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05523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6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docx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河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1.清淤扩挖

根据翻身河河道具体情况,经过实地查看及清淤方案论证,我单位确定采用泥浆泵清淤,并结合长臂挖掘机挖掘施工。

施工顺序按照顺河流方向,自上而下施工,具体施工步骤如下:

1机械准备:

15KW泥浆泵两台,箱式运土车四台,普通双桥车辆四台,长臂挖掘机1〜2台(视实际情况定),普通挖掘机两台。

首先沿河道两侧修建临时施工便道,靠近施工便道的淤泥用普通挖掘机挖掘装车外运,较远处则用长臂挖掘机装车外运,河道中心处则用高压水泵冲搅后再用泥浆泵抽至箱式运输车内外运。

2河道清淤按照自上游至下游、先中央后两侧的顺序施工。

3首先进行河道中央的淤泥挖掘。

我标段河道现状宽度在45米至60米之间,施工时挖掘机不能一次将河道中央的淤泥挖至河堤上,故河道中央的淤泥需经过2〜3次倒运方能至河道两侧,然后将淤泥挖至河岸箱式运土车上外运。

4由于采用水中清淤,淤泥含水量大,运输过程中容易造成道路及周边环境污染,因此一部分淤泥挖至岸边需经过晾晒后方可外运。

渣土运输及弃土场管理

1淤泥运输渣土运输将严格按照山东省有关渣土运输的有关规定,选用性能良好、车厢封闭较好、证件齐全的车辆,严格按照指定的线路行驶。

做到运输车辆不超载,车厢上部全部用篷布覆盖,避免运输过程中渣土散落污染市区道路及周边环境。

为防止渣土在运输过程中的乱倒、乱弃问题,在施工过程中我标段将采用开挖现场与弃土场双向签票的办法,坚决杜绝渣土乱倒、乱弃。

为保证车辆运输不对市区环境造成污染,在渣土运输的区间段内安排清洁人员,随时对车辆散落下来的土块、泥块进行清扫,并安排专人进行巡视。

2弃土场管理河道整治工程弃土方,按照甲方及监理指定位置存放。

为配合弃土场管理,安排普通挖掘机一台在弃土场,协助运输车到土、平整土场等。

弃土高度严格按照规划高度,禁止超区域、超高度弃土。

2.土方开挖施工顺序

测量放线一设置截水沟一挖掘机开挖一推土机运输一人工整修边坡一坡而防护。

2.1人工控制测量

人员进场后,我单位接桩后将立即进行中线与高程的复核,确认无误后立即设置护桩,确保线路位置的准确,然后根据施工需要增设加密布点,满足施工需要。

在测量过程中,同时确定用地边界,为施工调查和设计复核提供确依据。

2.2河道开挖

接到监理工程师下达的开工令后,立即展开施工:

准备安排6个施工小组,每个施工小组各负责一段河道的疏浚任务。

各施工队根据工程需要可设置若干施工小组,方便管理,确保提前完成施工任务。

1、采用挖掘机挖甩、推土机推土的施工方法施工。

挖掘机开挖方法采用立采、后退法开挖。

开挖时按照“先中间,后两侧”,“先水下,后水上”的开挖原则。

2、开挖过程中,经常校核测量开挖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水准点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要求。

3、机械开挖土方后,边坡应留有一定的保护层,再辅以人工修整达标。

4、实际开挖轮廓线应符合设计要求,其误差应在规范要求的范围之内。

5、开挖过程中随时注意土层的变化,挖掘机距边坡保持一定安全距离,确定每次的挖装深度,避免出现异常情况,保证设备安全。

6、所有削坡开挖除监理人另有指示外均为旱地开挖,开挖前挖好截水、排水设施,并对开挖施工中的地下水和施工用水排除;同时根据施工现场的需求设置的临时排水设施与截水设施;开挖过程中准备2台7.5kw排污泵用来排水。

施工中确保排水畅通,防止由于排水不畅引起边坡失稳。

7、实际开挖轮廓线必须符合设计文件所示或监理人现场指定的开口线、水平尺寸和高程的要求。

开挖最终轮廓线均不得欠挖。

8、滩而平整后,河口高程应严格控制,河口线顺直,坡面平整。

施工时,开挖的边坡应预留适宜的保护层,用人工修整成型,以满足施工图纸要求的坡度和平整度,同时又可避免因贴坡修整与原状结合不好而引起边坡塌方而影响工程的施工质量。

9、严禁在高度超过3m或在不稳定土体之下“偷岩”(无坡脚或负坡脚)作业。

在挖方边坡上如发现有土体或导致土体向挖方一侧滑移的软弱夹层、裂隙时,及时清除和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土体崩塌与下滑。

