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927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docx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分认定与评价方案

 

案(试验)》和《广东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实际,制订本方案

1、研究性学习活动:

必修学分15分。

分三年学习,一个学期一个课题,每个课题3个学分。

2、社会实践活动:

必修学分6分。

分三年学习,一学年一周实践活动,每周2个学分。

3、社区服务:

必修学分2分。

高中三年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

第一学年4天;第二学年4天;第三学年2天。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形成一种积极的、生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内容分为两类:

1、实践性的专题调查研究。

旨在使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调查,掌握发现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方法,形成怀疑和探索思维的初步能力,培养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和生活的关注。

2、探究性的小课题研究。

本着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研究课题的能力的精神,通过对科学、技术、社会等方面的简单的研究,实际知识的综合运用、训练,提高学生解决综合性的问题的创造性能力。

(二)、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要求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积极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以社会为课堂,在动手动脑中进行体验和探究的综合学习过程。

社会实践的内容主要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内容包括:

1、入学训练:

必修项目。

主要进行国防教育、军事知识教育、军事技能训练和纪律的养成教育。

2、校内实践活动:

主要指学校传统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

学校传统活动,以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成人仪式教育等为例,指学校每年例行举办的重大节日和活动;学生社团活动指学校社团成员围绕某一主题共同组织开展的活动。

3、校外实践活动:

(1)社会各行各业的体验性活动

如学工(商)、入学训练、学农林牧副渔、科技文化活动、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等;还可以参加社区的政策调研、政策研究等。

(2)外出参观、考察、访问或调查。

结合研究性学习,实地参观和考察的内容一般涉及本地区的自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遗产、德育基地等,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调查的内容一般是指现实社会生活、生产方式等焦点、热点问题,进行环保、国情、民情调查,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验证性和探究性的调查;访问则一般以国家或地方政府机构、政府官员、特殊人物、特殊群体等为访问对象。

(三)、社区服务

社区服务指学生以服务者的身份在课外时间在社区内以集体或个人形式应用所学的知识,参加以服务社区、发展自我、多方面体验并认识服务对象为目的的各种公益活动。

社区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

1、志愿者公益活动

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所开展的各种为公众谋利益的活动。

如为社区大型活动提供志愿者服务,在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参与管理服务,城市交通秩序维护活动,参加助残帮困活动等;如与环保、卫生、绿化、美化等有关的公益劳动、各种大型活动的义务工作以及其他志愿者活动等。

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和责任感。

2、宣传教育活动

学校可配合社区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知识讲座、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法制、环保、卫生、科技、拥军拥属活动、城乡文体活动、中小学生假期学习或活动辅导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

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

3、帮贫助困

学校鼓励学生自觉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如:

经济困难人口和残疾人等)的生活服务,并在服务中发展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

4、社区民俗活动

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依照民间风俗习惯所开展的活动,使其通过体验社区生活获得文化传统的熏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

三、课程实施

(一)研究性学习活动

1、以小组合作研究为主,允许个人独自完成,也可以采取个人研究和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

小组人数一般为6~8人;综合性的研究专题,可以采用个人研究(或小组研究)与集体讨论形式(即在总课题下设子课题),参与同学围绕同一研究主题,各自搜集资料、开展探究活动,取得结论或形成观点,再通过集体讨论,分享初步研究成果,进行思维碰撞,再进行探究,然后各自完成论文。

2、学校成立领导小组和各课题指导小组。

原则上,本年段各学科教师为课题指导教师,同时,由学校领导小组聘请其他年段或校外专家为课题指导教师。

可以一个教师指导数个课题小组,也可以数个教师指导一个课题小组,(视课题大小,难易而定)。

 3、实施环节说明:

(1)、学生课题研究小组的组成。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课题,自由协商组成研究小组,(最好在本班范围内,以便于管理,也允许跨班级。

)并选举组长。

对没有完成组合的少数学生,教师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基础上,适当提出建议,帮助他们组建小组。

