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解读的重要性.docx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本解读的重要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培训心得6
今天,培训第六天。
上午李德树教授,也是我们学习班的主管,给我们进行了《有效教学的了解》的讲座,风趣而内容广博。
互动性很强。
但我最受益的还是下午四川师范大学的李华平教授的讲座《文本解读的基本方法》。
或许这里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能让我学到更多的东西。
所以,今天下午的课也是用时比较长,但也希望李教授能接着讲完愿望的强烈想法。
我也曾参加过网师培训的《文本解读与设计》的课程,在其中受益匪浅,让我明白了文本解读的方向和意义,我再也不会幼稚地问:
“这样深的解读对学生有意义吗”这样无知无畏的想法,读了王荣生的一系列收,我也明白了讲什么(课的内容)比如何讲(课的方法)更重要的道理,也在网师魏智渊和干国祥老师的引导下,读了一系列的文本解读的有关书籍,这一年,让我感觉自己收获不小,像孙绍振教授的几本书《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文学性讲演录》《孙绍振如是解读作品》等,你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还有葛兆光的《汉字魔方》等,也包括像《千面英雄》、《人间词话》等的阅读,还看了像干国祥老师、王君老师的一些课堂实录,也亲自参加了对一些文本的解读和设计的练习,但最终未能坚持下去。
但至少我明白了文本解读的重要性。
但不管怎样,我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的修养还很低,需要不断地阅读,不断的修炼,才最终会有进步。
今天,李华平教授讲的可能操作和实用性更强一些,更符合用于课堂上的阅读教学。
在这个过程中,李教授理论方法和实际示例结合,讲得深入浅出,特别具有可操作性,但李教授认为这是他的研究,是唯一这些天不将课件拷贝给我们的老师。
我现就笔记整理如下:
作为知识的文本解读方法,应是程序性的知识、原理性的知识、言述性的知识,是可传授的。
并讲了文本解读方法知识开发的途径:
借鉴中国古代的文本解读的方法:
1、知人论世,2、以意逆志,3、仔细领会,4、注重比较,5、分级解读,6、诵读涵咏法;借鉴西方现代的文本解读的方法,主要是“新批评派”:
1、作为原则的“细读法”,词义分析—结构分析—语境分析,2、切入角度一:
语义分析法、词义分析法,第一步:
找关键词,第二步:
分析关键词;第三步:
以关键词为核心,分析人物形象和文本主题;3、切入角度二:
双重情节分析法;创造文本解读的方法:
1、创造模式:
体验创造式:
亲自解读—提炼关键词句—行成解读方法—反复骓验证解读—修正解读方法;分析创造式:
分析解读文章或教学案例—提炼关键词句—形成解读方法—反复验证解读—修正解读方法;
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
一、打开天窗法:
“读书先看皮,看文先看题。
”作用有:
知体式、明内容、晓意图、窥特色;子系方法还包括,结构分析法、添加成分法、研讨评论法、另起炉灶法等;二、结构类读法:
1、提取表层结构:
举例:
《中国石拱桥》提炼为:
引出中国桥—分说典型代表—延伸说发展;《神奇的极光》:
引传说—说极光—分成因;2、提炼深层结构,针对大成篇的文本的思维结构,着眼点不在于一个个具体文本的结构,在于一类文本结构;三、一语立骨法,这个讲得很详细,通过抓取,分析承载文本主旨,主线和作者意图的“一语”:
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段落,迅速理解文本。
整体把握文本的方法还有:
线索求解法、层层剥笋法、追根溯源法、主问题索解法等。
文本局部细读的方法:
中国金圣叹批水浒的举例(刚好,这次学习我带的就是这本书),英美新批评。
一、语法分析法,引了叶圣陶的话,讲了解证关系的结构,并说精要好懂的语法知识是文本细读的重要抓手;二、细节揣摩法;三、比较推敲法;四、替换比较法;五、矛盾揭示法、还原法、想象补白法……
唉,意未尽,时间已到,后面的方法只是一闪而过,只能也只有无限期期待下次的讲座了。
下午的这次讲座,说实话,我上厕所都是跑着、憋着,生怕漏听了些许内容,看来,当学生,不是不想听,要看听的东西,是否自己感兴趣,最关键的是在于自己是否觉得有用,有用的东西,他就会用心、专心听。
看来,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
我原本有些置疑,现在亲身体会,才又深感简单话语、经典话语的内涵所在。
著名阐释学专家利科说:
“文本就是由书写而固定下来的语言。
”但文本并不是写下的零散的词句,它可以被看作是言语的作品,即它是一个构造起来的整体,这个整体不能还原成它的句子。
整体的意义得从它的个别成分中得出,而个别成分也只有联系整体才能得到理解。
理解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语言。
相对于面对面的交流,文本总是一种中介,永远有理解的陷阱,因此语文教师理解文本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中所谓的文本解读实际上依托于语文教师对文本的理解。
语文教学是离不开阅读理解的,语文教师理解文本的能力就是要求通过文本形式及其联系来认识文本内容及形式,即要对文本的语言含义进行阐释,或对具体文句加以抽象、概括,或使抽象、概括的语言具体化,或通过文句的表层意思把握其深层义和隐含义,并且能综合所获信息重新构建,纳入读者原有的知识系统。
理解文本能力强的教师,一方面能再现作者的本意,与作者同呼吸,产生共鸣;一方面又表现出自身独特的创造,能挖掘文本固有的而未被作者意识到的思想意义。
这种能力是一种超越力,能通过文本现象揭示其内容和语言形式间的联系,从而认识其本质规律,有效地开发智力,训练思维,提高悟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文本不只是被看成一个现成的物理现象,只要去接受就可以了,而是一个刺激我们洞察力的物质源泉,使我们重新理解所知觉的东西,从内部重新建构其意义,使得体现在文本中的思路在我们思维范畴的帮助下,在一个创造性的成型过程中重新表达出来。
语文教学是创造性活动,理解文本就是重新认识和重新建构意义。
