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8681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7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 学案 1.docx

语文版高中语文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学案1

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周而不比学案

孔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特点,是十分注重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凸显个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对个人的人生行为规范、生命存在形态加以确认。

尽管孔子的人生哲学首先是一种为己之学,它所强调的首先是个人的道德修为与躬行践履,但在孔子那里,人是一种社会的存在物,是处在君与臣(或曰上级与下级)、父与子、兄与弟、夫与妇以及友与友的相互对待关系中而存在的。

因此,人的自我道德修为事实上又是不能脱离与他人的关系而独立进行的,只有在社会关系的链条中按照礼、乐、仁、义的标准与要求不断地陶冶、塑造自己,才能逐渐成就理想人格,成为合格的君子、仁人乃至圣贤。

而理想人格的成就又为社会从“礼崩乐坏”之中向“天下为家”的小康之世以及“大道之行”的大同之世的发展演进奠定了基本的条件。

只有当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能达到仁人志士之境,乐利安和、其乐融融的太平之世才有可能实现。

1.字音字形

(1)矜而不争(jīn)   

(2)人焉廋哉(sōu)

(3)便辟(bì)(4)便佞(nìnɡ)

(5)事君数(shuò)

2.重要词语

(1)君子周而不比:

周,合群,团结,同周围的人相处很好;比,本义是并列,挨着,这里是贬义,为私情而勾结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矜,庄重自持;党,结成团伙

(3)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好,喜好;恶,厌恶

(4)人焉廋哉:

隐藏

(5)友直,友谅,友多闻:

(6)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

便辟,谄媚逢迎;便佞,巧言善辩

(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厚责,重责

(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举,举用;废,废弃

(9)事君数,斯辱矣:

频繁

3.通假字

忠告而善道之:

通“导”,引导

4.词类活用

(1)群而不党:

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

(2)友直,友谅:

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诚信的人

(3)毋自辱焉:

形容词用作动词,招致侮辱

5.古今异义

(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古义:

结成团伙

今义:

政党

(2)唯仁者能好人①,能恶人②

①古义:

喜欢人

今义:

品行高尚的人

②古义:

厌恶人

今义:

品行低劣的人

(3)视其所以

古义:

做的事情

今义:

表示因果关系

(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古义:

一帮人聚在一起

今义:

成群聚居

6.特殊句式

(1)人焉廋哉:

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2)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介词短语后置

(3)何以报德:

介词宾语前置

7.成语积累

(1)周而不比:

关系密切团结但不互相勾结。

(2)言不及义:

所说的话没有一句说到正经的道理。

(3)以德报怨:

用恩惠来报答仇怨。

(4)以德报德:

用恩惠来酬答恩惠。

(5)以直报怨:

用公平正直来回报仇怨。

(6)以文会友:

用文章学问来结交朋友。

(7)以人废言:

因发言人的品行、地位等问题而不采纳别人的言论。

8.名句积累

(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2)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语段赏析

1.子曰: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赏析 孔子说: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君子在集体生活中,能庄重持己,然而又无乖戾之心;能与他人和睦相处,关系融洽,为公共利益、为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团结,又耻于与少数人拉帮结派,相互勾结。

为人处世,矜益于争,群益于党,因此君子会严格把持自己,不为私利与人斤斤计较,不为小利结党营私。

孔子的这种人格期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深含启迪意义的。

2.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赏析 孔子说:

“看他的行为,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本章是孔子告诉我们观察人的方法。

真伪难测,“知人”不是易事。

不论是交朋友还是选拔人才,均面临一个对人考察的问题。

孔子识人有三法:

“视其所以”,看他言论行为的动机;“观其所由”,观察他的经历;“察其所安”,考察他的习惯兴趣。

选择或选拔一个人,要从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考核。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其”也可以是自己,用这个方法来了解自己,进行自我反省,这比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更完整深入许多。

3.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赏析 孔子说:

“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跟正直的人交朋友,跟诚信的人交朋友,跟博学多闻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从古至今,上至天子下至庶人无一人不需要朋友。

结交“益者”,就会相互勉励,共同进步;结交“损者”,就会彼此相残,吃尽苦头。

可见,交朋友不可以不谨慎。

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有益呢?

正直、诚实、见识广博的人是具有美德的人,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有益。

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有害呢?

