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9366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2.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docx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1

论园林美的创造与鉴赏

园林既是人类满足某种物质生活与文化生活的现实物质生活环境,又是反映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观念的艺术作品。

因此,园林的本质是人类对美的自然和在自然中美的生活的情感追求与物质表达相统一的、自然化的游憩境域。

园林美的特征,即艺术地再现自然美和自然里的生活美。

在园林中,既有自然美和人化的自然美,也有艺术化的生活美。

园林作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化市容,增添城市景观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充分的表现出其美学特征。

因此,对园林美的鉴赏与创造显得十分重要。

1       园林美的鉴赏

园林都是由山水建筑和树木等构成,但在时间上就有古典和现代之分,在形式上有东方和西方之别,各民族的园林建筑格调也显然不同。

对园林美的鉴赏也随着游人的文化水平,艺术修养,知识积累,游赏经验的不同而不同。

1.1园林在意境上的美

中国园林是自然环境、建筑、诗、画、雕塑等多种艺术的综合。

园林意境产生于园林境域的综合艺术效果,给予游赏者以情意方面的信息,唤起以往经历的记忆联想,产生物外情、景外意。

由于园林是一个真实的自然境域,因此其景象的意境也随时间而演替变化。

这种时序的变化称“季象”变化;朝暮的变化,称“时象”变化;阴晴雨雪、风霜烟云的变化,称“气象”变化;草木枯荣的植物生命变化,称“龄象”变化;还有春燕、夏蝉、秋虫的“物侯”变化等等。

这些都使产生园林意境的客观条件随之不断变化。

所以,在园林艺术创作中,要以一定出现频率的最佳情景状态作为意境主题,即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

例如:

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断桥残雪”、,扬州瘦西湖的“四桥烟雨”,承德避暑山庄的“槌峰落照”等名景。

这些意境主题最佳状态的出现,从时间来说虽然短暂,却受到千秋赞赏,因为它发挥了园林景象的最佳感染力,达到了景题与景趣的高度统一。

1.1.1禅宗思想对园林意境的影响

禅宗是东方文化的奇葩,综合了中国的儒家、道家和印度的佛家之精华。

在中国山水园林发展历史进程中,儒、道、禅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交织,共同作用于中国园林的发展,文化思想的交织。

禅宗思想在哲学观念上对中国山水园林的影响集中体现在“天人合一”这一观念上。

山水艺术是自然与人合一的体现,自然与人合一就是人的精神、思想、认识与自然的法则、形象统一在一起。

中唐以来,意境美的追求成为山水园林艺术的主要旨趣。

在禅的精神和方式影响下成熟起来的园林意境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为“悦形”,纯粹以人的感官系统被动欣赏自然天成的景物。

二为“逸情”,主体在“悦形”基础,将获取的风景信息进行处理,给予景观人性,

达到“物我相亲,情景交融”境界。

三为“畅神”,人景交融,不分彼此,达到“唯当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是以天地为庐,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

所以,对禅的领悟,不仅需要用眼,更为重要的是用心,要透过层层的幻象达到本质既为神与象通。

园林也要包含意境的传达,要讲究意境美和思想内涵,使游人对园林的欣赏从目的感官到心的飞跃。

园林意境其实就是欣赏者在特定景观环境中体悟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它与禅境一样都是心灵的宁静恬和为理想人生的立足之本,超越了具象形态和有所为、有所求的具体思虑,而成为一种无所羁绊、适意而为的心灵体验。

与早期园林那种“模山范水”的自然美不同,成熟时期的园林所追求的自然是虚实相生的“妙造自然”——即在禅的理趣的影响下,“自然境界”从老庄那种回归大自然的方式中走向了人们的心中,就是所谓“心造其境”,这是人们心意中的自然,情感体味中的自然,即是作为“意境”中的自然。

在禅境濡染下,文人士大夫追求的园林美不只是单纯的物质空间形态的创造,更重要的是注重由景观引发的情思神韵。

王维辋川园、白居易履道里宅院、庐山草堂、苏轼雪堂、狮子林、沧浪亭皆与其有关。

四大园林之狮子林融进了大量的儒道文化信息,特别是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如其额匾“指柏轩”前加上了“揖峰”

