防技术往往是无法有效控制火灾的。
应当依据系统安全的思想,在选用多种消防新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火灾安全控制与管理系统,并制定切合实际的火灾应急预案,将各个分系统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它们优化、协调地发挥作用。
现在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已使建立这种系统成为可能。
5.7.4古建筑火灾
5.7.4.1古建筑的类型与结构形式
古建筑指的是历史上不同年代修建的建筑物,如宫殿、楼台、亭阁、庙宇、祠堂等。
这类建筑具有很高的文物和艺术价值,一旦毁坏,人类便永远地失去了,而火灾则是造成古建筑毁坏的主要原因之一。
我国现存的古建筑大多是明、清两代建造或重修的。
例如北京的故宫是代表性的宫廷式古建筑群,其防火制度比较严格。
但是从明永乐年间到清王朝灭亡的400余年间,仍发生火灾50余起,平均不到10年就发生一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古建筑火灾也时有发生,也有一批古建筑毁于火灾。
近年来,随着参观游览古建筑人数的增多,古建筑火灾还有上升的趋势。
每年发生古建筑火灾后,都给社会各界造成强烈的震动,许多人士都指出应当切实重视古建筑物的火灾问题,然而其火灾防治工作的改进却不够理想。
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这类建筑的火灾特点和防治特殊性的认识还不足,并缺乏很好的对策。
加强古建筑火灾的防治研究已成为火灾科学安全工程的一个重要课题。
5.7.4.2我国古建筑火灾的特点
我国的古建筑火灾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以木材为主要建材,容易酿成火灾
西方的古建筑主要为砖石结构,而我国许多大型古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其屋顶常选用黄松、红松作梁,这类木材的油性大,容易点燃;很多古建筑的立柱和墙壁也用木材制成。
经过多少年的使用,木材一般都相当干燥,而加大了着火的可能性;这种建筑全木质的中空的结构形式类似ᅳ个炉膛,ᅳ旦着火,火焰常会很快扩展到整个建筑物,导致其全部焚毁。
2.防火设计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和特殊的使用功能,许多古建筑物的防火设计存在严重缺陷,例如不少古建筑内没有防火分隔和防烟挡烟设施;有些建筑物连成ᅳ片,只由ᅳ些窄小的洞门相通;有的古建筑依山坡修建,只靠几条小径相连;有些古建筑群由高低不同的台阶路连通,许多建筑物周围基本没有可供现代消防车通行的消防车道,ᅳ旦失火,消防人员和设施很难接近。
这不仅为火灾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灭火造成了很多困难。
3.经常使用明火
这种现象以寺庙式建筑最为普遍。
由于宗教习俗,建筑物内经常是香烟缭绕、佛灯长明,而其中又设有密集的供桌,并悬挂了多种幕帐、帷幔。
不少古建筑火灾就是由香火引燃了上述物品而醜成的。
此外,游客较多、较杂也容易带来不少人为起火因素,他们之中不乏吸烟者,常常随身携带火柴、打火机、香烟等物,这些物品经常是导致火灾的重要因素,在古建筑中其火灾危险性更大。
另外,小孩玩火也是古建筑起火的直接原因。
4.容易遭遇雷击
这是由不少古建筑的形状和位置决定的。
有些古建筑修在险要或位置突出的地方,有的古建筑具有高耸的屋擔,这都为遭受雷电的袭击创造了条件。
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古建筑的避雷设施不完善。
如果没有安装避雷针,或避雷针的设计、安装不合理,便难免雷击危害。
5.消防安全改造困难
许多古建筑物具有特定的结构与风格,进行任何改造都应与原有风格相适应。
但当采取具体措施时,往往遇到一些难以两全的困难与麻烦。
例如在一些典型位置,其原有构件的承重与平衡都有一定限度,安装喷水灭火系统不仅破坏了建筑本身的风格,而且增加的重量也可能破坏原建筑。
还有相当多的古建筑的木结构上画有各种图案,这为使用防火涂料带来困难,目前还没有多少合适的防火涂料可供古建筑选用。
此外,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在不少古建筑中又引入了多种电气设备,其电线往往是在木材上敷设或穿过的。
电设备过热或线路老化都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危险性。
6.造成的二次损失严重
古建筑内往往还存有某些重要的文物,例如字画、塑像、代遗物、宗教用品等。
使用高压水龙喷水灭火很可能破坏建筑中的文物,乃至破坏建筑本身。
另外,使用腐烛性大、活性强或残留物多的灭火剂,也可能对文物造成难以修复的破坏。
5.7.4.3古建筑的防灭火对策分析
预防控制古建筑火灾应对以下这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