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7011802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docx

探究物理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途径

第一编

第三章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主要特点

 在教育部的统一组织和指导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历经一年多的努力,在完成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的基础上,通过对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的跟踪与系统归纳,结合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发展趋势和历史课程改革特点,从我国社会经济和教育的快速发展的国情出发,总结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改革和以往高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益经验,汲取其中出现的种种不足,经过大量的一线调查和科学论证,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专题探讨,形成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初稿;2002年9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形成后,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课程标准组分别向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央文献研究室等单位的历史研究专家、教育理论专家、理论宣传工作者以及中学一线教师和教研员征求对课程标准的意见。

 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贯彻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对本次《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蕴涵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创新思想表示了充分的肯定。

另一方面,专家学者也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诚恳地提出了修改的意见和建议。

 2002年10月至12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成员针对专家学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集中讨论,认真分析,吸收了其中合理的成分,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做了全面的修订,形成了《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

 

  

一、高中历史课程结构 

 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4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重要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其中历史(Ⅰ)侧重反映中外政治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9个专题;历史(Ⅱ)侧重反映中外经济社会生活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历史(Ⅲ)侧重反映中外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内容,包括8个专题。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七个学习模块。

历史选修课的设置,旨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

必修课每个学习模块为2学分,36学时,共6学分,108学时。

选修课每个学习模块为2学分,36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选修课模块;但有意往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至少应选修3个学习模块。

二、《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继承发展 

 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历史课程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都属于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与发展的辨证关系,所以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在许多教育理念的叙述上,有着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相同一致的地方,比如都强调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功能;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关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发展性的历史教育评价和教学评价;重视《历史课程标准》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开发多种历史教学资源;适当淡化历史教科书作为历史课程资源的核心地位;在课程目标方面,都充分发挥和挖掘历史课程在人文素养、民族意识、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及国际意识等方面教育功能的培养。

 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立足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基础之上而设计的,所以,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学习就成了高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

另一方面,从发展的角度看,高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应该在初中阶段历史学习的基础上又有所提高和发展。

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理念在于,不仅要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为每个学生创设未来发展的平台和机会,而且还应该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能力倾向,不同特长的学生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职业选择和长远发展目标,从而设计自己的人生选择。

 简单地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比,一致性很多,但差异也很明显。

比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功能上第一次提出要关注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著名历史学家,北京师范大学瞿林东教授对“历史意识”的界定颇具有代表性:

“历史意识就是人类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对自身历史的记忆和描述,并在求真求实的基础上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智慧,进而把它用于现实生活的一种观念和要求。

”实际上,近年来历史教育界对历史课程在养成与树立科学的历史意识方面取得了大量有建设性的成果。

显然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在前期调研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在教学目标上,行为动词的使用体现了在继承上递进的特点。

在行为动词上,如“知道”、“了解”、“概述”、“列举”、“体会”、“感受”等,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这些基本知识,是在初中历史基础知识基础上的提高。

教学目标的制订,遵循高中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注重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

同时,在教学活动建议内容中,较之于前,学习目标提高了,活动内容丰富了,活动形式多样了。

如在“知识与能力”层面,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2、具备时空概念,掌握基本历史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多种形式陈述历史;3、初步的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进一步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过程与方法”层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显不同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地方在于,“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体现了历史学科知识的包容性与开放性,课程内容则更能体现历史的多样性与时代性,并且兼顾了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连续性。

譬如在叙述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要“讲述张謇办实业的故事,了解近代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状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要求“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

”体现了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拓展性和延伸性。

 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由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很多学习内容上,表面上看是相同的,可是,学习目标上的差异却是很明显的,笔者认为,思考问题和学习目标主要反映了极强的宏观性、思辩性和开放性。

比如要求学生探讨“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发展(注:

还包括今天的中国社会)的影响”、“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解放思想(尤其是先进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交通发展对当地经济和人们思想观念产生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本地区的影响”、“臣民”与“公民的区别与关系”、“社会、文化发展与自然和谐统一”、“认识长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和影响”,等等,这些都是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目标》学习目标基础上的发展。

 历史课程标准研制者之所以如此做,是有其充分的教育心理学依据的:

较义务教育阶段,高中阶段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意识建立的重要时期,开始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独立和思考的意识极其强烈,有探究的渴望和信心,关心自己的个性发展与毕业设计。

自尊心和道德感大大增强。

他们或者进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或者直接进入社会,参加工作。

他们不再把自己的思维视野束缚于学校里,已经有意识地开始关心、关注和思考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以及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过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因而带有一定的不稳定性。

世界观还不够坚定和成熟,情感日益深厚稳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意志行动中占有主导影响。

果断性和自我控制能力增强,盲目性减少,抽象思维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性和批判性显著增强。

三、《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比较

 

内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指导

思想

 

主要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教师明确教学要求,并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历史课程标准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

文本

内容

 

