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22807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0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docx

沈坤荣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

2003年中国经济学年会征文:

研究领域:

宏观经济学

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

沈坤荣李剑

(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

[内容提要]本文对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证实了国际贸易通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正面影响;但国内贸易则相反,由于国内市场分割的加剧,阻碍了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进而对经济产出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本文还发现,尽管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有着重要而显著的影响,但贸易的变化却较少通过这条途径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

关键词:

贸易、制度、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AnEmpiricalStudyontheInfluencingMechanismoftheTradeDevelopmentandEconomicGrowthinChina

ShenKunrongLiJian

(SchoolofBusines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

Abstract:

Exploringthemechanismoftradeandgrowth,thispapershowsthatincreasinginternationaltradeproportionanddecreasingdomestictradeproportionraiseoutputpercapitathroughpromotingthestructureoffactorendowmentandinstitutionadjustment,fordomestictradeproportionis,inasense,associatedwithfragmentationofthedomesticmarketanddistortionoffactorallocation.Althoughnosignificantrelationexistsbetweentechnologychangeandinternationaltrade,asignificantlypositiverelationshipdoesexistbetweentechnologychangeanddomestictrade.Inaddition,humancapitalalsodoesnotplayanimportrolebetweentradeandoutputpercapita.

Keywords:

Trade;Institution;Humancapital;Economicgrowth

JELClassification:

F43,O40

作者单位,沈坤荣,经济学博士,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2-2003学年美国STANFORD大学经济系高级研究学者;李剑,南京大学商学院经济系研究生。

联系地址:

南京市汉口路22号:

南京大学商学院,邮编:

210093

联系电话:

(025)3602215,

E-mail:

shenkr@或krshen@stanford.edu

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影响机制的经验研究*

沈坤荣李剑

(南京大学商学院210093)

[内容提要]本文对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数据证实了国际贸易通过国家要素禀赋结构提升和加快制度变革进程对人均产出产生正面影响;但国内贸易则相反,由于国内市场分割的加剧,阻碍了国内市场一体化进程,进而对经济产出产生负面影响;另外,本文还发现,尽管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有着重要而显著的影响,但贸易的变化却较少通过这条途径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

关键词:

贸易、制度、人力资本、经济增长

各国研究人员对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

然而,从已有的文献看,对中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通常只关注于两者的相关性,对它们之间的影响机制却鲜有讨论。

本文试图对中国贸易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经验分析。

第一部分是文献概述;第二部分先从理论上对人均产出进行分解,然后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第三部分讨论基础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和合理性;第四部分是计量检验及其结果分析;最后是本文结论。

一、文献概述

研究贸易和增长的文献大致可分为三类:

古典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新古典贸易理论和经济增长,报酬递增、贸易和经济增长。

考虑到本文的主题是分析中国贸易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因此本文仅对中国贸易和增长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概述。

总体来看,这类研究主要集中在经验研究上。

1978年以后,中国推行开放政策,和众多发展中国家一样,出口的增加导致了国内生产总值的迅速上升。

在这种背景下,许多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经济增长是否是出口导向性增长,这类代表性的文献有杨全发和舒元(1998)、杨全发(1998)、沈程翔(1999)、赵陵、宋少华和宋泓明(2001)、孙焱林(2000)等。

杨全发和舒元(1998)的研究建立在Balassa(1978)和Feder(1982)的基础上。

Balassa(1978)在传统的C-D生产函数中直接加入一个出口变量来进行经验研究,即:

Y=F(L,K,X)。

Feder(1982)对该公式进行了修正,认为一国经济应该表示为:

N=F(Kn,Ln,X),X=G(Kx,Lx),其中N表示非出口部门,X表示出口部门。

杨全发和舒元(1998)将Balassa模型和Feder模型运用到中国数据上,得出的结果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资本投入的不断加大。

另外,他们还发现中国的初级产品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呈正相关,但制成品出口增长和经济增长呈负相关,这似乎和中国试图转变出口结构的意图相矛盾。

