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7000924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docx

尚择优选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最新煤炭行业分析报告

一、行业发展概况

20XX年三季度煤炭生产持续增长,全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而华东地区受资源条件的限制,煤炭产销同比略有减少,库存增长幅度较大,市场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随着煤炭市场由去年的供不应求略供过于求转变,各煤炭企业应收帐款余额较年初大幅增长,煤炭企业市场风险加大。

二、行业上下游影响

   冶金、建材、化工等几个重点行业耗煤不同程度的增长带动煤炭需求继续增长。

电煤供应和运力不足,导致电力供需紧张。

三、行业国际因素影响

   煤炭资源紧缺,煤炭开采成本越来越高,国际上一些国家采取政策限制煤炭的开采,导致煤炭产量下降,煤炭的需求量却持续增加。

四、行业发展趋势

   由于政府进一步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煤炭建设投资规模和速度、国际煤炭供需变化等因素的影响,预计20XX年以前煤炭供应紧张情况难以彻底改变,煤炭价格仍将保持高位运行。

煤炭行业分析

一、行业运行及发展状况分析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煤炭将长期是我国的主要能源。

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煤炭工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治理滞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煤炭需求总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和安全压力进一步加大。

1、行业运行基本情况

A.行业概况

20XX年X-Y月,全国煤炭业累计规模以上企业4956家,其中亏损企业595家,亏损面为12.01%,煤炭业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10.43亿元.全国全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444.69亿元(当年价格),同比增长48.08%,占全国同行业工业总产值的100.00%;全国实现销售收入为3,527.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7.45%,占全国同行业销售收入的100.00%;实现利润348.50亿元,同比增长80.36%,销售利润率为28.06%,占全国同行业利润总额的100.00%。

具体经济指标见下表:

20XX年X-Y月全国煤炭行业主要指标

指标 量值 同比增长

企业单位数(个) 4956 

亏损企业单位数(个) 595 

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人) 4195423 5.73

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千元) 1043101 56.14

资产总计(千元) 794470375 24.28

负债合计(千元) 490821581 30.17

产品销售收入(千元) 352792833 47.45

利润总额(千元) 34850147 80.36

工业总产值(现价)(千元) 344468602 48.08

税金总额(千元) 33972469 55.25

资本保值增值率(%) 115.81 

资产负债率(%) 61.78 

产值利税率(%) 19.98 

资金利润率(%) 16.59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 1.75 

成本费用利润率(%) 11.28 

人均销售率(元) 126134.9 

产成品资金占用率(%) 10.18 

分规模来看:

20XX年X-Y月,全国煤炭行业大型、中型、小型企业分别有103个、418个和4435个,大、中、小型企业资产总计分别占全国煤炭行业总资产的74.54%、13.74%和11.73%;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国地区煤炭行业销售收入的60.97%、14.76%和24.27%;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煤炭行业利润总额的46.02%、27.75%、26.24%。

分经济类型来看:

20XX年1-8月,全国煤炭行业私营企业数量最多,有1626家,占全省同行业企业数量的32.81%,其次是集体企业,占31.66%,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最少,只有25家。

私营企业的总资产、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占全国同行业的9.83%、9.25%和8.77%。

B.行业总体经济效益分析

20XX年X-Y月,全国煤炭行业企业平均销售利润率为26.40%,同比上升0.52个百分点,比同行业全国平均水平高0.00个百分点,比同期全国地区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低2.21个百分点。

分规模看,20XX年X-Y月全国煤炭行业大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7.80%,低于同行业全国大型企业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中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33.35%,低于同行业全国大型企业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18.68%,低于同行业全国小型企业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20XX年1-8月全国行业国有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7.77%,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集体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3.15%,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股份合作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7.52%,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35.11%,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私营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15.91%,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外商和港澳台投资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15.84%,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其他企业的销售利润率为25.92%,低于同行业全国的平均水平0.00个百分点。

20XX年X-Y月全国行业分规模、经济类型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分组名称 公司收益状况 资产经营状况 企业管理状况 负债状况 发展能力

 产值利税率(%) 资金利润率(%) 资本保值增值率(%) 流动资产周转次数(次) 成本费用利润率(%) 人均销售额(元) 资产负债率(%) 销售收入同比增长(%)