10、开挖过程中应经常校核测量开挖平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水准点和边坡坡度等是否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否则应及时调整。

11、高程和河底宽度应达到设计要求,河道开挖的边坡应平整、稳定,河口线、坡脚线应整齐顺直,河底应平整。

质量检查内容和质量标准按下表执行

序号

项目

允许偏差

检测频率

检测方法

范围点数

1

河道中心线

不大于20.0CM

顺河线

200-500M

每隔50-

100M测一点

用经纬仪测量

2

河道底宽

±30.0CM,平均值不小于设计底宽

顺河线

200-500M

每隔50~

100M测一处

用经纬仪测量

3

河道高程

不大于+5.0CM,平均值不高于设计高程

每隔

50-100M

沿垂直河线测4-5占

八八

用水准仪测量

4

河坡坡比

偏差范围为:

N±0.05(N为设计坡比)

200-500M

范围内

每岸顺河线检测4-5处

准坡测水或尺用仪度量

2.3挡水堰、护坡清基施工方法

拟采用挖掘机与推土机组合的方式进行开挖基面与基面清理:

1、按监理人的批示及有关规定,完成土方填筑部位的基础清理,并做好排水工作。

2、基础施工前,根据勘测设计文件、基础的实际情况和施工条件制订有关施工技术措施与细则。

对基础开挖或处理过程应及时、详细记录,经单元工程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堤身填筑。

基范围内作深层清理的(一般指清理深度超过30cm)庄台、河塘、路境等作为隐蔽工程,在开工前按顺序编号登记,对清理部位、(桩号)平面、断而及地貌提供详实的测量及摄像资料。

3、基面清理范围包括挡水堰及其边界外30〜50cm;基础表层

不合格土、朵物等必须清除,基础范围内的坟墓、房基、水井、泉眼,

各类洞穴及坑、槽、沟、河等均应清淤(杂)后按堤身填筑要求进行

回填处理。

清基后应进行倒毛、平整、碾压。

4、当基础冻结后有冰夹层和冻胀现象时,未经处理,不得在其

施工。

5、所有基础开挖、清除的弃土、杂物、废確等均应运到监理人指定的场地堆放,不得随地弃置,更不得与筑堤土料混杂。

6、基础处理属隐蔽工程,基础清理平整后应及时报请监理人验收,合格后方能进行堤身填筑,基而验收后应及时填筑,若因故延搁,不能及时立即施工时,应做好基面保护,复工前应检验,必要时须重新清理。

7、经深层清理的隐蔽工程部位,清理后复土,应视作大堤填筑,其工程质量要求、检验程序与堤防填筑一致。

基础填土应分层分批,铺土厚度控制0.2〜0.3米,要按批准的现场碾压试验成果碾压,经压实后的压实度量小实测值不得低于设计压实密度值。

8、压实后的土体取样试验次数每200m3、厚30cm取样一次,或由监理人根据工程实际确定取样次数。

9、基础清理时,必须使基础而的横向有一定的坡度,以利于明水排水。

2.4清基的注意事项

1、清基的弃土按监理指定位置堆放,严禁弃土和筑堤土料混杂。

2、基础清理完成后,及时报请监理工程师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填筑。

3、清基后的基而经验收合格后及时填筑,避免长时间延搁。

4、填筑而下的沟塘填筑和支堰填筑须按统一标准进行边坡面处理,不论面积大小,均按碾压试验确定的厚度分层填筑,并分层取样进行密实检验,检验合格后再进行上层土方的填筑。

3建筑物工程

本建筑物工程主要包括挡水堰3座,保证河道一定水面,促进河道生态修复,堰高1.2m,另外建设生产桥,桥体结构为箱涵式,长

10mo

3.1施工围堰

由于建筑物工程与河道土方开挖工程同时进行,故建筑物施工时,河道内明水己经排除,施工围堰不必再搭设。

3.2施工降排水

3.2.1明水排除

由于建筑物工程与河道土方开挖工程同时进行,故建筑物施工时,河道内明水己经排除,另准备2台套30kw抽水机组。

如发现明水立即抽出以保证施工现场无明水。

3.2.2渗水排除

排水系统的设置方法:

