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导学案答案 文.docx
《高二地理导学案答案 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地理导学案答案 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地理导学案答案文
必修一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NO.1
一、2、吸引、绕转,
二、1、水星、地球、木星、天王星,小行星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2、同向性、共面性、近园性3、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三、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具有生命物质的行星。
原因有:
Ⅱ.复习自测:
1、D2、C3、A
4、
(1)土星、金星;
(2)火星和木星(3)太阳、地球(4)日地距离、体积与质量适中
宇宙环境。
Ⅲ.我的疑问
B层针对性训练:
1、D2、C3、C4、C5、B
质疑探究—地球的特殊性
1、可能有:
原因火星自转与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昼夜温差不大,可能存在有液态的水,由于火星是目前所知自然环境和地球最为接近的行星,而水则是生命起源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虽然火星现在非常寒冷,但如果确实存在过地表水,则火星生物将更具可信度,甚至可能在这些沉积岩层中发现火星古生物的化石遗迹。
2、不可能有:
火星大气稀薄,目前的空气95%由二氧化碳组成,氧和水蒸气极少,不适宜生物呼吸,平均温度偏低,即使有水也呈固态。
Ⅳ.当堂检测:
1、B2、C3、B4、D5、B
Ⅴ、课后拓展案(高二文科)
天体是指宇宙空间的物质形体。
天体的集聚,从而形成了各种天文状态的研究对象。
天体,是对宇宙空间物质的真实存在而言的,也是各种星体和星际物质的通称。
人类发射并在太空中运行的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实验室、月球探测器、行星探测器、行星际探测器等则被称为人造天体。
1.C2、
(1)A
(2)、C(3)B
【答案】
(1)A
(2)A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NO.2
基础回顾:
一、1、球体、氢和氦、电磁波、太阳辐射、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可见光
二、1、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黑子和耀斑2、无线电短波,磁场,气候、极光
Ⅱ.A层达标自测
1、C2、A3、D4、A5、D6、B7、扰乱电离层、干扰地球磁场
在两极地区出现极光、影响地球气候,植物生长
质疑探究:
探究一:
1.到达大气上界太阳辐射的分布有规律:
在地球大气上界,北半球夏至时,日辐射总量最大,从极地到赤道分布比较均匀;冬至时,北半球日辐射总量最小,极圈内为零,南北差异最大。
南半球情况相反。
春分和秋分时,日辐射总量的分布与纬度的余弦成正比。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内日辐射总量有两次最大,年变化小。
纬度愈高,日辐射总量变化愈大。
2.热带雨林和寒温带针叶林生物量有什么差异?
描述这两个地区的自然景观差异。
生物量(biomass)是生态学术语或对植物专称植物量(phytomass),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通常用kg/m2或t/ha表示。
热带雨林生物量远大于寒温带针叶林,热带雨林终年高温多雨,生长生长快生物高大茂密,通常有三到五层的植被,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美、亚洲和非洲的丛林地区;寒温带针叶林主要由云杉属、冷杉属、落叶松属和一些耐寒的松属和圆柏属植物所组成。
这种针叶林能适应寒冷、潮湿或干燥的气候条件,生长生长慢,它们分布界限往往是森林上线。
寒温带针叶林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类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另一类为寒温带常绿针叶林。
3、有关联,气候(光照、热量、水分)是影响植物生长最重要的因素。
Ⅳ.当堂检测:
1、C2、D3、B
拓展训练题:
答案:
(1)青藏高原 撒哈拉沙漠(西亚和北非)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
(2)160~180 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
(3)城市的雨岛效应,多雾;大气尘埃多,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
【解析】 由图中经纬网可知Ⅰ为内蒙古高原,Ⅳ为四川盆地。
由于内蒙古高原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晴天多、太阳辐射强,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四川盆地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又加之是盆地地形,云雾较多、日照时数少,太阳辐射少。
【答案】 D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NO.3
Ⅰ.基础回顾
一、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况:
运动方式
自转
公转
绕转中心
地轴
太阳
方向
自 西 向 东
周
期
恒星日23h5m64s
恒星年365d6h9m10s
太阳日 24h
回归年365d5h48m46s
速
度
角
速
度
极点ω为0°,其他任何地点ω为15°/h
ω≈
1°/d
在近日点时较快,(1月初—北冬)较快;
在远日点时(7月初—北夏)较慢。
线
速
度
极点ω为0°,
V=2πRωCOSφ
V≈
30km/s
关系
赤道面与黄道面的夹角为23°26′
减小,不变;1670千米/小时;1446千米/小时;835千米/小时
二、自绘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我能行)
1、五一劳动节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朝北运动
元旦节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朝北运动
2、印度洋地震—海啸发生在2004年12月26日此时地球处于近日点附近
Ⅱ.复习自测
1—4、C、B、B、D5—8:
A、B、A、B
探究学案
探究一、当纬度相同时,地球自转线速度还与海拔高度有关,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青藏高原的线速度大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球同步卫星线速度大于地球。
探究二、北半球夏半年经过地球公转的远日点(7月初)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达到一年的最小值,所以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日期要长一些;而冬半年经过地球公转的的近日点(1月初),地球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所以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日期要短一些。
Ⅴ、课后拓展案(高二文科):
1、B2.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2)先变小后变大。
解析:
从B点到D点经过7月初(远日点,)远日点时公转速度(线速度、角速度)最小。
高考题尝试:
(高二文科)
1.C2。
A3、B4、A5.B 6.C7、A8、D9。
A10。
A
第四节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答案
Ⅰ.基础回顾:
一、1、自转、一个太阳日4、昼半球和夜半球;00,昏线,晨线。
二、1、24小时,1小时,4分钟
2、中央经线,1200E,1500E,
3、东八区;中时区,00(本初子午线);西五区,750W
表格4:
西六区,西八区,中时区,东八区,东九区
表格5:
750W,00,450E,1200E,1350E,
表格6依顺:
第一题:
前一天21时,2时,4时,11时
第二题:
13时,15时,21时,22时,第三题:
9时,16时,22时,23时
表格7由上至下:
22时,450E,第二天6时,300E;
Ⅱ.预习自测:
1、D2、B3、A4、A5、D6、D7-9:
B、C、B
10-12:
B、B、A;先定河流流向,后定凹凸岸,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13、
(1)、A
(2)北岸,受地球自转偏向力影响,北岸易淤积,南岸属冲刷型河岸
(3)营造长江中上游防护林(4)冲积、大陆、火山
课内探究案
探究一:
1、昼夜现象的产生是因为地球不发光、不透明造成的,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昼夜更替是由于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昼夜长短的变化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造成了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进而形成昼夜长短的变化。
2、
(1)、晨线、昏线;晨线、昏线;昏线、晨线、
(2)、6时,18时,0时
针对训练:
1、B2、3时52分3、前一天21时4、116020`E
5、
(1)略,
(2)晨线(3)北回归线(4)、夏至日,6月22日
(5)、12时,0时;(6)北纬66。
5,南纬66。
5(7)120°W
Ⅳ.当堂检测:
1、B2、C3、B4、B5—7:
C、D、D
8、
(1)、南极
(2)、东南,(3)昏线,晨线,(4)冬至,12月22日17时
(5)、18时,6时,21时,0时(6)、00,1350E。
补充拓展:
(高二文科):
(1)赤道,夏至,北回归线,冬至,南回归线
晨昏线法:
例1:
1.C2.A例2C、D、D、B
直射经线圈法:
例1:
18时20时例2:
冬至,16时,直射点(23°26′S、60°E)
切点法:
例1:
1-3:
B、C、A例24.C 5.D解析:
图中a为北极圈,地球呈逆时针自西向东自转,N位于M的西侧,故飞机的飞行方向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a为昼弧,则P点位于昼半球的中间经线上,地方时为12时,依据M、N两点的经度差为90°,可求出M点的时间为12时+3时=15时,而M点位于昏线上,M点的日落时间为15时。
故北极点周围有极夜现象发生,应是北半球冬季。
习题精练:
(高二文科)1、D2、C3、
(1)C、
(2)、C(3)、D
4、1800经线,600E,3月22日4时
5—7:
B、C、D
8.
(1)170°W;130°E(2分)
(2)3点20分(1分)(3)88点(2分)
(4)先东北后东南(1分)
9、
(1)AB80°E11°43′S(6分)
(2)14时40分东北(4分)(3)沿ABC弧线飞行(2分)。
10.
