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积极财政政策”.ppt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97020 上传时间:2022-11-07 格式:PPT 页数:25 大小: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的“积极财政政策”.ppt(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的“积极财政政策”.ppt

19982004年的“积极财政政策”第一节“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与可行性分析第二节“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第三节“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退出第一节“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与可行性分析经过三年的治理整顿,我国于1996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软着陆”。

然而此后,我国的经济发展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及其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

一、“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背景1、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外贸出口的难度日益加大,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1998年,中国外贸的增长幅度明显放缓,并于3月出现负增长,拉动经济增长的“一驾马车”开始出现问题。

金融危机叠加到中国经济周期低谷阶段上,使经济增长明显趋缓,并出现通货紧缩现象。

2、“过剩经济”局面形成20年的市场化改革终于使我国走出“经济短缺”的局面,转而出现“经济过剩”的现象。

中国国民经济在改革前一向以供给不足的短期经济为主要特征,到1998年市场上供不应求的商品种类已寥寥无几,供大于求或供求平衡的占绝大多数。

企业产品库存总量不断增加,1998年已达4万亿元,约相当于GDP的40%以上。

“短缺”现象基本上消失,大部分制成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原有的一些消费热点渐趋平淡,新的消费热点尚未形成,物价持续走低,居民储蓄倾向增强,市场的需求约束明显增强。

3、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严重经济结构不合理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经济政策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产生了放大效应。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低技术水平的产品过剩与高新技术产品不足并存。

据国家统计局对900多个主要工业产品生产能力的调查,一半左右的工业产品的利用率在60%以下,最低的仅为10%。

而一些国民经济急需的技术含量高、有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尤其是重大技术装备和成套技术设施、高新技术产品则供给不足,缺口较大。

(2)城乡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制约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加重了城市职工失业与下岗的程度。

(3)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一些交通便利、基础较好的东部与中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较快,而西部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东部与西部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

4、货币政策的调节成效不是很明显针对我国经济”软着陆“过程中的情况,货币政策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放松银根、刺激需求的政策,1996年5月之后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央银行先后多次降低存、贷款利率,并在1998年初取消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降低准备金率,颁布积极实行贷款支持的指导意见等,以求扩大企业贷款需求,刺激投资。

然而,迟迟没有产生足够的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操作的余地已经相当狭小。

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在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权衡利弊因素的基础上,果断地作出了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开拓国内外市场和保持汇率稳定的决策。

二、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可行性分析1、国外其他国家做法的借鉴20世纪,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多次经历了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经济衰退时期。

为了刺激经济增长,各国纷纷采用各种各样的宏观调控手段,主要包括:

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扩张的财政政策;实施汇率政策。

其中财政政策的运用尤为显著。

如美国19291933年在经济危机时采取的罗斯福”新政”,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由于石油涨价导致的经济衰退时采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对克服当时的经济萧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国内的经济形势与财政状况扩张的财政政策实施的方式有两种:

减税与扩大财政支出。

根据当时我国的经济形势和财政状况,选择扩大财政支出的方式较具有可行性。

(1)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和工商税改革,奠定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财政体制和税收制度,经过几年的运行,从制度上保证了国家财政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2)19941997年,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财政实力增强。

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从1993年的4349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8651.1亿元,4年时间财政收入翻了近一番。

(3)国债发行具有较大空间1997年,我国国债余额为6074.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2%。

大大低于世界30%50%的一般水平。

而且,国债余额占私人金融资产的比例不到6%,表明国民认债能力较强。

(4)我国可动员的资金潜力很大当时,我国的总储蓄率一直保持在40%左右的高水平,相当于世界水平的两倍,储蓄率比固定资产投资率高6个百分点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对赤字的承受能力比其他国家更强。

因此,通过采用增发国债来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具有较现实的可行性。

第二节“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措施从1998年2004年,我国连续7年实行了旨在扩大内需的积极财政政策。

其主要措施包括:

一、发行长期建设国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自19982004年,7年中增发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农田水利设施、公路铁路交通设施、邮电通讯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和建设工程、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国家储备粮库建设等项目。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关系全局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基础设施的“瓶颈”约束基本改观,经济结构优化也取得明显成效。

19982004年我国长期建设国债发行及资金投向状况见下页表。

年份资金规模(亿元)资金投向19981000用于加快农林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城乡电网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房等方面的建设。

19991100继续安排在建国债项目,增加安排了重点行业的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

20001500同1999年20011500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支持西部大开发等一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不再上新项目。