二字,取宋朱熹《游百丈山记》中的“前揖庐山,一峰独秀”之意。

将山石人化,表现了文人士大夫对大自然山石的热爱尊崇之情,在一个小小的匾额中体现了禅道两种文化精神。

禅需要用心去悟,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破除表象而见到本心。

造园同样也是需要体悟,要有思想内涵,因而设计中要有含蓄美、意境美。

1.1.2匾额与楹联对园林意境美的营造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匾额与楹联作为一种点景的方法,应用极为广泛,他既是古典园林中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也是中国古典园林最具特色的内容。

中国古代造园家大都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理解和人生追求寄情于山水园林之中,并以匾额与楹联为媒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所以,园林中的匾额与楹联往往成了园林气氛渲染和意境营造的点睛之笔。

匾额与楹联直接参与园林美学构成。

在古典园林中,不论是皇家园林、寺庙园林,还是私家园林,匾额与楹联是其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从美学角度看,制作精良的匾额与楹联因其大小、材质、形状等的丰富变化,本身就为古典园林平添一景。

而且,匾额与楹联所表达的内容大多以书法或篆刻出现,其本身就是艺术品,起到提纲挈领、增加游赏内容的作用,使古典园林的意蕴更为深厚,给游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匾额与楹联可以表现园林植物的生态意境。

中国古典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常被作为园林构景的主题,借植物间接地表达某种感情和意境,而园林中的以植物为主题的匾额与楹联也恰到好处地体现出思想感情,如松、竹、梅、莲、桂、兰花、玉兰、山茶、芍药、梧桐、杨、柳等。

园林中的不少题名多借植物名称命题,通过借物喻意,催人细细品味,之后方能理解题名背后内涵。

匾额与楹联能体现园林中的人文意境。

意境是精神境界之所在,造园者的思想情绪、世界观和生活经历等就可以直接通过园林表达传递给游人,由此产生共鸣,表现出园林意境的特定效果。

拙政园是明代弘治进士王献臣,在朝中受诬陷,被降职罢官后回乡所建。

他自比西晋潘岳,借《闲居赋》意:

“庶浮云之志,筑室种树,逍遥自得…….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此亦拙政之为政也”,他自认为官场斡旋之技拙劣,取拙政为园名而自嘲,以平衡受笞遭贬的羞愧。

园中“雪香云蔚亭”中的一副对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抓住了现实生活中寂时有声更觉静的体验。

该亭四面遍植梅花,且有枫、柳、松、竹交相争荣,以“香雪”咏梅,以“云蔚”喻树木茂密,以动来反衬静,蝉噪、鸟鸣更现示出林静山幽。

雪香云蔚亭居池岛最高处,伫立俯看,可见嘉树玉竹,绿池鸣禽,颇有野山旷湖之意和虚幻不实,更加烘托出设计者的内心情感。

1.1.3中国传统风水美学思想对园林意境的营造

中国古典园林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其他建筑类型一样,从选址、规划、设计、营造、无不受到传统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除去风水迷信的外衣,它具备科学的环境观和美学思想与传统的造园学互为表里,相辅作用,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产生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远在春秋时期,古代文人就产生了“智者乐山,仁者乐水”寄情山水的审美思想,历代文人雅士青睐风水,在他们的造园实践中,自然而然地将风水美学思想渗透到园林的营造中。

风水美学中的自然美。

中国古典园林从一开始就十分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其最初的形态—囿,就是为了不破坏自然环境而在特定的地方筑垣形成了专门供人狩猎、采樵、游赏的场所,发展到后来自然山水式的园林十分强调自然的野趣和变化,喜欢有山有水,在布局中几乎是离不开山石,池沼,林木、花卉、鸟兽、虫鱼等自然景物。

其选址最好是山林、湖沼、平原三者均有,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也多采取挖湖堆山的办法来改造环境,如拙政园、留院的水池假山等。

风水美学中的曲线美。

中国古典园林处处体现了风水美学曲线美的特征。

造园理论中的“水必曲,园必隔”、“不妨偏经,顿置婉转”等都是对园林曲奥布局的经验总结,使得“曲”成为中国古典园林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园林建筑为了和自然风景的“曲”相协调,常常以曲代直。

