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
《澄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澄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编辑修改word版.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澄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可编辑修改word版
澂江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澂江,这方清纯、宁静而富有传奇色彩的沃土,历史悠久、风光迷人,人文底蕴深厚,数千年来,澂江人民世代辛勤地耕耘在这块土地上,谱写历史、创造文明。
背靠历史、展望未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新昆明建设步伐的加快,澂江的发展已迈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每个城市的发展以及每个城市的规划建设与管理,都有各自的特点。
它取决于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区位关系及城市本身的环境资源、产业基础,其目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的生存和社会再生产的需要,城市发展战略的研究应从城市地理位置、经济发展的需要、职能分工,并联系整个区域城市体系的现状和未来进行综合考虑。
一、区位条件
澂江县地处云南中部,位于北纬24º29’~24º55’,东径102º42’
—103º4’之间。
东沿南盘江与宜良交界,西与昆明市呈贡新城区、晋宁县接壤,南跨抚仙湖与江川、华宁两县为邻,北含阳宗海与宜良毗连。
县政府驻地凤麓镇距昆明主城区52公里,距玉溪市红塔区93公里。
南北长47.5公里,东西宽26公里,总面积773平方公里。
澂江西与昆明相辐射,北与玉溪相吸引,区位优势明显,有利于在地区经济中发挥自己的作用,实现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的功能互补,经济利益互补,促进人口、生产力的合理分布。
二、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澂江地形似“H”形。
全县山脉多为南北走向,罗藏山脉自西向东横亘中部,形成阳宗、澂江两个坝子。
境内有淡水湖泊抚仙湖、阳宗海、“滇中第一山”梁王山。
最高海拔是地处西北部的梁王山主峰2820米,境内最低海拔1327米,绝对高差近1500米。
县城所在地—
—凤麓镇位于舞凤山下,海拔1755米。
全县山区占总面积的73.43%,水面占18.6%,坝区占7.97%。
形成“七山二水一平坝”的天然格局。
(二)气候条件
境内气候宜人,呈现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中温带四个气候类型的“立体气候”。
一般气温在11.9°C—17.5°C之间,坝区平均气温为15.6°C,最高温为33.7°C,最低温为-3.9°C,具有四季如春的特征。
有霜期最多为46天,最少为9天,年平均27天,年降雨量为900—1200毫米之间。
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年均风速为2.3米/秒,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172.3小时。
(三)水利资源
澂江水利资源丰富,县域内拥有河流、湖泊、潭泉50多个,大小河流16条。
全县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2.78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量2.061亿立方米,地下水量0.724亿立方米,人均有水量1918立方米。
此外,还有抚仙湖容积水量189.3亿立方米,阳宗海容积水量6.02亿立方米,南盘江过境水量21.65亿立方米,星云湖来水量
0.25亿立方米等水量的调节。
澂江县境内土壤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不仅为发展旅游业
和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保障,而且有利于在今后的发展中将资源优势转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将澂江建成滇中最适宜发展和居住的地区。
三、社会经济基础
全县辖六镇,一管委会,即凤麓镇、龙街镇、阳宗镇、右所镇、海口镇、九村镇和禄充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共39个村民委员会,328个自然村,359个村民小组,1个居民委员会。
2001年底澂江县总人口为1.49281万人,总户数为42339户。
其中农业人口1.31125万人,非农业人口1.8156万人,城市化水平为12.16%,低于全国41%、玉溪39%的平均水平。
2004年(1—12月),澂江县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13552万元,比2003年同期增长10.6%。
其中:
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为28609万元,比2003年增长6.2%,占GDP的25.19%,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达到48820万元,比2003年增长18.6%,占GDP的42.99%,第三产业上升到36042万元,比2003年增长4.7%,占GDP的31.74%,产业结构向合理趋势发展。
目前已经形成以磷电工业为支柱,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的现代服务业,以特色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优质、高效渔业;鼓励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参与农业开发,实现二次创业的发展态势。
四、资源条件
澂江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可提升为旅游资源的优势十分明显。
(一)有一类水质的全国第二深淡水湖——抚仙湖
抚仙湖水质清澈透明,风光秀丽,被誉为“高原明珠”,是省级
旅游度假区。
抚仙湖是国内第二深水湖泊。
湖水容量大,占全省湖泊水量的65.7%,能见度7.8米,水质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曾在游记中称水质“唯抚仙湖最清”。