(1)甲、乙角速度相等,线速度甲大于乙。
(2分)
(2)日出地方时:
乙8时,丙6时,乙比丙晚2小时
昼长:
乙8小时,丙12小时,丙比乙长4小时(6分)
第五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答案
Ⅰ.基础回顾: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答案:
夏半年:
大于,长,短,小于冬半年:
小于,短,长
春分日和秋分日:
平分,12小时
小结:
a.昼夜平分、昼夜平分;b.长,长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1).地平面
(2)、900,递减2、赤道、赤道;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半球
三、季节更替和五带
1、气候四季划分:
3—5月,6—8月,9—11月,12—2月,
2、五带:
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热量
预习自测答案:
1、D2、C北温带3~6:
B、C、B、D7.C 8.A
Ⅰ.质疑探究:
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出现昼短夜长,且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南半球出现昼长夜短,且南半球昼变长,夜变短
二、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答案:
[例1]1.B 2.D 3.C
二、昼夜长短季节变化答案:
表1:
地点1:
17点,10时,14时地点2:
5点,14时,10时
地点3:
4点,20点,8时地点4:
3点,21时,18时
例2:
1——4:
C、A、B、C5—7:
C、D、A8.A9.C10~12:
A、D、A
四、正午太阳高度季节变化
例3:
1、50、26030`,73030`2、21030`S,68030`N
3、31030`,78030`,6月22日13时20分,100E
4、A 5、B6.A7.D8.B9-12、A、D、C、B
13、B。
由图可知,c为当地夏至和二分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差,故其数值为23.5°。
由题干知,a与c的差值为20°,故a为3.5°,即当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3.5°。
再根据求太阳高度角公式可得该地纬度为63°N。
14—16:
C、B、C
17、
(1)、13026`N或33026`N
(2)、a=53008`,,b=33008`S
(3)加利福尼亚寒流(4)亚热带季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5)、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例4:
1、B2、B3、D4、D5、B
第六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Ⅰ.基础回顾
一、莫霍界、古登堡界;地核、地幔、地壳;固体
1、地壳、地幔;
2、横;纵;地幔地核厚薄;岩浆的发源地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答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氮和氧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
Ⅱ.预习自测:
1—5:
C、D、D、A6、画法:
岩石圈: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软流层:
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当堂检测:
1—5:
B、C、D、B、B6.B7、D
课后拓展案
(一):
1—3.B、A、A、4—7:
C、B、C、B
课后拓展案
(二):
1.C 2.D3.C 4.B 5.C 6.B7、A8.D9.B10、A
答案:
1.C 2.D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而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约35~45千米,故震源位于地壳中。
3.C 4.B 5.C 6.B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
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分别是地球的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7、A海拔越高的地区地壳越厚,从莫霍面传到地面需要的时间越长。
8.D地震波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其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物质,而纵波可通过固、液、气各态物质,因此,根据地下2900千米处的波速变化可知,该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较大差异,2900千米以下为非固态物质。
9.B10、A石油是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11:
(1)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2)38(1)直接由图中等值线数据可知,由东向西地壳逐渐增厚。
(2)N处为闭合等值线,其周围地点取值范围在36~38千米之间,则N的数值范围是38(3)流水作用主要包括:
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
12:
(1)A
(2)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3)地震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随所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纵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解析:
第
(1)题,地壳厚度不均,高山、高原较厚,平原、盆地较薄。
第
(2)题,西藏位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
第(3)题,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可以了解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征。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循环
A复习自测:
1、C 2.C 3.B4.D5.C
B级训练1、C
2、1)略2)重融再生侵蚀、搬运、堆积变质作用冷却凝固作用3)岩浆各种岩石岩浆
C级训练
1、解析:
选C。
通过地层剖面图考查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从图中可知该区域发生过岩浆活动,岩浆上升时穿透破坏了⑥④③②地层,由此可知此处最先形成了⑥④③②各层,其后发生了岩浆活动,因而最晚形成的应为与岩浆活动有关的①⑤。
2、解析:
选C。
考查三大类岩石间的转换,石灰岩受热(与岩浆接触)会发生变质,生成大理岩。
3、解析:
选B。
①处岩石是岩浆喷发到地表冷却后而形成的喷出岩,因岩浆喷出时,大量挥发性物质从其中溢出,因而有许多气孔构造;C选项由方解石组成的岩石是大理岩,按成因分类属于变质岩;而选项A和D都是沉积岩的典型特征。
4、
(1)略
(2)①侵入、喷出 ②风化 ③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 ④风化 ⑤变质 ⑥重熔再生⑦变质⑧风化
(3) ②③④⑧①⑤⑥⑦
2.2地球表面形态
A复习自测:
1、B2、D3.
