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92255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docx

高中历史第1课酝酿中的变革

[课标要求]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

3.简述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4.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第1课 酝酿中的变革

[目标导航] 1.了解甲午战后西方列强侵华方式的变化及危害。

(重点) 2.了解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应对措施及结果。

(重点) 3.理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难点) 4.了解早期维新思想和康有为等人的思想主张及活动;理解康有为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和影响。

(重点)

一、大势所趋

1.国际形势

(1)在经济上:

欧美列强先后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2)在政治上:

英美等国进一步完善了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

(3)整体趋势:

变革旧的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

2.国内形势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①《马关条约》加速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过程。

②西方列强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

(2)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①原因:

许多有识之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19世纪末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②影响: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思维点拨

(1)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日本的侵略势力开始进入中国内地;与此同时,英、法、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也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和经济掠夺,它们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

(2)民族资产阶级由于自身经济力量的增长,不仅要求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政治制度,建立一个符合自己阶级利益的政权,在中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挽救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二、新思想的演进

1.开眼看世界:

面对列强的侵略,林则徐、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迈出了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2.洋务思想: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在“自强”“求富”口号的指引下,试图通过单纯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挽救危机。

尽管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较大的一步,但并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3.早期维新思想

(1)代表人物:

主要代表有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

(2)主张:

认为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是最好的政治制度,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

(3)影响: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也没有付诸实践,但对后来的戊戌维新变法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思想先导作用。

4.19世纪末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

①著作: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②思想主张:

借经学、孔子,否定专制,传播西方政治学说。

③思想特点:

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

①著作:

《变法通议》等文章。

②思想主张:

主张变法图存,提出了“以群术治群”为核心的“民权论”。

③影响:

梁启超的民权思想动摇了君主专制的神圣性和永恒性,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3)严复

①著作:

翻译《天演论》和《原富》。

②主张:

把西方进化论和资产阶级经济学说系统地介绍到中国。

③影响:

为维新变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维新派与顽固势力的论战

(1)焦点:

要不要实行维新变法、要不要改封建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要不要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

(2)性质:

是一场维新与守旧、变法与反变法的争论,是中国新兴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地主阶级在思想上的首次交锋。

(3)影响:

论战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解放了思想,为下一步的政治斗争做了舆论准备和思想先导。

易错提醒

(1)康有为借助孔子的权威的目的不是发展儒学,而是传播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为维新变法服务。

(2)披着经学外衣既体现了康有为高超的政治智慧,减少了变法阻力,又暴露了他所代表的维新派的软弱性。

三、士人干政

1.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深。

2.表现

(1)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变法运动从理论上的宣传发展为实际的行动。

(2)创办报刊、成立团体

①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创办《中外纪闻》,成立强学会,以宣传维新,开启民智。

在其带动下,时务学堂、南学会等纷纷建立。

②1898年,康有为在北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口号的保国会,对于当时的爱国救亡运动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预示着戊戌维新高潮即将来临。

思维点拨

从康梁维新思想宣传到“公车上书”,表明维新运动由思想宣传阶段进入到政治实践阶段。

概念阐释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率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朝廷,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它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政治运动的开端。

史论要旨

(1)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经济上资本输出,政治上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2)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这成为戊戌变法的经济、阶级基础。

(3)康有为的思想特点是把传统的儒家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相结合。

(4)梁启超强调实行君主立宪,改革科举制度,发展近代工业。

知识图示

主题一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史料一 ①《时局图》如图,近代爱国者谢缵泰所作,1898年在香港发表。

史料二 《马关条约》规定的赔款数额之大是空前的,相当于②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必须在三年内还上,于是清政府大借外债,甲午战争后一年内就借了3.7亿两白银。

史料三 ③甲午战争前后民办企业比较表

时间

企业数

资金额(万元)

1863~1894年

119

680

1895~1898年

274

1432

[史料解读]

①《时局图》生动形象地揭露了清政府的腐败和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②使清政府产生严重的财政危机。

③该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

[问题思考]

(1)谢缵泰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时局图》的?

结合史料一概括帝国主义侵华方式的变化。

提示 背景: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变化:

经济上,由商品输出阶段进入以资本输出为主的阶段;政治上,分而治之,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2)史料二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结合教材说明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表现。

提示 原因:

清政府战争赔款和大借外债。

表现:

财政困难,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尖锐。

(3)史料三中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状况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原因:

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爱国工商人士发出“实业救国”的呼声与主张;清政府调整工商政策,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戊戌变法的时代背景

(1)时势条件:

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趁机扩大对中国的政治侵略与经济掠夺,并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使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寻求救亡之策。

(2)思想渊源:

19世纪七八十年代,脱胎于洋务派,痛感洋务运动弊端的早期维新派产生。

他们要求抵抗列强侵略,要求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做了思想准备。

(3)经济基础: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其产生的经济基础。

(4)阶级基础:

随着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提供了阶级基础。

(5)社会根源:

中日甲午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此后清王朝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而大肆出卖国家和民族权益,统治更加专制腐朽,这就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始探寻新的、反映资产阶级意愿和要求的救亡图存道路。

(6)国际因素:

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和日本的迅速强大,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决心以日本为榜样,通过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维新,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主题二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

史料一 中华而自安卑弱,不欲富国强兵,为天下之望国也,则亦已耳。

苟欲安内攘外,君国子民,持公法以求升平之局,其必自设立议院始矣。

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①商务。

初则学商战于外人,继则与外人商战。

——郑观应《盛世危言·议院》

史料二 ②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

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

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史料解读]

①“商务”是指新兴的资本主义。

②康有为的政治主张。

[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分析郑观应认为中国需要借助什么途径实现富强。

“与外人商战”是什么意思?