在众多的泉潭中,较为有名的为“两潭一泉”。
西龙潭潭内泉水清澈,潭后岩飞壁峭,林木苍翠。
东龙潭古时潭后古木参天。
热水潭地热泉在抚仙湖东岸,常年水温58C。
,已开发成为旅游区的一个景点。
湖内有土著鱼24种,其中最具名气的“抗浪鱼”,肉质鲜美,味香可口。
抚仙湖的水是澂江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其发展旅游与房地产的基础,有了这滩水,才使得澂江的其他资源焕发出耀眼的光彩。
(二)20世纪十大发现之一的距今有5.7亿年的冒天山古生物化石群
这是使达尔文进化论受到挑战的、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古生物遗址,具有极高的考古和文化价值。
该古生物化石群具有建立世界级古生物博物馆、古生物考古圣地的条件,并可开发为独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吸引大量的游客,从而掀起澂江文化旅游的热潮,使澂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三)神秘莫测的抚仙湖水底古城
现代旅游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猎奇。
水底古城位于抚仙湖北岸较潜的水域,加上抚仙湖的清澈水质,已具有开展现在世界上最流行的水下旅游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因此抚仙湖水底古城可以通过包装与宣传,形成澂江旅游的又一亮点。
(四)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城
澂江的凤麓镇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汉族聚居区,它背靠舞凤山,面临抚仙湖,城内建筑风格既继承中原传统建筑风格又吸收了本地的一些建筑特色,建筑群布局灵活,空间穿插自由,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澂江民居。
(五)抚仙湖沿岸的丘林地带
抚仙湖沿岸多为起伏平缓的山地,山顶开阔,多高于湖面50—
—100米。
依山傍水,微风拂面,风景秀丽,是发展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如现在已经有投资意向的高尔夫球场、温泉浴场、高山滑草等项目。
此外,坐落在沿岸山丘上的高档住宅区与湖区的景观融为一体,可形成错落有致的湖滨风光。
(六)古老独特的民风民情
澂江县城风物名胜众多,现存的有孔庙建筑群、凤山公园,城外的东、西龙潭山水秀美,寺宇辉煌。
古老的历史蕴涵了丰富浓郁的人文风情。
阳宗关索戏、松元彝族太平花灯、有趣的阳宗坝子和松元彝族的婚恋习俗;阳宗妇女服饰、著名的土特产:
澂江藕粉、抗浪鱼、锣锅鱼、豌豆粉、阳宗米花团;神奇的民间传说……构成了澂江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上述国内外首屈一指的特色优质资源,集中于澂江县城77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澂江真可谓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恩赐。
登凤山而远眺,依稀可见整个城池犹如一本翻开的书卷,使人不禁有“无字天书”的联想。
五、宏观发展环境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机遇
20世纪末,国家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开发必然带来大发展。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要以城市为中心带动大开发、大发展,不但要充分重视中心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而且还要十分重视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把西部中、小城市发展提高到重要的战略高度。
作为西部地区的云南省小城镇的发展也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按照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指导意见,走出一条别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小城镇的新路子。
不能以盲目追求数量和规模为目的,而要以县镇为中心,适当集中,突出重点,重视功能建设。
要有创新的观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机制,着力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发展特色经济为中心,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根本。
这无疑为澂江城市发展走入良性轨道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二)云南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大省、通
往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大通道战略
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指导下,省政府提出把昆明建设成国际森林大都市,作为澂江——云南森林生态城镇系统中的一员提供了前提和保障。
滇池污染严重,已使昆明本身的生态环境不尽如人意。
澂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生态环境必然会成为昆明的后花园。
(三)WTO和十加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有利条件
我国东部沿海城市过去20多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外开放。
中国加入WTO后,给西部城市提供了更加开放的经济环境。
今后,西部城市对外经济贸易、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都将比过去更上一个新台阶。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已经在世界上造成了较大影响,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对云南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预计今后10年,将有更多的外资进入云南,也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观光,神秘古老的云南将成为中国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胜地之一。