(1)西北西北地区的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2)EDC(3)北(4)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4、
(1)DC
(2)谷地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影响,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山岭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3)DC(4)D从受力看,隧道选于背斜处其顶部不易下塌。
从地下水的流动来看,背斜处有利于排水。
(5)沉积
B级训练
1、A2、B3、D4、B5、D6、D7、B
8、
(1)A处位于河流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强,河床深。
(2)粘土、粉砂、砂、砾石因为颗粒大的先沉积。
(3)北岸在北半球河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右岸侵蚀强于左岸,左岸沉积强于右岸,小岛北岸沉积强,易沉积。
(4)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地貌因为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缓和海水顶托下沉积,形成平坦的地形地势,河汊纵横交错。
C级训练
1、解析:
选B。
河流在入海口附近,河面变宽,水流速度减缓,携带的泥沙易堆积,再加上海水对河水的顶托作用,因而流速更缓,常在河流入海口形成“水下沙坝”。
2.B 3.A解析:
第2题,图示河流西岸为凹岸,流水侵蚀作用明显;东岸为凸岸,流水堆积作用明显。
乙地位于凸岸,应为新近堆积形成,符合“新住处”的情镜。
由诗中“桑落洲”“平沙”等可知,该处河流堆积作用显著,多冲积沙洲,位于河流下游。
河流形成于地势较高处,故河流处等高线应凸向海拔高处,故图示北侧地势较高,河流自北向南流。
第3题,内力作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故内力作用主要影响河流流向。
4.C 5.A解析:
第4题,侵蚀作用将形成瀑布的陡峭河床削低并使其最终消失,从而瀑布也将消失。
第5题,存在断层构造或组成河床底部的岩石软硬不一,都会形成陡峭的河床,形成瀑布。
6、
(1)流水沉积 三角洲(平原)
(2)沙丘 干旱、半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严禁过度放牧
(3)丘陵 地势起伏不大,坡度比较和缓,等高线数值小于250米 向斜 中心岩层较新,四周岩层较老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致密(坚硬)不易被侵蚀
2.3大气环境
2.31:
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
A层略B层1—7DCCBDCC8、B低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多高大气逆辐射强晴天的夜间,大气逆辐射弱,地面降温幅度大。
C层1、[分析]对流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减率为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结合读图计算不同高度气温,判断气温降低速率。
[解答]
(1)据图①气温分布状况,读取6000米高度气温约为-35℃,3000米高度气温约为-15℃,而近地面气温接近20℃,计算3000米以下温差约35℃,大于垂直递减率,3000米与6000米温差约20℃,与垂直递减率上升3000米气温降低18℃,高于垂直递减率,故B选项正确。
(2)对流层中上升气流使飞机飞行颠簸,而上下温差小,对流微弱则利于飞机飞行。
由四幅图判读可知图④5000米高度处气温较高,与近地面温差小,气流较平稳,利于飞机飞行。
故D选项正确。
[注意]对流层气温垂直递减,逆温现象与飞机飞行。
2B3B4B5D6C
第7题,读图可知,由甲地向乙地变化不大,由甲地、乙地向丙地均逐渐减少。
第8题,物体的温度越高,其辐射越强。
答案:
7.C 8.B
9答案:
(1)辐射
(2)平流 (3)辐射 (4)辐射雾。
形成原因:
①位于我国的湿润地区(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汽充足(空气湿润);②夜晚地面辐射强(夜晚温度低或夜晚降温快);③位于四川盆地,空气比较稳定(近地面水汽积存);④城市附近尘埃多,凝结核多。
2.32大气的运动
A层1C2C3C4A5B6A7C8A9B10C
B层1B2B3D4B5C6.