在基坑土方开挖时,先在纵向河中心线上挖集水坑和超深龙沟,并随着土方开挖深度的深入而同步深入,当挖到基坑保护层土方上面时,将超深龙沟与集水井移到开挖线外3m处,超深龙沟拟环形设置,沿龙沟方向桥的一侧各设置一个集水井,每个集水井中安设一台潜水电泵,用来排除现场及基坑内的明水与渗水。

降排水措施:

1、降水必须在土方开挖前7天开始进行,务必保证基坑土方开挖在干地进行。

2、超深龙沟必须在土方开挖前挖成,并按降、排水方案要求布设集水井,每个集水井安设QS4.5-25-5.5型潜水泵,随时排除明水、渗水,保证土方开挖在干地施工。

3、超深龙沟及集水坑应派专人随时清淤,坑底铺设碎石滤水层,以免抽水时间较长时将泥砂抽出,造成坑底土扰动及塌方现象。

4、降、排水工作组建专门的排水小组,轮流上岗,保证降、排水工作24小时不间断。

5、降、排水工程施工时,配备2台发电机组备用,以保证停电时降、排水工作的连续进行。

6、每处建筑物排水点配备一台30kw发电机组,避免因停电造成基坑积水而延误工期。

3.2.3土方开挖

拟采用挖掘机与推土机组合的方式进行基坑土方开挖:

1、按施工方案的要求设打降水井及开挖超深龙沟、集水坑并实施降排水工作,从设打的水位观察井中观测降水效果,当地下水位低基坑底标高50CM以下时方可进行基坑土方开挖。

2、土方开挖分二次进行,第一次开挖至基底设计标高上30CM处;第二次用人工挖至基底设计标高。

3、采用自上而下,坡比按1:

3的坡度依次进行。

4、基底上淤泥必须清除干净,严禁扰动基底土壤,不得欠挖或超挖,当超挖时必须用与底板相同标号的毛石混凝土填补。

5、留置的回填土堆距开挖边口的距离不得小于15米,堆土高度不得大于4米,以保证基坑边坡的稳定。

6、坡面排水拟利用坡面砌石格梗沟,将坡面水集中到基坑底部的超深龙沟内,统一将水排至堰外,格梗沟的开挖深度只能是设计高度的1/3,并采取沟内埋管或垫板的方法,保证坡而排水沟系的通畅,避免施工用水和雨水冲刷边坡和侵蚀地基土壤,确保边坡的稳定性。

7、在开挖过程中,不断地检测开挖平面位置、水平标高、控制桩号、水准点和边坡坡度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发现问题及时更正。

8、特别注意基坑开挖边坡的稳定状态,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主要方法有:

锚桩,支档及补充开挖等,保证施工安全,同时应设置观测点做好观测记录。

9、基坑开挖后须由建设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进行场地检验,合格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同时做好隐蔽工程验收资料及基础验评资料。

10、在己有建筑物附近进行开挖时,采取可靠的施工措施,保证其原有建筑物的稳定和安全,并尽可能做到不影响其正常使用。

在开挖的危险作业地带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3.2.4土方回填

3.2.4.1工作内容

本工程土方回填主要包括:

施工图纸所示的土方回填及压实以及监理人指定的基础处理回填土及压实。

3.2.4.2土方回填方案选择

采用挖掘机运料、铺筑,个别部位采用人工铺筑、整平,用蛙式打夯机夯打到设计要求的密实度。

3.2.4.3引用标准和规程规范

1、《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SL303-2004;

2、《水利水电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勘察规程》SL251-2000

3、《土工试验规程》SL237-1999.《土工合成材料测试规程》SL/T235

4、《堤防工程施工规范》SL260-1998

5、《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SL60-1994

⑥、《碾压式土石坝施工规范》DL/T5129-2001

3.2.4.4土方填筑标准

土方填筑标准按压实度确定。

土质要求用清表后的粉质壤土或粉质粘土、粘土填筑,压实度不应小于0.92;浆砌石基础墙后可采用混合土料填筑,控制干容重不小于15.5KN/m3(不含砂浆),墙后3m范围内采用人工或小型机具压实,铺土厚度适当减薄.填土分层压实,铺土厚度每层应控制在20〜30cmo