 

 

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的;课程、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与评估;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课程标准》比《教学大纲》,其指导功能更全面,它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

课程标准内容共有四个部分:

前言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部分,包含两个具体内容:

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部分,包含四个具体内容:

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程

目标

 

现行《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表述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知识学习方面的要求、能力培养方面的要求和思想教育方面的要求。

《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更全面,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提高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课程结

构内容

 

 

 

现行《大纲》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中国近现代史、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

其中中国近现代史为必修课;世界近现代史和中国古代史为选修课。

《课程标准》充分体现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内容标准”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

必修课又分为三个部分:

历史(Ⅰ)侧重反映中外政治领域的内容;历史(Ⅱ)侧重反映中外经济领域的内容;历史(Ⅲ)侧重反映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

选修课包括七门具体课程: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文明的冲撞与交融、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教学

评价

现行《大纲》中的“考试与评估”笼统地提出:

“应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多种角度的评估方式”。

《课程标准》提出了具体的“评价建议”:

“灵活运用各种科学可行的评价手段”,并具体介绍了“建立历史学习档案”、“撰写历史习作”、“历史调查”“考试”等评价方式。

从上述比较中可以看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与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在结构内容上存在的主要差异。

对历史课程属性的界定相比,《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克服了笼统泛化的弊端和不足,清晰地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学科”。

在框架结构方面,《高中历史教学大纲》包括六个部分的内容:

教学目的;课程、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考试与评估;研究性学习参考题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其指导功能更全面,同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相同,它不仅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而且指导学生如何学,学到什么程度。

共有四个部分:

前言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

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部分,包含三个具体内容: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部分,包含两个具体内容:

必修课内容标准、选修课内容标准;实施建议部分,包含四个具体内容:

教科书编写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课程目标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关于历史课程价值与功能的表述更全面更科学。

它把“课程目标”分为三个部分: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了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尤其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取代《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思想教育”,更务实,适当淡化了历史课程的政治功能,突出体现了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更加凸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内容标准”上,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必修课内容标准”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三个部分、25个学习专题;“选修课内容标准”按照“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应对未来的能力”的意图,设计了6门选修课,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真正提供了空间。

课程标准的“评价建议”与现行大纲的“考试与评估”相比,更具有可操作性,并为其在教学中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还提出了具体的课程实施建议。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未能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方面提出更多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明确了课程资源的主要范围,如历史教科书、学校图书馆、乡土教材、和社区资源、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志遗迹、网络资源等。

在教科书编写方面,《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没有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指导,《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则对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提出了具体详细的要求。

四、《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简要分析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学习方式与教学方法、评价建议等方面,具有如下特点:

 

1.构建了新的高中历史课程体系。

专题性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分别设置,避免了以往课程设置的一些弊端,在课程结构上有了重大突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思想文化三大模块为鲜明特征,以专题学习的形式,恰当地处理好了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内容体系的衔接,充分吸收了许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前沿性的新成果,重点突出,设计合理,贴近生活。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不再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规定了新的必修内容和选修内容。

新的课程标准选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环节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内容结构上,大胆创新,与时俱进,对历史知识进行了重新整合,突破了以往历史课程内容的编排体系,采取“贯通古今,中外混合”的原则,创造性地划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避免了以往高中历史课程设置的一些弊端,是尝试构建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知识体系的体现,充分体现了高中历史教育的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

在强调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专题性的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分别设置,不是从历史学科的角度把某一段历史内容划为必修或选修,而是根据高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和环节作为全体高中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

必修内容在课程的设计思路上推陈出新,打破了传统“以时间为主线”的简明通史和章节体体例,改变了长期使用的通史体例,将所要求的课程内容按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原则,分成三大模块学习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选取这些领域发展进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能力。

伴随着史学研究大众化和社会化特色的加强,历史学其本身的学院式封闭式的弊端在逐渐淡化,“21世纪的史学,将不再是为少数知识精英所垄断的知识和财富,而将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利用的一种精神资源”。

史学功能在“资治通鉴”的基础上,也注重心理愉悦,陶冶情操的功能,并逐渐克服政治色彩过浓的弊端。

史学研究的这种发展变化在选修课内容的设置上得到了体现。

选修课程设立了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六个学习模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丰富了历史课程的内容体系,使历史课程更加反映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目的在于提供高中学生根据兴趣和将来的发展方向,灵活选择的学习内容。

在增强历史课程在基础性和尊重学生兴趣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学生对不同历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

教学方法提倡探究式,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提高和健全学生的人文素养,树立和强化历史意识,拓展历史学习的视野,以培养挑战未来社会的能力。

同时,选修课程内容的设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体现的是一个建议性的框架,以便于操作,因而富有弹性,正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同时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出发,设置了若干门历史选修课,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以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更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遵循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精神,选修课程实行“学分制”。

