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docx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教案
《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1.初中生的认识感性多于理性,学习的动力和热情大多来自他们的兴趣;而物理教学又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几乎始终伴随着整个教学过程,所以,实际教学中,在注重知识逻辑的同时,应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和心理特点,把学生对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识与掌握物理知识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
2.在教学中,按照“体验→思考→分析→探究→应用”的思路逐一展开,让学生通过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讨论大气压的特点,应用大气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探究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3.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知道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怎样才能知道”,所以,能动手做的实验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做,给学生亲近感和真实感,多媒体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大气有压强;
·知道大气压数值的测量方法以及估测方法。
2.过程与方法:
·体验大气压强的存在;
·探究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动手和积极探究的精神;
·认识大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用具】
矿泉水瓶1个,玻璃杯1个,玻璃管1根,烧杯1个,水槽1个,量筒1只,吸盘1个,乒乓球1只,硬纸片1块,水适量,弹簧测力计1只,注射器1只,细尼龙线若干,刻度尺1把;多媒体。
【教学重点】
1.了解测量大气压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
1.设计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
2.测量大气压大小的方法。
【教学方法】
自学与指导,实验与讨论相结合的综合启发式。
【教学流程】
1.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
(投影并解说)我们生活在大气“海洋”底层,其中,有许多看似意外却是真实的现象或故事在发生着:
患有关节炎的人会在阴雨天(气压明显变化)感到疼痛;生活在高原处的人知道水加热到80℃左右就沸腾了……
实验演示:
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请同学们猜测瓶子倒过来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说明:
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对生活中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2.怎样知道大气有压强?
[活动1]学生选择器材,仿照上述演示实验和课本图动手实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被吸住”的乒乓球:
将矿泉水瓶装满水后把一个乒乓球放在瓶口,用手按住乒乓球,瓶子倒过来后,松开按乒乓球的手,你看到的现象是什么?
想一想为什么?
(2)“覆杯实验”:
将玻璃杯装满水,用硬纸片盖紧倒过来或朝向各个方向,你又看到了什么?
(3)“吸盘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
用两个吸盘相对用力挤压,再往外侧拉,你的感受怎样?
这是什么原因?
[活动2]师生分析实验:
(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及其原因。
(2)学生代表分别说明,不足部分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补充。
(3)教师小结:
大气有压强即大气压。
为了给学生强烈的感受冲击,可以由学生来做“马德堡半球”实验。
那么,你还能列举哪些现象或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呢?
师生共同举例说明。
[活动3]师生回顾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
(1)在刚才的实验中,你碰到了什么困难?
你是怎样克服困难并完成实验的?
(2)学生汇报完后,教师作说明。
[活动4]问:
大气压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思考回答,也可做演示说明。
如在“覆杯实验”中将纸片朝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发现纸片不掉下来,从而得出:
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说明:
由实验设疑,引起学生的求知欲,通过四个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互相讨论来认识大气压的存在和特点,并尽可能解决活动中碰到的问题]
3.怎样测量大气压?
[活动5]教师演示作铺垫,学生观察思考。
(1)先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
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2)学生讨论:
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为什么水总是充满的?
怎样做才能使水不充满呢?
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识到:
水充满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管中的水压,只有管内水压等于外界大气压时,把管子再加长的话,管内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管子了,这时它的上方成了真空。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
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
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汞(水银),这就是着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活动6]学生阅读:
托里拆利实验。
思考(投影):
(1)开始时,汞为什么会下降?
什么时候停止下降?
(2)玻璃管内汞柱上方为什么是真空?
(3)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并强调:
1个标准大气压的值──P0=ρ汞gh=1atm=13.6×103kg/m3×9.8N/kg×0.76m=1.013×105Pa
学生阅读:
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
[活动7]动手做实验,估测大气压。
学生讨论可用哪些方法?
(讨论后,逐一投影)
(1)器材:
吸盘、弹簧测力计;原理:
P=F/S
思路:
(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2)器材:
注射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原理:
P=F/S
思路:
(由学生交流讨论,再整理)
以上两步,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再将实验的思路总结出来,进行实验。
(3)师生共同讨论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说明:
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学习到一种间接测量大气压的方法,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欣赏自己的方法,学习他人的方法,来拓展自己的思维]
4.大气压与人类生活:
从物理走向社会。
[活动8]学生自学与教师演示:
(配合投影)
(1)学生阅读相关内容,了解:
大气压与天气的关系;高压锅与宇航服。
(2)思考:
我们生活在大气层的底层,为什么没有感到难受或被压瘪呢?
再得出结论。
(3)实验演示:
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
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
[说明:
关注社会和生活,思考大气压怎样服务于人类,并形成对知识进行应用的意识]
5.本节小结。
(投影)
(1)大气有压强吗?
它有什么特点?
你可以做哪些实验来证明?
你还可以列举哪些事例说明大气压的存在?
(2)你会估测大气压吗?
有哪些方法?
说一说。
(3)托里拆利实验中,应注意的哪些问题?
一个标准大气压的值。
(4)大气压有什么应用?
6.课后作业。
(投影)
(1)自我评价与作业。
(2)设计实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利用大气压的知识设计一种水杯,只要滴入少量水,就可以涌出许多水来。
[说明:
通过小结,把本节知识条理化,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然后由作业再检验和提高]
【课后感想】
1.物理情景是物理学习的催化剂,学习物理知识,就要让学生进入创设的物理情景中去,使得学习富有新鲜和实在的气息。
比如:
在“覆杯实验”中,有的同学提出,硬纸片不掉下来,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这时,我们可设计怎样的实验去证明:
纸片不掉下来是由于大气压作用而不是被水“粘”住的?
我设想的物理情景有:
人工模拟真空──将玻璃钟罩内的空气抽掉,再观察纸片的“命运”;可以观察硬纸片的凹凸情况──是向上凹还是向下凸……然后由此展开讨论和实验,就可明确是不是被水“粘”住了。
2.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凭空产生的,必须借助于外界的刺激作用,在“做中学”,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投入。
比如:
在估测大气压数值的活动中,一开始,可以不给任何器材,让学生先自行讨论和确定器材,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两组由学生动手实验,这会让学生感到极大的兴奋,因为这样的实验来源于他们自己的劳动成果。
3.重视获得知识的结果,更要突出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教学中,注意弄清物理知识的来龙去脉,而不是只要学生仅仅记住某些结论,进而发掘学生学习物理的潜能,把握物理知识内在的规律,培养学生对物理规律和概念的领悟能力,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比如:
托里拆利实验──测大气压的大小,为何选择1米长左右的玻璃管?
为何选用汞,而不用水或其他液体?
等等,通过一系列引导和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重温”科学家经历的实践过程,最后达到“水到渠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