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60784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53.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docx

应急管理平台方案

 

应急综合指挥管理平台

建设方案

 

第一章项目概述

1.1项目建设背景及意义

近年来,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给国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公卸穷全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根据统计数据,2003年,我国因生产事故损失2500亿元、各种自然灾害损失l,00亿元、交通事故损失2000亿元、卫生和传染病突发事件损失500亿元,总计达6500亿元,约相当于当年我国GDP的6%。

2004年,全国发生各类突发事件561万起,造成21万人死亡、175万人受伤。

全年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4550亿元。

2005年发生各类突发公共事件540万起,比2004年减少21万多起;造成大约20万人死亡,比2004年减少了l万多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330亿元,比2004年有较大幅度降低。

2006年,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起数以及造成的死亡人数较2005年均有较大幅度下降。

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可以切实提高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降低或缓解其危害和影响,创造良好公共安全环境。

●贯彻执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需要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于2005年4月17日正式开始实施。

目前我国已编制完成各类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和省级应急预案,国家应急预案体系已基本建立。

要充分发挥应急预案的重要作用,必须形成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可靠预防、全方位监测监控、快速响应、准确预测、快速预警和高效处置的运行机制与能力。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明确指出,“要切实加强应急机构、队伍、应急救援体系、应急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应急资源、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

推进XX省应急平台体系的建设,是贯彻和落实总体应急预案,完成《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部署的重要工作。

●提高应急能力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技术手段

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应急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于建立和健全统一指挥、功能完善、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减少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体化应急机构必须借助强大的应急平台体系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建立以XX市应急平台为核心的XX省平台体系,可以形成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预警、快速响应、全方位监测监控、准确预测、快速预警和高效处置的运行机制与能力。

从技术上实现以省应急机构为运转中枢,对重大和跨部门、跨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实施总体应急;以部门地方为节点,分级分类管理,各司其职,在省协调指挥下实施各部门和地方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

从而提高市总体应急处置能力。

●是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

目前以XX市应急平台为枢纽,以各部门和设区市级应急平台为节点,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应急指挥调度体系尚未建成。

当发生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时,很难做到统一指挥,有效调度各类资源和快速反应。

一些地方和部门或系统的应急平台建设己初具规模,在防御和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我们总体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特别是在应对复杂程度高、涉及面广的急性事件方面还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在实际工作中,现有的应急平台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1)应急平台建设发展仍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

(2)应用功能不够完善;

(3)信息资源和平台系统尚未有效整合。

在当前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任务越来越繁重的形势下,加快建设统一高效的应急平台体系已迫在眉睫。

1.2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第六十九号)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19号)

●《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2005]11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一2020年)的通知》(国发[2005]44号)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国发[2006]24号).

●《“十一五”期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国办发[2006]106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推进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中发办[2006]18号)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第二分册省级应急平台》

●《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总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

●国家有关行业标准、规范和要求

1.3建设目标

XX市省应急平台体系将在本市现有专业应急管理系统基础上,建设以市政府应急平台为中心,以区级和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以基层应急平台为端点,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信息化系统,实现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综合研判、辅助决策、指挥调度等主要功能,实现突发公共事件的相互协同、有序应对,满足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需要。

第二章需求分析

2.1业务需求分析

2.1.1业务流程分析

应急管理业务流程分为预防和应急准备流程、监测与预警流程、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业务流程。

以下主要从市级应急平台的角度描述3类业务流程。

1、预防和应急准备流程。

预防和应急准备业务包含日常值班、应急规划与平台建设、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培训、科普宣教等。

这里以模拟演练业务和日常值班中的信息接报业务为例进行分析。

XX市政府的接报信息主要来源于市级有关部门和市所辖地市人民政府的上报;XX市政府可将达到级别的信息报送给XX省政府。

XX市政府、市级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主要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手段,需要公众通信网、保密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等的支持,经电话和传真机接收到的信息需人工录入到网络系统中。

