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72408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docx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

摘要

本文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的阐述,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结合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现状,研究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改进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促进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持续、动态完善。

关键词: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对策

 

Abstract

Thearticleanalysisthenecessityandbasicrequirementsoftheinternalcontrolincommercialbanksthroughthetheoryreviewofinternalcontrolincommercialbanks.Basedonthis,thepaperstudiestheproblemsrelatedwiththeinternalcontrolsystemcombinedwiththe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commercialbanksandanalysistheirreasons.Underthesepremises,thearticleproposesaseriesstrategiesandrecommendationstoimprovetheinternalcontrolincommercialbanksandensurethatthesystemscouldimprovecontinuousanddynamicatlast.

Keywords:

commercialbank;internalcontrol;strategies

 

目录

一、引言5

(一)研究背景5

(二)研究意义5

(三)研究目的5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述6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6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6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内涵6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6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6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9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9

1.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思想和行动上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9

2.对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认识不足9

3.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落后,人才缺乏9

4.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控制程序10

5.内部控制的评价系统不完备10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10

1.外部原因10

2.内部原因11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13

(一)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13

(二)建立区别于传统内部控制模式,并不断创新13

(三)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13

(四)将监督检查落实到位,促进内控机制不断完善14

(五)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建立商业银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14

(六)改进内部审计工作,全面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14

5.结束语15

参考文献1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的典型代表,商业银行已经发展为规模宏大、业务多元化、结构复杂、运行有序的有机系统。

然而,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发展,它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在经济、政治、社会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尽管近年来商业银行在经营状况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突出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控制风险和审慎经营方面。

随着金融业务的多元化,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而这些风险又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紧密联系,严重阻碍了我国商业银行的现代化进程,如果不加以控制,将会严重影响到我国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二)研究意义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健全和有效,不仅关系到银行业风险防范的效率和效果,而且对于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效率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日益复杂和多变的国际金融环境加大了银行业的经营风险,从而对银行业的内部控制体系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因此,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应对国内外金融环境和金融形势的严峻挑战,设计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力的基本要求,而且对我国银行业的快速、有序、协调发展也具有深远影响。

(三)研究目的

本文拟通过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深层次探讨,提出构建健全、经济、合理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素,以解决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也为商业银行系统内部构建健全、灵活、有效、有序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一些参考性对策。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产生与发展

作为一种先进的自我约束机制,内部控制产生于人类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经济活动运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上世纪以来,内部控制被作为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并逐步被完善为一门独立、科学的理论体系。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过程来看,内部控制大致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

从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中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内部控制体系属于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系统被划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五个要素,这五个要素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组成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完整框架。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理论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概念及内涵

2002年9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发布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该指引充分借鉴了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论成果,并在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基础上而制定的。

根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相关规定,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

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完善是向某一方向努力的动态行为,并没有绝对的重点;此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也不是单纯的政策,而是在人影响下的客观产物;最后,它对于银行的管理只是合理保证,并不是绝对的。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认为内部控制的根本目标有四点,第一,确保国家相关法律规定和规章制度在银行内的贯彻执行,这是基本合规目标;第二,合理保证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得以实施;第三,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有效性;第四,从一定程度上保证商业银行管理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性。

3.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和基本要求

货币资金和信用中介作为商业银行特殊的经营对象和特殊的经营方式,决定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特殊地位以及商业银行固有的“高风险”特征。

健全并不断优化内部控制,不仅关系到商业银行在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过程中的安全稳健运行,而且与存款人利益、乃至整个市场体系的正常有序地运行息息相关。

(1)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首先,有效降低并防范风险的需要决定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金融风险和内部控制是一个相互联结的纽带,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防范和控制其金融风险的根本。

商业银行在资金的管理过程中,时刻面临着信用、市场、流动性、操作和法律等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频繁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和管理风险,且每一次事件都与内部控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重新审视和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完善风险管理体系的需要。

其次,金融体制改革也要求内部控制的适应性。

从整体上看,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与金融体系是显著正相关的,有缺陷的内部控制体系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商业银行面临国际金融界冲击的压力不断增加,对金融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说,健全和完善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就是为了确保金融体制改革的快速、有序、协调发展。

此外,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银行审慎经营的需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商业银行的竞争环境越来越明朗,为了扩大市场份额、保证利润,商业银行开发新业务、新产品和新工具等金融衍生产品是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因此,一方面要取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保证经营的安全,就必然要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