杨全发和舒元(1998)的解释是,中国在提高制成品出口的过程中,制成品的增长仍然停留在粗放型增长上,并没有通过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等实现集约型发展。

然而,出口增长并不总是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Michaely(1977)的研究,出口促进增长有一个临界发达水平,在临界发达水平的两端,出口促进增长的作用有很大不同,因此,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出口促进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

杨全发(1998)用1994年中国的数据去检验中国是否存在临界发达水平效应,并把全国的省份分为人均GDP大于3000元和小于3000元两组,回归分析表明人均GDP大于3000元的一组出口增长率和GDP增长率有着显著的相关性,从而证实了中国各省存在着临界发达水平效应。

既然出口促进增长是有条件的,中国经济从总体上是否是出口导向型增长呢?

沈程翔(1999)发现中国的出口和产出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但没有发现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赵陵、宋少华和宋泓明(2001)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

但是,孙焱林(2000)的研究却发现经济增长和出口没有统计显著性,即使在50%的水平上仍不显著。

因此孙焱林得出的结论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战略并不具有普遍性,中国现阶段不宜实施出口导向性经济增长战略,而应该实行进口替代战略。

发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是计量技术的原因,也可能是样本数据的原因,但一个基本事实是中国出口的增长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不难看出,已有的对中国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的研究文献基本上只关注增长和贸易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发现贸易发展能或不能促进经济增长。

它们并没有更仔细地研究影响机制。

关于贸易和增长之间影响机制的最有影响的研究是JeffreyA.Frankel和DavidRomer(1999)。

该研究吸收了贸易引力模型(GravityModel)的成果,利用地理因素拟合出一个贸易工具变量,然后从水平量角度出发将人均产出分解为三个要素,最后利用拟合得到的贸易工具变量分析贸易通过哪些途径影响人均产出。

本文吸收了Frankel和Romer的研究思想并针对中国国情进行合理的改善,用中国1978年至1999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从水平量角度入手研究中国贸易和增长之间的影响机制。

二、计量模型

为了研究贸易和产出之间的影响机制,首先要把产出分解。

RobertBarro和XavierSala-I-Martin(1995)曾经描述过一个对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呈现出不变规模报酬的Cobb-Douglas生产函数:

(1)

其中

是产出,

是物质资本存量,

是人力资本存量,

可以表示技术、制度等因素。

把方程

(1)改写成人均形式,然后求自然对数,得到:

(2)

其中人均产出

,人均人力资本

,人均物质资本

表示简单同质劳动力数量。

对于人力资本,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本文假设人力资本由下式定义:

(3)

其中

表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

每增加一年,人均人力资本(

)增长的比例。

把(3)代入

(2),就得到下面的等式:

(4)

该方程表明,人均产出受到人均资本、人均受教育年限以及制度、技术、文化、习惯等因素的影响。

然而一些研究人员建议(HallandJones,1999;FrankelandRomer,1999),人均产出应该分解为资本产出比项、人力资本项和技术项,而不应该用人均资本项代替资本产出比项。

这样人均产出就被表示为:

(5)

对上式求对数,就得到下式:

(6)

HallandJones(1999)认为,不用人均资本作为对人均产出的影响因素有两个原因:

第一,当经济在平衡路径上增长时,资本产出比和投资率成比例,因而用资本产出比作为人均产出的影响因素有其天然的解释力。

第二,如果一个国家的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外生的,那么即使在投资率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均资本也会提高,因为技术进步使得每一个工人能负担更大数量的资本。

这种建议有一定道理,因为在典型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资本的变化按照下列方式进行:

(7)

其中

为人均资本,

为投资率,

为资本折旧率,

为劳动力的增长率。

当经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时,

=0,因此可以推出资本产出比为:

(8)

如果折旧率和劳动力的增长率固定,那么资本产出比就和投资率成正比,在人均产出分解方程中用资本产出比能间接地反映出投资率对产出的影响。

如果将人均产出代入(7)式,就可以得到:

(9)

方程(9)是一个Bernoulli方程,其解为:

(10)

可以看出,人均资本

和技术水平

密切相关。

因此,在用间接法测度技术的贡献过程中,如果在回归方程中包含人均资本

,那么人均资本的贡献可能会很显著,而技术的贡献会很不显著,因为技术的贡献很大程度上会被人均资本解释了。

然而,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很可能并不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所以Hall和Jones的建议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中会很有价值,但在中国这种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中并不一定成立。

由于无法知道中国经济是否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因此,本文仍采用(4)式分解,但本文也检验资本产出比的显著性,以确定到底采用哪种指标。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建立下列计量模型:

(11)

LnYL:

表示人均产出的自然对数,在模型中是被解释变量,其余均为解释变量。

LnKL:

表示人均资本的自然对数,它应该和人均产出呈正相关。

LnKY:

表示资本产出比的自然对数,此项指标用来和LnKL进行比较,在平衡增长路径上,LnKY应该和人均产出呈正相关。

E:

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它并不表示人力资本,但却体现了人力资本对人均产出的影响。

该变量应该和人均产出呈正相关。

A:

本文拟用技术进步(LnRDG)和制度(SYS)两个指标来表示A因素对人均产出的影响。

它们应该和人均产出之间呈正相关。

其他因素,如文化和习惯,即使有影响,也会在残差中综合体现出来,通过对残差的分析,其他因素的综合影响也能得到一定的了解。

是随机扰动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他因素对人均产出的影响。

为了探索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的影响途径,本文考察贸易和模型(11)中每一个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12)

(13)

(14)

(15)

(16)

(17)

LnITY表示国际贸易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自然对数,LnDTY表示国内贸易量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的自然对数。

模型(17)的被解释变量

为模型(11)中的残差项,这样做的原因是还有一些被忽略的因素对人均产出有影响,如文化习惯等,但由于这些因素迄今为止还无法测度,因而不能用一个变量明显地表示出来,但这些因素确实存在,并发挥作用,它们的影响只能通过残差间接反映出来。

贸易是否会通过这些无法测度的因素对人均产出产生影响呢?

通过估计模型(17),这种影响就能从一定程度上获知。

三、基础数据

考虑到经验研究中的数据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有必要对所用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和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专题讨论。

下面本文分别对人均产出、人均资本、人力资本、制度变革、技术进步和贸易等变量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

1.人均产出

人均产出是国内生产总值与劳动力总量的比值。

国内生产总值可以从中国统计年鉴上得到。

劳动力L其实应该用劳动时间数表示,但由于劳动时间数据无法得到,即使有这方面的数据,其准确性和可靠性也不能确定,因而通常用劳动力人数替代。

出于数据可获得性考虑,本文假定劳动力总量等于从业人员数。

从业人员指标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全部劳动力资源的实际利用情况,因而从业人员是劳动力L的最佳选择。

2.人均资本

对于资本存量的度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的学者度量的结果也不尽相同。

目前,国际上最有名的资本存量度量方法是永续盘存法和资本租赁价格度量法(Jorgenson,1995)。

九十年代初期,有许多学者对中国资本存量进行了度量,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对资本使用的相对效率和租赁价格估计问题无法得到满意的结果。

比较著名的估计由GregoryChow(1993)做出,他对1952年资本存量的估计为1750亿元(1952年价格)。

在最近的一些研究中,张帆(2000)对物质资本存量进行了估计,其方法是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物质资本每年形成额剔除价格的影响,减去折旧累加而成,然而张帆却没有在研究中公布所使用的折旧率。

王小鲁和樊纲(2000)计算了自1952年到1999年的资本存量,由于在估算中考虑了当年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消除了投资过程中浪费所带来的影响,因而具有合理性。

但是这一估计对资本的定义只限于固定资本形成,定义过于狭窄。

根据世界银行的发展教育项目BeyondEconomicGrowth:

MeetingChallengesofGlobalDevelopment,物质资本的定义为:

生产中使用的建筑物、机器、技术装备加上原材料、半成品和制成品等存货。

《中国统计年鉴》对资本形成的定义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根据上述定义,王小鲁和樊纲的计算明显低估了资本存量。

王金营(2001)的一项研究弥补了上述不足,估计的资本存量考虑了固定资本形成和存货增加。

但是王金营的研究着重于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因而尽管考虑了两种形式的资本存量,但对资本的估算仍然相当粗糙。

例如,王金营没有考虑投资中的巨大浪费,这种浪费不会形成生产力,所以在王金营的估算中明显存在资本存量的高估。

本文所用的资本存量综合考虑前人的研究,采用《中国统计年鉴》的定义。

折旧率由于缺乏统计数据,采用王小鲁和樊纲的建议,统一按5%计算。

由于统一使用1978年不变价格,因此本文对有关固定资本存量数据(1952年不变价格)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进行折算。

每年的存货增加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将其折算成1978年不变价格。

3.人力资本

一般而言,对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主要有劳动者报酬法、教育经费法、学历权重法和受教育年限法等。

各种度量方法都有其优点和缺点,相比较而言,受教育年限法最可靠。

然而,受教育年限法也存在一个缺陷——忽略了知识的累积效应。

本文对人力资本的度量方法以受教育年限法为基础,但增加对知识累积效应的考虑,具体设定为:

(18)

其中

为t期的人力资本存量,

为t期的劳动力数量,

表示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当于用受教育年限法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总量除以劳动力数量。

在这个人力资本表达式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在指数上出现,反映了知识的累积效应——每一年对人力资本积累的贡献是不同的。

4.制度变革

加入经济体制变量是基于对中国国情的考虑。

对于一个发达国家而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制度已经基本定型,因而大多数研究人员在对发达国家的研究中可以把制度看成不变。

但中国经济正处于典型的转型阶段,制度的变革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因而体制变量的解释力不容忽视。

对于体制变量的测度,历来没有统一意见。

一般而言,体制变量的测度可以采用非国有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来测度。

然而国家统计局并没有统计各种经济类型的GDP比重,因此,研究人员通常采用一个替代指标:

工业总产值中非国有经济的比重。

本文拟用该指标反映制度变革的影响。

5.技术进步

在以往的研究中,对技术因素的贡献度量通常采用残差法。

从理论上讲,残差应该反映技术水平的影响。

Frankel和Romer(1999)在研究增长和贸易之间的关系时对技术的估计也是用残差法。

然而,残差法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

由于残差法对技术的估计是一种间接的估计,因而用残差法估计出来的是剔除资本和劳动的影响以后的所有因素。

因此,许多其他的影响也被归入了技术。

本文对技术进步的测度也是间接测度,但和残差法不同,本文用国家财政支出中科学研究费用支出的比重来间接反映技术进步。

由于中国的人均收入比发达国家低得多,私人投资研究发展还没有成为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这一领域主要还是政府投资,所以政府研发投资比重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中国技术进步的状况。

政府研发投资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高,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越大。

6.贸易

考察贸易对增长的影响通常要排除国家规模的影响。

对于一个开放程度很高而国内生产总值不大的小国家,其贸易量的绝对数值可能不大,但其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却很高。

因此,考虑贸易的相对量更具有意义。

本文用两个贸易量相对指标:

国际贸易量比重(ITY)和国内贸易量比重(DTY),它们分别用进出口总额除以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GDP,比重越大表明该类贸易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越大。

而且,由于ITY和DTY都是相对指标,因此不受价格因素的影响。

本文所使用的数据如果没有特别说明,均来自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本文涉及到受价格因素影响的变量均用1978年不变价格处理,样本区间为1978年至1999年。

四、经济计量检验

1.贸易和人均产出的总体分析

首先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LnYL(在不引起歧义的情况下即指该指标的自然对数,下文同)对两个贸易变量LnDTY和LnITY进行回归,以考察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对人均产出的影响。