3.2.4.5墙前及墙后2m内的土方回填

1、墙后填土之前应清除基面的朵物及淤泥,排除明水由监理人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土方回填,并做好隐蔽工程的测绘及图像资的整理工作。

2、墙后2M范围的铺土厚度不得超过20cm,且用蛙式打夯机(局部用石夯或木夯)进行夯实,夯实后应压实密实度试验合格方可进行上一层土的施工。

3、土方夯实时前进方向的夯迹搭接应在不小于1/2夯迹,夯迹排与排之间搭接应不小于1/3夯迹宽度。

杜绝漏夯或少夯现象,保证夯实后土的密实度。

4、夯填过程中如发现局部弹簧土现象时应把弹簧土部分挖除,分析原因,采用调整土方含水量或更换机械的方法加以处理。

3.2.4.6墙后2m外的土方回填

1、填筑前必须清除基坑底部的积水及朵物,采用合格的土料进行回填。

2、铺土厚度取20〜30CM,夯具前进方向的夯迹搭接不小于1/2夯迹,夯迹排与排之间搭接应不小于1/3夯迹宽度,杜绝漏夯或少夯现象,保证夯实后土的密实度达到95%或以上。

3、应按水平分层由低处开始逐层填筑,不得顺坡铺填。

4、每一层回填土按施工图纸要求和规定参数施工完成后,报经监理检查合格后才能继续铺筑上一层。

5、不应出现漏压土层、干松土、弹簧土、剪力破坏和光而等不良现象。

否则须返工重来。

6、己铺土料表面在压实前被晒干时,应洒水湿润,保持合适的含水量。

3.2.4.7回填施工质量控制

1土方填筑质量检查与取样试验,按照《土工试验规程》等有关规定执行。

2填筑前基础而必须清理和验收,达到验收标准后方可施工。

3施工中材料检验工作应连续进行,以保证施工质量满足规范要求,非规定的和非标准的材料不准使用;

4施工中加强现场质量控制,并根据现场实际及时调整有关施工参数,确保质量;

3.2.5混凝土工程

混凝土工程工作内容主要为临时和永久建筑物的各类混凝土工程的施工,包括•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碾压混凝土以及泵送混凝土等。

3.2.5.1模板工程

要求模板及支架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稳定性以及满足图纸的几何尺寸,在碗浇筑过程中,保持不变形、不漏浆,模板安装完毕,质检员自检合格后,报验、监理工程师复检合格后方能浇筑碗。

⑴模板及支架的安装应与钢筋安装、预埋件安装、混凝土浇筑等工序密切配合,做到互不干扰。

并且按结构尺寸准确地进行模板试配计算,确定所需的模板型号、数量,以便模板立制、加固。

⑵模板与模板之间填塞海绵条,每立一块模板之前均应在其表面刷上新机油,以便脱模。

但要注意不得污染钢筋,确保碗表而光洁、平整、美观达到“优良”标准。

⑶对不够模数而形成的孔洞,务必用木模填补,并加固牢固,不得松动及不平整现象,在背光而不能有漏光现象。

⑷木工程底板模板立制较为简单,困难的是高水池模板的立制与加固,我公司将采取如下方法,确保高水池模板安装的质量达“优良”标准。

a.准确地进行模板试配计算,尽可能减少孔洞形成。

b、迎水面采用lOOXIOOcm定型钢模立制,背水而用组合钢模立制,并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确保磴结构尺寸准确,外观光洁、平整、美观。

d、模板与模板间加设海面条,确保模板接缝严密不漏浆。

e、模板表面均匀地涂刷脱模剂,但不能污染钢筋,确保模板拆模方便及磴表而的美观。

f、模板之间采用e12圆钢用桁才套成丝后拉接,并用双丝帽加固。

g、模板拼装完毕后,即开始按设计尺寸校复尺寸并初步紧丝和加固支撑,然后精确校核,并将拉丝带紧及最终将支撑加固牢固,最后增补加固支撑,在浇筑栓时,木工随班看守,随时检查支撐的稳定情况,确保模板牢固稳定。