最后,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健全的内部控制作为支撑。

只有在金融机构具备完整、健全的内控机制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外部金融监管才可能有效。

监管作为一项附属工作,不能替代商业银行日常经营过程中的自我约束,如果将外部监管理解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完善,那么风险防范体系必然失效,监管也就失去了其根本目的,这就很容易给我国本身还比较脆弱的金融体系带来消极影响。

(2)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

尽管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不存在完全科学和准确的模式,但它作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最基本要求必须首先在内控体系中体现,即满足从决策、实施到管理、监督的整体运行保障机制。

具体而言,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需要满足以下几方面要求:

第一,稳健的经营方针和健全的组织结构。

首先,决策管理组织应该对商业银行所处市场环境做出全面、准确的了解,并依次制定详细经营发展战略,将现代企业所要求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经营方针和“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经营原则融入到科学的发展战略中;其次,要通过设立健全的组织结构贯彻实施经营方针,其中包括运用内部控制体系监督发展战略和经营方针的实施,为完成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负责。

第二,恰当的职责分离。

早期的内部控制理论就把职责分离作为最原始、最有效的控制思想加以实施,具体到商业银行,首先应该按照计划、执行和控制等层次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并对辖属和报告关系做出准确定位,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指令准确、及时的报告到需要的结构;其次,商业银行的不同部门应该结合自身的业务特点,制定不同岗位上的操作手册、行为规则以及纪律守则等规章制度,例如,可以对印鉴的保管与使用、资金交易业务的前台交易与后台结算等行为提供详细参考依据。

第三,严格的授权与审批制度。

为了有效防范和控制金融风险,对于有可能涉及到的所有金融业务活动,商业银行都必须做出明确的授权依据,并对可能设计的越权行为做出处罚规定,同时,还应该结合被授权人的客观情况随时调整授权。

从审批制度上看,一般要求重要的金融业务须经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签署,审批方可生效,签署人签署审批意见后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

第四,财务与会计核算体制的独立。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人员通常情况下只受直接会计主管的领导,不允许会计主管同时对经办和审批业务。

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对业务活动的记录就只能依据法定会计准则及相关财务规定进行,并且一经生成不得修改,也不允许接受其他指令对相关财务报表进行更改。

第五,完整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

商业银行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通讯技术,建立完整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一方面保证经营层能及时掌握国家的有关方针和政策,另一方面保证银行内部各种经营管理和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以确保决策层的决策建立在准确的信息基础上。

第六,有效的内部审计。

商业银行应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内部审计机构,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决策组织最高层负责,而不受其他部门约束和监管。

 

三、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随着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监管的强化以及商业银行自身改革的深入,内部控制机制建设越来越受到我国商业银行决策者的普遍重视,我国商业银行基本上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在我国仍属于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缺陷。

(一)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思想和行动上对内部控制不够重视

在我国的商业银行中,有些商业银行根本认识不到内部控制建设的重要性,即使出台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也只是把建立内部控制看成是被动地完成任务而不是作为一项迫切的使命,体现在现实工作中,就表现为生搬硬套,或者是主观上重视,但在客观环境中却无法遵守。

另外,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缺乏系统、完整的控制框架和控制思想,内部控制的设计和运行很少把要素与内容统一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管理者和从业人员在思想和行动上的认识,导致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过程中的低效。

2.对显性风险和隐性风险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正在逐步由隐性转向显性,主要表现为经营亏损、缺乏支付能力等操作风险向经营方针缺乏考量等管理风险转变,这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缺失存在很大关系。

就显性风险而言,如正文开始所述,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复杂多样的风险。

有些商业银行虽然认识到了竞争因素,却错误的认为正是由于竞争激烈,才不得不放松对风险的把控,这就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

就隐性风险而言,虽然各商业银行对单项信贷风险控制比较重视,但信用风险的管理还很落后,对经营中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识别、评估的意识和能力有限,不能对各类可控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风险管理还没有作为内部控制的核心内容。

因此,正视日益增长的外部风险,完善和加强内部风险控制,已成为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3.风险评估的方法技术落后,人才缺乏

由于商业银行经营决策层对风险评估方法的认识不足,致使定性的、人为控制等传统的直接方法泛滥,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相对更为科学的评估方法却鲜有人用。

特别是对于那些标准化、可批量操作的银行业务,直接导致风险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效率较差。

此外,在尚未建立科学的内部评级法的客观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目前还缺乏专业化的风险评估技术人员,因此对风险做出科学、准确的识别和分析就不能保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就缺少了基础。

