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9684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docx

研究生复试导师角度

研究生面试的一点经验总结 

精选

已有15500次阅读 2016-8-209:

41 |系统分类:

科研笔记

今年研究生面试碰到一些问题,现总结如下,希望对未来的学生参加入学面试有一定帮助。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1. 关于自我介绍的问题

面试时间紧迫,一般不会给你很长时间做自我介绍,所以要简明扼要。

好多学生面试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某某,来自某大学;我学习过什么,成绩如何,在班级排名如何,参加过什么社团;平时喜欢做什么;参加过哪些竞赛;获得过哪些奖励/奖学金;进过哪些实验室;做过哪些研究等等。

这不是一个好的自我介绍,它有几个显著问题。

第一,太复杂以及有太多无用的信息,比如学校的奖学金以及参加各种社团,我觉得意义不大;第二,无重点、无目的性以及无针对性;第三,严重超时。

如果你希望表现你组织能力强,你可以说“我组织能力强,是xx社团的主席”,这是可以的。

很多人其实只是某些社团的一个普通人员,就没有必要大肆渲染了。

关于第二点,是最致命的,我们最希望听到的是学生主动介绍自己希望做什么事情。

今年我们面试的几十个人中无一人主动这样说。

自我介绍严重超时会影响我们后续的提问时间。

我最喜欢的自我介绍大概如下: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叫某某,来自哪个大学,成绩,排名以及获得过哪些重要的奖励,最后重点介绍自己的研究经历和研究兴趣。

这一点大家可以参考“非诚勿扰”“中国好声音”等节目,一般他们的介绍都是:

“大家好,我叫某某,哪里人,多少岁”,非常简洁。

一般让你来参加面试,已经表明你具有相当优势,所以面试的时候,我们会更加看中你的研究兴趣、反应能力和应答能力、基础知识以及为此所做的准备。

所以希望学生能更多介绍自己的研究兴趣、为此所付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

2. 关于研究兴趣的问题

兴趣是成功的关键,我们不希望学生选择一个自己不感兴趣的方向。

在面试的几十个人过程中,没有一个人主动介绍自己的兴趣和未来的研究方向,让人失望。

我们必须主动问,你想做什么啊,学生才会回答。

那为什么啊?

他们会回答:

“前几天听了某某老师的报告,觉得很有趣,所以想去做”。

这样回答问题的学生比例很高。

我也见到学生在短短几天内不停变换自己的兴趣。

这些其实也暴露出我们大学在培养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灌输了大量的知识,可是却忘记了培养他们的兴趣。

和兴趣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极少主动去查询和调研某些东西。

所以就算是他们通过某些报告了解了一些新的概念,他们也不会主动去网上找一些相关的资料来了解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他们对有些问题的理解,基本是科普级别的。

满足于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探寻知识,可能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

这些学生成绩都很优秀,可能他们平时更多的精力是放在学习上,而缺乏主动了解课本外知识的欲望。

3. 关于主动联系导师的问题

绝大部分的学生不会主动和导师联系。

出国的学生都知道要主动联系导师“陶瓷”,国内的学生这个意识要淡薄得多。

如果和老师联系过,一般可以事先有一个见面和讨论,这个互相了解的过程让后面录取的几率大得多。

如果不和老师联系,仅凭面试的结果,是很难让导师做出是否录取你的决定的。

要知道绝大部分老师是不参加面试的。

在有些学校/单位,可能是先不选导师,等入学后再确定,这样还有录取的希望。

但是如果学校要求先确定导师才能录取,那么几率就很小了。

无论哪种情况,事先搜索导师的研究方向,读读他们的论文以及和感兴趣的导师联系,对于录取是非常重要的。

这个过程的另外一个好处是在面试阶段可以更好地表明自己的研究兴趣,也证明自己曾经尝试去调研过某些内容。

追求公平的学生可能会想,这不公平。

世界上不可能有100%的公平。

面试的时候,学生的背景不同,兴趣不同,我们也会问不同的问题。

另外一个原因是为了避免学生泄露考题,相信大家都可以理解这一点。

有些问题可能简单,运气好的话就被你碰到了。

有些问题可能比较困难,考生未必答得上来。

面试的技巧见第四点。

一般来说,导师每年录取学生的名额都是有限的,而且在读研和博士的5年中,学生的素质直接决定了未来工作的好坏以及进展的快慢,所以老师把机会留给最有可能来他组以及他最了解的学生,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4. 关于面试回答问题的技巧