经济全球化势不可挡,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完善,昆明作为面向东南亚、南亚的桥头堡,我国西部南贵昆经济带的龙头,将成为我国与东盟对外开放的国际性大都市。
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将进驻云南,从事商贸活动。
在城市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急剧增加和交流过程中将导致各经济能量辐射到更为广阔的空间,经济资源在各城市的配置会进一步优化,这必将使澂江原有的城市功能与经济性质发生深刻的变化。
优美的抚仙湖景观、气候和产业等优势也对中国和东盟的组织机构和双边有实力的大公司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作为“后花园”的澂江,大量游客的进入可为其旅游业提供巨大的发展空间。
澂江的有利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可能使其成为世界级的旅游胜地和居住地。
并可能为我国及东南亚国家参与大湄公河次区域自由贸易区开发的成功人士提供优美的人居环境。
(四)现代新昆明建设给澂江发展带来的良好机遇
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城市利用其巨大的
经济势能向周边地区扩散经济能量。
正是这种城市的扩散效应,促使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随着全省唯一特大型中心城市昆明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主城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城市加速向主城边缘地带扩散,导致各种城市内部结构性矛盾产生。
为了充分发挥昆明“对内集聚,对外辐射”的作用,更加合理的调整城市布局,提升城市功能,缓解主城的交通压力,疏解主城人口,昆明市提出构筑现代“新昆明”的规划战略。
将部分城市功能剥离出去,寻找区位次优的地区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以达到其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城市经济的扩散效应,从而缓解随着聚集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所带来的人口和经济活动密度的不断增加,城市环境压力增大,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整体福利的损失等矛盾。
即将部分产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疏导至次级城市和沿线城镇,依靠快速交通网络与主城保持便捷联系,形成主城、次级城市、县城、集镇四级城镇网络体系布局,进而形成周边县市与主城相互促进的城市发展格局,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
随着现代新昆明战略的实施,昆明市市级行政中心搬迁至呈贡新城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大力推进并带动了澂江的建设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澂江将会进一步在云南省经济、社会、文化方面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区位优势可望得到更大的发挥和提升。
澂江应把握现代新昆明建设所带来的机遇,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提供最好的投资环境,打开门户,面向国内外,引进境外及民间资本,参与现代新昆明的建设,并积极推行城市建设
项目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五)构建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对澂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玉溪“三湖”即玉溪市域内的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城市群由红塔区、江川、澂江、通海组成。
“三湖”生态城市群是基于《云南省城镇体系规划》确定到2010年,将玉溪市主城区规划建设成为大城市提出的。
《昆曲玉楚滇中城市群规划》将溪市规划成为云南省的多核中心城市之一,面向东南亚、滇南地区的重要南大门和门户,起到辐射带动全省城镇发展作用的城市。
构架玉溪“三湖”生态城市群发展体系,使生态环境在建设发展中得到可持续保障;通过区域一体化的城市建设和产业布局,形成强大的城市经济竞争力,从而使玉溪三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脱颖而出,形成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特色的高原湖泊生态城市群,以实现城市化进程的跨越式发展。
“三湖”生态城市群的规划设想,也正是基于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条件,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资源,发挥地方特色,为城市的发展及区域的开发搭建合理的平台。
澂江在“三湖”生态城市群中的城市定位:
“是城市群的次中心城市;足具有湖滨山水风光特色的生态旅游城市”。
围绕抚仙湖,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通过环湖交通和环保工程(治理、改善和保护),发展环湖休闲度假旅游产业,形成澂江的主导产业。
综上所述,澂江具备较好的发展条件:
区位上的优势,加上自身良好的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使得澂江可以依托昆明、玉
溪城市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及适度高位开发房地产业。
六、澂江城市发展的现状
(一)城镇空间发展模式
澂江县行政区划由六个镇所组成,即凤麓、阳宗、龙街、右所、海口和九村镇。