提示 途径:

郑观应主张既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又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含义:

“与外人商战”是指发展资本主义,与外国资本主义在市场上竞争,抵制外来经济侵略。

(2)史料二中康有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提示 主张:

君主立宪。

依据:

三权分立学说。

比较早期维新思想与康、梁维新思想

(1)联系

①早期维新思想是康、梁维新思想的基础,康、梁维新思想是对早期维新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都主张变法。

经济上主张振兴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文化上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创办新式学校。

③都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都是爱国的和进步的。

(2)区别

①早期维新思想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一些具体的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使变法思想形成较完整的理论。

②早期维新思想没有付诸行动。

康、梁将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

1.下图漫画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的国内时局图。

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  )

A.《南京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马关条约》的签订

D.《辛丑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 解读图片可知中国处于被分割的局面,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列强瓜分中国,导致这一局面出现的直接因素是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故C正确。

2.“谁识书生能报国,晚清人物属康梁”。

这句诗描述了清末一次著名的思想政治运动,其背景之一是(  )

A.《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大大加深了中国的社会与民族危机

C.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

D.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建立民主共和国的完整方案

答案 C

3.“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

”这说明维新思想(  )

A.对封建专制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否定

B.促使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C.客观上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

D.导致清朝统治的土崩瓦解

答案 C

解析 “对公众意识的影响日益扩大,中国不但面临着行政管理崩溃的现实,而且开始了以辛亥革命为结果的政治瓦解的进程”可知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是有益的,故C项正确。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世纪末的维新变法运动与国人办报高潮相遇相逢。

1896年,黄遵宪、汪康年、梁启超等人在上海创办《时务报》,它事实上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报刊。

以下均摘自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性文章:

吾所谓新法者,皆非西人所故有,而实为西人(对中国之法)所(做)改造。

因此,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论不变法之害》

西人之侮我甚矣!

西人之将灭人国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

日日言其国政之败坏,纲纪之紊乱,官吏之苛黩;其将灭人种也,则必上之于议院,下之于报章。

——《论中国之将强》

今之言变法者,必曰练兵也,开矿也,通商也,斯固然矣。

却是弥缝蚁穴,漂摇一至,同归死亡,而于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即举一国之民而智焉,而力焉,则必无复退而为君政,此于公理不顺。

“君权”之下的民意之伸,固非泰西之所得专,亦非震旦(中国)之所得避。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1)依据上述材料归纳梁启超维新论说的主要内容。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务报》在当时发挥的积极作用。

答案 

(1)内容:

阐述康有为的“托古改制”论,强调维新变法的重要性;痛陈列强灭亡中国的危机,呼吁政治改革;批判洋务派不知“本原”的变法,强调变法之本在变体制;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2)作用:

宣传了维新派的政治主张,成为人们了解维新思想的窗口;促进了维新思想的广泛传播,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开展;动员了一部分参与变法的社会力量,彰显了传媒的力量,有效发挥了其充当舆论工具的功能。

解析 第

(1)问,根据所给四则材料分别概括出梁启超维新论的四个主要观点,如第一则材料中“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即在强调变法的重要性;第二则材料则强调了民族危机的加剧,呼吁进行政治改革等。

(2)问,《时务报》的作用主要从其对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的启蒙及维新运动的开展角度考虑,此外结合所学知识,大众传媒的变迁彰显传媒力量,有效发挥舆论工具的功能。

[基础达标]

1.甲午战争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是指(  )

A.列强侵略使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列强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

C.列强的贷款提供了资金

D.列强的侵略打破了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

答案 A

解析 列强对华经济侵略,创办近代工业,给中国带来了先进技术,不是客观影响,排除B;清政府同列强的贷款主要用于甲午战争赔偿,洋务企业的垄断地位仅是相对于国内企业而言,排除C、D。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本方式是(  )

A.开设银行和争当中国的债主

B.在中国投资筑路和开办工厂

C.大量倾销工业品和资本输出

D.控制中国的海关和其他税收

答案 C

解析 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因此经济侵略的方式也在商品输出基础上主要以资本输出为主,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3.“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

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这说明王韬主张(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

C.武装暴动,革命救国

D.实业救国,商战富国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

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末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B项正确。