面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希望检查学生的反映能力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所以我们不希望学生低着头不停地想问题,而让时间一秒一秒溜走。

如果回答不上来,其实也没有什么,就就干脆说忘记了/不会/没有学过,我们会立刻问你其它问题。

有一个学生让我印象深刻,当时问他非线性晶体的问题。

他就说:

我忘记细节了,太久了,但是应该是这样的。

然后在那里笔划o光是什么样子,e光是什么样子,并努力重建光在非线性晶体中的基本图像。

我们觉得很好,表面上它呈现了一个不完整的图像,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以及对基础知识的驾驭能力。

这个学生最终我们给了录取通知书,一般这样的考生往往会得较高的评价。

5. 关于本科时做过的科研

有部分同学在大学的时候在一些组做过部分研究。

绝大部分学生其实没有真正参与到里面去,所以只能介绍个大概,一问就穿帮了。

有少数是做进去了,也取得了一些结果,可是由于不懂得原理,一问也什么都回答不上来。

在介绍科研经历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策略。

首先介绍一些实验室/组在做的事情以及它的目的和意义,然后介绍自己在里面所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在介绍理解的时候,可以努力把问题和自己学习过的教材联系在一起。

比如有一个学生做薄膜的,他完全可以努力联想到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等课程以及这些课程中二维系统特殊的物理性质。

再比如做离子,那么就努力联想到原子物理、光学等课程。

其它学科的课程也差不多,事实上基于课本而超越课本一直是研究的主要研究方法。

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领域和大学的基础知识无关,相反,走得越远,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越显著。

所以一方面希望学生在做实验室的时候努力把自己的研究内容和基础知识联系在一起,另外在面试的时候也努力表达出这种关联。

如果可以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以及未来的设想(未必完全正确,没有关系),以及通过这些研究加深了对某个书本知识的理解,那就更好了。

6. 关于什么样的学生更容易被录取

面试本质上是人与人的交流,所以善于交流和表达的学生最容易被录取。

大学老师也不可能什么都懂,自然也不会期望学生什么都懂。

因此,莫要紧张;当碰到不懂的问题的时候,勇敢地说出来,这样有机会回答其它问题;此外也要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我觉得几乎所有的面试都应该如此吧。

回复 |

赞[7]shit3   2016-8-215:

52

我觉得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记得我那会入学,坦言我是个踏实的人,只喜欢脚踏实地做点研究,老师很欣赏,但后来,发现并非这样,很多时候重要的科研突破,并不只是学生自己在那里瞎捣鼓,导师最好挂个通讯而已,最重要的是每个人都能真诚的展现自我,

所有老师好像都是在面试的时候很欣赏自己招的学生,但后来怎么都是越看越不顺眼,但其实,学生可能并没有变化,变得是老师的心境,

诚然,每个老师都希望找到自己认为的所谓好学生,但是,自己也并不想真心去和他一起打出一片属于自己团队的学术标签,

后来,我明白了,老师经常喜欢用中国古代的儒家哲学来解释,尽管还是个海归

这个世界,大家都是在一开始抱有很大希望,刚建组的一开始踌躇满志,

但,虎头蛇尾,或许是我们这个全世界最为庞大的学生、老师群体,不能逾越的沟壑,

偶尔有那么几个真心做的,就被媒体曝光了,thisisthetruth。

回复 |

赞[6]农绍庄   2016-8-215:

03

面试的最重要的事项是:

知道学生的人生目标与规划。

考研面试,导师会提哪些问题?