理解文本会使其有意义形式所体现的精神来熏陶你,改造你,同化你,使你也具有这种精神,并在行为中体现出来,这样就更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人文特质,使语文教师的人文情怀不断升华。
文本是一块试金石,语文教师自身的偏见和缺点只有在诚恳地试图去理解文本和他人时才会明显地显示出来。
理解文本的目的是为了充实、提高理解者自己的精神,因为共同的人性可以使语文教师与文本的作者彼此得到沟通和理解,从而穿过时空的隧道,横贯中外,纵连古今,与古今中外大师对话,在无止境的理解中丰富和拓展自己。
文本的原意,也就是作者当初的意向渗透在语言中,它之所以有意义,恰恰是因为意义来自一种意识,文本所传达的意义在某种程度上也受语言束缚。
语文教师在理解时不仅要照式照样地构造文本的意义,而且要沟通过去和现在,与作者心交神会,从而真正做到桥梁和使者的作用,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因此语文教师理解文本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重新建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的、经过中介的过程。
文本解读的过程首先就是寻求理解的过程,建立在理解上的文本解读才能充分调动起知识积累,逐步实现自我构建,不断开拓阅读视野,不断丰富精神世界。
文本解读与意义生成
文本解读:
观念和方法
发表日期:
2008年8月29日文章来源:
转载文章作者:
主讲人:
沈大安编辑者:
yzh
《文本解读:
观念和方法》
主讲人:
沈大安
内容要点
★上好一节课的三个关键:
1、正确深入的文本阅读
2、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
3、机动灵活的教学实施
一、用放松的心态阅读文本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
《谈美》
让我们暂时忘却教师的身份、教学的任务,以一个普通读者的放松心态来欣赏作品,获得自然的阅读体验和真实的审美直觉。
这是一种非功利的阅读,是一种以感性为主的阅读。
这种阅读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有趣的故事。
《猜猜我有多爱你》
解读:
耐心顺势而导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也许,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
可是,就像小兔子和大兔子那样发现的爱
二、细读文本,潜心会文
我国古代文本解读理论的源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意,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我国现代文本解读方法的主导流派
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
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
——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的》(节选)
《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火柴》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
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终于
“文本细读”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俗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写于1989年1月13日。
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矛盾:
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
潜心会文的方法:
1、把握写作思路
2、体悟作者心境
3、推敲词语句式
4、联系已有经验
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是孤零零的一条船吗?
例: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
他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间我一两句。
——《一夜的工作》
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蹲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
他们又给他缚上药、扎好绷带。
那个拉车的人是什么身份,伯父和爸爸是什么身份?
三、旁征博引,知人论世
解读文本也不必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查阅必要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作家生平介绍写作时代背景,作家地其他作品,作家创作意图地阐述,以及前人对这部作品地评论,无一不是打开文本大门地钥匙。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生:
为什么这么冷,老翁还在江边钓鱼?
师:
你说呢?
生:
贫困说、兴趣说、清静说、郁闷说
《冬阳、童年、骆驼队》
了解了林海音地人生经历,读了她的《城南旧事》
四、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都知道的,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
谁是作者和续作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
——鲁迅
我们所说的文学作品的“意义”,实际上包含了三个层面:
一是作者意义,即作者欲在作品中表达的主观意图,二是文本意义,即作者在实际作品中通过语言词句呈现出来的意义,三是读者意义,即读者通过阅读所领悟的意义。
这三个层面的意义既互相依存,又有差异。
例:
《去年的树》
《去年的树》作者的本意可能是什么?