小组组建后,由组长组织本小组同学从新讨论、设计研究(调查)方案,并填写统一的《课题设计登记表》。

(附表1)

(2)整个研究过程中,学生始终是主体。

指导教师只是适度参与,负责对整个过程的监控、帮助和指导,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方法指导、要随时跟踪检查研究进展情况,及时指导学生调整研究计划,纠正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

(3)成果表现形式

成果表现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实施报告、调查报告、小论文、小创作、小发明,可以是辩论会、研讨会,可以是展示专栏、墙报、刊物(包括电子刊物)等。

4、成果评定:

研究性学习课题报告要有课题名称、成员和指导教师、课题调研成果、课题研究的价值、课题研究计划、活动过程记录(包括原始材料)、形成性的小论文或作品、参考文献等内容,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见附表2。

附表1:

高州市第四中学研究学习课题设计登记表

填表时间:

课题名称

 

指 导

教 师

 

起止时间

 

小 组

负责人

 

小组成员

 

导师建议

 

实施步骤

 

拟定成果

及其反映形式

 

说明:

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凡等级在C级以上者便可获得5个学分,凡在考评中获得D等者要求重修或补修,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监督执行。

学生对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过程评价要保证学生参与的课时量充足,缺1课时扣权重的4%,缺5课时则该学生必须重修;学生获得的成果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省级二等奖以上,可认定获得研究性学习15学分。

附表2:

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评分表

 

课题名称

 

姓  名

 

教 师

 

立题时间

 

本人分工

 

缺 课

 

结题时间

 

评 估 内 容

权  重

自评(A)

班级评定(B)

教师评定(C)

立题

问 题 意 识

5

 

 

 

思 路 方 法

5

 

 

 

可 行 合 理

5

 

 

 

过程

信 息 集 取

15

 

 

 

思 维 创 新

5

 

 

 

操 作 技 能

15

 

 

 

探 究 习 惯

5

 

 

 

实 践 能 力

10

 

 

 

协 助 精 神

5

 

 

 

结题

凝 炼 观 点

10

 

 

 

论 证 能 力

10

 

 

 

表 达 交 流

10

 

 

 

合计

100

 

 

 

总分P=(A+B)×20%+C×60%

 

等级

 

学分

 

 

(二)社会实践活动

1、组织形式: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以由三五个学生经自由组合形成的小组为单位开展,每小组推举一名小组长,根据活动项目聘请1~2名指导老师,提倡根据活动项目的需要聘请校外人士充当指导老师。

    学生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要有完整的活动方案,要告知班主任和家长,并征得班主任和家长的同意。

班主任和家长要在活动方案上签字表明自己的态度,并要求班主任和家长对该活动方案提出详细、具体的活动建议,以确保活动能安全、顺利地进行。

指导老师也要就活动的开展提出自己的建议。

2、课程配置与时间安排及学分认定

(1)、入学训练是全体学生的必修项目,安排在高一第一学期开学之初,共一周时间,完成者得2个学分。

(2)、学校设置一个“社会实践周”,根据实际需要安排一次主题活动,一般安排在高二学年,完成者得2个学分。

(3)、在高三年组织一次主题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7天,完成者得2个学分。

三次社会实践的内容应来自不同的类别,其中入学训练不少于7天。

社会实践课程共6个学分,每学年2学分。

由学校根据学生参与的时间、态度和实践的效果进行认定。

 3、活动实施的过程

(1)、活动前教育

 学校在活动前都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安全、法制、礼仪教育。

教育学生预防事故的发生,注意自我保护;教育学生必须遵守法制,遵守实践地和社区的规章制度;教育学生礼貌待人,体现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2)、内容选择与活动规划

除入学训练项目外,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水平,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熟悉和关注的社会实际中选取活动主题和内容,并形成社会实践小组,聘请指导老师,联系好将要前去实践的地点或单位,制定小组活动计划,并在小组活动计划的基础上制定个人活动计划,将小组活动计划和个人活动计划报告班主任和指导老师,并征得他们的同意。