各单位在接收到信息后,在本单位内部的处理流程分为信息接收、审核审批、信息上报等步骤。

模拟演练业务分为制定模拟演练计划、构建模拟演练场景、演练状态切换、演练过程控制、演练方案分发/汇总、演练方案接收/上报、演练过程记录/回放、模拟演练评估等。

模拟演练过程中需其他应急处置业务配合实现,市政府应急平台应急模拟演练业务需要地市、省级部门应急平台的协同完成。

2、监测与预警流程。

该流程涉及风险隐患监测和预测预警分析。

风险隐患监测包括监测数据汇总、目标监控、隐患分析和风险评价过程。

区县级、市级部门和应急现场的监测数据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网传递到XX市应急平台,XX市应急平台对区县、市级部门和应急现场的数据进行汇总后,结合重要目标的基础信息和实时监测信息,包括这些目标的地理信息数据和视频图像,进行风险分析,统计监控目标的数据,得到分析评价结果。

XX市应急平台根据风险评价结果,以及区县和市级部门的预测结果进行综合预测预警。

在对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模拟预测,并输出预测结果。

根据预测结果,对该突发公共事件进行综合分析,分析其次生灾害、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等情况。

根据事件信息汇总分析、模拟预测和综合分析结果,与分级指标进行比对,核定事件的预警级别,并将预测预警结果进行信息发布、供平台其它业务系统使用、预测预警信息上报和下发。

监测与预警过程中信息的获取主要通过应急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和图像接入系统实现,信息的传递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异地会商,通过应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发布。

3.突发公共事件应对业务流程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涉及先期处置、信息报告、启动预案、应急响应、应急结束、善后处置与总结评估等步骤。

根据突发事件发生后应急工作的流程,应急平台的主要业务包括信息接报、综合研判、应急指挥、总结评估等。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遵循属地处置的原则,首先由事发地应急平台根据预案规定进行处置。

事发地人民政府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事态的发展,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XX市应急平台在接到事件报告后,如果判定事件属于重大以上级别,则在规定时限内将事件信息报送到国务院应急平台,并抄送给省有关部门应急平台,同时市政府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并与下级政府同步展开综合研判和指挥协调工作。

通过综合研判生成应急处置方案,通过指挥调度系统提供的功能和工具支持生成事件处置报告,并下发到相关区县和市级部门执行。

在全面掌握事件相关信息的基础上,结合市级相关部门的专业预测结果对事件的影响和发展趋势进行综合预测分析,对重要危险源、关键基础设施、重点防护目标等进行风险分析,并在全面掌控应急资源的基础上,结合资源调配优化模型,制定合理、高效的应急保障方案。

对未达到重大以上级别的事件,由本级政府或交由下级政府处理,需要时市政府予以指导和协调。

事件处理结束后,各级政府和部门依职权进行善后恢复工作,对事件进行总结评估,及时撰写总结报告并存档和向上级备案。

在应急处置与救援阶段,智能决策、指挥调度和应急保障应支撑如下业务:

智能决策:

根据有关预案,利用预测分析和研判结果,结合应急组织体系和工作流程、现场应急救援力量和应急救援物资等情况,必要时组织专家进行会商,提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流程和辅助决策方案,智能决策将各项应急处置的任务落实到有关单位和人员。

指挥调度:

应急指挥人员有效部署和调度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等资源,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和应急处置状况传递给相关人员,实现协同指挥、有序调度和有效监督,提高应急效率.