全部 19.98 16.59 115.81 1.75 11.28 126134.9 61.78 47.45

大型 17.96 12.2 109.46 1.49 8.25 127001.38 62.18 42.56

中型 31.39 27.43 134.78 1.73 23.78 118256.41 62.03 45.51

小型 18.45 31.01 142.37 3.18 12.38 129153.04 58.94 62.82

三资 23.93 21.84 136.63 2.09 12 954492.43 65.53 86.3

股份合作 32.15 48.57 176.45 3.43 25.73 125981.66 40.93 98.95

集体 22.42 42.15 138.19 3.24 17.48 117369.35 53.82 53.34

国有 18.57 12.63 109.42 1.52 8.24 120724.48 64.68 39.16

其他 21.4 19.67 119.97 1.84 13.87 114395.88 55.49 53.55

私营 16.77 35.36 160.42 3.7 10.76 161212.46 50.7 90.29

股份制 25.23 18.3 121.27 1.41 20.9 149741.3 59.5 42.23

2、行业运行总体分析本季度,全国煤炭行业经济运行仍然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而华东地区受资源条件的限制,煤炭产销同比略有减少,库存增长幅度较大,市场面临较大压力。

同时随着煤炭市场由去年的供不应求略供过于求转变,各煤炭企业应收帐款余额较年初大幅增长,煤炭企业市场风险加大。

八月份,全国煤炭累计产量130480万吨,同比增长9707万吨,增长8.0%,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6031万吨,同比增长5707万吨,全国煤炭社会库存13500万吨,比年初增加3149万吨,增幅30.4%。

全国365家主要电厂存煤2700万吨,同时港口库存居于高位,对煤炭市场形成较大压力,冲击着供需双方的底线,促使煤炭市场的机构调整和市场的整合。

今年上半年,煤炭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快速增长。

截至X月XX日,已公布20XX年中期报告的11家煤炭上市公司平均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94260.8万元,同比增长44.06%,而平均净利润则达到36729.09万元,同比增长了69.42%。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的业绩提高主要来自于20XX年下半年的煤价上涨。

以秦皇岛煤炭市场为例,去年5月份曾有过一次较大价格的上涨,年底XX月份有过一次价格上调,累计上涨幅度超过20%。

随着煤炭库存上升、煤炭行业固定投资过快以及国内煤炭产能的扩张,我国的煤炭市场价格上涨空间已经不大,煤炭行业增速见顶。

库存上升 价格回落。

今年上半年,我国的煤炭库存开始上升,煤炭市场持续了近3年的供不应求局面现在已逐渐改变,煤炭价格出现下降。

随着宏观调控作用的逐步显现,高耗能行业的用电需求明显减速,发电量增长速度出现回落。

20XX年X月末,国内电厂煤炭库存达到了2357.7万吨,为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社会库存也达到了两年来的最高水平1.25亿吨,库存量从最紧张时的不到3天,增加到17天。

自今年X月价格见顶后,煤价逐渐出现微跌。

X月中旬以来,SX、SD、HB、AH等主要产煤区的煤炭出矿价格下滑,部分地区价格降幅达到10%-20%。

QWD煤港主要煤种的价格也较一个月前下跌了5-15元/吨,降幅在3%-5%之间。

不但是国内煤炭价格疲软,国际市场上澳大利亚BJ现货价格也出现了显著下跌,从前期的盘整平台52美元/吨下跌到X月XX日的47.15美元/吨。

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由于澳大利亚NSE港的运力分配参照上季度实际完成情况,出口商为了获得下个季度运力额度突击抢运出口煤炭;另一方面也昭示国际煤市平衡状态被打破,供求关系向买方倾斜。

在11家煤炭上市公司中,只有6家发布了3季度预增公告,且预计增幅范围都是50%-100%这个区间,与2004年全行业124.47%的增速相比,回落较快。

投资过快 供给仍将增加

近X年来,我国煤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XX年煤炭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413.68亿元,比20XX年增长了43.8%。

20XX年煤炭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加到701.99亿元,同比又激增60.8%。

20XX年X-Y月份煤炭业投资同比增长83.2%,达到455亿元。

连续3年的高投入,会对煤炭供给增加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

X月X日,GDMZ市XN煤矿发生123人的矿难后,X月XX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整顿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和非法煤矿的紧急通知》,要求立即停产整顿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

但是,这只会对短期内煤炭供给构成紧缩,产能的释放很难因此受到控制。

同时,这一政策的具体执行效果还有待观察。

产能扩张抵御毛利下降

预计今年下半年,煤炭价格的调整将导致行业利润增速放缓。

有两个因素可以判断煤炭上市公司的抗风险能力。

一是内部管理水平,这可以从历史业绩中看出端倪。

如果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下降周期中利润波动较小,那么在本轮煤炭行业调整中受到的冲击可能也会相对较小。

二是近年的规模扩张,如果未来几年上市公司的生产规模有显著扩张,将可以抵御毛利率下降所带来的风险。

其中,兰花科创比较具有代表性。

该公司的自有煤矿改造在今年底即将完工,提高设计生产能力大约240万吨;同时公司收购36%股权的亚美大宁煤矿设计产能也达到400万吨,预计在今年9月份投产,为公司贡献显著的投资收益。