 

精选

已有18417次阅读 2018-2-2715:

32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 研究生, 复试

开学了,各高校、科研院所将正式启动2018级研究生复试工作。

除了生源学校、初试成绩没法改变外,考生参加复试的准备工作还是要认真对待的。

首先是笔试环节,需根据各个学校规定的科目要求提前复习。

这个肯定是要花点时间准备的。

笔试科目不过关,谁也救不了你。

其次是面试环节,一般会要求考生作中英文自我介绍。

这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自由发挥,也是英语口语水平的展示,得好好准备一下哦。

特别是英语的自我介绍,要打好草稿。

至于专业英语的测试和交流,临时抱佛脚可能不得行,这得靠平时的功底。

面试环节最后一关就是综合素质考评,即考生回答面试组老师的提问。

这个环节,老师们除了专业基础知识考察外,一般会问其他哪些问题呢?

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可能考察重点不一样。

对于理工科的考生,经常面临的提问一般会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毕业设计相关的问题。

研究生复试时间正处于毕业设计期,所以,毕设工作老师们都会感兴趣,因毕设的态度、进展、成果等,跟读研是息息相关。

如毕设做的什么题目,设计思路是什么,工作做到什么程度,预期成果是什么?

如果有老师比较熟悉这块内容,还可能还会被问到细节的东西。

2、参与学科竞赛、科创方面的问题。

本科期间参与了什么学科竞赛,有没有科研实践或实习经历等。

同样,如果老师对这些竞赛和科研项目感兴趣的,也可能会刨根问底。

对那些,在科创竞赛、科研项目中属于打酱油角色的,可得认真组织和准备一下了,不要一问三不知啊。

这样会造成不好的印象,反而减分。

如果确实没这方面的经历,也无所谓,不必刻意绞尽脑汁,虚构经历。

3、读研动机,未来科研和职业规划。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就可,不要过度标榜自己。

如果问到你想不想读博士等问题,也按真实想法说就可,不必迎合导师的喜好。

4、对报考专业及导师方向的认识。

这个,还真得提前花点时间上网查查,你报考的专业涵盖哪些具体方向。

如果确定了导师,导师的科研方向是什么,做过哪方面的研究课题等。

不要对报考的专业和导师一无所知。

否则,会让导师感到你读研很盲目。

面试中,至于那些涉及性格、习惯、举止仪表等与生俱来的,就不必刻意去改变,本真、诚实就可。

考研复试,不等同于选秀。

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模式 

精选

已有17460次阅读 2011-4-2423:

46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关键词:

导师,研究生,双向选择| 研究生, 导师, 双向选择

浏览科学网很久了,且开博一年有余。

如今也成为了科学网的常客,可一直不晓得写点什么。

正值研究生招生之际,突然想谈谈导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问题。

迄今为止,招了几届的硕、博士研究生,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考研人都遇见了,感受颇深。

其实,本人也曾是一个考研路上的“追梦人”,也经历过艰辛的考研历程。

不一样的考研人,目的却是一样:

为了提升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改变自身命运。

时过境迁,社会变了,价值观变了,可考研人的目的没有变。

还是一个目的: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自身命运。

由于国家招研、培养机制的变化,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作为曾经的学生和现在的导师,在学生与导师的相互选择上,有一些认识想表达。

一、研究生选导师

(1) 学术大腕型:

他们拥有各种学术资源,经费资源,人脉资源。

能够让学生感受大团队、大项目、学术前沿的成就感。

这类导师不适合那些只想找个合适工作、哪怕不搞专业也行的学生,那是白白浪费了导师资源。

而且,这类型的研究生在这样的导师团队里也找不到自信和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挫败了自信心,对自身发展好处不大。

(2) 双肩挑型:

这类导师一般是在学校或学院的领导岗位,他们不仅拥有各种学术资源,经费资源和人脉资源外,还拥有权利资源。

这类导师适合那些毕业后想继续留在导师团队的研究生,那么他(她)以后的路子会越走越广。

同时,会大大缩短他(她)的奋斗历程,包括职称晋升,职务晋升及快速拥有各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

——以上两类导师均为竞争激烈型。

如果你是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一试;反之,如果没有竞争力,确实难于如愿。

如果如愿进入导师团队,你需要忍受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无人指导、甚至到毕业导师还叫不出你名字的苦恼。

因为,导师确实太忙,加上指导的学生人数多,得不到导师亲自指导属正常;记不得你的大名,也属于正常。

(3) 学术型:

这类导师一般不拥有这或那的官衔,也不一定拥有很多的学术资源。

但他(她)平易近人,追求学术,乐意指导学生,且总能想办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研究方向和锻炼的机会。

跟这样的导师学习和做研究,可以得到导师的真传,且师生感情相对融洽。

大部分考研人会选择这样的导师,毕竟这是导师中的主流。

(4) 生活型:

属非学术型导师,他和蔼可亲,虽科研项目不多,但会教诲你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你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建议那些攻读学位仅仅是为了提升文凭、以后并不在意是否从事专业技术的人选择这类导师。

那么你会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度过美好的“研究”生时光,而且你可以学到很多想学的学术以外的东西。

(5) 其他类型:

即以上四类以外的导师,不再赘述。

对于那些对导师无什么“特殊”要求的研究生,可供选择。

这类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满足那些在学期间就想去公司实习、超市配货、勤工俭学等兼职赚点小钱的愿望。

人各有志,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二、导师选学生

(1) 追求学术型:

在学术上,高瞻远瞩,追求卓越。

未来会选择继续深造、出国留学、高层次研究机构或高校就业。

这类学生,属于各类导师均乐意接纳的学生。

(2) 追求技术型:

喜欢动手、喜欢创新、喜欢接触各类新鲜事物和新思想。

这类学生动手能力强,能为实验室科研项目完成做贡献。

毕业后,会选择公司、竞争力强及能快速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日后,拥有更多技能和实战经历后,可能会选择自主创业。

这类学生,也属于大部分导师乐意接纳的学生。

(3) 追求管理型:

这类学生对专业、技术毫无兴趣,热衷于参与各类社团、公益活动和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对人文、社交、口才锻炼等综合素质颇感兴趣。

他(她)把攻读学位当成走向某个行业、某个岗位的敲门砖和入场卷。

然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这类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兴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给导师课题组或母校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成为异类“成功”的典范。

(4) 追求文凭型:

对专业方向、对导师不挑剔;对未来,走一步看一步,方向不明确,底线就是能拿到学位证书。

这类研究生,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发力点,前途兴许也是无可估量的。

(5)随波逐流型:

来自就业压力、父母期望、随大流思想、甚至为了能和女友或男友厮守等不得以选择读研的人群。

针对这类研究生而言,一般学习兴趣不高、生活散漫、意志薄弱,胸无大志。

此类学生的读研历程可想而知。

师与研究生——双向选择模式 

精选

已有17460次阅读 2011-4-2423:

46 |个人分类:

师生杂谈|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关键词:

导师,研究生,双向选择| 研究生, 导师, 双向选择

浏览科学网很久了,且开博一年有余。

如今也成为了科学网的常客,可一直不晓得写点什么。

正值研究生招生之际,突然想谈谈导师和研究生的双向选择问题。

迄今为止,招了几届的硕、博士研究生,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考研人都遇见了,感受颇深。

其实,本人也曾是一个考研路上的“追梦人”,也经历过艰辛的考研历程。

不一样的考研人,目的却是一样:

为了提升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改变自身命运。

时过境迁,社会变了,价值观变了,可考研人的目的没有变。

还是一个目的:

提升适应社会的能力,改变自身命运。

由于国家招研、培养机制的变化,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作为曾经的学生和现在的导师,在学生与导师的相互选择上,有一些认识想表达。

一、研究生选导师

(1) 学术大腕型:

他们拥有各种学术资源,经费资源,人脉资源。

能够让学生感受大团队、大项目、学术前沿的成就感。

这类导师不适合那些只想找个合适工作、哪怕不搞专业也行的学生,那是白白浪费了导师资源。

而且,这类型的研究生在这样的导师团队里也找不到自信和成就感,久而久之也就挫败了自信心,对自身发展好处不大。

(2) 双肩挑型:

这类导师一般是在学校或学院的领导岗位,他们不仅拥有各种学术资源,经费资源和人脉资源外,还拥有权利资源。

这类导师适合那些毕业后想继续留在导师团队的研究生,那么他(她)以后的路子会越走越广。

同时,会大大缩短他(她)的奋斗历程,包括职称晋升,职务晋升及快速拥有各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资源。