4.缺乏有效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控制程序

虽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立和运行指明了方向,但由于推行时间不长,而且各银行之间又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不同情况,所以对各商业银行来讲,由于缺乏相关经验,在制定自己的内部控制标准和控制程序方面就存在着严重缺乏业务执行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的现象。

与此同时,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由于缺少完善的控制标准和规范的控制程序,使程序化的优化运行难以实现,这就直接促成了内部控制的低效率。

5.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缺失

由于各商业银行无法掌握相对统一的内部控制标准和规范的控制程序,使内部控制评价系统往往成为摆设和形式。

根据内部控制的相关规定和要求,商业银行必须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健全性测试、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内部自我评估,并根据评价结果采取适当措施,有效提升内部控制的效率。

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商业银行普遍采用内容控制方式,内部控制的评价体系要么没有,要么未发挥其根本作用,使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对内部控制的改进作用成为纸上谈兵。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软约束成为商业银行的基本控制目标之一,但现行的以完成预期目标为中心的内部控制目标考核评价体系更倾向于评估控制目标的完成程度,属于刚性控制,在风险范围和方式越来越复杂的背景下,这种刚性控制带来的是商业银行形式多样的短期行为。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原因分析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原因综合造成的,综合起来看,其原因可以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因素来分析。

1.外部原因

(1)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背景下对商业银行约束作用的限制

在当前情况下,发达国家所具有的银行同业市场、证券市场、资本市场、商业票据市场等金融市场在我国尚未建立,作为外在强制力的市场竞争还很难影响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使商业银行的经营决策层忽视了对经营风险防范体系的建设;同时,尽管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金融业国家化发展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在不断加大,但商业银行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似乎仍停留于计划经济时代,“银行不会倒闭”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这很难跟得上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银行的要求。

在二者的结合作用下,最终导致商业银行相关机构和责任人对金融风险的认识和估计有限,内部控制体系也仅限于肤浅的层面,没有触及内部控制的实质,也没有发挥出内控体系本应有的效果。

(2)计划经济体制的刚性约束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对我国商业银行仍然存在刚性影响,主要表现为政府过度干预商业银行的正常经营行为,使商业银行有限的资金投向了一些效益低甚至零效益的项目,不仅造成资源配置不合理,而且严重限制了商业银行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使商业银行的改革步履维艰,内部控制体系也就仅成为了一项摆设。

(3)我国的监管体制不完善。

对商业银行的外部金融监管,理论上应该能对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起到监督和指导作用,从而促使其朝着稳定、健康的方向发展,从一定程度上也是促使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完善的外部措施之一。

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约束下,监管体制似乎更倾向于与计划经济体制和金融体系融合,与现阶段的市场经济体制尚不能完全接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

第一,相关监管部门的监管目标不明确。

对银行金融业进行监管的目的究竟是保护投资人的切身利益,还是保证国家宏观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有效开展,对此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认识,从而就造成监管当局在实施监管工作过程中的不协调和不一致。

第二,相关法律不完善,监管范围和内容存在许多盲点。

长久以来,银监会以及央行对金融业的监管总体上处于对机构审批工作和合规性检查层面,监管方面缺乏严格和完善的法律法规的保障,造成银行对日益复杂的金融活动的适应性差。

同时,监管部门的执法不严和力度不足等客观存在的弊端也加深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的程度。

第三,监管部门监管技术和监管人员的落后。

首先,尽管有相对完整的金融法律框架,但由于缺乏相应的配套实施准则,监管技术也主要停留在手工监管阶段,致使实际的监管工作很难到位,操作性差,监管目的和监管效果难以实现;此外,在新的监管体制下,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跟不上监管工作的实际要求,复合型人才的缺乏使得监管工作在实际开展中受到了一定限制。

第四,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相关金融法规的支持和保障。

虽然我国近年来颁布的一些金融法规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监管工作提供了保证,促进了金融业的安全和有序运行,但从总体上来看,诸如网络金融犯罪等层面的立法仍处于初级层面,进一步的金融立法不仅在当前条件下很有必要,而且迫在眉睫。

同时,只有具备相对完整、可操作性强等特点的法律法规才能从跟不上保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以及银行业的有序、稳定发展,因此加强对相关法规实施细则的确定是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的工作之一。