神火股份收购的新龙煤矿有90万吨设计产能,明年可以带动产量增长,自建的30万吨刘河煤矿和薛湖煤矿在2007年可以陆续贡献业绩。

另外,像国阳新能和西山煤电也都有收购集团公司煤矿的计划。

3、多因素促进我国煤炭工业快速发展

A.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十几大”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和可持续的煤炭工业发展道路。

B.把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以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为主线,按照统筹煤炭工业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统筹煤炭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统筹矿山经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实现煤炭工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发展目标。

从20XX年起,用X~Y年时间,建立规范的煤炭资源开发秩序,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初见成效,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生产能力的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煤矿安全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煤矿瓦斯得到有效治理,重特大事故多发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煤矿安全生产形势明显好转,矿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初步得到控制,煤炭法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再用5年左右时间,形成以合理保护、强化节约为重点的资源开发监管体系,以大型煤炭基地和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的煤炭供给体系,以强化管理和投入为重点、先进技术为支撑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以煤炭加工转化、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山环境治理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体系,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为基础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

基本原则。

坚持发展先进生产能力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快现代化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大型煤炭企业和企业集团,促进中小型煤矿重组联合改造,另一方面继续依法关闭布局不合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小煤矿。

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原则,着力解决影响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时抓紧完善法规政策调控体系,提高煤炭资源勘查、开发准入条件。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和综合治理的原则,促使煤矿安全文化、安全法制、安全责任、安全科技、安全投入等各项要素到位。

坚持国家引导、扶持和企业自主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帮助企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又要尊重企业的自主发展权。

坚持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煤炭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保障安全生产和促进健康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

坚持煤炭开发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合理开发利用煤炭资源,促进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相关产业的联合和煤炭就地转化,带动地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4.强化规划和管理,完善煤炭资源开发监管体系

加强对煤炭资源的规划管理。

煤炭资源是重要的战略资源,要改进管理方式,实现由粗放开发型管理向科学合理开发、保护节约型管理的转变。

依法科学合理划定煤炭资源国家规划矿区和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的矿区,严格按国家规划有序开发。

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划定,由国土资源部研究提出,会同发展改革委共同审定并公布。

建立煤炭资源战略储备制度,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

完善煤炭资源管理与生产开发的管理制度。

各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要综合运用煤炭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加强对煤矿开发建设和煤炭生产的监督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和国务院行政法规,规范煤炭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工作,纠正、制止一切越权审批和以招商引资为由越权配置煤炭资源的行为。

煤炭开发规划和资源管理工作要相互衔接,紧密配合。

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编制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矿区总体规划时,必须征求同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规划的重要依据。

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编制煤炭资源勘查规划、矿业权设置方案时,必须征求同级发展改革(煤炭行业)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作为批准煤炭资源勘查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重要依据。

产煤地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落实煤炭行业管理职能部门,并充实和加强煤炭管理力量,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强化煤炭资源和生产开发管理。

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

加大煤炭资源勘探资金支持力度,研究建立煤炭地质勘探周转资金,增强煤炭资源保障能力。

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的详查,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在此基础上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依据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实行煤炭资源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市场化转让,转让收入要按规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并用于煤炭资源勘探投入,实现滚动发展。

健全煤炭地质勘查市场准入制度,培育精干高效、装备精良的煤田地质勘探队伍。

严格执行勘查技术规程,进一步完善储量评估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地质勘探精度,保障地质勘查质量,为合理规划和开发煤炭资源奠定基础。

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

进一步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规范煤炭矿业权价款评估办法,逐步形成矿业权价款市场发现机制,实现矿业权资产化管理。

煤炭矿业权资产化要与科学的生产规划相结合,按照“统一规划、集中开发、一次置权、分期付款”的原则有序进行。

严格矿业权审批,对国家规划矿区内的煤炭资源,凡未经国家批准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的,一律不得办理矿业权的设置。

保障矿区井田的科学划分和合理开发,形成有利于保护和节约资源的煤炭开发秩序。

加快修订煤矿设计规范,严格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和开发强度管理,禁止越层越界和私挖乱采。

鼓励采用先进技术,开采难采煤层和极薄煤层。

煤矿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隶属关系,依法取得同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的审查批准,并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设施“三同时”制度(同时设计、施工和投入使用)。

保护节约和合理利用煤炭资源。

修订煤炭生产矿井资源回采率标准和管理办法,凡设计回采率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煤炭开发建设项目,一律不予核准,不予颁发采矿许可证。

建立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煤矿,要责令限期整改;逾期仍达不到回采率标准的,依法予以处罚,直至吊销采矿许可证和煤炭生产许可证。