(1)B
(2)A (3)阴雨 上升冷却 (4)B
7.(1)城市人口集中,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
交通工具大量消耗矿物燃
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
城市建筑层数高。
而密不易通风散热。
(2)图略(3)城市郊区不合理∵工厂排出大气污染物及卫星城排出污物会从近
地
面流向城市,加剧城市污染和相互污染。
(4)可行,但应着重研究城市风的下沉距离,造林应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内
8.(1)10061010(2)图略(3)AA处等压线比日处密(4)A
(5)低压中心低压中心常出现阴雨天气白天太阳辐射被云层反射而削弱,气温不
会太高,晚上云层的逆辐射强,起着对地面保温作用,气温不会太低。
∴昼夜温差小
C层1C2B3C4B5D6C
2.33全球性大气环流
第1课时A层:
略课内探究:
如果不考虑地转偏向力,地球上还是会形成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以及从极地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风带。
B层:
1—6CCDDDA
C层1—7BDCADCD8、(1)春或秋赤道(2)A极地高气压带B副极地低气
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D赤道低气压带(3)E西风F东北信风(4)B锋面D对流9.
(1)太阳直射点气压带风带北南
(2)
夏至日春分日或秋分日冬至日(3)副热带高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4)①A②C③C④A⑤A
第2课时
A层答案:
(1)略
(2)西北风(3)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课内探究:
项目
成因
冬季风
夏季风
分布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源地
风向
性质
东亚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西伯利亚、蒙古
西北风
寒冷干燥
副热带太平洋
东南风
温暖湿润
我国东部、日本和朝鲜半岛等地
南亚季风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西伯利亚、蒙古
东北风
低温干燥
赤道附近印度洋
西南风
温暖湿润
亚洲印度半岛和我国西南等地区
南亚地区夏季吹西南季风的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夏季,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到北半球,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成为西南季风。
南亚地区夏季的西南季风来自赤道海洋,空气湿热,造成南亚夏季高温多雨。
西南季风有的年份强,有的年份弱,进退有快有慢,西南季风的强弱、进退会影响南亚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容易造成严重的旱涝灾害。
B层1.D 2.C3.C4.D5.D6.B7.C8.C9.D10.A11.C12.A
C层1A2C3C4.C5.B6A7C8.C9.A 10.B11.
(1)B
(2)B (3)冬 陆地上等温线向南凸出(向低纬凸出),表示陆地比同纬度海洋气温低,所以是冬季 (4)南半球 冬季 七月
12.
(1)大洋洲、南美洲终年温和多雨
(2)地中海气候
(3)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蒙古——西伯利亚
13解析:
从气压带分布的纬度可知甲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并且它分布在30°N以北地区,说明此时北半球为夏季,南半球为冬季,无锡多盛行东南风;开普敦为地中海气候,此时温和湿润;亚欧大陆气温高于同纬度的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凸。
从图中可知70°N以北应为极昼,此时太阳应直射135°W经线,由此可知45°E为0点,所以北京时间为5时。
极地东风带位于副极地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之间,且向右偏转为东北风。
答案:
(1)副热带高气压带
(2)东南风 温和湿润 北(高纬)
(3)5∶00
(4)略
2.34常见的天气系统
A层1.
(1)气旋 反气旋 天气
(2)西北风(偏北风) 东南风(偏南风) (3)脊 槽 (4)阴雨 晴朗 乙
2、
(1)冷锋(1分)冷空气主动推动锋面向前移动(1分)
(2)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3)因为锋面过境时,气温、气压变化较大
B层1D2B3B4B5A6D7C8D9B10A11C
C层1解析:
选D。
据图可知甲图为冷锋天气,①④为冷锋过境前,受暖气团控制;②③为冷锋后,受冷气团控制。
乙图为北半球锋面气旋,a为冷锋后,b为暖锋前,均受冷气团控制;d为冷锋前,c为暖锋后,均受暖气团控制。
2解析:
选A。
①地因离锋面较远,受冷气团影响不明显,故①地气温最高。
④地未来将受冷气团控制。
乙图中a、b两地可能形成降水,c、d两地处在暖气团控制下,天气晴朗。
城市因处在气旋中心区域,盛行上升气流,易形成阴雨天气。
3解析:
选A。
气旋为气流辐合系统,反气旋为气流辐散系统,结合风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原理较易判定正确选项。
M点吹东南风,说明该天气系统为气旋,又因该点风向右偏,故该系统为北半球气旋,故A对。
4解析:
选C。
由该天气系统生成于太平洋海域,可大体判定该系统为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热带气旋,联系教材台风中心移动路径可知C项正确。
5解析:
选B。
已知该地1月和6月盛行风向相反,为季风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