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2252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docx

碾压土石坝施工方案

1总贝y

1.0.1为规范水利水电工程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达到工程安全、经济合理和技术先进的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1、2、3级和3级以下坝高大于30m的碾压式土石坝的设计。

对于特殊重要的碾压式土石坝,应进行专门研究。

碾压式土石坝的级别,应根据GB50201—94《防洪标准》及

SL252—2000《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中的有关规定确定。

1.0.3土石坝按其高度可分为低坝、中坝和高坝。

高度在30m以

下为低坝,高度在30〜70m为中坝,高度在70m以上为高坝。

土石坝的坝高应从坝体防渗体(不含混凝土防渗墙、灌浆帷幕、截水槽等坝基防渗设施)底部或坝轴线部位的建基面算至坝顶(不含防浪墙),取其大者。

1.0.4土石坝在正常和非常运用条件的荷载组合情况下,必须满足稳定、渗流、变形以及规定的超高等要求,保证它能长期安全运用并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0.5土石坝设计条件应根据所处的工作状况和作用力的性质分为:

1正常运用条件

1)水库水位处于正常蓄水位和设计洪水位与死水位之间的各种水位的稳定渗流期;

2)水库水位在上述范围内经常性的正常降落;

3)抽水蓄能电站的水库水位的经常性变化和降落。

2非常运用条件I

1)施工期;

2)校核洪水位有可能形成稳定渗流的情况;

3)水库水位的非常降落,如自校核洪水位降落、降落至死水位以下,以及大流量快速泄空等。

3非常运用条件n

正常运用条件遇地震。

1.0.6碾压式土石坝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主要术语

2.0.1均质坝homogeneousearthdam

坝体断面不分防渗体和坝壳,绝大部分由一种土料组成的坝。

2.0.2土质防渗体分区坝soilimperviouszonedearthdam

坝体断面由土质防渗体及若干透水性不同的土石料分区构成,可分为心墙坝、斜心墙坝、斜墙坝以及其他不同形式的土质防渗体分区坝。

2.0.3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non-soilimperviouszonedearthdam

防渗体由混凝土、沥青混凝土或土工膜组成,而其余部分由土石料构成的坝。

防渗体在上游面的称为面板坝,在坝体中央的称为心墙坝。

2.0.4无粘性土cohesionlesssoil

粘粒(粒径小于0.005mm)含量(质量)不大于3%、塑性指数不大于3、颗粒间不具有粘结力的土。

2.0.5砾石土gravellysoil

含有碎石、砾、砂、粉粒、粘粒等组成的宽级配土。

有冰磧的、风化的和开挖的风化岩石或软岩经碾压后形成的及人工掺合的各种砾石土。

2.0.6膨胀土expansivesoil

富含亲水矿物并具有明显吸水膨胀与失水收缩特性的高塑性粘土。

2.0.7分散性粘土dispersiveclay

遇水尤其是遇纯水容易分散,钠离子含量较高,大多为中、低塑性的粘土。

2.0.8软粘土softclay

天然含水率大,呈软塑到流塑状态,具有抗剪强度低,压缩性大,透水性小,灵敏度高的粘土。

一般采用以下标准评定:

液性指数Ila0.75;无侧限抗压强度quW50kPa;标准贯入击数N63.5W4;灵敏度St>4。

当Ila1.0,孔隙比e0>1.5为淤泥;

