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8299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docx

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18

甘肃省玉门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

一、选择题(16小题,每题2分,共32分)

1.回忆《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计较被郑伯冷落多年的个人恩怨,只身冒险,求见秦伯,展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B.烛之武凭借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巧施计量,在秦伯面前夸夸其谈,最终抓住秦伯心中的道义与良知,成功说服秦伯退军。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晋却没有兑现割让焦、瑕二邑的诺言,烛之武对此了如指掌,在劝说秦伯时,就对这种巧妙的关系加以利用。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军队,还派兵保护郑国,瓦解了秦、晋联盟,使得晋国也不得不退兵了,可谓一石二鸟。

2.回忆《荆轲刺秦王》一文,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荆轲侠肝义胆,果敢勇决,擅长辞令;樊於期将军义勇刚烈、热肚直肠、不怕牺牲。

B.荆轲三问樊於期,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C.太子在大军压境之际,心生恐惧,向荆轲说明燕国的处境,也含有催促荆轲行动之意。

D.文章开篇用了漫长的铺叙,细致描绘了秦破赵,势如破竹的形势,展现了燕国危在旦夕。

3.回忆《鸿门宴》一文,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

而此时刘邦正与张良、樊哙商议逃离项羽军营的计谋。

B.项羽对刘邦如厕借故逃脱仍然不理不睬,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放虎归山必然后患无穷,所以为自己的意见未被全部采纳,借鸿门宴上刺杀刘邦不成功而对项羽发火。

D.“鸿门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个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人物。

4.回忆《沁园春》一词,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高低相间,虚实结合,烘托了气氛。

B.上阙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C.“恰”字以后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是对往昔战斗生活的高度概括。

D.下阙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含蓄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5.回忆《雨巷》一诗,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二节“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写出了“丁香一样的”姑娘美丽的外表、芬芳的气味、忧愁的心情。

B.第二节中三个句式一致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强了全诗的音乐感和情感的表现力。

C.最后一节中“丁香一样的”姑娘可望不可即,诗人对离别的无可奈何,隐含了其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凄婉、迷茫、哀怨的情感。

D.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的反复,使诗歌首尾相合,浑然完整,加强了诗歌的抒情性。

6.回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反复强调“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这句话是在平实中蕴含了无尽的深情为全诗奠定了浓郁的抒情基调。

B.“地主的儿子”,是从血缘意义上说的;“大堰河的儿子”是从抚养的意义上说的,感情更为深挚。

C.“她”是客观的交代,“你”是表达亲切的深情。

用第三人称和第二人称的悄然转换,直接倾诉了诗人内心热烈的情感。

D.“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你:

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运用了想象与比喻的手法,在对悲惨气氛的浓重渲染中,深切地抒发对大堰河的思念和哀悼之情。

7.下列各句子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项是()

①时代,风云际会。

―支军队,唯创新能强,唯变革能胜。

今天,走过90年雨征程的人民军队,在实现强军目标、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伟大征程上阔部前行。

②近日,现实题材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甚嚣尘上,引发众多追剧族热捧,网友惊呼,看了该剧懂得了不少婚姻之道。

③范蠡深知勾践的阴险狡诈,为了避免鸟尽弓藏的命运,他及时功成身退,弃官经商,改名为陶朱公。

④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我作为—名光荣的党代表在人民大会堂聆听报告,一种强烈的自豪感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⑤产品比较是直接了解品质与需求的最佳方法,在决定购买之前比较同级品牌的规格功能及价格是不二法门。

⑥新加坡轻率地在南海问题上选边站进美日的队列,严重损害了该国长期苦心经营的中新友好关系,毁掉了它在美中之间八面玲珑的格局。

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②④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长征五号F运载火箭的构成是由整流罩、5米直径的芯级和4个2.25米直径的助推器三部分组成,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载能力达到6吨。

B.广大驻湘部队官兵积极投身湖南改革发展稳定,在抢险救灾、脱贫攻坚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共同谱写新时期军民鱼水情。

C.北京网信办对自媒体平台存在的“曲解政策违背正确导向”“无中生有散布虚假信息”“炫富享乐宣扬扭曲价值观”等八大现象,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D.由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实施的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全面完成了海上作业,这标志着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圆满结束。

9.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你是班上的“笔杆子”,我想向《高中生》投稿,烦请你把我的这篇大作斧正一下。

B.明日是我的18岁华诞,我准备明晚邀请几位好友一起庆祝,到时,请你屈驾光临。

C.李教授出差路过此地,受到了同窗好友的热情接待,分别时,他连说:

“叨光!

