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docx
《燕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燕子.docx(10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燕子
燕子
【学习目标】
1、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运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段,理解课文的内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学习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段,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新年问候。
时间过得真快,20几天的寒假生活过去了。
离别了20几天,如果老师走在大街上,你们还会认识我吗?
为什么?
你们观察过老师,记住了老师的外貌特点。
观察事物记住事物的特点这一点很重要。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看看作者抓住了燕子的哪些特点,将我们看到的燕子描绘出来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读通句子,说说小燕子是什么样儿的,燕子飞行的时候有什么特点。
2、学习生字词语。
俊俏似的凑成吹拂嫩叶聚拢增添波纹荡漾演奏赞歌
3、交流学生学习情况。
三、图文结合,理解第一自然段,了解燕子的特点。
1.仔细观察图,说说燕子是什么样子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燕子的外形有什么特点?
比较句子,说说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加上尾巴,凑成了小燕子”。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泼机灵的小燕子”。
理解“俊俏”的意思。
齐读第一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二自然段,感受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色。
1.仔细看图,说说图上的春天是怎样的。
2.为什么说春天是光彩夺目的?
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自然段,文章中描写春天的景象是什么样的。
4.再读,找出作者写了哪些春天的景物,用“--”划下来。
5.为什么作者不写“才下过几阵雨”,而要写“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
6.自由朗读句子,比较句子:
(1)“风吹拂着柳丝”与“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
理解“吹拂”的意思。
(2)“草、叶、花聚拢来,形成了春天”。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的意思
指导感情朗读这句话。
8.你是怎样理解最后一句的?
9.自由朗读这一自然段,并试着背诵。
总结:
这一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有什么好处?
五、作业:
完成习作《光彩夺目的春天》。
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试着背诵一、二小节。
二、理解三、四自然段,体会燕子的特点。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两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观察飞行的燕子,听读第三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在空中飞行的燕子的。
2、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
(“斜着身子”,是说飞行的姿势优美;“掠过”是说飞行的速度快;“唧唧地叫着”表现飞行时愉快地心情。
“有的……有的……”,写出众多燕子在阳光中,在湖面上飞来飞去,说明燕子怎样“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
3、理解“横掠”、“沾”、“荡漾”的意思,体会这些词语的好处。
4、练习:
第三自然段通过写燕子飞行的()、( )、( ),表现了燕子( )。
5、有感情的朗读这一自然段
6、观察停落在电线上的燕子,听读第四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停落在电线上的燕子,你认为哪些词语写得好,为什么。
“五线谱”、“音符”分别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说停着的燕子“谱出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
7、这一自然段主要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8、练习朗读二、三自然段,了解它们分别写了什么。
三、巩固生字词
注意“俊”“拢”“谱”的右半部。
四、作业。
1、背诵课文。
2、听写词语。
【板书设计】
样子:
羽毛 翅膀 尾巴
1、燕子 赶来:
雨、风、柳、草、叶、花、燕
(活泼机灵)飞行:
空中、湖面
休息:
落、谱歌
阿里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认识“姊、诡、匿、愕”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阿里山的云雾在没有风的时候和起风的时候分别有哪些特点。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语:
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
今天我们就到我国的台湾省去领略一下阿里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通读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有什么问题要同学帮忙解决,一会儿提出来。
2、反馈交流
三、研读,直奔重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说一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共同讨论总结如下:
四、深究,质疑解疑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
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
五、总结全文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六、拓展延伸
自主选择以下作业中的一项,认真完成:
1、根据阿里山云雾的特点,完成一幅文配画,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2、写一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可以依照本文的写法。
七、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词两首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二)能力训练点
l、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通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
打破串讲的传统古诗词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
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在参与中达到自悟自得。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自练、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二)疑点
1、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作者为什么“忆江南”?
3、为什么“斜风细雨不须归”?
(三)解决办法
1、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图文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感悟。
2、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读、多想。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读、议、赏、用等方式激发学习情趣,帮助学生“走近古诗词”,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以前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词。
(板书:
3词两首)
2、同学们知道什么是词吗?
(学生可根据“预习”或搜集到的有关词的资料自由谈。
)
3、读读这两首词,想想词和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二、学习《记江南》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介绍作者。
(1)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以前我们曾学过他写的诗,你还记得吗?
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白居易吗?
