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90041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docx

法考《刑法》复习题集第3867篇

2019年国家法考《刑法》职业资格考前练习

一、单选题

1.关于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的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在刑罚立法阶段。

应侧重于一般预防,同时注意到特殊预防的需要

B、在对个案审理宣判刑罚时,应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并重

C、在执行刑罚时,应侧重于特殊预防

D、在刑罚立法和刑罚执行时,都应侧重特殊预防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9章>第2节>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刑罚的目的。

迈耶主张刑罚立法时侧重一般预防,判决时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并重,刑罚执行时侧重于特殊预防。

2.甲为报复乙将毒药放人乙的饭菜中,后看乙中毒痛苦的样子于心不忍,赶快将乙送人医院,但乙仍死亡。

关于甲的犯罪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犯罪既遂

B、犯罪未遂

C、犯罪中止

D、犯罪预备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既遂与犯罪中止的区别。

甲虽然主观上具有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意图,但是,已经发生行为人原本所追求的、行为性质所决定的犯罪结果,犯罪已经既遂,已不存在中止的可能。

3.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7年卷二1题,单选)

A、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故其时间效力与《刑法》完全一样,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B、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新司法解释办理

C、行为时有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仍须按旧司法解释办理

D、依行为时司法解释已审结的案件,若适用新司法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应依新司法解释改判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3节>刑法的时间效力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

A项,司法解释不是刑法的渊源,且司法解释不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故A项错误。

B项,《关于适用刑事司法解释时间效力问题的规定》第2条规定:

“对于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或者正在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的规定办理。

”故B项正确。

C项,上述规定第3条规定:

“对于新的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已有相关司法解释,依照行为时的司法解释办理,但适用新的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适用新的司法解释。

”故C项错误。

D

4.关于累犯,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5年卷二10题。

单选)

A、对累犯和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不适用缓刑

B、对累犯,如假释后对所居住的社区无不良影响的,法院可决定假释

C、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法院可同时决定对其限制减刑

D、犯恐怖活动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刑罚执行完毕后的第12年又犯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的,成立累犯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1章>第2节>累犯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累犯。

A项,根据《刑法》第74条的规定,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对于犯罪集团的积极参加者,可以适用缓刑。

故A项错误,不当选。

B项,根据《刑法》第81条第2款的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故B项错误,不当选。

C项,对累犯,即使不能假释,也可以减刑,刑法只是规定了对死缓犯的限制减刑制度,对无期徒刑犯没有限制减刑制度。

故C项错误,不当选。

D项,根据《刑

5.甲拐骗乙(女,12周岁)、丙(男,13周岁)、丁(男,15周岁)、戊(女,16周岁),并将其四人分别卖给四个家庭。

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构成拐卖儿童罪

B、戊属于拐卖儿童罪的行为对象

C、构成拐卖妇女、儿童罪

D、丁属于拐卖妇女、儿童罪的行为对象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2节>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关系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客观方面中的行为对象。

“妇女”是指已满14周岁的女性,“儿童”指不满14周岁的男童或女童,拐卖妇女、儿童不包括已满14周岁的男子。

6.关于犯罪故意、过失与认识错误的认定,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甲一直想杀乙,驱车前往乙的住处准备实施杀害行为,过红绿灯路口时闯红灯不小心撞死一位行人,下车查看后发现正是仇人乙,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

B、甲以伤害的故意举刀砍乙,适仇人丙出现在现场,甲转而杀死丙的,甲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中止与故意杀人罪既遂,数罪并罚

C、甲在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汽车,乙突然横穿公路被汽车轧死的,甲成立过失犯罪

D、甲本欲用斧子砍死乙,事实上却拿了铁锤砸死乙。

甲的错误属于方法错误,根据法定符合说,应认定为故意杀人罪既遂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

B

【解析】:

A选项错误,甲在实施闯红灯的行为时没有杀害乙的故意,不成立故意杀人罪,对乙的死亡具有过失,成立过失致人死亡罪或交通肇事罪。

B选项正确,甲的行为对象由乙转变为丙,实施了故意伤害中止和故意杀人的两个行为,所以要数罪并罚。

C选项错误,甲正常行驶,乙的死亡是由于自身的违章行为导致,甲对于乙的违章行为没有预见的可能性,甲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D选项错误,甲属于狭义的因果关系错误,不影响故意犯罪的成立。

7.关于缓刑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

(  )

A、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B、对于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可以适用缓刑

C、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D、对于不满18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75周岁的人,符合缓刑条件的,必须宣告缓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1章>第3节>缓刑制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缓刑的有关规定。