按照贸易理论,自由贸易使得资源在更广泛的范围内配置,从而使得人均产出增加。

因此,可以预期LnYL和LnDTY、LnITY呈正相关,回归结果见表1。

表1中第二列用因变量LnYL对两个自变量LnITY和LnDTY进行回归,结果发现Durbin-Watson统计量只有0.53,明显存在正自相关,因而需要进行自相关校正。

校正后的Durbin-Watson统计量为2.07,从统计上已经消除了自相关现象(见表1第三列)。

表1数据显示,国际贸易和人均产出呈正相关,这符合理论的预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国际贸易比重在总体上不断上升(见图1),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伴随着人均产出的上升。

但是,图2显示国内贸易的比重从总体上看呈下降趋势,表1的回归结果也显示出国内贸易比重和人均产出呈负相关,回归系数在1%的水平上显著。

那么,国际贸易和人均产出之间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正相关关系?

而国内贸易为什么又会和人均产出呈负相关呢?

为此首先对人均产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确定各个因素的显著性。

2.人均产出的决定因素

这里采用逐步回归法,对人均产出分解模型进行估计,并检验每一个变量的显著性,以确定回归方程。

本文先分别估计LnYL对LnKY、LnKL、SYS、LnRDG和E的回归模型,这五个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列在表2中M1-M5。

从结果中可以发现,从M1到M5,R2依次为0.0709、0.9893、0.9845、0.6076、0.6640,以M2的R2最高,且变量LnKL的系数为0.96,回归效果非常理想,因此本文选择M2作为基本回归模型。

考虑到M1的回归效果很差,R2只有0.0709,而且LnKY的系数非常不显著。

变量LnKY尽管在经济理论中有重要意义,但从统计上可以忽略,因此在以后的回归中将该变量剔除。

在M2的基础上,本文加入新的变量SYS,得到模型M6。

模型M6中每一个变量系数的显著性非常高,都在1%水平上显著,R2=0.9925,比M2的R2要高一些,因此体制变量对回归方程有贡献,予以保留。

依照这种程序,本文逐步加入LnRDG和E,分别得到模型M7和M8。

表2中的结果表明,新加入的变量改进了R2,并且回归系数都非常显著,因而最终得到了一个包含LnKL、SYS、LnRDG和E的回归方程。

由于M8的R2为0.9988,从统计上看已经非常高,可以认为对人均产出影响重大的因素基本上被考虑进来了。

计量分析的结果显示,人均资本和人均产出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性,回归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符合预期;制度变革的影响和预期也非常吻合,对人均产出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同样也在1%水平上显著;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两大源泉,回归结果证实了这一点,它们的系数都在1%水平上显著。

然而,回归结果表明资本产出比对于人均产出的影响不显著。

就一般的理论分析而言,当经济在平衡增长路径上时,资本产出比和投资率成正比,资本产出比应该和人均产出有内在的联系。

然而回归结果和预期的差别说明中国经济可能并不处于平衡增长路径上。

图1ITY的总体趋势图图2DTY的总体趋势图

表1贸易和人均产出的总体分析

DependentVar.

LnYL

LnYL

Constant

7.53***

(18.72)

6.32***

(11.80)

LnITY

0.67***

(6.77)

0.33**

(2.61)

LnDTY

-1.02***

(-2.93)

-1.90***

(-3.75)

AR

(1)

1.30***

(5.29)

AR

(2)

-0.98**

(-2.51)

AR(3)

0.72*

(1.86)

AR(4)

-0.54*

(-2.19)

D-W

0.53

2.07

R2(Ad.R2)

0.88(0.87)

0.96(0.93)

F-Stat

69.46

40.23

注:

表中括号内列出的数据为系数的t统计值;*、**、***分别表示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

所使用的统计软件是E-Views3.1。

表2人均产出的决定因素分析(因变量为LnYL)

M1

M2

M3

M4

M5

M6

M7

M8

C

5.33***

(3.13)

-0.55***

(-2.96)

6.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