2.内部原因

(1)产权问题下的商业银行权、责、利不明确

银行商业化改革下产生的强烈利益冲突,没有从跟不上解决商业银行在产权制度上的缺陷,权、责、利不明确、不对称的问题仍然突出。

具体而言,简单的以行政级别代替了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极易形成内部人控制,那么,违法、违规操作屡屡发生但却无人承担责任的结果就顺理成章,银行管理者不计成本敛财的举动在金融风险防范体系缺失的情况下也就难以被有效遏制,这种权力制衡、责任归属和利益导向之间形成的恶性循环最终便会造成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低效率甚至形同虚设。

(2)经营管理层对内部控制体系认识上的偏差

在我国,至今仍有部分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层将建立内部控制制度与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同理解,认为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就是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同时还有一些管理层将内部控制片面的局限于事后管理过程,从而使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运行滞后于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

(3)商业银行在竞争压力和经济利益的双重约束下放松了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

金融体制改革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国外商业银行大量涌入,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也不断更新,而受粗放经营行为惯性的影响,商业银行从不同程度上面临着形式各异的压力,使经营体制的改革之路步履蹒跚。

而此外,竞争环境的不断恶劣促使其加强了对经济效益的追求,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有意或无意地违规操作和高风险经营,最终都会给银行引来更大的金融风险。

(4)商业银行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的缺失

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强调经营者和决策者的独立,这就很容易造成对责任与监督制衡的忽视。

管理者在道德缺失和自律性较差的情况下,就会有利用权力以权谋私的欲望,并将管理权凌驾于相关规章制度上,从而给银行管理带来许多漏洞,甚至导致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只有树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加强对内部控制的宣传,使内部控制思想内嵌于人力资源管理过程,才能从根本上防止类似事情重演。

 

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的对策

(一)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

风险的存在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因此加强对员工风险意识的培养应该作为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工作的重中之重。

从商业银行管理层角度来看,一方面要自觉提高内部控制意识,树立“风险首位”的工作原则,自觉加强对内部控制关键环节和可能经营风险的管理,确保商业银行的经营安全,另一方面,要采取再教育、培训等多种方式,向银行员工灌输金融风险防范意识,营造风险文化氛围。

(二)建立区别于传统内部控制模式,并不断创新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的内容控制模式过度地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忽视了规范化建设,结果造成了短期有效之后的长期失效或低效,并因内部控制机构的设置、控制活动的实施以及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等行为,大大增加了银行的管理成本。

因此,就需要构建一套能克服传统内部控制体系不足的新的内部控制框架,充分体现合理、有效原则,并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内部控制经验,最大程度的克服传统内控体系的不足。

例如,2004年6月COSO委员会颁布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中就在原来五要素的基础上新增了目标设置、事件确定和风险应对等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可以据此建立包括环境建设子系统、目标管理子系统、风险评估子系统、过程管理子系统、信息与沟通子系统、监督子系统和测试与评价子系统在内的一整套有机系统。

(三)构建会计电算化安全控制体系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要求:

商业银行应当利用计算机程序监控等现代化手段,锁定分支机构的业务权限,对分支机构实施有效的管理和监控。

但在实务当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构建需要大量投入和运行周期,很多商业银行其实并没有很好地构建计算机网络,而作为计算机网络系统和财务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会计电算化构建更显滞后,而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和完善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构建。

为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信息化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应当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有效的信息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会计信息质量监督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其次,建立独立于会计信息系统的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不同管理层对信息的需求;再次,运用现代通讯技术和信息传递手段,提升信息传递的效率和效果。

第四,建立银行内部控制电子化管理体系,切实保证商业银行经营业务的有序实施;第五,在计算机处理经营业务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容易出错和舞弊的环节要加强输入和输出控制。

(四)将监督检查落实到位,促进内控机制不断完善

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竞聘上岗,择优录取,营造出业务素质高有岗位、业务素质差没岗位的氛围。

要坚持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种检查,检查核算的合法合规性,发现违法行为和执行中的薄弱环节,提出建议,及时整改实行高管人员交流和重要岗位轮换制度,在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加强对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横向交流,规定高管人员和重要岗位的任职期限,定期交流和岗位轮换。

(五)适应市场环境变化,建立商业银行动态风险评估体系

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尽快建立起一个能够实时监控风险的动态的风险评估系统。

首先,加强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完善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其次,完善信贷业务的风险评估程序,建立信贷风险预警系统;再次,加强市场风险管理,建立动态的风险评估模型最后,重视新业务的风险评估,在新业务开展之前就应当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