(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
)
(2)教师补充:
白居易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2、简介时代背景:
白居易在50岁至55岁期间,曾先后到江南名郡杭州、苏州出任刺史(地方行政长官),秀丽的江南景色和灿烂的吴越文化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他晚年回到洛阳闲居后,还时常回味这段令人愉悦的回忆。
这首《忆江南》同就是他在67岁时为追忆十多年前的苏、杭生活而作。
3、解题:
“忆江南”是词牌名,它与音乐曲谱有关,而与词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联系,作词者只是依谱填词。
而白居易的这首词,内容恰与词牌相吻合。
此时他身在洛阳,写的又是自己对江南春色的记忆,或许这正是作者选此词牌来抒写自己江南情结的用意所在吧。
4、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讨论交流自读情况。
(小组内互相交流:
你读懂了什么?
你认为这首词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
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
(4)全班汇报交流。
(各小组之间、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有不同看法可以争议。
)
要点如下:
首句“江南好”,直写“江南”之所以值得回忆,一个既浅又俗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
同时,惟因“好”之已甚,方能“忆”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逗结句“能不忆江南”,并与之相关阖。
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是自己旧时早就感受到、体验过、熟悉了的,并非得之传闻。
这就既落实了“好”字,又照应了“忆’字,不失为勾通一篇意脉的精彩笔墨。
那么,江南的好风光究竟“好”在哪里?
在白居易之前,人们描写江南春色,比较多的是抓住“花飞”“莺啼”来渲染的,而白居易在这首词里为我们另外开辟了一个新的诗境。
三、四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这是对江南春色美景又一种形象化的描述。
教师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这两句,想像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春天的太阳刚刚升起,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江边盛开的鲜花上,红红的花朵显得更加耀人眼目,江水也因之更显得绿波粼粼,江花、江水两相辉映,红的更红(红胜火),绿的更绿(绿如蓝)。
如此强烈的色彩渲染,给人留下了浓得抹不开的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
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
(可欣赏插图。
)
篇末,以“能不忆江南?
”收束全词,通过反问既托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令人深醉于江南春色的美景之中。
这首词,写的是诗人自己的江南之忆,特具情味,而又引起读者的遐想,让人玩味不尽,不失为大手笔。
(5)有感情地朗读并练习背诵这首词,进一步感受词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感受作者写法之妙。
三、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江南》。
第二课时
-、复习引入
背诵《忆江南》(齐背、单独背)。
二、学习《渔歌子》
1、以师生谈话的形式简介作者。
(先让学生自由说,教师作适当补充)
2、解题。
渔歌子,词牌名。
3、自主探究,了解词的意思。
(1)自由读,说说这首词主要讲的是什么?
(2)再读这首词,通过查找资料,借助注释理解这首词的意思,遇到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3)小组内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4)全班交流。
①指一名学生自愿当小老师上台讲解对这首词的理解,台下学生可以对“小老师”问难质疑,“小老师”解疑,若“小老师”答不上或答不对的,台下同学可补充、更正,无人答对的教师可引导、帮助。
在生生、师生的相互解答、质疑中完善对这首词的理解。
(着重理解“青箬笠,绿衰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引导学生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
②学生看图描绘这首词所描写的景物。
③小结:
这是一幅垂钓的画面,白色的鹭和红色的桃花点缀其间,色彩本来极其鲜明,而由于斜风细雨的笼罩,却又呈现出迷迷蒙蒙的意境。
同柳宗元《江雪》中的“独钓寒江雪”的孤寂与冷峭相比,这首词所表现的平和与恰悦,自然别有一番韵致。
(5)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
三、指导书写,巩固字音,记忆字形
1、小组内交流:
你是怎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记住字形的。
2、教师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蓑”字。
四、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词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的美景,请你选择其中的一首词,把它扩写成一篇写景的文章。
2、请你为其中的一首词配上一幅彩色画,可以画图画、水彩画、油画棒画、彩笔画,爱好画画的同学,请用你的画来向人们展示江南的美景吧!
(以上两题,自主选择一题完成。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为什么说青海湖是梦幻般的湖。
【学习重点、难点】
理解对湖水的描写和对湖周围风光的描写,从中体会到青海湖梦幻般的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泊?
2、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青海湖(板书),作者还说它是梦幻般的湖(板书)。
你想了解它吗?