加快完善煤炭资源税费计征办法,研究将煤炭资源税费以产量和销售收入为基数计征,改为以资源储量为基数计征的方案,并在条件成熟时实施;同时,要积极探索多种激励约束机制,促使煤炭生产企业节约煤炭资源。

健全煤炭生产企业资源储量管理机构,落实储量管理责任,完善煤炭储量管理档案和制度,严格执行生产技术和管理规程。

5.加快结构调整,加强煤炭供应体系

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按照煤炭发展规划和开发布局,选择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以国有大型煤炭企业为依托,加快神东、陕北、晋中等13个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形成稳定可靠的商品煤供应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出口煤基地。

国家继续从中央预算内基建投资(或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以资本金注入等方式,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

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应积极改进金融服务,加大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切实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煤炭开发建设。

支持有条件的煤炭企业上市融资,按照国家规定发行企业债券,筹集建设资金,加快建设和发展。

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

大型煤炭基地建设要与煤炭外运和水资源等条件相衔接,与相关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协调。

要加大投资力度,改革铁路和港口投资体制,鼓励企业法人、非公有资本参股建设和管理,抓紧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从根本上缓解交通运输对煤炭供给的制约。

按照政府引导和企业自愿的原则,鼓励煤电一体化发展,加快大型坑口电站建设,缓解煤炭运输压力。

鼓励大型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

火力发电、煤焦化工、建材等产业发展布局,要优先安排依托煤炭矿区的项目,促进能源及相关产业布局的优化和煤炭产业与下游产业协调发展。

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

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加快培育和发展若干个亿吨级大型煤炭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使之成为优化煤炭工业结构、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平衡国内煤炭市场供需关系和“走出去”开发国外煤炭、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煤炭企业要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国家规划矿区、对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价值矿区的资源开发由国有资本控股。

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到境外投资办矿,带动煤炭机械产品出口和技术、劳务输出,提高我国煤炭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改造整顿和规范小煤矿。

各产煤地区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中小型煤矿的整顿、改造和提高,整合煤炭资源,实行集约化开发经营。

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兼并改造中小型煤矿,鼓励资源储量可靠的中小型煤矿,通过资产重组实行联合改造。

积极推进中小型煤矿采煤工艺改革和技术改造,规模以上煤矿必须尽快做到壁式正规化开采。

继续淘汰布局不合理、不符合安全标准、不符合环保要求和浪费资源的小煤矿,坚决取缔违法经营的小煤矿。

加快提升煤炭生产和设备制造技术水平。

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高产高效矿井建设,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系统自动化、管理信息化水平,淘汰落后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推动煤炭工业科技进步。

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加快培育和发展面向小型煤矿的综合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

通过关键技术引进、技贸结合、合作制造、市场换技术等多种方式,提高煤炭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制造能力,促进重大装备制造国产化。

加强企业、科研机构和各类院校的联合,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规范煤炭市场秩序。

深化煤炭流通体制改革,改革电煤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规,合理调整煤炭企业与发电企业的利益关系。

继续推进煤炭订货方式改革,鼓励供需双方自主衔接、签订长期供货合同。

加快建立以全国煤炭交易中心为主体,以区域市场为补充,以网络技术为平台,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市场主体自由交易的现代化煤炭交易体系。

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取缔无证非法经营活动,清理煤炭运销环节乱收费、乱罚款,依法打击掺杂使假和偷骗税款等不法行为。

6.坚持综合治理,强化煤矿安全生产保障体

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加强“国家监察、地方监管、企业负责”的煤矿安全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完善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提高监察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强化煤矿安全执法检查。

落实地方人民政府煤矿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建立地方人民政府领导分工联系本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制度。

认真实行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强化煤炭企业安全生产责任主体,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精简企业管理机构,加强一线管理力量;坚持煤炭企业内部安全生产机构派驻制度,严格执行煤矿领导干部下井带班作业制度。

严格外包工程队伍资质管理和现场管理。

建立煤矿安全生产风险抵押金制度。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

按照企业负责、政府支持的原则,完善中央、地方和企业共同增加煤矿安全投入的机制。

各类煤矿要按有关规定提取生产安全费用。

国家继续从预算内基建投资(国债资金)中安排资金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

对国家支持的煤矿安全改造项目,地方财政要积极安排配套资金,专项列支,并与中央资金同时到位。

各级财政、审计和煤炭行业管理、煤矿安全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确保煤矿安全资金专款专用,安全改造项目顺利实施并发挥效用。

提高瓦斯防治技术水平。

成立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协调。

设立国家瓦斯治理和利用(煤层气)工程研究中心,加强瓦斯防治科技攻关,立足于推动煤矿安全生产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扭转瓦斯事故多发的现状,加快瓦斯灾害监测预警、应急救援、瓦斯煤尘防爆、瓦斯抽采利用技术的研究。

抓紧制订和实施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