包括34个办事处、4个村公所、326个自然村、359合作社,一个风景区管理委员会。
澂江县的主要城镇集中在抚仙湖以北,由黑箐梁子经太平山,尖锋山到雷打山的东部山脉和梁王山经大丫口到牛场的中部山脉与梁王山的烟包山、黑汉山、老虎山到禄充的麒麟山组成的西部山脉围和而成的高原平坝。
地势呈北高南低。
主要有梁王河、马料河、东大河等三条河流。
县政府驻地为凤麓镇,位于坝区的北面,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建成区面积为2.10平方公里,人口为1.53万人。
龙街、右所镇位居坝区中部,建成区面积分别为0.38平方公里和0.43平方公里。
抚仙湖北岸旅游度假区位于坝区南面,建成区面积为0.63平方公里。
目前,已形成“一城两镇一区”的组团式坝区城镇空间结构模式。
(二)城镇基础设施
重点完实施了澄宜二级公路、澄华公路、澄川二级公路梁王河过境段改造扩建以及禄充、老鹰地旅游码头建设,完成125公里县乡公路、乡村公路的黑色化、等级化改造,提高公路通达深度和通畅程度,实现村村通公路,油(砼)路面率达50%以上。
全县已形成以澄马二级公路为主的公路网络。
可直达昆明、玉溪、华宁、江川、宜良等县市。
境内乡、镇、村(办)全部有公路通车。
全县自备电站四座,
装机容量为27000千瓦。
邮电通讯已实现了城乡光纤数控电话。
(三)文化医疗设施
全县共有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学校48所,中小学校舍占地面积为614亩,建筑面积为191164平方米。
全县共建有文化站1处,乡(镇)文化站(中心)5个,电影院3个,公共图书馆20个,藏书8.23万册。
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28个,病床数374张。
全县有广播电台一座。
地面卫星接收站72座,电视覆盖率达95%。
(四)县城建设与发展
近年来,县城凤麓镇建成了仙湖大道、振兴路、环城路等道路设施,体育馆,及星级酒店、居住小区的相继落成使澂江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加大了市政道路、供排水、电力、通讯、市场、文化娱乐等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加快了新城区建设,扩大城镇面积,中心城区形成以金融贸易、房地产、中介服务等为主体的第三产业体系;在环城路以外,规划布局个私经济园区,集中成片发展高新、轻型工业,构建起县城区轻型化、服务化的城镇功能,增强了县城的辐射作用。
(五)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自1986年澂江县委、县政府把旅游业作为振兴经济的一大产业,旅游业也随之起步。
1988年,抚仙湖被列云南省省级旅游度假示范区。
之后,以2001年云南省全民健身旅游年“迈向新世纪”自行车环湖健身旅游活动、第二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抚仙湖之旅”系列文化旅游活动、玉溪抚仙湖首届KK啤酒节、中央电视台澂江抚仙湖水下
考古现场直播等为契机,积极开展高品质、参与性强的旅游节事活动;建立旅游食、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体系,现已建成西都大酒店、笔架山庄、仙湖宾馆、绿苑宾馆、水苑宾馆、象山宾馆、澂江大酒店7家为国家二星级旅游涉外饭店;波息湾度假村1家为一星级旅游涉外饭店。
着力打造抚仙湖旅游名牌,全方位实施抚仙湖旅游规划,加强行业管理,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服务质量,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努力把云南省抚仙湖旅游度假示范区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全国领先、世界知名”的康体、文化旅游度假胜地。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旅游业产龙头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优化和升级,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澂江一大支柱产业。
七、澂江城市发展的困惑
由于宏观经济和其它因素的制约,目前,澂江城市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与困境。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动力的匮乏
首先,由于县城经济基础薄弱,尽管区域自然资源相对较为丰富,但城市建设和发展仍然缺乏必要的启动资金与技术推动;其次,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仍局限在一些有资源利用优势但技术含量较低的项目,如磷化工、建材、冶金等基础工业上,这些项目基本属于原材料工业、生产规模小,经营粗放、布点零散、对环境特别是对抚仙湖流域内水系的污染严重;最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较小,旅游业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土地资源的短缺
城镇物质空间环境作为其经济发展的硬件支撑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发展的容量与空间。
随着城市建设的迅猛发展,耕地面积逐年减小,人多地少矛盾尖锐、全县人均耕地为0.75亩,低于全市人均耕地占有水平,城市发展压力大,发展空间受限。
由于抚仙湖处于占县域面积8%的坝区,四周是山体,平坝面积有限,“一城两镇一区”的发展用地受到极大的限制。
(三)湖区水资源保护对城市发展的制约
由于抚仙湖是高原淡水湖泊,它的成因及其水量平衡的特点决定了它换水周期相当长,抚仙湖湖水滞留时间长达约200年之久,生态系统极其脆弱。
湖水一旦受污染,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
因此,坝区的生产、生活应能与抚仙湖的生态系统协调统一,共生循环。
在城镇发展中,要充分考虑抚仙湖环境容量(包括淡水资源、湖滨土地资源、调节湖区小气候的能力等)因素,尤其要控制城区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
不能超负荷盲目建设,以防止城市建设与湖泊生态系统关系失衡。
(四)基础设施的制约
基础设施投资能力的巨大缺口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城市基础设施投入不够,致使道路、电讯网络不够完善。
澂江县域内虽有澄马公路与昆玉高速公路相连,澄宜公路、环湖公路与宜良、江川、华宁各县相接。