《刑法》第74条规定:

对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适用缓刑。

8.鱼塘边工厂仓库着火,甲用水泵从乙的鱼塘抽水救火,致鱼塘中价值2万元的鱼苗死亡。

仓库中价值2万元的商品因灭火及时未被烧毁。

甲承认仓库边还有其他几家鱼塘,为报复才从乙的鱼塘抽水。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5年卷二4题,单选)

A、甲出于报复动机损害乙的财产,缺乏避险意图

B、甲从乙的鱼塘抽水,是不得已采取的避险行为

C、甲未能保全更大的权益,不符合避险限度要件

D、对2万元鱼苗的死亡,甲成立故意毁坏财物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3节>紧急避险的构成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要求在客观上法益面临正在发生的危险,避险人迫不得巴,采取给第三人造成最小损害的方式来避险,并且损害的利益应该小于受到保护的利益;主观上至少要求避险人认识到避险可能性的存在,即要有避险认识,但不需要有保护法益的动机,避险动机不是成立紧急避险的主观必备要素。

A项,甲知道需要避险的事实,具有避险认识,符合避险意图主观要素的要求,报复第三人的动机不影响紧急避险的成立。

故A项错误。

B项,工厂仓库着火,抽水救火是迫不得已的方法。

故B项正确。

C项,甲所保护的法益商品加仓库大于所

9.关于被害人承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儿童赵某生活在贫困家庭,甲征得赵某父母的同意,将赵某卖至富贵人家。

甲的行为得到了赵某父母的有效承诺,并有利于儿童的成长,故不构成拐卖儿童罪

B、在钱某家发生火灾之际,乙独自闯入钱某的住宅搬出贵重物品。

由于乙的行为事后并未得到钱某的认可,故应当成立非法侵入住宅罪

C、孙某为戒掉网瘾,让其妻子丙将其反锁在没有电脑的房间一星期。

孙某对放弃自己人身自由的承诺是无效的,丙的行为依然成立非法拘禁罪

D、李某同意丁砍掉自己的一个小手指,而丁却砍掉了李某的大拇指。

丁的行为成立故意伤害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4章>第4节>被害人承诺

【答案】:

D

【解析】:

①拐卖儿童的情形,不仅儿童的承诺绝对无效,其父母也不能承诺,即任何人都没有承诺能力。

甲征得儿童赵某的父母“承诺”将其卖与他人,其中甲与赵某的父母成立拐卖儿童罪的共犯(出卖亲生子女的,当然成立拐卖儿童罪)。

A选项错误。

②乙为抢救钱某贵重财物而闯入钱某住宅之际,不存在钱某现实的承诺,但根据一般人在这种情形的合理意愿,会同意为了保护更大利益牺牲其较小利益,即推定承诺有效。

至于事后钱某对此不予认可原则上不影响推定承诺有效的判断,否则会导致事后被害人耍无赖的情形。

B选项错误。

③孙某能够理解放弃人身自由的意义

10.我国《刑法》第3条规定:

“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关于本条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第3条中的“法律”,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

B、第3条中的“法律”,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

C、第3条中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要求只能在法律的限度内对被告人定罪处刑

D、第3条中的“不得定罪处刑”,同时排除对被告人进行行政处罚的可能性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章>第2节>罪刑法定原则

【答案】:

C

【解析】:

《刑法》第3条是关于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其中的“法律”,只能是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不包括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更不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指导性案例。

“不得定罪处刑”,仅意味着被告人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并不意味着被告人的行为一定是合法的,在违反行政法的前提下,存在对被告人进行行政处罚的可能性。

ABD的论述都是错误的。

第3条中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要求只能在法律的限度内对被告人定罪处刑。

C为正确选项。

11.吴某被甲、乙合法追捕。

吴某的枪中只有一发子弹,认识到开枪既可能打死甲也可能打死乙。

设定吴某对甲、乙均有杀人故意,下列哪一分析是正确的?

