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2556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2.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docx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

社会保障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社会保障

(一)概念:

社会保障是国家或社会依法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社会化的国民生活保障系统。

(二)功能

1、稳定功能:

a、保障基本生活,提高生活质量(个人风险)

b、维护社会稳定(社会风险)

2、调节功能:

(经济功能)

A、调节公平与效率(公平:

基尼系数,0.4为界限)

a、促进公平与效率:

(a)能解除劳动者的后顾之忧,调动起劳动积极性

(b)能为企业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例:

日本的雇佣制度)

(c)保证企业再生产劳动力的供给

b、阻碍公平与效率:

(a)某些原则可能助长社会不平等

(b)社会保障基金征集税率规定不当也会损害公平

i、高税率会损害原来具有积极意义的公平,进而形成新的平均主义

ii、税率定得过高,就会严重损害个人劳动积极性

(c)福利待遇过高,容易养懒汉

B、调节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

C、调节资本市场

3、发展功能

4、互助功能:

风险分散,责任共担

(三)特征

(1)公平性:

(第一次分配,社会产品按生产要素分配;第二次分配,促使收入分配更合理)

a、保障范围的公平性

b、待遇的公平性:

待遇标准、给付

c、保障过程的公平性

(过程包括3个:

制度与政策制定、基金筹集、支付与管理)

(2)社会性:

a、制度的开放性b、筹集的社会化

c、服务社会化d、管理与监督社会化

(3)福利性(经济与社会)

(4)强制性

(5)刚性:

a、由立法决定b、覆盖范围c、待遇水平

(6)多样性:

a、制度模式b、制度内容c、福利内容

二、相关概念

1、社会统筹:

概念,即公共收支系统,包括公共收支账户(统筹账户)和公共基金

2、替代效用:

衡量福利水平的技术方法,在不同的风险保障计划中替代率的计算方法和表现形式均不同(替代率越高,福利水平越高)

公式:

替代率=养老金/退休前工资*100%

第二章社会保障的发展

一、社会保障发展阶段:

五个阶段

萌芽→产生→发展→成熟→改革

历史背景

工业革命

工人运动

经济危机

二战后经济复苏

石油危机

理论依据

反社会救济思想

新历史学派

凯恩斯主义

贝弗里奇报告

新自由主义

社会保障实践

新、旧《济贫法》

《社会保障法典》

《社会保障法》

英国建成福利国家

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改革

1、萌芽阶段(1601~1834)

标志性事件:

1601年,旧《济贫法》

1834年,《济贫法(修正案)》,又称《新济贫法》

2、产生阶段

标志性事件:

德国1883年《疾病社会保险法》

1884年《工商社会保险法》

1889年《老年及残障社会保险法》

3、发展阶段

标志性事件:

美国1935年通过《社会保障法》

二、新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

1、改革开放前(1905~1980年代)

国家——单位保障制:

1951年2月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

劳动保险条例特点:

a、供养直系亲属的劳保待遇

b、不含失业

c、综合项目的保险

d、全国统筹

e、缴费低

2、改革开放后:

国家——社会保障制

第一阶段(1986~1993)重点是为国有企业改革配套和缓解乡村贫困问题

第二阶段(1993~1997)社会保障成为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支柱,新旧社会保障制度并存并此消彼长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第三阶段(1998年至今)社会保障逐渐成为一项基本的社会制度

2000年《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

20XX年《工伤保险条例》

思考题:

为什么说社会保险的出现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标志。

1社会保险属于制度化保险机制,从而完成了由济贫时代的不确定性、临时性到稳定性、经常性的转变;

2由雇员、雇主共同供款和国家资助建立起来的社会保险制度,真正确立了社会责任与风险的共同分担机制;

3受保障者无需以牺牲人格尊严和接受惩戒为受益条件,免去了济贫制度下的经济状况调查和济贫院的奚落。

因此,尽管社会保险制度在产生之初只不过是统治者的一种“怀柔之术”,但他的出现确实使社会保障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即零星的救灾济贫措施发展成稳定的社会政策,施舍式的社会救助发展成为公民的一种法定权利。