但是,县城老城区道路等级低,交通不畅,排水管道负荷高,有些地段甚至无排水管道,卫生条件差,与居民的生
活需求、防火等方面的要求不相适应。
但就城镇体系空间结构要求而言,尤其是作为第三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内外交通、通讯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交通、电讯网络体系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落后的交通状况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
(五)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滞后
县城停车场及公厕、垃圾转运站等公用设施短缺,设施设备标准也较低。
园林绿化跟不上城市建设的发展,绿地面积少,绿化层次单调,缺乏像样的绿化带和集中式公共绿地。
(六)文化娱乐设施数量、规模不足
目前,全县现有文化站、电影院、公共图书馆数量少。
县城文化设施规模小、服务半径大。
(七)旅游业市场化、规模化程度较低,旅游项目单一
仅限于抚仙湖沿岸地区,旅游硬件设施不完善,对景区的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环保意识淡漠。
而对富有地方特色的人文资源利用不够。
(八)城市空间扩展无序严重,城市各功能区布局整体性较差有些区域甚至建设失控,造成中心不明确,用地结构布局不能反
映市场取向的要求。
(九)居住用地设施不配套,缺少绿地,基本上还未形成完整的空间组织形式,缺乏居住环境气氛,建筑形式单调。
(十)城市整体和空间景观形象缺乏特色。
与国内许多城市一样,澂江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或多或少地遭到所
谓现代化建设的破坏。
老城区“丹凤衔书”的城市格局和“八马推车”“、四人抬轿”及李府古民居建筑群的完整性也遭到了一定程度地损毁。
取而代之的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方盒子”,如再不加以保护和控制将会形成“千城一面”的严重后果。
地处澂江坝子的澂江县城和龙街、右所两镇,具有三面群山环绕,一面临湖的城市空间和景观特色,但由于城市布局的混乱,一些建设项目人为地破坏了这种城市与自然山水之间的有机联系。
抚仙湖沿岸的村落农房布局杂乱,建筑质量差,与抚仙湖优美的山水风光极不协调。
此外,由于临水而建的度假村应运而生,而且形式、体量不一,风格各异,严重影响了沿湖景观形象。
(十一)城市发展中对人文资源的挖掘不够
澂江县历史悠久,有深厚的城市文化底蕴。
县城凤麓镇,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城内有保存较完好的文庙建筑群和风格独特的传统民居。
1938--1940年间,广州中山大学迁至澂江,对澂江的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县城外围的东、西龙潭、梁王山、抚仙湖、与冒天山古生物化石群等自然、人文景观和别具一格的阳宗地方关索戏,彝族太平花灯等民俗文化资源与有限的物质资源相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城市建设中对这些传统文化内涵未加宏扬。
(十二)水资源与生态环境压力加剧
由于湖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抚仙湖水体污染。
农业生产的残余化肥,随雨水流入湖中污染水质;沿湖村庄的生
活污水,旅馆、度假村、游乐场所、宾馆及个体餐馆等旅游设施的污水处理不力,甚至直接排入抚仙湖,致使局部水域受到严重污染。
经统计每年仅凤麓、龙街、右所三镇直接排入抚仙湖的污水量约为443万吨。
虽然目前抚仙湖水质为I类,但在排污口和旅游区局部水域,水质已为II-III类,有的水域出现油污漂浮,水质发出异味,藻类繁殖加剧等现象,抚仙湖水质污染形势非常严峻。
八、澂江城市发展的理论依据
(一)国内外城市建设理念
1、田园城市
18世纪产业革命以来,世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速。
作为人类主要聚居地的城市,面临着生存与发展的严峻挑战。
城市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们以极大的热情从理论与实践上致力于对“理想城市”的探索,以寻求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的途径。
1898年,霍华德(E.Howard)在他的著作《明天—一条引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建构了城市和乡村保持有机的动态平衡。
把城市与乡村作为一个统一体来加以考虑,提出城乡结合的城市模式。
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广阔的市场,而围绕城市的田野起到支持城市发展、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把城市发展规模自觉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遏止城市无节制膨胀的作用。
这种对城乡关系积极的认识与今天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脉相承的。
2、园林城市、花园城市
园林城市和花园城市含义相近,都以展现自然美为特征,体现西
方园林的形式美或中国园林的意境美,注重城市空间布局与自然环境的整合性,讲究视觉感受和心灵愉悦的统一。
而不是城市环境简单的绿化、美化。
特点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强调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建设。
在这个系统中,乔、灌、草、藤因地制宜相配置,种群间相互协调,有复合的层次和相宜的季相色彩。
园林城市的核心思想是运用造园手法,模拟自然环境,充分利用水分、阳光、空气、土地、空间等,使城市空间结构与自然呈和谐有序状态。
有效地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创造符合科学规律的自然美,有益于居民身心健康。
园林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
①城市绿化覆盖率;②城市用地的绿地率;③人均公共绿地面积;④绿视率;⑤叶面积系数。
3、生态城市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理想模式,是人类住区发展的高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