h、加固钢管均围双管并排,竖围根布距为50cm,横围根布距为75cmo

⑸支架或支撐宜支撐在基础而或坚实的地基上,并应有足够的支撑而积与可靠的防滑措施。

⑹支架、脚手架的立柱之间,应由足够数量的杆件牢固连接。

脚手架不宜与模板及支架相连接;如必须连接时,须采取措施,确保模

板及支架的稳定,防止模板变形。

⑺模板之间采用对拉杆件固定时,拆模后将拉杆两端伸进保护层厚度内的部分截除,用与结构同质量的水泥砂浆填实抹光。

⑻多层支架的支柱必须垂直,上、下层支柱应在同一中心线上,支架的横垫木应平整,必须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确保稳定。

拆除模板

⑴模板拆除时按从上至下的顺序进行拆除,不得硬撬。

⑵拆下的模板应轻放,不得重摔高下,同时要求及时清理碗渣、表而刷油,并按规格分类堆放整齐。

⑶不承重侧面模板的拆除,应在混凝土强度达到其表而及棱角不因拆模而损坏时方可拆除,墩、墙部位的侧模应在其强度大于或等于3.5MP时方可拆除。

⑷预制构件侧模在栓强度能保证构件不变形,棱角完整时方可拆模。

底模:

当跨度不大于4米,碗强度达到设计强度50%时方可拆模;当跨度大于4米,磴强度达到设计强度75%时方可拆模。

模板施工现场质量控制

⑴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不断检查模板的定线和定位,出现偏差及时纠正。

⑵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专门的护模人员,经常检查,对承重模板,安排专人进行监控,确保每段磴优质连续浇筑。

⑶在栓浇筑过程中,随时监视碗下料情况,不能过于靠近模板下料,振捣器也不能紧贴模板,而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3.2.5.2钢筋工程

钢筋在钢筋加工厂依据钢筋下料单人工放样,加工制作完成后,为了防止运输时造成混乱和便于安装,每一型号的钢筋必须捆绑牢固并挂牌明示。

钢筋的表面洁净无损伤,油污和铁锈等在加工前清除干净。

钢筋平直,无局部弯折。

钢筋加工的尺寸符合施工图纸的要求。

所有结构钢筋均采用人工安装,钢筋的安装位置、间距、保护层及各部分钢筋的大小尺寸,均符合施工详图及设计文件的规定,安装偏差不超过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的有关规定。

在钢筋和模板之间设置强度不低于设计强度的栓垫块,在多排钢筋之间,采用短钢筋支撑以保证安装位置的准确。

安装后的钢筋有足够的稳定性。

架设完毕,按设计图纸和规范要求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记录。

网片钢筋的交叉点采用点焊或者人工绑扎,梅花形布置。

钢筋的轴向连接采用焊接或绑扎,优先考虑焊接。

钢筋焊接和绑扎按GB50204有关条款的规定以及施工图纸的要求执行。

钢筋的连接优先选用气压焊对焊,焊机选用QY-32型钢筋对焊机,气压焊遵循技术条款的规定,严格按操作规程施焊。

安装完成后进行详细检查,并做好记录。

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安排值班人员经常检查钢筋架立位置,如发现变形应及时纠正。

3.2.5.3水泥

选用***沂阳水泥厂生产的复合水泥。

(1)水泥品种采用强度等级为P32.5级复合水泥,水泥质量满足GB200的各项指标要求。

(2)每批水泥出厂前,承包人均对制造厂水泥的品质进行检查复验,每批水泥发货时均有出厂合格证和复检资料。

水泥运至工地现场后,由抽样员会同监理工程师按国家和行业的有关规定,对每批水泥进行行取样复检。

检测取样以200-4001同厂家、同品种、同标号水泥作为一个取样单位,不足200t时也作为一个取样单位。

检测的项目包括:

水泥强度、凝结时间、体积安定性、碱含量等。

水泥的运输与保管

(1)、袋装水泥采用自卸车运输,散装水泥采用水泥罐车运输。

在运输过程中不同品牌、不同标号的水泥严禁混装,并采取有效的防水和遮盖措施,避免水泥受潮和暴晒。

(2)、进场的水泥按不同品种、标号、出厂批号、袋装或散装等,分别放置在专门的仓库或储罐中,防止因存放不当造成水泥变质。

袋装水泥的存放从出厂日期开始不得超过3个月,散装水泥的存放从出厂H期开始不得超过6个月,快硬水泥的存放从出厂日期开始不得超过1个月,袋装水泥的堆放高度不得超过15袋。