目前,不少国家的高中,实行学分制,比如美国、印度、日本、韩国、芬兰、瑞典等。

“学分制”规定了学生的最低学业总量,再不降低学习质量的条件下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保证学生达到普通高中毕业生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

“选修课程”与“学分制”相辅相成,紧紧结合,体现了“统而不死、活而不乱”。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确实是充分吸收和学习了世界各国高中课程设置的有益经验,当然同时也没有脱离对国情的分析和思考:

(1)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发展极为不平衡,表现为北方弱于南方,东部强于西部,城市快于农村;

(2)目前由于高等教育在某些方面的发展滞后,从而导致在中国大部分地区有相当多的高中学生还不能进入大学继续深造。

导致高中历史教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必须密切面对高中学生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和直接进入社会生产,或者各种职业学校继续学习的不同的学生群的事实。

所以选修课的设置,具体实践时还可更加灵活,富有弹性。

 

2.重新构建高中历史课程的知识体系

长期以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历史课中,无论是初中历史课,还是高中历史课,都讲究比较严密的学科体系。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深有重复之感。

新的历史课程体系,在初中历史课程中,注重历史发展脉络,讲授的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现代史六大学习板块;在高中历史课中采用专题的形式,所选专题涵盖人类历史发展的主要领域和主要方面,中外相连,古今贯通。

以专题来构建高中历史课程体系,既是对初中历史课程的拓展和提高,也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的重复。

在课程内容的选取方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这样就密切了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在具体的历史知识的选择上,大量增加了与现实相关和有助于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学习内容,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性,反映了历史学科的最新学术进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开展,符合课程改革的精神。

比如在历史(Ⅱ)“社会经济生活”专题内容中,增加了“国有企业改革”以及“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内容、“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历史(Ⅲ)“思想文化”专题内容中,增加了“三个代表”内容。

在选修课程中,开设“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学习内容,尤其是“海湾战争”的内容;开设“探索历史的奥秘”学习内容,尤其是“三星堆遗址——古蜀文明之谜”和“二里头文化的探索”内容;开设“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尤其是“山西平遥古城、安徽古村落”和“昆曲”的内容。

在“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学习内容中,有不少是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学习内容,不过在这里,学习角度、分析视角和主要的学习目标却大不相同了。

世界文化遗产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和文化景观四种。

世界文化遗产定义:

(1)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3)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很显然,这一专题学习,强烈地体现了历史课程的综合化趋势以及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从多种学科领域出发,探讨人类、文明、自然、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因素之间相互和谐统一的紧密关系。

从课程内容我们还能清晰地发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制充分跟踪并吸收着历史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成果。

进二十年来,历史学研究领域在时间范围、空间领域和具体内容上急剧扩大,历史学研究基本的发展趋势,就是一个不断“放宽历史的视野”的过程:

在历史研究的视角上,从“自上而下”看历史向“自下而上”看历史的过渡,由政治史学——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进行范式转移。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研制对史学研究发展的新变化予以了积极的关注,所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加强了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的内容。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依然坚持了对政治史学习的重视。

而且还将之置于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学习内容之前。

我们做这种安排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因为“政治史是历史发展的灵魂”,政治史反映着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脉搏。

通过政治史的学习,可以更好地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有助于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同时在内容结构上,《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处理好了其与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知识的内容比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传统的课程内容过于突出政治史的不足。

增加的社会生活史、科学技术史、教育史和文化思想史,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尤为一提的是,在选修课程“探索历史的奥秘”中,研制者独巨匠心设计了带有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前沿成果互相渗透交叉的“人类起源之谜”内容。

撇开属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神话传说不谈,人类起源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诸多科学研究领域,除了历史学,还有动物学、自然学、考古学、社会学以及人类学等。

诸多的研究成果,已经突破,甚至是超越了传统的马克思经典作家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

而且,这样一个长期困扰人类的难题,绝对不是一个学科可以完满地予以解决,所以该课程的设计,实际上倡导的是一种在问题解决上寻求诸多领域研究方法之间互相借鉴,互相学习的方法论,体现了“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和“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理念。

总的来看,《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了对全球历史进程中古代历史文明、近代历史转型、现代历史发展的经济现代化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民主化、文化思想多样化轨迹的历史阐述。

 

3.加强了对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历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内容的学习

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必修内容,特别注重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是世界历史的学习。

所选24个专题,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的专题11个,占学习总量的46%;尤其是政治领域的专题,中国近代现史的专题占50%。

这样的课程结构体现了厚今薄古的原则,也符合党和国家要求对青少年加强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精神。

与此同时,新的高中历史课程还加强了对世界史的学习。

所选24个专题,世界史的专题有10个,占学习总量的41%。

这也体现了时代特色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研制组注意到了史学界,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学界关于加强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教学的呼声。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世界古代史”学习内容的基础上,从克服现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缺世界古代史内容的不足出发,为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其它语言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