当Ila1.0,1.5>e°A1.0为淤泥质土。

2.0.9有机质土organicsoil

含一定量有机质呈浅灰至深灰色,有臭味,压缩性高的粘土或粉土。

按有机质含量Q的大小可细分为有机质土(5%

10%)、泥炭土(10%

2.0.10湿陷性黄土collapsibleloess

主要由粉粒组成,呈棕黄或黄褐色。

具有大孔隙或垂直节理特征,遇水产生自重湿陷的土,或称自重湿陷性黄土。

不产生自重湿陷性的黄土称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

2.0.11红粘土laterite

石灰岩或其他熔岩经风化后形成的富含铁铝氧化物的褐红色粉土或粘土。

2.0.12喀斯特(岩溶)karst

可溶性岩层被水长期溶蚀而形成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形态。

2.0.13硬岩hardrock

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等于30MPa的岩石。

2.0.14软岩weakrock

饱和无侧限抗压强度小于30MPa的岩石。

2.0.15流土soilflow

在渗流作用下,局部土体表面隆起、顶穿或粗细颗粒同时浮动而流失的现象。

2.0.16管涌piping

土体中的细颗粒在渗流作用下从骨架孔隙通道流失的现象。

2.0.17接触冲刷erosiononcontactsurface

渗流沿着两种渗透系数不同土层的接触面流动时,沿层面带走细颗粒的现象。

2.0.18接触流失soilflowoncontactsurface

渗流垂直于渗透系数相差较大的两相邻土层流动时,将渗透系数较小的土层中的细颗粒带入渗透系数较大的土层中的现象。

2.0.19不连续级配土gap-gradedsoil

由于土中缺乏某一范围的粒径而使粒径分布曲线上出现台阶的土。

2.0.20压实度degreeofcompaction

填土压实的干密度相应于试验室标准击实试验所得最大干密度的百分率。

3枢纽布置和坝型选择

3.1坝轴线

3.1.1坝轴线应根据坝址区的地形地质条件、坝型、坝基处理方式、

枢纽中各建筑物(特别是泄洪建筑物)的布置和施工条件等,经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3.1.2坝轴线应因地制宜地选定。

宜采用直线。

当采用折线时,在转折处应布置曲线段。

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9度的地区不宜采用折线。

3.1.3当坝址处存在有喀斯特、大断层或软粘土等不良地质条件时,应研究避开的可能性。

3.2泄水和引水建筑物

3.2.1枢纽中的泄水建筑物应能满足设计规定的运用条件和要求。

建筑物应运用灵活可靠,其泄洪能力必须满足宣泄设计洪水、校核

洪水要求,并应满足排沙、排污和排冰的要求。

3.2.2泄水建筑物的布置和型式,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和泄洪规模、水头大小和防沙要求等综合比较后选定。

可采用开敞式溢洪道

和隧洞。

在地形有利的坝址,宜布设开敞式溢洪道。

3.2.3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9度地区或1、2级土石坝,应论证是否设泄水底孔。

3.2.4多泥沙河流应设排沙建筑物,并在进水口设防淤和防护措施。

3.2.5泄水和引水建筑物进、出口附近的坝坡和岸坡,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出口应采取妥善的消能措施,并使消能后的水流离开坝

脚一定距离。

326泄水建筑物宜布置在岸边岩基上。

对高、中坝不应采用布置在软基上的坝下埋管型式。

低坝采用软基上埋管时,必须进行技术论证。

地震区的坝采用坝下埋管应按SL203—9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执行。

3.3坝型选择

3.3.1碾压式土石坝的型式可在以下三种基本型式中选择:

1均质坝;

2土质防渗体分区坝;

3非土质材料防渗体坝。

3.3.2坝型选择应综合考虑下列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1坝址区河势地形、坝址基岩、覆盖层特征及地震烈度等地形地质条件;

2筑坝材料的种类、性质、数量、位置和运输条件;

3施工导流、施工进度与分期、填筑强度、气象条件、施工

场地、运输条件和初期度汛等施工条件;

4坝高:

高坝多采用土质防渗体分区坝,低坝多采用均质坝,

条件合适时宜采用混凝土面板堆石坝;

5枢纽布置、坝基处理以及坝体与泄水、引水建筑物等的连

接;

6运行条件:

如对渗漏量要求高低,上、下游水位变动情况,分期建设等;

7坝及枢纽的总工程量、总工期和总造价。

3.3.33级低坝经过论证可采用土工膜防渗体坝。

4筑坝材料选择与填筑要求

4.1筑坝材料选择

4.1.1筑坝土石料调查和土工试验应分别按照SL251—2000《水

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和SL237—1999《土工试验

规程》的有关规定,查明坝址附近各种天然土石料的性质、储量和分布,以及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的性质和可利用的数量。