(3)、活动实施

学生必须按计划进行活动,接受实践地负责人的领导,班主任和指导老师要随时关注活动的开展情况,在活动中,组长要协调好小组成员及各方面的关系,各成员发挥团队精神,相互协作,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要记录活动过程和活动心得。

(4)、总结交流

活动结束后,小组完成社会实践的报告,个人写出活动小结及活动过程中的体会、感受等,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小组间的交流,形式由班级自定,可以是主题班会、班级网页、墙报展览等。

学校每学年安排一次社会实践的总结交流.

(5)、评价考核

小组和个人提供相应的材料,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进行初步的学分认定,然后由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进行学分确认,教务处完成学分登记。

4、课程评价与学分认定

(1)、评价原则

   贯彻三结合评价原则:

过程性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2)、评价内容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课时量和态度;活动的选择与活动设计评价;活动过程中的体验和收获:

认识社会、研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协作、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发展情况;活动的成果和社会效益评价;活动过程中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体现情况。

(3)、评价方法

①入学训练评价

     入学训练评价由出勤情况、学习或训练态度、训练知识和训练技能考核情况、个人入学训练日记或小结等方面构成。

(   见附表3)

 

附表3:

              

入学训练评价表(高一)

项      目

分值(分)

评价情况

总评

自评(30%)

班级评定(30%)

教师评定(40%)

出勤情况

20

 

 

 

 

 

学习训练态度

15

 

 

 

 

训练知识考核

25

 

 

 

 

训练技能考核

25

 

 

 

 

入学训练日记或小结

15

 

 

 

 

最后得分

 

 

等    级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最终定性评价

 

学生签名

 

班级评定小组组长签  名

 

指导教师

签   名

 

②主题活动评价

要有详细的小组活动方案和个人活动计划、小组社会实践报告与个人活动小结、活动记录与活动证明、主题活动的成果、相关单位的评价和学友的评价材料并上交《高州第四中学社会实践记录卡》。

(见附表4)

附表4:

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卡

班级:

             姓名:

               学号:

               填表时间:

             

 

实践项目

 

实践目标

 

实践单位

 

实践方案

 

家长意见

 

小组意见

 

教师意见

 

成果反映

 

附表5:

       

主题活动评价表 (高二)

项目

分值(分)

评价情况

总评

自评(30%)

班级评定(30%)

教师评定(40%)

出勤情况

10

 

 

 

 

 

实践活动态度

15

 

 

 

 

活动选择与活动设计

20

 

 

 

 

活动体验和心志发展

20

 

 

 

 

活动效果和社会效益

15

 

 

 

 

活动创新性和实践性

20

 

 

 

 

最后得分

 

 

等 级

 

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最终定性评价

 

学生签名

 

班级评定小组组长签 名

 

指导教师

签 名

 

 

③社会实践活动评价

社会实践活动应有较为详细的实践计划,内容有准备工作、拟定方案、实施活动、交流总结等构成。

学生每次实践活动应认真填写《莆田市田家炳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记录卡》(见附表4)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认定见附表6。

附表6:

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评分表

小   组:

                        服务地点:

  服务内容:

                        服务时间:

  指导教师:

                        小组负责人:

 

学生姓名

 

班 级

 

组织形式

 

活 动

主 题

 

 

活 动

目 的

 

自己完成

任务情况

 

评 估 内 容

权重

自评

(A)

班级评定

(B)

教师评定(C)

准备

工作

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

5

 

 

 

活动过程安全措施

5

 

 

 

拟定

方案

活动主题目的

5

 

 

 

具体步骤

5

 

 

 

 

实施

 

活动

亲历性、自主性、协同性

15

 

 

 

认识、能力、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等进步与发展

15

 

 

 

反思日记、材料整理和积累

10

 

 

 