4.康有为打出“孔圣人”的招牌宣传维新变法,其策略在于(  )

A.利用传统思想作武器

B.动员士大夫阶层参加变法

C.继承和发展传统思想

D.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

答案 D

解析 康有为维新变法属于资产阶级性质,而传统思想属于封建思想,故A错误。

正由于两者矛盾,且“孔圣人”的儒家思想影响很大,故康有为打着“孔圣人”旗号,利用其减少变法阻力,D正确。

5.1898年,日本原内阁总理大臣伊藤博文访华,这个三年前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的人却受到了一些地方大员英雄般的欢迎。

光绪皇帝接见他时也说:

“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

”这反映了(  )

A.民族国家观念尚未形成

B.清政府沦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C.汉族地方势力的兴起

D.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的时间1898年,正值戊戌变法期间,再根据材料“贵国自维新后,庶绩成熙,皆出贵侯手定,各国无不钦仰,无不赞美,朕亦时佩于心”可以得出光绪皇帝及官员受到当时变法维新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才会对伊藤博文如此尊重,故D项正确。

6.“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

……保国家之政权土地……保人民种类之自立……保圣教之不失。

”材料描述的是(  )

A.强学会B.保国会

C.兴中会D.保川会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保国、保种、保教”,即保国家政权、领土不丧失,保民族种类能自立,保圣教不失,其符合保国会的宗旨。

故选B项。

[能力提升]

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梁启超等联合举人百余人,连署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书达于督察院,督察院不代奏,达于总理衙门,总理衙门不代奏。

当时会试举人集毂下者将及万人,皆与八股性命相依,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

——《梁启超全集》

材料二 史称“公车上书”的这件事,大多是根据康自己的《公车上书记》一文为本的。

考证当时皇上以及都察院全天的工作流水账,证明5月2日那天肯定没有出现过一千三百名公车到都察院游行示威并且被拒的事情。

当时先是大批现职官员从4月14日就开始接连上奏,4月30日起,都察院每天都有大批举人上书,到5月8日才结束,上书总量31件,签名者1555人,其中梁启超领衔广东举人80人上书,只是诸多上书中的一件。

——摘编自姜鸣《天公不语对枯棋》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中国知识分子对待变法的两种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归纳材料二“上书”(上奏)的特点。

概括这一事件的历史地位。

答案 

(1)态度一:

支持变法。

他们认识到变法是挽救民族危机的重要手段。

态度二:

反对变法。

废除八股取士危害到他们的个人前途和利益。

(2)特点:

上书人员有官员和举人;上书时间长,次数多;有组织,但没有统一的领导人。

地位:

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或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则国亡。

即不尔,而币制缘此不能整理,国库所入,岁岁告不足,则政府破产而国亡。

货币购买力日落,百物腾涌,民穷财尽,救死不赡,铤而走险,盗贼蜂起,乱党乘之,则国亡。

即不尔,而全国食力之小民,皆转死于沟壑,则国亡。

即不尔,而全国人皆匍匐于外国资本家金融家之下以求一饱,则国亦终亡。

……是乎亡征万千,而无一不与币制相缘。

然则,今日当举之政虽万千,而颁定币制,实为其最重要之一端,可断言矣。

——梁启超《饮冰室文集》

材料二 1914年,币制局总裁梁启超提出了完整的币制改革理论和设想:

首先是中国的货币宜采取金本位,但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新的货币宜铸一种主币、九种辅币,主辅之间互相统属,实行十进制;主币允许自由铸造,但要收取高额铸费;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钞票的发行量,应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

——戎新会、侯瑞《浅论梁启超币制改革主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主张币制改革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币制改革的特点。

答案 

(1)目的:

统一币制;增加财政收入;改善民生;维护金融主权;挽救国家危亡。

(2)特点:

借鉴西方金融理论;循序渐进;重视民生;从现实需要出发。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以币制紊乱之故,而致外国干涉之财政”可以归纳为统一币制,维护金融主权等。

(2)问,根据材料二“在过渡阶段可先采取银本位,以为致用,然后向金本位过渡”可以归纳为循序渐进;根据材料二“从前官局所铸一元银元,皆许作为国币使用,旧铸币允许暂时按市价流通”可以归纳为重视民生;根据材料二“限定在不超过一年的赋税收入的范围内,这样才不至于出问题”可知金融改革需从现实出发。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

……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材料二 在这次上书中(上清帝第五书),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

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的具体方案和步骤,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施新政……是下策。

——《中国近代现代史》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根据材料一,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

对此应如何评价?

(2)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什么?

其依据是什么?

答案 

(1)主要意图:

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

维护清王朝统治。

评价:

变法以救亡图存为目标是进步的,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2)核心观点:

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

依据:

日俄变法取得成功;中国风气未开。

解析 第

(1)问,由材料中的“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及“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等信息可判断出其主要意图;评价需结合所学史实进行回答,应注意评价的全面性。

(2)问,分析两则材料,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皇帝……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据此可以判断出其核心观点;其依据结合材料得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