4.1.2在当地有多种适于筑坝的土石料时,应进行技术经济比较后选用。

筑坝土石料选择应遵守下列原则:

1具有或经加工处理后具有与其使用目的相适应的工程性

质,并具有长期稳定性;

2就地、就近取材,减少弃料,少占或不占农田,并优先考虑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的利用;

3便于开采、运输和压实。

4.1.3枢纽建筑物开挖料的利用应与天然土石料场开采料一样,

从材料性质、数量、弃料对环境的影响、施工进度安排及工程费用等进行论证。

料场应统一规划。

4.1.4料场开采或枢纽建筑物的开挖料原则上均可直接作为筑

坝材料,或经处理后用于坝的不同部位,但沼泽土、膨润土和地表土不宜采用。

4.1.5防渗土料应满足下列要求:

1渗透系数,均质坝不大于1x10-4cm/s,心墙和斜墙不大

于1x10-5cm/s;

2水溶盐含量(指易溶盐和中溶盐,按质量计)不大于3%;

3有机质含量(按质量计),均质坝不大于5%,心墙和斜墙不大于2%,超过此规定需进行论证;

4有较好的塑性和渗透稳定性;

5浸水与失水时体积变化小。

4.1.6以下几种粘性土不宜作为坝的防渗体填筑料,必须采用

时,应根据其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

1塑性指数大于20和液限大于40%的冲积粘土;

2膨胀土;

3开挖、压实困难的干硬粘土;

4冻土;

5未经处理的分散性粘土。

4.1.7红粘土可用于填筑坝的防渗体。

用于高坝时,应对其压缩性进行论证。

4.1.8经处理改性的分散性粘土仅可用于填筑3级低坝的防渗

体,其所选用的反滤料应经过试验验证。

防渗体与坝基、岸坡接触处等易产生集中渗流的部位,以及易受雨水冲刷的坝表面不得采用分散性粘土填筑。

4.1.9湿陷性黄土或黄土状土可用于填筑防渗体,但压实后应不再具有湿陷性。

采用的反滤料级配应经过试验验证。

4.1.10用于填筑防渗体的砾石土,粒径大于5mm的颗粒含量不

宜超过50%,最大粒径不宜大于150mm或铺土厚度的2/3,

0.075mm以下的颗粒含量不应小于15%。

填筑时不得发生粗料集

中架空现象。

4.1.11人工掺合砾石土中各种材料的掺合比例应经试验论证。

4.1.12当采用含有可压碎的风化岩石或软岩的砾石土作防渗料时,其级配和物理力学指标应按碾压后的级配设计。

4.1.13用膨胀土作为土石坝防渗料时,填筑含水量应采用最优含水量的湿侧,并在顶部设盖重层。

盖重层产生的约束应力应足以制约其膨胀性。

盖重层应采用非膨胀土。

4.1.14采用土工膜作为防渗体材料时,应按照GB50290—98《土

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的规定执行。

4.1.15反滤料、过渡层料和排水体料应符合下列要求:

1质地致密,抗水性和抗风化性能满足工程运用条件的要

求;

2具有要求的级配;

3具有要求的透水性;

4反滤料和排水体料中粒径小于0.075mm的颗粒含量应不

超过5%。

4.1.16反滤料可利用天然或经过筛选的砂砾石料,也可采用块

石、砾石轧制,或天然和轧制的掺合料。

4.1.173级低坝经过论证可采用土工织物作为反滤层。

4.1.18料场开采和建筑物开挖的无粘性土(包括砂、砾石、卵

石、漂石等)、石料和风化料、砾石土均可作为坝壳料,并应根据

材料性质用于坝壳的不同部位。

4.1.19均匀中、细砂及粉砂可用于中、低坝坝壳的干燥区,但地震区不宜采用。

4.1.20采用风化石料和软岩填筑坝壳时,应按压实后的级配研究确定材料的物理力学指标,并应考虑浸水后抗剪强度的降低、压缩性增加等不利情况。

对软化系数低、不能压碎成砾石土的风化石料和软岩宜填筑在干燥区。

4.1.21下游坝壳水下部位和上游坝壳水位变动区应采用透水料填筑。

4.1.22开采坝壳堆石料,应遵守下列规定:

1开采前应彻底清除覆盖层;

2不同程度的风化料与新鲜石料应分区开采;

3易风化的软岩(如泥岩、页岩)宜边开采、边填筑;

4宜进行爆破设计,必要时进行爆破试验。

4.1.23护坡石料应采用质地致密、抗水性和抗风化性能满足工程运用条件要求的硬岩石料。

4.2填筑要求

4.2.1填筑标准应根据以下因素综合研究确定:

1坝的级别、高度、坝型和坝的不同部位;

2土石料的压实特性和采用的压实机具;

3坝料的填筑干密度和含水率与力学性质的关系,以及设计对土石料力学性质的要求;

4土料的天然干密度、天然含水率,以及土料进行干燥或湿润处理的程度;

5当地气候条件对施工的影响;

6设计地震烈度及其他动荷载作用;

7坝基土的强度和压缩性;

8不同填筑标准对造价和施工难易程度的影响。

4.2.2含砾和不含砾的粘性土的填筑标准应以压实度和最优含水率作为设计控制指标。

设计干密度应以击实最大干密度乘以压实度求得。

423粘性土的压实度应符合下列要求:

11、2级坝和高坝的压实度应为98%〜100%,3级中、低

坝及3级以下的中坝压实度应为96%〜98%;

2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9度的地区,宜取上述规定的大值;

3有特殊用途和性质特殊的土料的压实度宜另行确定。

4.2.4粘性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应按照SL237-1999规

定的击实试验方法求取。

对于砾石土应按全料试样求取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

4.2.5砂砾石和砂的填筑标准应以相对密度为设计控制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砂砾石的相对密度不应低于0.75,砂的相对密度不应低

于0.70,反滤料宜为0.70。

2砂砾石中粗粒料含量小于50%时,应保证细料(小于5mm

的颗粒)的相对密度也符合上述要求。

3地震区的相对密度设计标准应符合SL203—97《水工建筑

物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

4.2.6堆石的填筑标准宜用孔隙率为设计控制指标,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和沥青混凝土心墙坝的堆石料,孔隙率宜为20%〜28%;

2沥青混凝土面板坝堆石料的孔隙率宜在混凝土面板堆石

坝和土质防渗体分区坝的孔隙率之间选择;

3采用软岩、风化岩石筑坝时,孔隙率宜根据坝体变形、应力及抗剪强度等要求确定;

4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9度的地区,可取上述孔隙率的小

值。

4.2.7堆石的碾压质量可用施工参数(包括碾压设备的型号、振动频率及重量、行进速度、铺筑厚度、碾压遍数等)及干密度同时控制。

4.2.8堆石碾压时宜加水,加水量宜通过碾压试验确定。

对于软化系数较高的硬岩堆石,应通过碾压试验确定是否加水。

4.2.9设计填筑标准应在施工初期通过碾压试验验证;当采用砾石土、风化岩石、软岩、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性质特殊的土石料时,对1、2级坝和高坝,宜进行专门的碾压试验,确定其填筑

标准。

4.2.10粘性土的施工填筑含水率应根据土料性质、填筑部位、

气候条件和施工机械等情况,控制在最优含水率的—2%〜+3%

偏差范围以内。

有特殊用途和性质特殊的粘性土的填筑含水率应另行确定。

填筑含水率还应符合下列要求:

1上限值

1)不影响压实和运输机械的正常运行;

2)施工期间土体内产生的孔隙压力不影响坝坡的稳定;

3)在压实过程中不产生剪切破坏。

2下限值

1)填土浸水后不致产生大量的附加沉降使坝顶高程不满足设计要求、坝体发生裂缝以及在水压力作用下不产生水力劈裂等;

2)不致产生松土层而难以压实。

4.2.11在冬季负气温下填筑时,应使土料在填筑过程中不冻结,

5坝体结构

5.1坝体分区

粘性土的填筑含水率宜略低于塑限;砂和砂砾料中的细料部分的含水率宜小于4%,并适当提高填筑密度。

5.1.1坝体分区设计应根据就地取材和挖填平衡原则,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1.2坝体各种不同材料应有明确的分区。