20021500用于在建的国债项目、西部开发项目、重点企业技术改造,以及南水北调、京津水资源保护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和教育、公检法等方面设施的建设。

20031400首先用于续建和收尾项目,还要安排必要的新开项目。

具体投向体现“四个倾斜”:

向农村倾斜,向结构调整倾斜,向中西部倾斜,向科技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倾斜。

20041100保证续建国债项目,加快淮河治理等重大水利项目,继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基础教育、基层政权和公检法司等设施的建设投入,向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倾斜,加快煤矿安全改造,加强环保。

二、注重发挥税收政策的作用,支持扩大国内外需求1、从1999年7月1日起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开始暂停征收;2、从1999年7月1日起,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购置国产设备的投资,按40%的比例抵免企业所得税;3、连续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我国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由原来的8%左右提高到15%左右;4、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居民存款利息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

这些税收政策的调整和实施,有利于扩大国内外需求。

三、注重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企业自主投资能力1、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1999年以来,连续三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标准,还实施了年终一次性奖金制度,使这些职工的人均基本工资水平,由1998年的400元提高到2002年的823元,2003年又进一步提高到877元。

2、提高社会保障水平19982003年中央财政加大对社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市“低保户”的投入,共安排资金2620亿元。

3、加大治理乱收费、规范分配秩序的力度19982003年,我国政府公布取消不合法和不合理的收费项目1805项,降低469项收费标准,减轻企业和社会负担1400亿元左右。

四、完善财政体制,强化财政政策的作用2003年,中央财政本级收入由1997年的4227亿元增加到11849.5亿元,年均增长18.7%;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不断加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总额由1997年的2857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8687亿元,年均增长20.4%,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五、注重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长期建设国债主要是面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的,国债投资项目也带动了银行的配套贷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银行资金的运营效益。

特别是在1998年,国家财政通过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提高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

另外,成立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万亿元的银行不良资产,增强了银行抗风险能力,充分发挥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互协调与配合的作用。

四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为处置“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最初剥离的1.4万亿元不良资产,我国于1999年相继设立了与之相对应的华融、长城、东方、信达这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

其主要任务和经营目标是收购、管理、处置四大国有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和最大限度保全资产、减少损失,化解金融风险。

2000年和2004年,国家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进行了两次剥离。

第三节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及政策退出我国通过实行以增发国债为核心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有效扩大了政府投资,带动了全社会投资需求的回升,缓解了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使通货紧缩趋势得到抑制;国债项目工程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维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

一、积极的财政政策实施效果1、有效扩大了内需,拉动了经济增长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刺激居民消费,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企业所得税等有关税收政策带动投资需求,进一步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促进外贸出口,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

据测算,积极财政政策及其引导的各方面投资和消费,年均拉动经济增长为1.52个百分点。

2、增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居民收入的增加国债资金支持的一大批新项目及其配套项目的建设,7年共增加就业岗位7001000万个,对拉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刺激作用。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9%,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达到3.8%,并改善了生产和生活环境。

3、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7年间,通过9100亿元国债资金安排了基础设施建项目,弥补了过去多年的基础设施欠账。

例如,新建了大批城市污水治理工程、新增公路8万多公里、新建铁路6000多公里、新建机场30多个,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大型工程全面展开。

4、促进了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利用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以及调整税收政策,通过投入国债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项目建设等,不仅使企业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高,而且还优化了产业结构,增强了产品的更新换代和出口能力,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源。

5、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发展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完成退耕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000多万亩,天然林保护、防护林、自然保护区、京津风沙源区治理、天然草场建设等工程初见成效。

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重点高校教学设施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使全国10万多个已通电的行政村群众能够收听到广播电视。

利用国债投资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工作的力度,饮水解困和治理氟砷项目使当地农民用上健康水。

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退出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出发点是一种由政府实施的扩张性的反周期的宏观经济操作,其目标是扭转需求不足、经济衰退的宏观经济运行状态。

因此,这一政策不可能年复一年长期坚持,必然要在完成反周期调控任务之后淡出,由“积极的财政政策”转为“稳健的财政政策”。

政策淡出与转变的背景主要有:

1、我国经济摆脱了通货紧缩的局面2003年和2004年连续两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和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分别同比上涨1.2%和3.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上涨2.3%和6.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4.8%和11.4%,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经济已经摆脱了通货紧缩的阴影,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

2、我国部分地区和行业经济过热现象显现从2003下半年以来,我国部分行业和地区投资增长过快,而且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有所加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