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
《新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部编七年级 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
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揶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D.可据理/臆断/欤
(2)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山门圮于河________
②棹数小舟________
③是非木柿________
④盖石性坚重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
①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4)阅读本文后,你有何启示?
【答案】
(1)C
(2)崩塌,倒塌;划船;此,这;原来(是)
(3)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4)启示我们:
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解析】【分析】
(1)C项,“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的正确句读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故答案为C。
(2)本题中的“圮”是“崩塌,倒塌”;“是”是古今异义词,“这”的意思。
(3)本题①句中的“求(寻找)、下流(下游)、固(本来)、颠(颠倒,错误)”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然则(既然这样,那么)、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几个词是赋分点。
(4)这篇文章用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则非常有教育意义的寓言故事,歌颂了富有实践经验的老河兵,嘲笑了和尚的愚笨,讽刺了儒道学的自以为高明。
启示人们:
要对事物全面了解,不能凭借主观臆测来处理问题。
作答时可结合语句“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来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崩塌,倒塌;②划船;③此,这;④原来(是)
⑶①到下游寻找石兽,固然荒唐;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怎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呢?
⑷启示我们:
天下的事情,只知道事物的其中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的人太多了,不能根据某个道理就去主观判断。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
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的道理或是给人的启示,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附参考译文】
沧州南部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佛寺的外门倒塌在河中,门前两只石兽一起沉入河中。
过了十多年,寺僧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寺僧们认为石兽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里设馆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洪水带走呢?
是石头的特点应该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没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
顺流而下寻找它们,不是很荒唐吗?
”大家都很信服,认为这是正确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之后,又笑着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上游寻找它。
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河水撞击石头返回的冲击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为坑洞,越冲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里。
照这样多次冲刷,石头又会多次向前翻转,不停地转动,石兽反而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荒唐了;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
寺僧们依照老河兵的话去做,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流找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呢?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谈笑有鸿儒(________) ②阅金经(________) ③有仙则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孔子云:
何陋之有?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是前后矛盾的。
B.本文以陋室为喻,将作者的志向和情操写得比较含蓄,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C.文章举诸葛庐、子云亭的例子,是为了说明“陋室”不陋的道理。
D.“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从交往对象的角度来写“陋室不陋”的。
【答案】
(1)大;读;出名、有名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3)A
【解析】【分析】
(1)本题中的“名”是名词用如动词,“出名”的意思;“阅”是多义词,这里是“读,阅读”的意思。
(2)①句中的“斯(这)、惟(只)、德馨(品德高尚)”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云(说)、何(什么)、陋(简陋)”几个词是赋分点,注意句式倒装。
(3)“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前后并不矛盾,二者指代不同,“无丝竹之乱耳”的“丝竹”指的是世俗的乐曲,“调素琴”弹奏自己喜欢的音乐。
据此,答案为A。
故答案为:
⑴大;读;出名、有名
⑵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
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
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
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
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
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
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
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
孔子说:
“这有什么简陋呢?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唐太宗诲太子
(宋)司马光
上谓侍臣曰①:
朕自立太子②,遇物则诲之,见其饭,则曰:
“汝知稼穑③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
”见其乘马,则曰:
“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
”见其乘舟,则曰:
“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见其息于木下,则曰:
“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十三》)
【注释】①上:
指唐太宗李世民。
侍:
在尊长旁边陪伴。
②太子:
指唐高宗李治。
③稼穑:
泛指农业生产。
稼,耕种。
穑,收割。
(1)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见其饭/见往事耳
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
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
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
(2)请用三条“/”给文中的画线句子断句。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读了这段文字,你受到哪些启发和教育?
【答案】
(1)C
(2)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解析】【分析】
(1)A.见其饭/见往事耳(见:
看见/了解)B.汝知稼穑之艰难/人不知而不愠(知:
知道/了解)C.上谓侍臣曰/权谓吕蒙曰(曰:
都是“对……说”的意思)D.木从绳则正/择善而从(从:
按照/跟从)
(2)语句“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的意思是: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故正确的句读为:
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3)从“汝知稼穑之艰难,则常有斯饭矣”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的启示;从“汝知其劳逸,不竭其力,则常得乘之矣”可得到要尊重下属的启示;从“水所以载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可得到要懂得君与民之间的关系的启示;从“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可得到人要能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要努力克服缺点的启示。
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
⑴C;
⑵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民犹水也/君犹舟也
⑶要尊重劳动,要体贴和爱惜劳动者;要懂得君与民、上级与下属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百姓,尊重下属;要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句子的断句。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语法进行断句。
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内容,对重点语句要正确理解和概括,要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唐太宗对自己身边的大臣说:
我自从立太子以来,遇到什么事物就拿来教育他,见他吃饭,就说:
“你懂得农事的艰苦劳累,就会常有饭吃了。
”见他骑马,就说:
“你知道马也有劳累的时候,不使它疲劳过度,就会常有马骑。
”见他乘船,就说:
“水能把船浮起来,也能把船掀翻,老百姓就好像水,皇帝就好像船一样啊!