布局不讲轴线,因观赏的方便及赏景需要灵活自由地散布在园林之中。

其屋顶造型、屋角起翘以及梁架部件也都呈现出一种很协调的弧曲线。

如留园冠云台是卷棚歇山顶方亭;冠云楼中间三间为卷棚歇山屋顶,两侧为卷棚硬山顶,造型狭长而轻巧;伫云庵是三间卷棚歇山顶轩屋。

为方便赏景而将栏杆改制成可坐的美人靠,也全部用柔缓的曲木制作,使建筑更加轻巧。

风水美学中的均衡美。

中国古典园林的情趣和构图多是师法自然,宛自天开,因此,绝对对称是很少见的,多呈均衡之势。

这种不对称的均衡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随处可见,如明十三陵神道蜿蜒于山峦环抱的盘地中,略偏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以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

风水美学中的象征美。

风水象征美常用数的象征,形的象征来表达人类追求吉宅的美好愿望。

如北京天坛和地坛的建筑平面象征天园地方,中国民居的山墙仿效“五星形体”的山峦形象建造,还有古人理想的居住环境是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四神”的各自特点象征吉地的自然环境等都是象征美的运用。

象征美的运用在中国古典园林中非常多见,如西汉上林苑的太液池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岛,象征海上神山,这种池中掇山“一池三山”布局格式成为后代宫苑中处理水的一种模式,并且一直影响到今天的造园手法。

风水美学中的阴阳美。

阴阳的概念,萌发于古代先民观察天文地理的经验理知。

最初以见日为阳,反之为阴。

阴阳一词典出,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之《公刘》章“既景乃冈,相其阴阳”一句,此章描绘了夏末时公刘率周民族由邰迁,勤勉勘察山川地势与水土之宜,辩方正位,进而规划营宅,使周民得以安居生息的种种活动细节。

这一辩方正位的职业活动为历代风水家传承。

后来古代哲人发现,天地于人世万物都有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两面,恰如“阴”“阳”之理,《老子》肯定了阴阳是万物所普遍具有的属性,《庄子》则更进一步把阴阳视为万物本原,阴阳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于是阴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哲学最核心的范畴之一,并广泛渗透于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各个领域中,尤其是风水学。

中国古代无论城市乡村、宫殿民宅、陵寝园林等,都经常表现出一种阴阳和谐之美,其关键在于风水理论汲取了传统哲学的智慧,特别是它科学和美学的成分,并认真细致地贯彻于各种选址、规划和营造实践中而产生的,他们大多都是选在背山面水、负阴抱阳、阴阳和谐的高爽地段。

中国古典园林从整体上来说,是一座“阴阳园”,它包含着一系列对立统一的因素。

欲扬先抑、藏露结合、以少胜多、小中见大、虚实衬托……它以远近、虚实、静动、藏露等手法引人由近思远,由实思虚,由静思动,由露思藏,感受自然的淳朴和天真。

江南园林的占地通常较小,“欲扬先抑”手法的运用有利于增加空间层次,避免“一览无遗”。

拙政园腰门及其外的黄山石,屏障在园的前部,给人景深莫测的感觉。

留院入口以虚实变幻、收放自如、明暗交替的手法,形成曲折巧妙的空间序列,引人步步深入,具有欲扬先抑的作用。

中国古典园林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向来以含蓄为美,利用障景、框景、漏景等藏露结合的手法划分园林空间,表达了虚实相济、隐约含混、意味深长的艺术效果。

静坐亭中观看行云流水、鸟飞花落、止水静、游鱼动,静动交织,自成佳境和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往往以小见大,从小空间创造出大空间,使室内外相通、相透、相补,整个空间布局与同一中有变化的意境营造出一种阴阳美。

二、中国古典园林叠山的奇巧美

在顺应和模拟自然形胜的基础上,对自然进行艺术加工、处理、变形、创造,使园林美既不同于天然的自然美,又有别于人工的建筑美,这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精髓。

园林里假中见真的山,当然不单是表现了主观情趣而美,也不单是以行传神而美,它自身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特征,才有可能给人以美的感受。

我国古典园林的假山,一般有湖石山和黄石山两种。

前者由湖石(是一种经水溶蚀的石灰岩)堆叠而成,由于特定的化学作用,这种岩石往往显得玲珑剔透,窍穴相连,有起伏多变的外形。

古人曾以瘦、皱、漏、透作为鉴赏湖石的标准。

所谓瘦,就是指它的形态挺拔秀丽;皱,就是它的外表要求凹凸多变;漏,就是指多孔穴,并且上下左右尽量相通;透,就是指玲珑多孔,光线能够穿透其中。

苏州的环秀山庄算得上用湖石掇山的杰出代表。

这里的假山是由清代嘉靖年间常州叠山名家戈裕良精心构建的。

假山体大腹空,其间洞壑、涧谷众多。

山体以大块竖石为骨架,以劈斧法为主,辅之以挑、吊、压、叠、挂、嵌、镶等基本手法,充分显示出石峰的陡峭险峻,洞顶则用钩带法完成。

整座假山峰峦耸立,山形玲珑秀丽,山中洞穴转折多变。

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把他比作诗歌中的李杜!