叨光!

D.我起身与舅舅告别,舅舅送我到大门口说:

“实在对不起,我太忙了,我留步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选择题10-12题。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

正统十年进士,授兵科给事中。

师覆土木①,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②失律者罪。

且选将练兵,为复仇计。

郕王即位,例有赏赉,盛以君父蒙尘辞。

不许。

也先迫都城,请罢内府军匠备征操。

又请令有司储粮料给战士,遣散卒取军器于天津,以张外援。

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京卫武臣及其子弟多骄惰不习兵。

盛请简拔精壮,备操守京城。

勋戚所置市廛,月征税。

盛以国用不足,请籍其税佐军饷。

皆从之。

擢右参政,督饷宣府。

寻以李季荐,协赞都督佥事孙安军务。

英宗复位,盛遭父忧,奔丧。

天顺二年,召为右佥都御史,巡抚两广。

乞终制,不许。

宪宗立,议事入都,给事中张宁等欲荐之入阁。

后代李季巡抚宣府。

请量减盐米价,以劝商裕边。

复举官牛官田之法,垦田四千余顷。

以其余积市战马千八百匹,修堡七百余所,边塞益宁。

满都鲁诸部久驻河套,兵部尚书白圭议以十万众大举逐之,沿河筑城抵东胜,徙民耕守。

帝壮其议。

初,盛为谏官,喜言兵,多所论建。

既往来三边,知时无良将,边备久虚,转运劳费,收河套复东胜未可轻议。

乃会诸臣上疏,言守为长策。

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

师出,竟无功。

人以是服盛之先见。

八年转左侍郎。

十年卒,年五十五。

谥文庄。

(节选自《明史·叶盛传》)

【注】①土木:

指“土木堡之变”。

英宗朱祁镇亲征蒙古瓦刺,在土木堡突遭瓦刺军围攻,全军溃败,英宗被俘。

②扈从:

随侍皇帝出巡的人员。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B.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C.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D.言/劝惩之道/在明赏罚/敢战如孙镗死/事如谢泽当赏/其他守御不严/赴难不力者/皆当罚/帝是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者称为进士。

明代殿试及第者分三甲:

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B.给事中,官名。

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诸司,弹劾百官,与御史互为补充。

C.终制,服丧满期三年(实际时长为二十七个月)。

“制”此指居丧的制度。

旧时父母或祖父母死后,儿子或长孙须在家守孝,在此期间,不任官、应考、嫁娶等谓之“守制”。

D.宪宗,文中指明宪宗朱见深。

宪宗是庙号。

与年号不同,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英宗、康熙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盛在师覆土木后,颇具家国情怀。

新帝即位,按惯例有所赏赐,叶盛却认为皇上蒙难,此时受赏并不符合为臣之道,因而推辞。

B.叶盛在大敌当前之时,表现出突出的军事才干。

他奏请建立军队后备力量,加强军需粮草饲料储备,派士卒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大外援。

C.叶盛为国谋划,尽心尽责。

请求选拔精壮士兵操练守卫京城,命令皇亲国戚用所设置集市的每月征税补充军饷,都获采纳。

D.叶盛治边有方,成绩卓著。

代理宣府巡抚期间,奏请酌量减少盐米的价格,以励商富边。

开垦田地四千多顷,凭屯垦结余购买战马,修建城堡,边塞更加安宁。

阅读诗词,完成选择题13题。

玉关寄长安李主簿岑参·唐代①

 

东去长安万里馀,故人何惜一行书。

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

用〈凉州词〉原韵萨迎阿·清代②

桃杏花繁溪柳间,雨余如笑见青山。

极边自古无人到,便说春风不度关。

注释:

①此诗大概是作者自北庭行役至玉门关时所作。

作者的朋友李某在京兆府长安县任主簿,音书久疏,恰逢除夕,于是写了这首诗。

②萨迎阿多次进疆封为封疆大吏,多年的边塞屯戍生涯,使得他对西域有独特的认识。

13.判断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岑参的《玉关寄长安李主簿》没有正面描写玉门关外景色,只是以“西望堪肠断”一句暗含了边地的荒凉与苍茫。