完成分工工作情况

10

 

 

 

基本课时保证

10

 

 

 

交流

总结

表达、交流

10

 

 

 

有关单位评价意见

10

 

 

 

合计

100

 

 

 

总分P=(A+B)×30%+C×40%

 

等级

 

学 分

 

学生签名

 

班 级

评 定

小 组

长签名

 

教 师

签 名

 

(4)评价程序

学生个人或小组整理参评材料——小组交流及互评——班级交流及互评——教师(或班主任)进行初评、成果交流与分享、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性评价——学校综合实践活动专家小组进行最终的定性评价,学分认定和等级认定。

得分90分以上的为A等,75~89分为B等,60~74分为C等,60分以下为D等。

(5)奖励与重修

     对于那些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强,有勤于实践、勇于探索、精诚合作的精神的学生个人或小组,他们付出了努力且有了丰硕的收获,等级认定为A者,学校给予表彰;对于三项活动评价均获A等的学生,学校给予专项奖励;如果社会实践成果经专家认定为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科学价值或实用价值,学校给予特殊奖励。

凡在考评中等级认定为D等者,要求重修,由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老师监督执行。

学生对班级学术委员会和指导老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课程改革实验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入学训练的重修与下一届学生一起进行,其他活动的重修可自主掌握时间,也可另选活动项目。

(三)社区服务

1、课程实施与管理

    社区服务主要以小组形式进行,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一般三人以上,各小组要选出一名组长,小组成员的组成可不限班级。

学生可在一个固定的活动小组完成所有的社区服务活动,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参加或组织不同的活动小组。

小组服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应由小组成员共同确定,小组参加活动所需要的交通、购买劳动工具等费用由学生自己承担。

    社区服务课程在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领导下展开,具体由学校政治处和年段负责实施,班主任对全班的社区服务活动负责。

社区服务小组可根据需要聘请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对所分管的社区服务活动小组负责。

2、课程的实施程序(参照社会实践)

3、课程评价

社区服务课程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参考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

主要从参加社区服务的时间量、态度、收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的依据是学生每次活动过程中填写的《莆田市田家炳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

(见附表7)

附表7:

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

班级:

             姓名:

               学号:

               填表时间:

             

 

服务对象

名 称

 

地 址

 

电 话

 

服务项目

 

活动目标

 

实践方案

 

家长意见

 

小组意见

 

教师意见

 

接受单位意见

 

 

评价标准如附表8:

附表8:

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会实践评分表

小   组:

                        实践地:

  实践内容:

                        实践时间:

  指导教师:

                        小组负责人:

 

学生姓名

 

班 级

 

组织形式

 

活 动

主 题

 

 

活 动

目 的

 

自己完成

任务情况

 

评 估 内 容

权重

自评

(A)

班级评定

(B)

教师评定(C)

准备

工作

分析学校与社区资源及需求

5

 

 

 

活动过程安全措施

5

 

 

 

拟定

方案

活动主题目的

5

 

 

 

具体步骤

5

 

 

 

 

实施

 

活动

亲历性、自主性、协同性

15

 

 

 

认识、能力、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等进步与发展

15

 

 

 

反思日记、材料整理和积累

10

 

 

 

完成分工工作情况

10

 

 

 

基本课时保证

10

 

 

 

交流

总结

表达、交流

10

 

 

 

有关单位评价意见

10

 

 

 

合计

100

 

 

 

总分P=(A+B)×30%+C×40%

 

等级

 

学分

 

学生签名

 

班级

评定

小组

长签名

 

教师

签名

 

 

学生上交《高州市第四中学学生社区服务记录卡》后,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核实,并利用以上的表格进行考评,凡得分超过60分者便可获得2个学分,最后还应送交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审核并登记学分。

凡在考评中不合格均要求重修或补修,由班主任或指导老师监督执行。

学生对班主任或指导老师考评持不同意见,可报学校综合实践课程领导小组进行终审。

2008年9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