 

第三章社会保障体系与模式

一、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结构

1、社会救助

(1)地位:

底线保障

(2)特点:

a、资金来源——国家财政

b、权利义务——单向性

c、对象——特殊弱势群体

d、目标——保障最低生活

e、选择性原则——收入调查,申请

2、社会保障

(1)地位:

核心

(2)特点:

a、选择性——对象是劳动者

b、双向性——权利与义务

c、预防性

d、补偿性——收入补偿

e、储蓄性

f、责任负担——三方筹资

g、互助共济

3、社会保障与社会救助的区别:

a、目标不同b、对象不同c、经费来源不同

二、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区别与联系

共性:

a、分散风险b、缴纳保险费c、共同的技术基础

区别:

a、目的不同——赚取利润,盈利为目的

b、覆盖面不同——保险人与投保人或被保险人

c、权利与义务不同——等价交换,自愿成交

d、管理体制不同——保险公司,营利性的企业法人

e、保障水平不同——满足对于保障水平的特定需要,保障水平较社会保险高

三、社会保障模式及其代表国家

1、社会保险型——德国、美国、日本

2、福利国家型——英国、瑞典

3、国家保险型——前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我国改革开放前

4、强制储蓄型——新加坡、智利

思考题:

1、比较几种主要社会保障模式的异同

社会保险型模式主要特点是:

①以劳动者为核心②责任分担③权利与义务有机结合④互助共济⑤社会保险基金的筹集以现收现付为主。

福利国家型模式主要特点是:

①累进税制与高税收②普遍覆盖与全民共享③政府负责与保障全面④法制健全⑤充分就业。

国家保险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①国家通过宪法将社会保障确定为国家制度,公民所享有的社会保障权利由生产资料公有制保证,并通过相应的社会经济政策的实施取得②社会保障支出由政府和企业承担,其资金由全社会的公共资金无偿提供,由于国家已事先做了社会保障费的预留和扣除,个人不需要交纳社会保障费③保障的对象是全体公民④工会参与社会保障事业的决策与管理

强制储蓄型模式的主要特点是:

①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②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③与资本市场完全结合④在保障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障⑤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

2、如何评价智利养老金私营化的改革

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是以个人资本为基础,实行个人账户制,由私人养老基金管理公司经营管理,保险费完全由个人缴纳,雇主不承担缴费义务。

政府作用有二:

一是立法强制,二是成立智利养老基金监管局。

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养老保险个人负责制,同时将政府的管理责任转移给私人管理公司,这样,政府的责任被所到最小限度,而个人的责任却被扩大到极大程度。

对其肯定的评价是:

①增加国民储蓄,推动经济增长;②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和繁荣。

养老基金成为资本市场举足轻重的机构投资者,带动了金融创新,提高了资本市场的效率;③促进保险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发展;④促进社会稳定⑤促进国营企业私有化改革。

对其的质疑有:

①养老基金的保值增值问题②覆盖率有限③管理成本过高④产生新的不平等。

由此可见,智利模式显然还过于“年轻化”了,从而还需要继续加以考察。

 

第四章社会保障立法与管理

一、社会保障立法

表现形式: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和条例

e、行政规章f、法律解释g、条约与协定

我国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形式:

a、宪法b、法律c、法规

d、地方性法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指定的规范性的法律文件)

二、社会保障管理

1、内容:

a、政策法规管理b、资金管理c、对象管理d、机构管理

2、社会保障管理模式

(1)按管理方式分类:

a、集中管理模式——英国、新加坡

b、分散管理模式——德国、法国

c、集散管理模式——美国、日本

(2)按主体分类:

a、政府管理模式:

政府既是管理者又是监督者,分权管理和集权管理

b、混合管理模式:

政府——指导和监督,非政府组织具体管理事务

c、私营管理模式:

政府监督,依法授权或委托私营机构,管理各项或某项事务(如智利的私营养老金)

3、中国社会保障管理体制

a、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等

b、民政部——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事业

三、社会保障资金

A、筹集方式:

a、现收现付:

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资金筹集方式

b、完全积累:

以远期纵向收支平衡为指导原则的资金筹集模式

C=B(m/n)

(C——供款率B——目标给付水平m/n——退休年数与工作年数之比)

c、部分积累:

现收现付+完全积累

B、两种筹资模式的比较:

现收现付的特点是①互济性强②操作简便,管理成本低③无基金增值压力④受人口年龄结构影响较大⑤影响储蓄

完全积累有利弊两方面特点,优点有①具有较强的激励机制②长期内费率和基金提取比例相对稳定③具有抗老龄化的能力。

缺点有①管理成本大,操作复杂②缺乏互助功能③资金有保值增值压力

思考题:

社会保障法有哪些主要形式

a、宪法b、法律c、行政法规d、地方性法规和条例

e、行政规章f、法律解释g、条约与协定

 

第五章养老保险

一、养老保险的涵义

1、概念:

指国家根据一定的法律法规对劳动者达到退休年龄并从事某种劳动达到法定年限后依法给予帮助,以维持其老年基本生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特点:

a、范围广b、资金多c、作用时间长d、管理复杂

e、经济补偿制度f、调节收入分配

3、原则:

a、普遍性与选择性结合

b、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c、待遇与工作贡献相结合

d、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

4、特征:

a、普遍要求b、地位特殊c、长期积累d、管理复杂

二、制度模式

1、财务模式:

a、现收现付b、完全积累c、部分积累

2、缴费模式:

a、待遇确定型(DB)b、缴费确定型(DC)

3、给付方式:

a、普通生活保险模式b、收入关联模式

三、养老保险的核心内容

1、缴费方式:

a、比例制:

固定比例制(比例税率):

根据被保险人的实际收入征收统一百分比的保险费。

固定费率不变。

等级比例制(差别比例税率):

i、按照被保险人的收入分为若干个等级,并规定其标准收入,然后就每一等级的标准收入按规定的费率计算保险费。

ii、这种方式意味着同一收入的保险费率负担相同;被保险人和雇主的负担得比率不同。

累进比例制(累进比例税率):

随着收入的高低不同而规定不同的保险费率,与收入呈正相关

b、均一制

四、养老保险的给付

1、给付条件:

养老保险金的给付合格期:

工龄、缴费年限、居住年限。

2、给付水平

a、养老金替代率:

指退休者领取的养老金占退休前某一阶段平均工资收入的百分比

b、基期工资

c、养老保险负担系数:

离退休职工占在职职工的百分比

即每一百名在职职工负担多少离退休职工

d、个人或企业缴费率

e、缴费年龄

f、个人账户基金实际投资收益率大小

g、离退休职工的平均预期寿命

3、给付方式:

a、绝对金额制b、统一比例制c、薪资比例制

4、养老金给付的指数化管理方式:

a、物价指数化管理:

当年月领取养老金=上年月领取养老金*(1+零售物价指数年增长幅度)

b、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化管理:

当年月领取养老金=上年月领取养老金*(1+生活费用指数年增长幅度)

c、工资指数化管理

五、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运营管理

1、投资运营方式:

a、购买国债b、存入银行c、投资符合政府导向项目

d、购买股票e、购买工资债券f、金融债券g、投资基金

2、管理模式:

a、政府直接管理:

优点:

委托关系简单,管理成本低

缺点:

委托人指责过大,投资受限,收益不高

b、政府间接管理模式:

优点:

职责分工明确,投资风险分散,有利提高资金运营效率

缺点:

代理关系复杂,管理效率较高

c、政府部分间接管理:

优点:

风险减少

缺点:

专业分工有限,收益不如政府间接管理,需要委托人有一定投资管理能力

六、社会保障阶段

1、起点:

1997年《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奠定了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框架)

2、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a、对历史债务问题的处理不力影响了新制度的建立

(个人账户的“空帐”、基金统筹层次难以提升)

b、具体责任的模糊化影响了养老保险责任的分摊

c、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d、制度的覆盖面仍有限

e、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没有进一步完善

思考题:

中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哪些问题

a、对历史债务问题的处理不力影响了新制度的建立

(个人账户的“空帐”、基金统筹层次难以提升)

b、具体责任的模糊化影响了养老保险责任的分摊

c、养老基金与资本市场互动机制尚未建立

d、制度的覆盖面仍有限

e、社会保险法制建设没有进一步完善

第六章医疗保险

一、医疗保险的涵义

1、含义:

指国家通过立法形式确定的对法定范围的社会成员患病时,提供医疗费用帮助的社会保险项目

①国家立法②对象主要是劳动者③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④内容为疾病⑤管理社会化

2、特征:

a、待遇支付形式为非定额的费用补偿

b、补偿期短但受益时间长

c、医疗服务,消费具有不确定性和被动性

d、涉及关系非常复杂

3、医疗保险费用支付方式:

a、后付制:

含义:

是指在医疗供方提供医疗服务后,按照一定收费标准支付费用的方式,其典型方式是按服务项目收费

(按服务项目收费是指社会医疗保险机构根据约定保险的医疗单位定期桑报的医疗服务记录)

b、预付制

含义:

是指医疗服务提供方在提供服务之前就同医疗保险机构商量好一个相对固定的付费标准进行付费

类型和层次:

a、总额预算支付方式b、按病种付费方式

c、按费用级别付费方式d、按人头付费方式

c、一体化制

4、模式

(1)国家医疗保险模式

A、特点:

a、费用来自税收

b、服务活动具有国家垄断型

c、覆盖面广

d、机构运行缺乏活力

e、财政负担过大

B、代表国家:

英国、瑞典、加拿大

(2)自保公助型(社会医疗保险模式)

A、特点:

a、费用源于雇主和雇员

b、资金统筹、互助共济

c、强制加入为主、自愿加入为辅

d、患者本人少量负担

B、代表国家:

德国、日本

C、依据:

德国新历史学派

(3)私营医疗保险模式

A、特点:

a、资金来源于投资机器雇主缴纳的保险费

b、自愿入行缴费较高

c、社会公平性差

B、代表国家:

美国

(4)强制储蓄的医疗保险模式

A、特点:

a、强调个人责任

b、抗老龄化风险

c、缺乏互助共济

B、代表国家:

新加坡

二、医疗保险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

a、第一阶段——医疗救助

b、第二阶段——资源民间保险

c、第三阶段——社会医疗保险

2、标志:

1883年德国《医疗社会保险法》

三、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建立期(改革开放前):

a、劳保医疗:

企业职工

b、公费医疗: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在校大学生

c、农村合作医疗:

农民

2、改革期:

(制度探索时期——1998年——制度转换时期——20XX年)

1998年12月通过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

a、明确了强制性参保的人员范围

b、确立了新的筹资机制

c、确立了统帐结合的模式

d、管理和服务社会化

四、上海市现行医保制度

1、医疗保险基金组成:

个人账户基金+统筹基金+附加基金

2、支付范围:

a、统筹基金——住院费用

b、地方附加基金:

i、超过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部分的医疗费用

ii、个人医疗账户资金用完后,个人自觉到规定的额度后(门诊费用)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

1、建立:

20世纪50年代

2、概念:

农民群众依靠群众力量,按照自愿和互惠的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医疗互助组织。

3、主要内容:

(1)目标和原则:

A、目标:

20XX年基本实行全国覆盖。

B、原则:

a.政府组织、引导、支持

b.农民自愿参加

c.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d.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2)筹资标准:

个人缴费+集体扶持+政府资助

(3)账户模式:

统筹基金+家庭账户

 

第七章失业保险

一、基本概念:

1、失业:

是指具有劳动能力、处在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并有就业愿望的劳动者,失去或没有得到报酬的工作岗位的社会现象

2、失业类型:

a、按失业意愿:

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b、按失业程度:

完全失业与部分失业

c、按失业的表现形式:

显性失业与隐性失业

d、按失业原因:

i、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功能缺陷所造成的临时性失业

ii、季节性失业

iii、技术性失业

iv、结构性失业:

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等)发生了变化而产生的失业

二、失业保险金

1、使用:

a、待遇给付:

失业保险金、失业补助、附加补助金

b、就业促进

c、管理费

2、待遇

A、领取条件:

a、劳动年龄范围以内

b、登记失业并接受职业介绍和培训

c、失业前参加了失业保险

d、非自愿性失业

B、待遇水平:

a.保基本生活水平

b.低于原工资水平

c.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由参加失业保险的时间长短确定、由失业的时间长短确定)

C、给付期限:

等待期限和最长给付期:

a、1~5年:

12个月

b、5~10年:

18个月

c、10年以上:

24个月

三、我国失业保险制度

1、建立与发展:

a、失业保险制度的空白期(建国初~1986年)

i、特点:

失业救济

ii、标志:

1950年6月政务院发布《救济失业人暂行办法》

b、建立探索期(1986~1993)

标志:

1986年7月国务院发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

c、发展推行期

标志:

1999年1月,国务院发布258号令,颁布了《失业保险条例》

2、失业保险待遇:

a、领取时间:

失业人员因在终止或者解除劳动合同之日起60天内到受理其单位失业保险业务的经办机构申领失业保险金

b、待遇水平内容:

i、失业保险金:

按照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高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水平的医疗补助金

ii、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

四、日本的雇佣保险制度

基本结构:

1、善后措施:

失业保险金给付=失业津贴+失业救济

2、预防措施:

a.雇佣安定措施

b.能力开发措施

c.雇佣福利措施

 

第八章工伤保险

一、概述

1、定义:

工伤保险制度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或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者遗属从国家或社会获取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

2、特点:

a.实施范围广b.待遇优厚c.给付条件宽d.保障性强

3、原则:

a、无过失补偿原则#

b、个人不缴费原则

c、补偿直接经济损失原则

d、因工伤参与非因工伤残区别对待原则

e、补偿与预防、康复相结合原则

二、工伤保险的内容与模式

1、费率机制:

a、差别费率:

根据行业在单位时间工伤事故发生情况及工伤费用需求确定的缴费比例

b、浮动费率:

在差别费率的基础上,每年对各行业的安全卫生状况和工伤保险费用支出状况进行分析评价,根据结果由工伤保险管理机构决定该行业的工伤保险费率上浮或下浮。

浮动费率为原费率的5%—40%。

2、待遇:

a、医疗待遇

b、伤残待遇:

暂时或永久

c、死亡待遇:

丧葬补助、遗属恤金

3、工伤保险模式

(1)雇主责任制保险模式

(2)工伤社会保险模式

(3)混合模式

三、我国的现行的工伤保险制

20XX年《工伤保险条例》的实施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制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工伤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第九章社会救助

一、概念

1、特点:

a、在对象上的选择性:

它以确定的贫困线或救助起点为依据

b、资金来源具有单向性

c、补助标准低层次性

d、救助时限的短期性

2、对象:

a、“三无”人员——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

b、因灾致贫——突发性灾害造成的生活一时困难

c、因薪致贫——有收入,但低于或相当于国家最低生活标准

二、中国城镇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1、依据:

1999年《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条例》

2、原则:

a.生存保障原则

b.普遍性原则

c.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适应原则

d.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

三、灾害救助

特点:

a、急切性b、救助内容与方式的多样性c、非经常性d、不确定性

 

第十章军人社会保障

一、军人保障的涵义

1、概念:

军人保障是指由国家建立的,以军人(特定情形下惠及其家属)为保障对象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的统称,是一个由国家(中央政府)直接负责、能够涵盖军人的多种风险的综合性保障制度

2、内涵:

a、保障对象是军人及其家属、现役军官、文职干部、士兵、退役军人

b、保障主题是军队、政府和社会

c、保障原因:

因战、因公(偶然性的)

d、本质:

解决军人因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后的基本生活

3、特征:

a、褒扬性(最主要)b、保障性c、高标准d、多渠道

二、我国军人社会保障的内容

军人社会优抚、优待、抚恤、安置

20XX年8月《军人抚恤优待条例》

三、我国的军人社会优抚

概念:

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规定,对特定对象通过抚恤、优待和安置,确保他们的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平均水平并带有褒扬性质的特殊社会保障制度。

优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