用湖石叠成的假山,其共同特点是轮廓的线条逶迤曲折,表现凹凸变化丰富,蹬道峰回路转,洞壑幽深连绵。

游人或远观其外,或登临其上,或深入其腹,都能产生美感。

远观峰峦叠嶂,千岩竞秀,轮廓多变,层次丰富,如同面对群山,顿生壮美之感;登临其上时随着蹬道的曲折多变,在不同的空间转换中,使人感受到四面景观的变化,如同在蜿蜒的山道上行走,既有“山穷水尽”的惊愕,又有在崎岖的山径上攀登的紧张;当钻入洞穴时,神秘幽深的感觉油然而生,在忽明忽暗的洞穴里,人们带着几分恐惧摸索着前行,仿佛真的进入千年古洞一般,随着山洞或高或低、忽明忽暗、时大时小的变化交替出现,人们的探究心理得到了满足,往往能产生一种惊喜和自豪的感觉。

黄石的石料特性不同于湖石,黄石堆成的假山和湖石山各具风采。

一般地说,黄石山不及湖石山玲珑秀丽、但就浑厚朴拙而言,黄石山却在湖石山之上,它具有一种壮伟质朴的气质,颇像一个忠厚少文的大丈夫。

上海豫园的黄石假山就是这样。

此山的石壁、深谷、幽壑、蹬道、山麓、岩洞等皆用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黄石叠成,整座假山磅礴郁结,浑然一体,具有真山水的气势,颇能给人以万山重叠的观感。

山的高度虽然只有十二米,但一入其境,仿佛置身于高山从中。

用黄石叠成的假山,由于石料的轮廓线不太曲折,孔穴也缺乏通透性,因而显得较为刚劲舒展,厚重质朴,特别是以黄石堆叠的石壁、深谷,往往有鬼斧神工之妙,能传神地再现地壳运动造成的高者为巅、低者为陵的天然风貌。

中国古典园林和世界上绝大多数园林一样,都经过了人对自然的加工改造,都布满了人工的痕迹,人们竭力塑成酷似自然的假山假水来满足自己难以扼制的审美需要,同时也成就了无与伦比的园林美。

三、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意境美

水,生命之源,是园林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最具魅力的一种要素。

古人称水为最富魅力的一种要素。

古人称水为园林的血液。

水景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占重要地位,古今中外的园林对水的运用非常重视,水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水就成为我国园林游乐的内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无园不水”之说。

水,晶莹剔透,柔媚且强韧,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想象,是园林中最富有生气的因素。

园林无水则不活,无论走进哪个园林,人们只有看到水,才会真正体会到园林之美。

有水,园林就更有生机;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

有水,园林就更显意境。

园林中的水寄托着我国古圣先贤的思想,也启发陶冶我们后来者的心智,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灵魂。

3.1摹写自然,人化自然

说到理水,需“引”水思源。

古代园林特别是大型皇家园林中的水,大多直接引自江河湖海,秦始皇建兰池宫引渭水为池,上林苑引渭水为源。

宋代艮岳引景龙江之水构成雁池、大方招、凤池等较大的水面,创造了河湖、溪涧、潭瀑等自然水态于园中。

南宋宫苑引钱塘江和西湖之水。

总之,园林之水大都引自大自然。

在利用自然之水造园时盛水的池沼其形状、理水的形态是仿效大自然形状为主,尤其是在皇家园林中,如避暑山庄的如意湖、颐和园的昆明湖等。

正是大自然的依赖,使得园林理水成为一种自然的浓缩。

传统园林的理水,是对自然山水特征的概括、提炼和再现。

汉武帝时建立建章宫太液池就有象征神山的一池三山景观,并一直沿袭至今成为中国园林理水的一种典型模式,这种象征手法是对自然摹写的一种升华。

今天,在较大的皇家园林中,如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杭州的西湖等均可见到。

在汉代上林苑昆明池中,立有石人,塑造相对而立的牛郎织女形象,其中间的池水,就象征着天河。

在五岳中间引水象征中国的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四条河流。

在文人园林中,则有“一勺则江湖万里”的小中见大的象征手法,以一勺代水而微缩自然于有限的景致中。

3.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天地之美,尽在水中。

万物之色,水色最淡,却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也最富于色的变化。

《庄子》曰:

“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无则无为而无不为”。

水的无形无色正是“虚”的象征。

静水如一面明镜,看似虚无,却涵养着四周的美景,其周边的建筑、山石、树木乃至天空都被水含映在其中,使得人们的视线无限延伸,无形中扩大了空间,体现出水的深沉含蓄,映射出园林意境。

在北海北岸有一组佛寺建筑,台顶有乾佑阁,被形容为“倒影入水,波光荡漾,如入水晶宫阙”,正是利用自然的水面而创造的一种水中仙境的形象。

计成在《园冶》中用“青来郭外环屏”形象地点出瀑布落入湖面的清淡,远山青影入湖的沉郁。

水色在景中起到点色的作用,又含有冲破沉闷的价值。

水色又是最富于变化的,宽阔的水面反映着天光云影,水中之影加强和扩大了园林空间的景致,因而产生虚实之美,水天一色,天地融合,月光如水水如天既是很好的诗证。

古人云:

“水性至柔,是瀑必劲”“水性至动,是潭必静”,水,刚柔相济、动静结合,净水体现柔美,瀑水体现力量。

“水滴石穿”体现出水虽是至柔之物却能无坚不摧,表现出水是恒久力量的象征。

“何必钟与竹,山水有清音”,水以其声响美为园林增添了无穷意境。

在流动过程中,水与山石、河岸、植物等产生摩擦,发出各种声响如天籁一般。

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引无锡惠山泉水,由山的腹地经过曲折的溪流进入寄畅园,沿着这条溪流,使水由石上跌落于道中,产生叮叮咚咚不同的回响声,时而婉转回环,恰如天然的琴曲。

“卧石听泉”为古代文人雅士所喜,俞伯牙创名曲高山流水,今天听众仍能在古筝的抑扬顿挫中感受到山水的音响美。

水既是最简单的又是深不可测的,涓涓细流可以汇聚成江河湖海。

水象征着中华民族博大宽厚的民族精神。

3.3山水比德

我国古典园林中特别重视寓意于物,以物比德。

人们把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景物看做是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一种象征。

不争名利、与人为善、正直无私是对水的品德的最好诠释。

老子曰: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他认为有道德的人,就像水那样,总是滋润着万物,顺其自然而不与人争。

在古典园林中,常有许多建筑临水而建,为突出建筑的地位,大多是前部架空挑出水上,水好像是从建筑下方流出,显得含蓄深幽。

这些艺术手法,暗含着水的谦和处下,从不彰显自己,甘愿处下,做建筑等物的陪衬。

古人认为这是水之“德”。

孔子对于水的评价很高,认为水无私给予万物,能“不清以人,鲜洁以出”,洗净污浊,与人为善;水至量必平,说平静的水面最公平、正直,是公平的体现。

3.4“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俱有情”

古人云诗情画意,水是有情的。

水的情体现在因借一年四季的天气变换,引自然的现象而产生四季的美景:

春水绿如油,夏听池蛙声,秋色半江红,冬日雪挂松。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是中国园林所遵循的原则,中国园林把建筑、山水、植物有机地融为一体,模拟大自然中的美景,加工提炼,创造出与自然环境协调共生、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苏州沧浪亭的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具有情”的诗句,就表现出园主视己与自然混同一体的闲适之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画家们对山水的情在诗句中显现的淋漓尽致。

自然界丰富多彩的水体是客观存在的物质,通过欣赏者的诗情画意,可以使水景出神入化,提升到更高的艺术境界,表现出一种掩映不住的神韵。

3.5“曲水流觞”

水,因其形而彰显其美。

园林之水,贵在曲折,形曲则意深。

曲水流觞是中国风景园林理水的一种别具风格的形式,指古代文人们聚会于曲曲弯弯的水溪旁,以羽觞盛酒其中,任其在曲溪中漂游,人们沿溪而坐,当酒杯停在谁的座旁则饮酒作诗,有作诗饮乐的意境。

最典型的是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举办的邀宴,并作《兰亭序》流传千古。

曲水流觞展示出中华文明的理水艺术与高尚情操。

苏州拙政园西部全园之水,好似书法中的一贴狂草,水是从园的西南角至塔影亭的背后开始的,曲曲弯弯一直流向中部园内之大池,妙不可言。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