B.人们总是会“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在“明朝是岁除”时,诗人对好友李某的思念更加强烈了。

C.萨迎阿的《用〈凉州词〉原韵》,开篇两句“桃杏花繁溪柳间,雨余如笑见青山”比较详细地描写了玉门关外的景色,是想反衬自己对关内故土的思念之情。

D.“极边自古无人到,便说春风不度关”,写出了自己多年在边塞屯戍,对玉门关外的生活有更多的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

儒学与北方民族政权的治国理念

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和主导思想。

儒家认为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也就是说,人是可以被教化的。

推广到治国理念上,认为应当“为政以德”,实行“仁政”“礼治”等。

在民族政策上,儒家更是发展了一套以文化而非血缘来区分夷狄与华夏的“夷夏观”,这极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而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先后出现过很多不同北方民族建立的政权,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北魏、辽、西夏、金等,是由原本主要以游牧、渔猎等方式为生的民族所建立。

这些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在战争冲突和贸易往来中不断学习、吸收中原王朝的文物制度、生产方式和文化成果,使得本民族在政治制度、经济生产、文学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迅速缩小了自身与农耕民族的差距。

这种现象与该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是分不开的。

辽、西夏和金都崛起于我国北方地区,其中辽、金治下还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

要维护这样一个社会的稳定,首要问题就是确立国家的正统思想。

神册三年,辽太祖根据臣下“孔子大圣,万世

所尊”的建议,决定“建孔子庙,诏皇太子春秋释奠”,并且于次年亲自“谒孔子庙”,奠定了儒学在辽朝的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还在上京建国子监,在府、州、县设学校,传授儒家学说;金朝在尊孔崇儒上有过之而无不及。

天会十五年“立孔子庙于上京”,并于皇统元年亲临祭祀,“北面再拜”,将儒学确立为正统的治国思想。

世宗、章宗时期更是突出,他们大修孔庙、提倡儒学,尤其推崇《尚书》《孟子》等经典。

西夏的官僚体制与政治文化同样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孔子被尊为“文宣帝”,可见儒学在西夏的影响之大,地位之高,经过几任皇帝的提倡,到夏仁宗之时崇儒之风盛况空前。

而辽、夏、金三朝中,又以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

尽管三朝都奉儒家思想为正统,都大量引入、翻译和提倡儒家经典,却又不尽相同。

在治国策略上,辽代实行的是双轨制——以南面官制汉人,以北面官制契丹人;而金朝实行的是较为全面的汉化策略,因而更为深入。

在西夏方面,由于国力相对弱小,并未像辽、金那样侵占大量中原土地。

由于意识形态和民族利益的冲突,西夏建国后,始终存在着蕃学、蕃礼与汉学、汉礼之争。

西夏部分君主“思以胡礼蕃书抗衡中国,特建蕃学”。

尽管蕃学胡礼的内容依然脱离不了汉文化,却也导致其时儒学的真正影响力并不如在辽、金两朝大。

在治国理念上,儒家主张“为政以德”,非常注重教化的作用。

正所谓“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

”为政者必须是深谙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者。

换言之,任用大量儒家知识分子是实行儒家治国理念的前提和保证。

在立国前后忙于征战的阶段,辽、夏、金所任用的儒学人才是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等方式获得的。

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在政权稳固之后,金朝也只有仿效中原王朝推行科举制度了。

《金史》记载:

到了“世宗、章宗之世,儒风丕变,庠序日盛,士由科第位至宰辅者接踵。

”儒家知识分子在金朝社会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辽朝和西夏也都实行了科举制度。

1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汉代开始,儒学逐步被奉为正统思想,对民族政策影响很大,儒家发展出了以文化来区分夷狄和华夏的理念,这有利于促进多民族的统一与融合。

B.很多北方民族政权在治国理念上对儒学的认同与运用,使得本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飞速发展,从而缩小了与农耕民族的差距。

C.金朝在实施尊孔崇儒上超过辽和西夏,皇统元年就将儒学确立为正统的治国思想,而金世宗、章宗时期尤为突出,他们极力推崇儒学经典。

D.西夏部分君主提倡蕃学胡礼,以此来抗衡儒学汉文化的影响,西夏建国后也始终存在蕃汉之争,在文化成就上自然也比不上辽、金两朝。

 