”见他在树下休息,就说:
“按照墨线来锯木料就能锯得直,皇帝采纳正确的意见就能通达事理,才智非凡。
”
4.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國,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額之。
康肃问曰:
“汝亦知射乎?
吾射不亦精乎?
”翁曰:
“无他,但手热尔。
”康肃忿然日:
“尔安敢轻吾射!
”翁曰:
“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
“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康肅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释:
________
②康肃忿然曰忿 然:
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 遣: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我亦无他,唯手熟尔。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详略得当,详写卖油翁的酌油过程;略写陈尧咨的射箭。
B.作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初步揭示了这两个不同身份、不同地位的人对待射箭技术的不同态度,这就构成了矛盾并使读者产生了悬念,由此,引出了进一步的叙述。
C.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井然有序地而又十分简洁,十分准确地描述了卖油翁沥油的过程,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
D.卖油翁沥油是主体部分,陈尧咨射箭是次要部分,是陪衬。
写陈尧咨善射“十中八九”,更加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答案】
(1)放下;……的样子;打发
(2)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
(1)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释”:
放下。
“遣”:
打发。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
射箭。
“但”:
只是。
“颔”:
点头。
(3)“表现了他傲慢、不可一世的态度”错。
作者连用“取”“置”“覆”“酌”“沥”几个动词,突出了卖油翁自钱孔沥油而钱不湿的高超、精湛的技艺。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①放下;②……的样子;③打发
⑵①老翁见他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只是微微点点头。
②我也没有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
”你也懂得射箭吗?
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卖油的老翁说:
“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
”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
“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老翁说:
“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
”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
于是说:
“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
”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这与庄子所讲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的故事有什么区别呢?
5.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
“获则烹。
”其弟争曰:
“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将援引射之________
②宜燔________
③烹燔半焉________
④已而索雁________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
谁的观点正确?
为什么?
【答案】
(1)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2)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3)三个人。
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解析】【分析】
(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比如本题中的“烹”是“煮食”;“索”是古今异义词,“寻找”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
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在此题中,要注意“已而(不久)、索(寻找)、凌(升)”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这则寓言叙写了两兄弟望着空中的大雁,为如何吃雁而争论不休,最后争论社伯那里,两个人顾争论,然而自己的目标早已经飞走了,错过了射雁的时机,什么都没有得到。
从中可以看出,三个人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因为做事情要抓住时机,错过时机可能什么都得不到了。
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
⑴拿起;应当;煮食;寻找;
⑵但等到他们再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凌空高飞无影无踪了。
⑶三个人。
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疏通文字,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正在飞翔的大雁,准备拉弓把它射下来,并说道:
“一射下就煮来吃。
”弟弟表示反对,争着说:
“栖息的大雁适合煮着吃,飞鸿的大雁适合烤着吃。
”两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儿。
社伯建议把大雁剖开,一半煮食,一半烤食。
等到兄弟两个再次去射大雁时,大雁早就飞远了。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划线词的意思。
①忽啼求之________
②即书诗四句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________
④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而《孙权劝学》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
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阅读两文后你又有什么感想?
【答案】
(1)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2)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3)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解析】【分析】
(1)“忽啼求之”翻译为“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之”代词,指这些东西。
“即书诗四句”翻译为“立刻写下了四句诗”,“书”意思是“写”。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翻译为“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就”意思是“完成”。
“不能称前时之闻”翻译为“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称”意思是“相称”。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句中“奇”意思是“对……感到惊奇”,“稍稍”意思是“渐渐”,“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或”意思是“有的人”。
该句语序正常,据此翻译。
(3)本文中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导致“泯然众人矣”;《孙权劝学》中吕蒙虽然开始才疏学浅,但在孙权的劝说下发奋学习之后,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
两篇文章一正一反,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
⑴代书具;写;完成;相称,符合;
⑵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⑶仲永虽然天资过人,但他的父亲贪图利益,每天拉着仲永拜访乡里人,不让他学习,以致他变成了一个才能平庸的人;而吕蒙能听从孙权的劝诫,发愤学习,所以有惊人的长进。
从这里我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我们要勤奋学习。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短文所蕴含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金溪有个叫方仲永的百姓,家中世代以耕田为业。
仲永长到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忽然有一天仲永哭着索要这些东西。
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向邻居那里把那些东西借来给他。
仲永立刻写下了四句,并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和团结同宗族的人为主旨,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方仲永立刻就能完成,并且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花钱求取仲永的诗。
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见到方仲永,他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叫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去,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
“他的才能消失了,和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了。
”
王安石说:
方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的天赋,比一般有才能的人要优秀得多;但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后天所受的教育还没有达到要求。
他得到的天资是那样的好,没有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尚且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本来就不天生聪明,本来就是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②,较明易习者也!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③之肆④,久而自臭也。
墨子悲於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孔子曰:
“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⑤之徒,何可世得,但优於我,便足贵之。
(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款狎:
亲近、亲密。
②操履艺能:
品性本领。
③鲍鱼:
咸鱼,气味腥臭。
④肆:
店铺。
⑤颜、闽:
颜回、闵笋都是孔子的弟子。
(1)如下四项为《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