3.2.5.4骨料

碗粗骨料采用田庄采石场碎石料,细骨料采用沂水采石场的细骨料,所需砂料可取自田庄水库采砂场。

加工厂对含有活性成分的骨料必须进行碱活性抑制实验,并经监理批准后方可使用。

不同粒径的骨料分别堆存,在骨料存放区内砌筑隔断。

将骨料存放区地面进行硬化处理,以防止骨料中混入泥土。

装卸时,粒径大于40mm的粗骨料的净自由落差不大于3m,以避免造成骨料的严重破碎。

细骨料进场后进行抽检检测,并符合如下规定:

(1)砂的细度模数,在2・4〜3.0范围内,测试方法按规范SD105-82要求进行。

(2)砂料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

(3)天然砂料按粒径分为两级,人工沙不分级,根据不同使用要求进行掺配。

(4)砂料中有活性成分时,必须经过专门论证。

(5)其它细骨料的质量技术要求符合DL/T5144-2008的规定。

粗骨料进场后也进行抽样检测,并符合如下规定:

(1)粗骨料质地坚硬、清洁、级配良好。

(2)粗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钢筋最小净间距的0.8倍及构件断而最小边长的1/4,对少筋或无筋结构,选用较大的粗骨料粒径。

根据本标段工程设计及碗生产施工设备,其最粒径不大于40mm。

(3)施工中采用的粗骨料为二、三级配。

二级配5—20mm、20-40mm;三级配分成5—20mm、20—40mm和40—80mm。

采用连续级配或间断级配,要由试验确定并经监理人同意,如采用间断级配,注意碗运输中骨料的分离。

(4)其它粗骨料的质量要求符合DL/T5144—2001有关条款规定。

3.2.5.5活性掺和料

根据栓的结构部位和标号,通过试验确定掺加活性掺和料的数量。

活性掺和料进场前向工程师提供供应厂家、材料样品、质量证明书和产品使用说明书。

经工程师批准进场后,会同工程师现场抽样,复检合格后使用。

活性掺和料的检测根据规范要求进行。

材料进场后妥善储存,并做标识标明品种、标号、出厂日期、进场日期以及试验编号。

3.2.5.6外加剂

(1)根据工程需要在栓中掺加引气剂、减水剂、缓凝剂、膨胀剂等外加剂。

用于不仝中的外加剂,其质量符合DL/T5100的规定。

各种外加剂均有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并在进场时按照国家和行业标准进行试验鉴定。

(2)外加剂的掺量必须通过试验确定。

(3)不同品种的外加剂分别储存,在运输与储存中不得相互混装,以避免交叉污染。

(4)栓采用微膨胀混凝土,配比中掺入10%〜15%左右的UEA代替水泥或掺加4%的MgO,相应减少水泥用量。

3.2.5.7碗配合比设计

设计原则:

碗配合比的设计原则是在满足本标段工程设计和施工所要求的强度、和易性、抗裂性、抗冻性、抗渗性及容重等条件下,力争做到优质、经济地设计出单位体积碗各种组成材料用量。

磴配比必须通过试验来确定。

(1)水灰比:

水灰比的大小是影响碗密实性的主要因素,为保证栓耐久性严格控制水灰比。

本标段工程栓水灰比不超过招标文件技术条款的有关规定。

(2)单位用水量:

单位用水量是控制碗拌和物流动性的主要因素。

确定栓单位用水量的原则以满足栓拌和物的流动性的要求为准。

(3)砂率:

砂率过小,将降低拌和物的流动性,并严格影响磴拌和物的粘聚性和保水性;砂率过大,会使流动性降低。

故取合理砂率,即最佳砂率。

(4)水泥用量:

碇水泥用量根据碗标号要求的强度,抗栋性及抗渗性等指标的要求确定。

(5)活性掺和料用量:

活性掺和料的品种和用量根据现场配合比试验确定。

(6)外加剂:

根据技术规范要求,检有抗渗和抗冻要求的,需掺有引气剂;为防止碗开裂,需掺加膨胀剂;为减少用水量,可掺加减水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