A、如吴某一枪没有打中甲和乙,子弹从甲与乙的中间穿过,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B、如吴某一枪打中了甲,致甲死亡,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实行数罪并罚

C、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死亡、乙重伤,则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仅成立故意伤害罪

D、如吴某一枪同时打中甲和乙,致甲、乙死亡,则对甲、乙均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实行数罪并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故意

【答案】:

A

【解析】:

①吴某的行为对于甲的生命有侵犯的危险性,有危险结果;对于乙的生命也有危险的结果。

所以对甲、乙两人都应该成立故意杀人罪的未遂。

但只有一个行为,想象竞合,最终也只是按照一个故意杀人罪未遂处理。

但是评价的时候,因为对甲的生命是有危险,对乙的生命也是有危险的,因此对两人都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否则评价了对甲的故意杀人未遂就没有评价对乙的故意杀人未遂,反之亦然。

A选项说法正确。

②因为吴某只开了一枪,既然打死了甲,对甲成立故意杀人罪既遂,对乙最多成立故意杀人罪未遂。

由于吴某只实施了一个行为,属于想象竞合犯,从一重罪

12.甲得知仇人乙身患重病,便假意和好,将投有毒药的茶水给乙饮用。

乙喝了茶水后感觉更加难受,于是自杀身亡。

关于本案的分析。

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构成故意杀人罪中止

B、构成故意杀人罪既遂

C、与乙的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与乙的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乙的死亡是由自己的自杀行为导致的,而人因为感觉到难受就自杀是很异常的事情,因此,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不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甲不必为乙的自杀负责。

13.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我国刑法中的主刑的种类?

(  )

A、死缓

B、有期徒刑

C、管制

D、无期徒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1节>管制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对我国刑罚种类的记忆。

我国的五种主刑是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简称死缓,是我国死刑的一种执行方式,不是单独的刑种。

14.已实际执行了原判刑期一半以上,且表现良好,可以适用假释的是下列哪一选项?

(  )

A、甲因犯贪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1998年刑满释放,2012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B、乙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9年

C、丙因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5年

D、丁因犯侮辱罪被判处拘役6个月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假释的适用条件。

首先,只能对被判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进行假释,所以排除选项D。

我国《刑法》第81条第2款规定,对于累犯以及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甲构成累犯,丙因为故意杀人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此排除选项A和选项C。

15.关于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被判处拘役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拘役执行完毕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一般要剥夺政治权利,其刑期与主刑相等,同时执行

C、被判处管制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附加刑与主刑刑期一样,同时执行

D、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从有期徒刑执行完毕或假释之日起,执行剥夺政治权利附加刑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0章>第2节>剥夺政治权利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问题。

对于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而不是“一般”要剥夺政治权利。

16.关于累犯,下列哪一判断是正确的?

(2010年卷二8题,单选)

A、甲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三年。

甲在附加刑执行完毕之日起五年之内又犯罪。

甲成立累犯

B、甲犯抢夺罪于2005年3月假释出狱,考验期为剩余的二年刑期。

甲从假释考验期满之日起五年内再故意犯重罪。

甲成立累犯

C、甲犯危害国家安全罪五年徒刑期满,六年后又犯杀人罪。

甲成立累犯

D、对累犯可以从重处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1章>第2节>累犯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累犯。

A项,根据《刑法》第65条第1款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在5年以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的,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是过失犯罪和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除外。

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指主刑执行完毕,不包含附加刑的执行。

所以甲在因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并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3年的情况下,在有期徒刑刑满释放之日起5年之内又故意犯罪的,就可以成立累犯。

并不是剥夺政治权利刑满后才可以成立累犯。

故A项错误。

B项,根据《刑法》第65条第2款的

17.关于罪数形态,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在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过程中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检查并导致执法人员轻伤的,应实行数罪并罚

B、在走私毒品之后,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毒人员检查并导致执法人员死亡的,应实行数罪并罚

C、盗窃文物后又出售该文物的,应实行数罪并罚

D、司法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之后,又徇私枉法的,应实行数罪并罚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8章>第4节>牵连犯

【答案】:

C

【解析】:

关于A项和B项。

能包容妨害公务罪(轻伤以下)的只有三个罪名,分别是:

(1)组织他人偷越国(边)境罪;

(2)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罪;(3)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其中,在实施前两个犯罪的过程中,妨害公务致人重伤、死亡的,依然要以上述两个罪名与故意伤害罪或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但是,根据2016年4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毒品犯罪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在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的过程中,即使造成执法人员的死亡、重伤,依然只成立上述犯罪一罪。

可见,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既包容

18.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卷二2题,单选)

A、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

B、甲、乙是事前无通谋的共犯

C、甲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

D、乙不构成脱逃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6章>第2节>必须有共同故意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共同犯罪、犯罪故意和过失。