15.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尽管很多北方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长期对峙,期间战争冲突不少,但在不断的冲突与交流中,北方民族也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度、理念、文化。

B.辽、金都十分推崇儒家学说,统治者们建立孔庙,亲临祭祀、拜谒孔子,可见儒学已确立为这两朝的正统的治国思想。

C.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深入北方民族政权,金、辽、夏三朝的为政者都能尊崇儒家伦理道德且身体力行,任用大量儒学人才,为治国提供保障。

D.辽、夏、金非常重视汉儒,为满足对儒学人才的大量需求,这三朝往往通过扣留使者、招降纳叛、主动投靠的方式来获得汉儒,后期都改为实行科举制度。

1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实证明,儒家的治国理念和民族政策的确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对缩小北方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差距有利。

B.一些北方民族政权治下包括大片中原土地和大量汉族人口,为维护社会稳定,关键是把儒学确立为国家的正统思想。

C.文章引用《金史》的内容,旨在说明金朝注重教化百姓,越来越多的汉儒士人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承担了重要的管理职位。

D.尽管辽、金、夏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但金朝国力较强,所以汉化策略更为深入,推行儒学也更为有力,故而金朝的文化成就最高。

二、主观题(共58分)

17.请将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师覆土木,诸将多遁还,盛率同列请先正扈从失律者罪。

”(这是上题课外文言文中的句子。

)(4分)

18.请将这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善其言,而圭主复套。

师出,竟无功。

人以是服盛之先见。

”(这是上题课外文言文中的句子。

)(4分)

19.前面阅读的两首“玉门关”诗词,你喜欢其中的哪一首?

请谈谈你的想法。

(4分)课内翻译(12分)

20.课内翻译《烛之武退秦师》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分)

21.课内翻译《烛之武退秦师》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分)

22.课内翻译《荆轲刺秦王》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分)

23.课内翻译《荆轲刺秦王》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2分)

24.课内翻译《鸿门宴》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分)

25.课内翻译《鸿门宴》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2分)课内背诵课文默写题(12分)

26.《代赠》(唐·李商隐)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中钩。

,同向春风各自愁。

(2分)

27.《采桑子·重阳》(毛泽东)今又重阳,。

(2分)

28.《沁园春长沙》(毛泽东)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2分)

29.《荆轲刺秦王》古时音乐分为七音,声调悲凉,羽声调激愤。

(2分)

30.《荆轲刺秦王》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2分)

31.《记念刘和珍君》真的猛士,,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分)

课内文言文词类活用情况判断(只判断是词类活用的哪种情况,不翻译)(8分)

32.共其乏困(2分)33.既东封郑(2分)34.发尽上指冠(2分)35.项伯杀人,臣活之(2分)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只判断是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哪种情况,不翻译)(8分)

36.夫晋,何厌之有。

(2分)37.敢以烦执事。

(2分)

38.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2分)39.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2分)

4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6分)

中学生一旦手机在手,就一定会把与网友微信聊天等当成自己的“事业”;一旦迷上微信聊天,就会造成学习下降,走向堕落。

我们提醒学生、家长和老师深刻认识高中生使用手机的危害性,让我们一起努力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好了,学生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优秀的人才。

①不是一旦手机在手,就一定会把与网友微信聊天等当成自己的“事业”。

②③三、根据下面的要求写作。

(60分)

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是古代记叙散文,记叙了许多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

请你以这三篇课文的内容为基础,随意选择一两个人物或一两个片段,写一篇小说故事,也可以写一篇哲理散文,也可写一篇议论之文。

要求:

可以展开合理想象,但必须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写作立意积极向上,不少于800字。

 

2018届高一年级期中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烛之武以利相诱,不是道义与良知。

2D文章开篇没有漫长铺叙和细致的描写。

3C“自己的意见未被全部采纳”错。

4A“高低相间,虚实结合”错,是远近相间,动静结合。

5C“对离别的无可奈何”错。

6D没有比喻。

7【答案】D

风云际会:

风云:

比喻难得的机会;际会:

遇合。

比喻有能力的人遇上好机会。

使用正确;

甚嚣尘上:

甚:

很。

嚣:

喧嚷。

人声喧嚷,尘土飞扬,原形容军中正忙于准备的状态。

后来形容消息普遍流传,议论纷纷。

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

不合语境;

鸟尽弓藏:

是指鸟没有了,弓也就藏起来不用了。

比喻事情成功之后,把曾经出过力的人一脚踢开。

使用正确;

感同身受:

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一样,也泛指给别人带来麻烦,自己也能亲身感受到。

使用错误;

不二法门:

不二:

原为佛教用语,意为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

后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使用正确;

八面玲珑:

原指窗户很多,四面八方通明透亮;现形容为人处世圆滑,待人接物各方面都能巧妙应对,面面俱到。

使用错误。

8【答案】D

A项,句式杂糅,“构成是、由……组成”;B项,成分残缺在“稳定”后加“主战场”;C项,“现象”与“批评教育”搭配不当。

9【答案】C

A项,“大作”是敬词;B项,“华诞”是敬词,且大词小用;D项,“留步”是敬词。

10B

11D康熙是年号

12D原文是“代替李季”不是代理

13C是歌颂玉门关外的美景,不是“思念”故土。

14D无中生有

15C推断有误

16D强加因果

17:

译文:

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众将大多逃回。

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治护驾不力的侍从的罪。

18:

译文:

皇上认为他说得好,但白圭(还是)主张收复河套。

军队出击,最终没有取得成功。

人们因此佩服叶盛的先见之明。

19:

《玉关寄长安李主簿》作者的朋友李某在京兆府长安县任主簿,音书久疏,恰逢除夕,于是写了这首诗以慰乡情。

全诗用语平淡,似与老朋友叙家常。

以“西望堪肠断”一句暗含了边地的荒凉与苍茫,饱含着浓郁的乡愁;以“明朝是岁除”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用〈凉州词〉原韵:

诗人有感于自己的切身体会,针对唐代王之涣的《凉州词》做翻案文

章。

前两句写乌什春景,桃李花繁、溪柳翠滴,一派生机盎然。

三四句议论,批评了王之涣,没有到过玉门关外的西域,以此表达了自己常年戍边西域的豪放之情。

33.越过邻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

34.因为郑国曾对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

35.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悬赏来购取他的头颅。

36.于是就收拾安放樊於期的首级,用匣子装好它。

37.私下会见张良,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38.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

39.芭蕉不展丁香结,

40.战地黄花分外香。

41.万类霜天竞自由。

42.变徵

43.风萧萧兮易水寒,

44.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45.形容词-名词

46.名词-动词

47.名词-状语

48.使动用法

49.宾语前置句

50.省略句

E.被动句

F.定语后置句

40

(1).不是迷上微信聊天,就一定会造成学习下降,走向堕落。

(2).不是学习环境好了,学生就都会考上理想的大学,成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译文

叶盛,字与中,昆山人。

正统十进士,被授予兵科给事中一职。

明军在土木堡全军覆灭,众将大多逃回。

叶盛率领同僚请求首先治护驾不力的侍从的罪,并且挑选将领训练士兵,为复仇做准备。

也先逼近都城,叶盛请求取消内府军匠的差役,把他们充入军队为准备出征而操练。

又请求令有关部门储备粮草供给战士,派溃散归来的士兵到天津取武器,以扩充军力。

三天时间,上呈奏章七八次,大多切中要害。

也先撤退后,叶盛晋升为都给事中。

景泰元,他向皇上提出:

“流民混杂有来自五方的人,他们的情况不尽相同。

虽然有幸成为编入户籍的平民,然而斗争仇杀时时发生,应派专职官员安抚。

又提出:

“京城附近旱灾和蝗灾接连发生,请皇上对这些地方的百姓宽免徭役加以救济。

皇帝大多采纳。

皇亲国戚所设置的集市,每月征税。

叶盛以国家费用不足为由,请皇上用这些税款补充军饷。

皇上都听从了他的建议。

皇上因为战事逐渐平息,经常进行宴饮游乐。

叶盛请求恢复午朝的旧例,皇帝立即批复许可。

当时,皇上虚心地接受大臣的建议,凡是六科联合署名的建议请求,大多是叶盛与林聪为首。

朝廷大臣商议政事,叶盛常常先发言,反复辩论诘难。

参与商议的大臣有的不高兴地说:

“他难

道是少保吗?

”因此叫他“叶少保”。

然而舆论都称赞叶盛的才华。

不久叶盛升任左佥都御史,代替李秉到宣府任巡抚。

向皇上请求酌量减少商人运送军需物资时运费中盐米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