——以上两类导师均为竞争激烈型。

如果你是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完全可以一试;反之,如果没有竞争力,确实难于如愿。

如果如愿进入导师团队,你需要忍受压力的同时,也要忍受无人指导、甚至到毕业导师还叫不出你名字的苦恼。

因为,导师确实太忙,加上指导的学生人数多,得不到导师亲自指导属正常;记不得你的大名,也属于正常。

(3) 学术型:

这类导师一般不拥有这或那的官衔,也不一定拥有很多的学术资源。

但他(她)平易近人,追求学术,乐意指导学生,且总能想办法为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合适的研究方向和锻炼的机会。

跟这样的导师学习和做研究,可以得到导师的真传,且师生感情相对融洽。

大部分考研人会选择这样的导师,毕竟这是导师中的主流。

(4) 生活型:

属非学术型导师,他和蔼可亲,虽科研项目不多,但会教诲你做人做事的道理、帮助你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建议那些攻读学位仅仅是为了提升文凭、以后并不在意是否从事专业技术的人选择这类导师。

那么你会在愉快、宽松、自由的氛围中度过美好的“研究”生时光,而且你可以学到很多想学的学术以外的东西。

(5) 其他类型:

即以上四类以外的导师,不再赘述。

对于那些对导师无什么“特殊”要求的研究生,可供选择。

这类研究生在校期间,可以满足那些在学期间就想去公司实习、超市配货、勤工俭学等兼职赚点小钱的愿望。

人各有志,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

二、导师选学生

(1) 追求学术型:

在学术上,高瞻远瞩,追求卓越。

未来会选择继续深造、出国留学、高层次研究机构或高校就业。

这类学生,属于各类导师均乐意接纳的学生。

(2) 追求技术型:

喜欢动手、喜欢创新、喜欢接触各类新鲜事物和新思想。

这类学生动手能力强,能为实验室科研项目完成做贡献。

毕业后,会选择公司、竞争力强及能快速体现自身价值的岗位。

日后,拥有更多技能和实战经历后,可能会选择自主创业。

这类学生,也属于大部分导师乐意接纳的学生。

(3) 追求管理型:

这类学生对专业、技术毫无兴趣,热衷于参与各类社团、公益活动和提高自身管理素质,对人文、社交、口才锻炼等综合素质颇感兴趣。

他(她)把攻读学位当成走向某个行业、某个岗位的敲门砖和入场卷。

然而,“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这类学生的能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兴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会给导师课题组或母校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成为异类“成功”的典范。

(4) 追求文凭型:

对专业方向、对导师不挑剔;对未来,走一步看一步,方向不明确,底线就是能拿到学位证书。

这类研究生,一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和发力点,前途兴许也是无可估量的。

(5)随波逐流型:

来自就业压力、父母期望、随大流思想、甚至为了能和女友或男友厮守等不得以选择读研的人群。

针对这类研究生而言,一般学习兴趣不高、生活散漫、意志薄弱,胸无大志。

此类学生的读研历程可想而知。

访谈:

如何准备和参加研究生复试?

 

精选

已有18073次阅读 2014-3-1812:

19 |个人分类:

研究生教育|系统分类:

教学心得|关键词:

研究生复试,2014年,求学与考研| 研究生复试, 2014年, 求学与考研

访谈:

如何准备和参加研究生复试?

(王德华)

 

说明:

2014年1月份的时候,《求学考研》杂志的一位小伙子想就研究生复试对我进行一些采访。

采访提纲很细,问题很多。

在一个下午,我回答了小伙子一些问题,有八个方面。

小伙子根据采访记录和录音,回去进行了整理。

我在他整理的文稿上,进行了一些文字修改。

感觉有些表述,还是不好,随希望他再进行文字加工,进一步简练。

不知道这个采访稿后来怎么样了,也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消息。

今年的研究生复试已经拉开序幕了,将这些文字公开,也许对一些考生会有些许参考价值。

有些说法和观点,很随意,也是个人的看法,所以一定有不足,甚至是错误的。

相信研究生考生们会有自己的判断能力。

作为交流吧。

 

 

一、联系导师

 

《求学·考研》:

在复试前,学生有必要联系导师吗?