对各区材料的性质和施工压实要求等应有具体的可供考核、检验和进行质量评定的技术指标。

坝壳、

5.1.3均质坝宜分为坝体、排水体、反滤层和护坡等区。

5.1.4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宜分为防渗体、反滤层、过渡层、

排水体和护坡等区。

防渗体在上游面时,坝体渗透性宜从上游至下游逐步增大;防渗体在中间时,坝体渗透性宜向上、下游逐步增大。

5.1.5当采用风化料筑坝时,坝表面应设保护层,保护层的垂直厚度应不小于1.50m。

5.1.6坝体分区设计,宜研究围堰与坝体相结合的可能性。

5.2坝坡

5.2.1坝坡应根据坝型、坝高、坝的等级、坝体和坝基材料的性质、坝所承受的荷载以及施工和运用条件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5.2.2均质坝、土质防渗体分区坝、沥青混凝土面板或心墙坝及土工膜心墙或斜墙坝坝坡,可参照已建坝的经验或近似方法初步拟定,最终应经稳定计算确定。

沥青混凝土面板坝的上游坡不宜陡于1:

1.7。

523当坝基抗剪强度较低,坝体不满足深层抗滑稳定要求时,宜采用在坝坡脚压戗的方法提高其稳定性。

524设计地震烈度为9度的地区,坝顶附近的上、下游坝坡宜上缓下陡,或采用加筋堆石、表面钢筋网或大块石堆筑等加固措施。

5.2.5上、下游坝坡马道的设置应根据坝面排水、检修、观测、道路、增加护坡和坝基稳定等不同需要确定。

土质防渗体分区坝和均质坝上游坡宜少设马道。

非土质防渗材料面板坝上游坡不宜设马道。

根据施工交通需要,下游坝坡可设置斜马道,其坡度、宽度、转弯半径、弯道加宽和超高等,应满足施工车辆行驶要求。

斜马道之间的实际坝坡可局部变陡,但平均坝坡应不陡于设计坝坡。

马道宽度应根据用途确定,但最小宽度不宜小于1.50m。

526若坝基土或筑坝土石料沿坝轴线方向不相同时,应分坝段进行稳定计算,确定相应的坝坡。

当各坝段采用不同坡度的断面时,每一坝段的坝坡应根据该坝段中最大断面来选择。

坝坡不同的相邻坝段,中间应设渐变段。

5.3坝顶超高

5.3.1坝顶在水库静水位以上的超高应按下式确定:

y=R+e+A(5.3.1)

式中y坝顶超高,m;

R――最大波浪在坝坡上的爬高,m,可按本规范附录A

计算;

e——最大风壅水面高度,m;可按本规范附录A计算;

A――安全加高,m;按表5.3.1确定。

表5.3.1安全加高A值

运用条件

安全加高(m)

坝的级别

1

2

3

4、5

设计

1.50

1.00

0.70

0.50

山区、丘陵区

校核

0.70

0.50

0.40

0.30

八八平原、滨海区

1.00

0.70

0.50

0.30

5.3.2地震区的安全加高尚应增加地震沉降和地震壅浪高度,按SL203—97《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确定。

如库区内有可能发生大体积塌岸和滑坡而引起壅浪时,壅浪高度及对坝面的破坏能力等应进行专门研究。

对特殊重要的工程,

安全加高可大于本规范表5.3.1规定的数值。

5.3.3坝顶高程等于水库静水位与坝顶超高之和,应按以下运用条件计算,取其最大值:

1设计洪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2正常蓄水位加正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3校核洪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

4正常蓄水位加非常运用条件的坝顶超高,再按本规范

5.3.2规定加地震安全加高。

5.3.4当坝顶上游侧设有防浪墙时,坝顶超高可改为对防浪墙顶的要求。

但此时在正常运用条件下,坝顶应高出静水位0.5m;在

非常运用条件下,坝顶应不低于静水位。

5.3.5波浪要素应按本规范附录A计算,设计风速的取值应遵守

下列规定:

1正常运用条件下的1、2级坝,采用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

的1.5〜2.0倍;