应急保障:

有效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保障等资源,制定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对应对过程中所需资源的状态跟踪、反馈,保证资源及时到位,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过程中,信息接报过程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等手段实现,需要公众通信网、保密通信网、卫星通信网、计算机网络和图像接入系统等的支持;综合研判过程依托综合应用系统实现,需要应急通信系统和计算机网络的支持,必要时国务院、部门应急平台、省级应急平台与应急现场之间通过视频会议系统进行异地会商;指挥调度依托综合应用系统实现,同时需要应急通信综合讴度系统等的支撑;总结评估过程主要通过通信网、计算机网络和视频会议系统实现。

2.1.2业务功能分析

XX市应急平台体系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支撑,应满足日常值守应急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需要,应急业务分为常态业务和非常态业务。

常态业务指没有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应急管理业务,而非常态业务则反映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业务。

根据应急管理工作流程,常态业务主要是预防和应急准备工作,包括值守应急、应急规划与平台建设、预案管理、应急演练、应急培训、科普宣教等业务;非常态业务涉及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恢复与重建等过程,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发生时的应急值守、风险源监测、风险隐患排查、分析研判、预警信息发布、职能辅助决策、指挥调度、应急资源保障、恢复重建和应急评估等业务。

其中常态和非常态业务均涉及值守应急、风险分析、预测预警和应急资源保障。

1、预防与应急准备

应急值守。

主要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过程中的信息接报、跟踪反馈、情况综合和信息通报;突发公共事件现场音视频图像接入,在三维空间上展示现场场景;政府值班业务管理,综合应急业务管理;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应急信息和相关数据资料的查询和调用。

应急规划与平台建设。

组织编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规划;组织建设和完善本级应急平台,负责应急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为妥善应对突发公共事件提技术支撑。

预案管理。

对各级、各类应急预案进行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对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应急演练。

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涉及多个地区和部门的预案要通过开展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通过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预案场景进行仿真模拟,在虚拟场景中分析事态、提出应对策略,检验评估其化业务系统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应急培训。

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和远程网络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科普宣教。

通过通信、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手段宣传应念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公众防范信息,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监测与预警分析

风险源监测和风险隐患排查.常态情况下对地方和有关部门监测信息和风险分析信息的汇集,并可对相关信息进行搜索查询或者筛选,进行风险评估分析,作为事件处置的依据。

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要快速全面的获得事件的相关信息,包括数据、语音、视频等多媒体数据,特别是事件现场周边的数据(如温度、湿度、气体浓度、降雨量、风速、风向等)和视频(现场动态视频或者静态图像等),结合地方和有关部门监测信息和风险分析信息进行风险评估。

预测预替和分析研判。

应急管理需要实现灾害事故的早期预警,趋势预测和综合研判,预测突发事件的影响范围、影响方式、持续时间和危害程度等,从而达到减少和避免原发性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减少灾害事故的衍生次生,为应急救援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支撑。

预警信息发布。

通过通信、计算机网络、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手段向应急相关机构和人员以及公众发布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防范信息、事件信息和处置信息等。

3、应急处置与救援

智能辅助决策与指挥调度。

应急指挥人员掌握应急队伍、应急物资、应急装备等资源的分布情况,会同相关应急机构、部门和地区研究提出部署和调序指挥方案,及时将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情况和应急处置进展情况传递给有关方面,实现协同指挥、有序调度和有效监督,提高应急处置效率。

应急资源保障。

应急资源保障业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常态时,有效管理人力、物力、财力、医疗卫生、交通运输、通信保障等资源;二是非常态时,制定应急资源的优化配置方案,对应对过程中所需资源的状态跟踪、反馈,保证资源及时到位,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

4、恢复重建与总结评估。

恢复重建。

为恢复重建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包括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

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根据受灾地区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总结评估。

对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过程进行记录,并采用根据应急预案及其他相关规定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对防范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进行评估,对应急处置过程进行过程中和过程后评估,形成评估报告。

并且可利用系统的相关记录,再现应急过程。

2.2数据需求分析

XX是应急平台综合应用系统的数据实体包括基础信息、基础地理信息、八大应急资源信息(事件、接报处置信息、模型、预案、知识、案例、专家和文档)等数据。

数据内容主要包括:

1、基础信息。

包括应急资源信息、危险源信息、防护目标信息以及专题信息等。

2、基础地理信息。

基础地理信息的承载形式有数字线划图(DLG)、航空航天影像数据、数字高程模型数据(DEM)和地名数据等。

DLG数据包括l:

400万、l:

100万、1:

25万、1:

5万等比例尺的数据,对于重点城市或地区,可存储l:

1万或更大比例尺数据;DEM数据包括1:

100万、l:

25万、1:

5万等比例尺的数据,对于重点城市或地区,可存储l:

1万比例尺数据;航空航天影像数据应包括30米分辨率的TM遥感影像,对于重点城市或地区,可存储更高分辨率(如10m/2.5m/1m/o.6lm等)的航空航天影像;地名数据库包括1:

100万、1:

25万、1:

5万等比例尺数据。

3、事件接报处置信息。

事件接报信息包括事件标题、事件地点、事发时间、报送单位、报送人、联系电话、报送方式等。

4、模型数据。

模型数据包括模型目录体系、模型元数据、模型参数、模型辨识、模型利用、分析及展现。

5、预案数据。

预案数据包括文本预案以及数字预案。

6、知识数据。

知识数据包括与应急有关的常识类信息、累积知识和策略知识等。

7、案例数据。

案例数据主要包括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典型案例,包括案例基本信息和案例扩展信息。

8、文档数据。

文档数主要包括应急工作中所产生的有关文档,包括文本、图片、音视频等。

9、专家数据。

应急专家属于应急处置基础数据。

专家库存储有处理不同应急事件需要咨询的相关行业专家的个人信息,主要由专家基本信息、工作简历、应急事件咨询记录等实体组成。

2.3信息量分析和预测

2.3.1数据处理量

应急应用软硬件支撑平台应支持综合业务管理系统、风险隐患监侧防控系统、预测预警系统、智能辅助方案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保障系统、应急评估系统、模拟演练系统的运行。

应急应用系统的运行需要数据库的支持,包含基础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数据库、事件信息数据库、模型库、预案库、知识库、案例库和文档库。

应用系统主要业务在电子政务内网局域网上运行,应急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系统分别部署在电子政务内网和外网上。

2.3.2数据存储量

XX市应急平台的数据存储量测算按照国务院应急平台数据存储量测算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含应用系统和数据库、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和数字录音系统等内容的存储。

其中应急应用数据库主要存储量为以下类型数据:

全省1:

25万、1:

5万以及1:

1万比例尺,市区l:

2000,l:

1000或l:

500比例尺;DEM数据:

全省1:

25万、l:

5万,市内主要地区1:

1万比例尺;航空航天影像数据:

全是30米分辨率的遥感影像,省内主要城市和地区可存储更高分辨率(如10m/2.5m/0.6lm等)的航空航天影像;地名数据库:

l:

25万、l:

5万比例尺。

根据已建的应急平台建设情况,XX数据存储量为2TB。

2.3.3传输流量

应急平台上的业务可以归结为保密和普通电话业务,IP电话业务、视频会议业务、图像接入业务、综合应用系统业务等。

其中保密和普通电话业务承载于党政专用保密电话网和党政专用普通电话网,业务量较小,这里不做估算;IP电话业务、视颇会议业务、图像接入业务、综合应用系统业务主要承载于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在地面网出现故障时,由卫星网作为备份,保障重要业务的通信;应急现场移动应急平台主要通过卫星网实现与国务院应急平台和地方应急平台的通信.

XX市应急平台体系计算机广域网承载的业务主要包括应急应用系统、外网IP电话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和移动应急平台。

根据《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为满足应急工作峰值应用的需要,并考虑到冗余和安全加密等对带宽的消耗,各市级应急平台与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内网的接入带宽应不低于15Mbps。

2.4互联互通需求分析

市级应急平台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和省应急平台、县(市)、区、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

通信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图像接入系统是市级应急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互联互通、异地会商、应急管理和应急指挥的重要手段,因此在市级应急平台的建设中要充分考虑与省应急平台、县(市)、区、部门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问题。