王德华:

有必要。

这个问题涉及到研究所和高校,不同的招生单位培养方式有所不同。

有的高校硕士培养的第一年不分导师,采取轮转机制。

招生简章上没有具体到专业的指导导师,所以不知道该联系谁。

不过即使是这样的情况,也应该尽量联系导师。

考研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选择,一定要清楚自己想学什么,对哪个导师的方向感兴趣,这是报考的基本前提,这样也好有目的联系相关导师。

虽然科学院的研究所一般会列出导师姓名、招生专业、研究方向和招生指标等,但还是要联系相关导师,因为可能导师心中已经有目标了,或者已经接收推免生了。

此外,一些导师并不是每年都有招生指标,网上信息可能没有及时更新,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联系导师。

千万不要担心浪费导师的时间或打扰导师,一般导师也想了解你,真正做学术的老师,不会怕学生打扰的。

 

《求学·考研》:

学生什么时候联系比较好?

王德华:

不单单是复试前要联系导师,学生应该在报考之前就要联系导师。

我上一个问题已经涉及到这个方面了。

 

《求学·考研》:

在学生联系您的邮件中,一般存在哪些问题?

王德华:

缺乏相应的规矩和礼节,如邮件中没有称呼、没有落款。

有时候称呼是错的,明明联系的是张老师,却称呼尊敬的李老师。

这一看就是复制粘贴过来的。

这些都是细节,但做学问的,都很关注细节。

特别忌讳的是群发邮件。

群发的邮件,导师一般不会理会。

 

《求学·考研》:

有的学生想让导师多了解自己,于是在邮件中写的比较多,如社团活动、社会活动、参加过的企业实习,等等,这样的简历是导师愿意看到的么?

王德华:

你参加了社团活动、社会活动都可以写,但导师更想了解的是你通过这些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体验和感悟。

更喜欢看到科研活动的介绍。

 

《求学·考研》:

通过学生的邮件,您想看到哪些内容?

王德华:

导师最想看到的是你的学习成绩;其次,是参加过哪些科研活动,这是显示你能力的地方,因为你是来考研的,不是公司招聘;第三,要有个人自述,可长可短,主要内容是为什么选这个专业,为什么选这个导师,将来有哪些计划和打算。

国内的学生写个人自述存在的毛病是套话、空话太多,什么爱国、爱党等等。

个人自述所体现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

坦诚,实在,纯朴,容易打动人。

 

《求学·考研》:

学生在复试前,联系多位导师,是不是一件比较犯忌讳的事情?

王德华:

不忌讳。

但最忌讳的是群发邮件。

群发的邮件基本上会当做垃圾邮件处理,没有一个老师会认真看你的群发邮件,也不会回复。

 

《求学·考研》:

复试前,您认为学生多久联系导师一次比较好?

王德华:

不要太频繁,你要真有事要问,不要想起一件事就给导师打电话、发邮件,因为导师一般都比较忙。

 

《求学·考研》:

在复试之前,学生要求见面,您会见一下学生吗?

王德华:

我一般会愿意见。

复试,能见导师就见导师,电话通信的效果还是不如见面的效果好,有时候面谈5分钟可能就把事情敲定了。

学生都到办公室了,导师也不会拒绝。

去年复试期间有个学生打来电话,我在电话中说我是有个名额。

过了一会,学生打电话说,她已经买好了来北京的车票了。

学生都来了,即使我没有安排时间,也要挤时间见一下。

导师不会讨厌这样的学生。

 

《求学·考研》:

每年联系院长等有行政级别的导师或者是“大牛”都非常多,您怎么看?

王德华:

这要按照学生的类型来说。

如果学生的依赖性比较强,导师不指导的话就不知道怎么做,这样的学生尽量不要报有行政级别的导师,因为行政事务会有很多杂事,他不会有普通老师那么多的时间去指导你。

独立性强的学生报什么样的导师区别不大,他需要的是时间、空间、经费和自由,他有自己的想法,方法也可以自己解决,导师没有时间,并不影响他。

如果真要做学术,要挑一个对特别有利的导师,能帮你一辈子的老师。

 

二、自我介绍

 

《求学·考研》:

导师想从自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