AD项,武警甲擅离职守,造成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其主观方面是过失。

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看管松懈逃离看守所,其主观方面是故意。

根据《刑法》第316条第1款的规定,乙构成脱逃罪。

故A项正确,当选;D项错误,不当选。

B项,甲、乙二人对脱逃事件事前无通谋,也无事中共谋,且一方为故意,一方为过失,不成立共同犯罪。

故8项错误,不当选。

C项,根据《刑法》第400条第2款的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由于严重不负责任,致使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造成严重后果的,成立失

19.关于因果关系,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2011年卷二3题,单选)

A、甲将被害人衣服点燃,被害人跳河灭火而溺亡。

甲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B、乙在被害人住宅放火,被害人为救婴儿冲入宅内被烧死。

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C、丙在高速路将被害人推下车,被害人被后面车辆轧死。

丙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D、丁毁坏被害人面容,被害人感觉无法见人而自杀。

丁行为与被害人死亡具有因果关系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3节>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存在介入因素时因果关系的判断。

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是:

行为产生的危险被现实化,行为就是结果的原因。

当行为和结果之间介入其他因素时,如果介入因素与最终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程度高,则可以隔断前行为与最终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如果介入因素与最终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低,则仍然是前行为引发了结果,介入因素不隔断因果关系。

在被害人的行为作为介入因素的情况下,如果犯罪人实施的行为导致被害人不得或者几乎必然实施介入行为的,或者被害人实施的介入行为具有通常性的,即使该介入行为具有高度危险,也不隔断犯罪人行为与结果之间的

20.甲(男,17周岁)、乙(男,15周岁)合谋共同盗窃。

甲在门外放风,乙进入房内窃取财物,不料乙进入屋内后被一老人发现,老人抓住乙不让其离开,乙即用随身携带的小刀将老人杀死,并带窃取的5000元钱离开,后和甲平分。

根据司法解释,关于本案的分析,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甲、乙构成共同的故意杀人罪

B、甲、乙构成共同的盗窃罪

C、甲构成盗窃罪,乙构成故意杀人罪

D、甲构成故意杀人罪,乙不构成犯罪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以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能否犯转化型抢劫罪的问题。

甲在外面放风,对乙的杀人行为客观上并未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主观上对此也不知情,故甲的行为只构成盗窃罪。

乙的行为属于《刑法》第269条规定的情形,但根据最高院的司法解释,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在盗窃过程中,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不构成抢劫罪;如果故意致人死亡的,按故意杀人罪追究刑事责任。

据此,C项正确。

21.甲(十五周岁)的下列哪一行为成立犯罪?

(2010年卷二4题,单选)

A、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

C、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

D、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4节>自然人犯罪主体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刑事责任年龄。

根据《刑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甲只有15周岁,只为上述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A项,内容为过失侵权,15周岁的人不为过失行为承担刑事责任。

B项,内容为诈骗后为抗拒抓捕而实施的故意重伤害行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第1款的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盗窃、诈骗、抢夺他人财物,为窝藏

22.关于假释,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  )

A、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B、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0年以上,如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C、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D、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12章>第2节>假释的条件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假释制度问题。

《刑法》第81条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1/2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13年以上,如果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的,可以假释。

如果有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执行刑期的限制。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对犯罪分子决定假释时,应当考虑其假释后对所居住社区的影响。

《刑法》第85条规定:

23.一天晚上某村召开村干部会议,因还未通电,就用煤油灯照明开会。

会议中间灯没油了,村干部张某便找来新买来的煤油往灯里加油,当煤油刚倒出接近明火时,突然爆炸,将身边的另一乡干部王某炸死。

经化验鉴定,当天新买的煤油里,被油脂公司掺杂进了汽油。

关于张某的罪过形式,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  )

A、故意

B、疏忽大意的过失

C、过于自信的过失

D、意外事件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3章>第5节>犯罪主观要件的其他问题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意外事件与犯罪行为的区别、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区别。

张某对当天新买的煤油里在油脂公司被掺杂进汽油的事实无法预见,也不应预见,对危害社会的结果也同样不能预见、不应预见,因此是意外事件。

24.甲与一女子有染,其妻乙生怨。

某日,乙将毒药拌入菜中意图杀甲。

因久等未归且又惧怕法律制裁,乙遂打消杀人恶念,将菜倒掉。

关于乙的行为,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2010年卷二5题,单选)

A、犯罪预备

B、犯罪预备阶段的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实行阶段的犯罪中止

>>>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

【知识点】:

第5章>第4节>犯罪中止的特征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犯罪形态。

依据实质的客观说,着手作为实行行为的开始,必然是具有侵害法益紧迫危险性的行为。

乙欲杀人而往饭菜中投放毒药的行为,由于被害人并不在现场,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毒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力水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