二、学生自主阅读: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个人,小组等)阅读课文,想想并讨论作者从几个方面描写了青海湖。
2、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认真读一读。
3、小组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全班交流:
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3:
教师引导:
作者来到青海湖畔,“像是无意中扑进一幅巨大的画卷”。
作者虽然介绍了在这幅画卷里是“绿茵茵的草滩”,长满“黄灿灿的油菜花”和“无边无际的蓝色的湖水”,但相比之下,重点写的是什么?
2、§4:
(1)这节开头的“抬眼望去”,望见了什么?
(2)眼前的美景使作者想到了什么?
(3)作者幻想到了什么情景?
3、§5:
从哪儿看出青海湖的物产资源很丰富?
4、组织讨论:
“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
”这句话的意思。
引导学生根据并联系课文内容来讲。
5、交流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朗读时要把惊奇、赞美、被陶醉的感情表达出来。
四、课外延伸:
1、鼓励学生摘录、背诵文中的好词佳句。
2、鼓励学生课外去寻找有关青海湖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支寻找其他湖泊的资料。
白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最后一段:
爸爸看见几棵小白杨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浮起微笑,实际上是为建设边疆后继有人而感到欣慰。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杨朔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
(板书课题)。
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读课文:
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清晰介绍新疆
注意:
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字音易错的:
清晰(x9),不读(x@);字形易错的:
新■疆。
“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
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
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杨朔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
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
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
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
(①外表:
挺直、粗壮;②内在:
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
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
(有感情地朗读)
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
(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
(“卫士”是什么意思?
本课指的是什么?
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
)[讨论后板书:
边疆建设者]
(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
(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
)[讨论后板书:
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
(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
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
)
2.小组讨论解答。
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
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接着回答。
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
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
(板书:
无私奉献的精神。
)
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4.练习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
说明:
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
(板书:
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
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八、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熟课文
桃花心木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
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教学过程
一、启读,激趣质疑引入文
1.教师动情地讲述《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同学们,当你有那么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
(学生的回答可能有:
高兴、激动、兴奋……)
是啊!
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首都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重重,不知所措。
(学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
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正常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
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
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
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
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
同学们,我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
是他的错?
是爱他的姐姐的错?
还是谁的错?
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整体感知观其貌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
字字入目,做到三不:
不加字、不减字、不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十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
三、精读,潜心会文领其意
1.教师:
同学们,读书只做到正确流利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把书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读出神,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达到这样的要求,那么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一定会迎刃而解。
2.再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3.反馈学生画出的句子及不懂的地方。
4.抓住重点句段,感悟育人真谛。
学习12、13自然段。
①指名读。
想一想:
这两段主要讲什么?
②逐句品读。
引导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并相机指导朗读。
(学生之间互动竞争,进行朗读比赛。
)
③全班交流自己从读中体会到了什么?
④教师小结。
学习14自然段。
①投影出示此段课文,全班齐读。
②自由朗读,小组交流读后的感受。
③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理解: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
④学生自悟,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第15、16自然段
①愿意读的同学一起读。
②小组讨论:
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
③全班交流。
小组派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议。
四,展读,联系实际话育人
1.分角色表演,种树人与“我”之间的交流。
.①同桌组合练习。
②推荐上台表演。
要求:
注意人物的身份、语气、可以自由发挥。
2.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教师与学生互相交流。
3.教师小结:
同学们,成长为一棵抵御风雪,顽强生存的参天大树的确要付诸于不懈的努力。
在挫折与逆境中锻炼、成长,才是我们应该走的成才之路。
乌塔
一、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的5个生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教学重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课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有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
这位小女孩的名字就叫乌塔。
2、明确要求,独立阅读课文。
请一位学生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学生先将课文读一读,然后围绕问题交流讨论,还可以写下来。
3、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通过我和乌塔初次见面和晚上的第二次谈话,突出体现了乌塔的自立精神。
这个14岁的小姑娘,虽然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但是从“睡得正香”,收拾行装,提醒我去超市买冰淇淋、矿泉水等这些小事中,给我们留下一点不胆怯,做事从容不迫还很有经验的印象。
她的自我保护意识、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是通过实践锻炼出来的。
4、你对这些事有何看法?
讨论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要紧紧围绕自立精神而谈,可以就可不可以单身一人外出旅游,也可以谈与自立精神有关的其他事情。
B、可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5、课后请学生把课文内容讲给父母听,听听父母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