2.3.1与国务院、省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

1、通信系统互联互通

XX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有线通信系统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和国务院、省应急平台互联互通:

●有线通信系统(包括IP电话系统)

●多路传真系统

●卫星通信系统

●短波通信系统

●公众移动通信系统

2、图像接入系统

当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XX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通过图像接入系统可把发生事件的现场图像上传到国务院、省应急平台并进行本地显示、存储和管理。

应满足上传4路H.264编码格式的图像信号的要求。

3、计算机网络系统

按国家和省要求,接入带宽≥74M。

4、数据交换与共享

XX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按照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统一标准,为国务院、省应急平台提供XX市的交换与共享数据。

主要实现以下方面的数据共享:

●社会信息:

人口信息、经济统计信息、国家级贫困县信息

●应急保障信息:

应急机构、救援力量、应急专家、避难场所、救援物资、医疗物资、通信物资等信息

●重点防护目标:

重点监视防御区、关键基础设施、生命线系统

●重大危险源:

自然灾害风险源、生产安全危险源、公共卫生危险源、社会安全隐患

●重点污染源:

工厂、工地

●监测监控站点:

气象监测站、水文监测站、地震监测站、环境监测站等各种监测站点

●主要事故、灾害隐患分布图:

泥石流易发区域分布图、交通事故易发区域分布图、大型家禽养殖场分布图、刑事案件多发区域图、灾害灾情统计数据

●其他信息:

应急预案、国内典型案例和国外的典型案例、常识经验、法律法规、标准及技术规范

2.3.2与专项指挥部、下属县(市)区政府的互联互通

1、通信系统互联互通

XX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通信系统分别利用有线通信系统、无线通信系统、多路传真系统实现与专项指挥部、下属县(市)区政府的互联互通。

2、图像接入系统

XX市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平台图像接入主要依托XX市已经建设的图像接入系统,通过政务网将图像信息接入市应急信息平台。

3、数据交换与共享

参见XX市数字化城市综合管理工程二期初设分册七。

第三章应急数据库设计

3.1应急数据库系建设原则

目前,国内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主要有三种建设模式:

一是数据大集中方式,就是将全市各委办局的数据库全部集中存储管理;二是全分散方式,就是只有建设一个交换平台,数据全部分散在部门,交换中心不存储任何数据;三是采用集中+分布的方式,分散建设,适度集中。

通过对不同方案的分析比较,“逻辑集中,适度分布”方式兼有“集中建设”方案和“分散建设”方案的优点,又弥补了各自的缺点,是构建共享交换平台的优选方案。

具体而言,各个部门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整合本部门业务数据,形成节点目录和节点共享数据库,以前置机的方式提供服务,自行维护,方便易行。

根据具体情况,建设平台共享数据库,部署在信息交换管理中心和分中心,由共建部门基于交换平台进行维护,共用中心的网络资源、周边设备和专业化的运行维护人员及服务,可以充分保证共享数据库的运行更加安全、稳定和高效。

按照《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政务信息资源交换体系》国家标准,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体系包括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信息资源交换体系两部分,通过目录体系可以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序化组织管理,各部门可以了解和掌握信息资源的基本概况,发现和定位所需要的信息资源,通过交换体系可以获取到所需要的信息资源,两部分互相协作,从而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

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规范,对分散在各级政务部门的政务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以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为使用者提供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发现和定位服务,实现政务部门间信息资源共享和信息服务的政务信息资源管理体系。

交换体系主要包括前置机、交换服务两个部分,实现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

前置机主要负责数据的采集和标准转换工作。

为了适应不同部门的业务情况,数据采集可以用三种方式:

一是前置数据库方式,即由资源提供单位开发接口,将需要共享的数据统一转存在前置机上,为了平台提供服务;二是虚拟数据库方式,即在资源提供单位的业务数据库上建立所需的数据表,前置机方位虚拟取得信息;三是适配器方式,资源提供单位业务数据封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