用水清濯缨比喻明世则仕,用水浊濯足比喻昏世则隐,意思是劝屈原大夫随波逐流,不必过于执着,意欲可见一斑。

水之意还体现在他的生机无限、孕育生命。

水面植荷,生机盎然。

一方面是“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调;另一方面体现水融万物,生生不息的意境。

鱼儿戏水,荷莲溢香,沙鸥翩翩,确是无限逸趣。

拙政园西部、怡园等处水池内都有一定深度的水井,井水冬天温暖,可供鱼类过冬。

鱼是生灵的代表,是游动的生命,延续的生机。

天地之美,园林概之;园林之美,理水载之。

理水浓缩1,有美、有德、有情、有意,大美不言,尽在理水之中。

四、园林植物造景的美学

完美的植物景观是科学性与艺术性两方面的高度统一,又要通过艺术构图原理体现出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及人们在欣赏时所产生的意境美,这是植物造景的一条基本原则。

植物造景的种植设计,如果所选择的植物种类不能与种植地点的环境和生态相适应,就不能存活或生长不良,也就达不到造景的要求:

如果所设计的栽培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群落不符合自然群落的发展规律,也就难以成长发育达到预期的艺术效果。

所以,顺其自然,掌握自然植物群落不符合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其种类、结构、层次和外貌等是搞好植物造景的基础。

植物造景是应用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为题材来创作景观的,就必须从丰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现的形象汲取创作源泉,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种植设计,必须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的发展规律。

对植物景观的欣赏,具有不同的爱好和特点。

法国、意大利、荷兰等国的古典园林中,植物景观多半是规则式的植物景观与规则式建筑的线条、外形、乃至体量较协调统一,有很高的人工美的艺术价值。

规则式的植物景观具有庄严、肃穆的气氛,常给人以雄伟的气魄感。

另一种自然式的植物景观,模拟自然森林、草原、草甸、沼泽等景观及农村田园风光,结合地形、水体、道路来组织植物景观。

体现植物自然的个体美及群体美,从宏观的季相变化到枝、叶、花、果、刺等细致的欣赏。

自然式的植物景观容易体现宁静、深遥、活泼的气氛。

随着各学科及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艺术修养的不断提高,在植物造景中提倡自然美,创造自然的植物景观以成为新的潮流。

植物景观除了供人们欣赏自然美外,人们更为重视的是植物产生的生态效应。

植物除了能创造优美舒适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能创造适合于人类生存所要求的生态环境。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很多古代诗词及民众习俗中都留下了赋予植物人格化的优美篇章。

从欣赏植物景观形态美到意境美是欣赏水平的升华,不但含义深远,而且达到了一定的境界。

传统的松、竹、梅配植形式,谓之岁寒三友,因为人们视这三种植物具有共同的品格。

松苍劲古雅,不畏霜雪风寒的恶劣环境,能在严寒中挺立于高山之巅,具有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

因此在园林中常用于烈士陵园,纪念革命先烈。

竹是中国文人最喜爱的植物,舒东坡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佳句。

园林景点中如“竹径通幽”最为常用,松竹绕屋更是古代文人喜爱之处。

梅更是广大中国人民喜爱的植物,毛主席诗词中有“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成片的梅花林具有香雪海的景观,以梅命名的景点极多,有梅花山、梅岭、梅岗、梅坞、香雪云蔚亭等。

此外,还有梅兰竹菊四君子之说,兰被认为绿叶幽茂,柔条独秀,无娇柔之态,无媚俗之意,香最纯正,幽香清远,馥郁袭衣,堪称清香淡雅。

菊花耐霜寒,晚秋独吐幽芳,我国有数千菊花品种,目前除用于盆栽欣赏外,已发展成大立菊、悬崖菊、切花菊、地被菊,应用广泛。

荷花被视作“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

皇家园林中常用玉兰、海棠、迎春、牡丹、芍药、桂花象征“玉堂春富贵”。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为我国植物景观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五、中西园林风格比较

中西方在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氛围等方面存在差异,加之造园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和布局形式不同,以及所要表达的观念、情调和审美意识各异,东西方园林在风格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西方园林集中表现了以人为中心,以人力胜自然的思想理念。

中国园林则是人和自然的联系纽带,集中表现了人和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