2正常运用条件下的3、4、5级坝,采用多年平均年最大

风速的1.5倍;

3非常运用条件下,采用多年平均年最大风速。

5.3.6坝顶应预留竣工后沉降超高。

沉降超高值应按本规范843

的规定确定。

各坝段的预留沉降超高应根据相应坝段的坝高而变化。

预留沉降超高不应计入坝的计算高度。

5.4坝顶构造

5.4.1坝顶宽度应根据构造、施工、运行和抗震等因素确定。

无特殊要求,高坝的顶部宽度可选用10〜15m,中、低坝可选用

5〜10m。

5.4.2坝顶盖面材料应根据当地材料情况及坝顶用途确定,宜采

用密实的砂砾石、碎石、单层砌石或沥青混凝土等柔性材料。

5.4.3坝顶面可向上、下游侧或下游侧放坡。

坡度宜根据降雨强

度,在2%〜3%之间选择,并应做好向下游的排水系统。

5.4.4坝顶上游侧宜设防浪墙,墙顶应高于坝顶1.00〜1.20m。

防浪墙必须与防渗体紧密结合。

防浪墙应坚固不透水,其结构尺寸应根据稳定、强度计算确

定,并应设置伸缩缝,做好止水。

5.4.5位于地震区的土石坝应核算防浪墙的动力稳定性。

5.4.6工程运行要求坝顶设照明设施时,应按有关规定执行。

5.4.7对于高坝,坝顶下游侧和不设防浪墙的上游侧,根据运用条件可设栏杆等安全防护措施。

5.4.8坝顶结构与布置应经济实用,建筑艺术处理应美观大方,

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5.5防渗体

5.5.1土质防渗体分区坝的防渗体断面尺寸应根据下列因素研

究确定:

1防渗土料的质量,如允许渗透比降、塑性、抗裂性能等;

2防渗土料的数量和施工难易程度;

3防渗体下面坝基的性质及处理措施;

4防渗土料与坝壳材料单价比值;

5设计地震烈度为8度、9度地区适当加厚。

5.5.2土质防渗体断面应满足渗透比降、下游浸润线和渗透流量

的要求。

应自上而下逐渐加厚,顶部的水平宽度不宜小于3.00m;底部厚度,斜墙不宜小于水头的1/5,心墙不宜小于水头的1/4。

5.5.3土质防渗体顶部在正常蓄水位或设计洪水位以上的超高,

应按表5.5.3的规定取值。

非常运用条件下,防渗体顶部不应低于非常运用条件的静水位。

并应核算风浪爬高高度的影响。

当防渗体顶部设有防浪墙时,防渗体顶部高程可不受上述限

制,但不得低于正常运用的静水位。

防渗体顶部应预留竣工后沉降超高。

表5.5.3正常运用情况下防渗体顶部超高

防渗体结构形式

超高(m)

斜墙

0.80〜0.60

心墙

0.60〜0.30

5.5.4土质防渗体顶部和土质斜墙上游应设保护层。

保护层厚度

(包括上游护坡垫层)应不小于该地区的冻结和干燥深度,还应满足施工机械的需要。

斜墙上游保护层的填筑标准应和坝体相同,其坡度应满足稳定要求。

5.6反滤层和过渡层

5.6.1坝的反滤层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使被保护土不发生渗透变形;

2渗透性大于被保护土,能通畅地排出渗透水流;

3不致被细粒土淤塞失效。

5.6.2土质防渗体(包括心墙、斜墙、铺盖和截水槽等)与坝壳和坝基透水层之间以及下游渗流出逸处,如不满足反滤要求,均须设置反滤层。

5.6.3土质防渗体分区坝的坝壳内各土层间,宜满足反滤要求。

5.6.4下游坝壳与坝基透水层接触区,与岩基中发育的断层、破碎带和强风化带接触部位,如不满足反滤要求,应设反滤层。

5.6.5防渗体下游和渗流出逸处的反滤层,除应满足本规范5.6.1

外,在防渗体出现裂缝的情况下,土颗粒不应被带出反滤层,裂缝可自行愈合。

5.6.6根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