讲信用
思考之一:
我们能不能还原作者的本意?
思考之二:
我们有没有必要还原作者的本意?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指出:
文本作者的意图是当代人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地,文本地“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地。
读者和作者之间地“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地,也是不应当克服地。
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地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地方式。
一切阅读都是误读。
张伟对《再见了,亲人》的当代解读
谁是亲人
朝鲜人民是志愿军的亲人?
志愿军也是朝鲜人民的亲人
和平时期有没有亲人?
只要人人拥有爱心,处处都有亲人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
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那些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地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到底幸福吗?
物质生活不幸福,在精神生活是幸福的。
《今天我们怎么读《卖火柴的小女孩》》
抓住主导倾向把握教育价值
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你喜欢这个故事中的哪个人物?
白骨精是个害人精。
例:
《检阅》
《检阅》的一道选择题:
“这个小伙子真棒!
”
“这些小伙子真棒!
”
A重“这个小伙子”轻“这些小伙子”
B重“这些小伙子”轻“这个小伙子”
c平均
文本解读的历史比较
时期
流派或代表人物
方法
中心
中国古代
孟子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作者
中国现代
叶圣陶
潜心会文推敲词句
作者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英美“新批评”
细读文本
文本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接受美学
多元解读
读者
五、作品语言魅力的追寻
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了,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得。
——叶圣陶
例:
古老的铜钟,挂在大青树粗壮的枝干上。
凤尾竹的影子,在洁白的粉墙上摇晃……
——《我们的民族小学》
普通的句子却营造出特别的意境……
例:
《秋天的雨》
(1)你觉得雨像一把钥匙吗?
不是形似而是意象
(2)你的脚也被香味勾住过吗?
例:
《花种》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
语言优点:
1、同样的花开放,用了不同的句式
2、用了拟人手法
3、按时间来写
4、用词的准确度
5、句式基本相同
6、根据花的不同的特点来写,用的词语都是欣喜的
这一部分让学生细细读,可以发现的东西很多……
例:
《盘古开天地》
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盘古开天地》
整齐而有变化
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
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盘古开天地》
例: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苏轼为什么在后两句换种写法?
例:
《乡下人家》
天高地阔地吃起来
理解:
环境的天高地阔
吃的随意
聊的内容天南地北
心情海阔天空
例:
《窃读记》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恶狼
贬词褒用
例:
《慈母情深》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
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
句式倒装词语重复产生了特殊的表达效果。
例:
《冬阳童年骆驼队》
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冬天又来了,骆驼队——那些景色和人物啊!
你觉得这一段中有多余的话吗?
作者为什么要写上这些话?
加上了(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让人感觉时光流逝,读起来有韵味。
例:
鲁迅《故乡》
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上套一个明晃晃的引项圈……
从这几句外貌描写中我们可以读出很多……
地域特征、时代特征
六、换位思考:
儿童会怎样读这个文本
毕竟,教师读文本是为教学服务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文本时必不可少的一步是换位思考;如果让孩子们来解读这个文本,他们会怎样解读?
他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他们会提出什么问题?
例:
《三个儿子》
老爷爷为什么说他只看见一个儿子?
二年级小朋友会怎么回答呢?
教师要针对孩子真实的想法,加以引导,形成正确的观点。
联系文本,引导孩子去比较:
三个儿子中哪个儿子的做法更好?
例:
《长相思》
小学生读这首词会有哪些困难呢?
(1)什么是“更”
(2)风一更,雪一更:
互文的修辞手法
山一程,水一程:
山一程又一程,水一程又一程。
尽管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可以非常深刻和独到,但我们时刻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
他们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式。
我们不能把成人的认识强加给孩子,或牵引着他们向前。
好的教学贵在深入浅出,符合儿童的认识水平。
例:
《妈妈的帐单》教学设计
1、课文中出现了哪两张帐单?
2、细读两张帐单,你发现有什么不同?
3、看了帐单,你想对彼得说什么?
4、让我们也为我们的妈妈列一份帐单。
让我们来小结一下:
1、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也读出自己独到的感受。
2、琢磨文本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法。
3、思考文本的教育价值——认识价值和发展语言的价值。
4、充分考虑儿童学习的困难,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阅读文本。
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
——王菘舟
推荐书目:
朱自强《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陈思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成愚《语文课堂读解论》(浙江大学出版社)
蒋成愚《读解学引论》(上海文艺出版社)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