惯于逢迎谄媚的人,善于阿谀奉承的人,惯于花言巧语的人,耍花招、违背道德的人,同这样的人交朋友有害。

在广交朋友的时候,同谁交往,不同谁交往,应该好好考虑和认真对待。

4.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赏析 有人说:

“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怎么样?

”孔子说:

“那用什么来回报恩德?

应该用正直来回报仇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孔子不赞同“以德报怨”的做法,认为应当是“以直报怨”。

这是说,不因有旧恶旧怨而改变自己的公平正直,也就是坚持了正直。

“以直报怨”对于个人道德修养极为重要。

重点研读

1.《论语》由于文辞简略,有时会给理解造成困难,往往需要联系有关章节及《论语》以外的材料加以判断。

如5.17“晏平仲善与人交”章,“久而敬之”的“之”,所指代的对象就有两说:

一说指晏子,一说指晏子所交的人。

请联系4.26“事君数”章和12.23“子贡问友”章,分析一下哪种说法更为合理。

答案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讲的都是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

这也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思。

可见,能使别人长时间保持对自己的敬意,是一个人善于交往的表现,其中包含着交往方法、技巧的问题。

因此,把“久而敬之”的“之”理解为晏子,更符合孔子的原意。

如果把“敬之”理解为尊敬别人,就成了交往态度问题,原文中的“善”字就没了着落。

2.结合实际,说说你认为“周而不比”都应该有哪些表现。

答案 根据孔子关于交友的论述,主要表现在“群而不党”“和而不同”,即交往应有一定的原则,出于正当的目的,“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而不是朋比为奸。

又提出三种“益友”与三种“损友”,为交友的标准,应该与正直、诚信、博学多闻的朋友交往,而不是与谄媚逢迎、虚伪不一、夸夸其谈的人相交。

交友也应有度。

对待朋友不“以言举人”,也不“以人废言”。

3.《论语》中的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敬鬼神而远之”“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等,几乎俯拾即是,它们很多至今仍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试从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对这些格言的特点作简要分析,并围绕“交友”这一话题(或大家感兴趣的其他话题),每人拟5个格言式的句子,在壁报上交流。

答案 提示:

格言,就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固定的语句。

内容上,它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可作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形式上,它没有固定不变的格式,而是根据内容的需要;一般较为精炼,言简意赅。

人们引用格言,目的主要在于对人提出规劝,以不断提高个人修养。

正确地理解、运用格言,可以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及语言表达能力。

合作探究

马斯洛: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与少数人建立深厚的友谊。

诚然,一个人交什么样的朋友,如何交朋友,看起来很简单,但是你用心想一想就会发现,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关于交友,《论语》中多有阐述。

请以“聆听先贤的教诲——交友”为主题,进行一次探究活动。

提示 交友不善误入歧途者比比皆是。

孔子交友的观点是中华民族的财富,在为人处世上永远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探究 第一步,研读《论语》,摘录孔子有关“交友”的论述。

第二步,同学之间进行交流补充。

在此基础上同学之间进行讨论,探讨孔子交友的目的,选择朋友的标准,与朋友交往的原则等,然后概括总结。

第三步,结合当今的社会,结合我们同学自身的发展,思考孔子的这些思想观点对于我们的交友有何重要启示。

第四步,以“朋友”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阐述自己的探究所得。

考点一 形容词活用

【命题规律】

不单独设题,有时放在考查实词的选择题中考,有时放在翻译题中考。

【例题解析】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都是形容词活用,对它们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②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③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④春风又绿江南岸 ⑤登泰山而小天下 ⑥将军身被坚执锐 ⑦渔人甚异之 ⑧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⑩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A.①⑥⑩/②⑨/③④⑧/⑤⑦

B.①⑥⑨/②⑩/③⑤⑧/④⑦

C.①⑨⑩/②③/④⑧/⑤⑥⑦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⑥⑩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⑨形容词用作动词。

③④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⑤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答案 A

点拨 形容词如果在动词或形容词前后,可能就是活用为名词。

(因为这时的形容词处于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如果在代词或名词前,可能就是活用为动词。

(因为这时的形容词处于谓语的位置上),至于是活用为一般动词,还是活用为使动、意动,就要根据句意来判断。

【考点总结】

形容词活用有以下几个类型,理解和翻译时也可依照相应的处理方法。

1.形容词用作一般动词

①欲穷千里目:

看尽。

②牛困人饥日已高:

升高。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①富国强兵:

使……富裕,使……强大。

②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使……苦,使……劳。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不耻下问:

以……为耻。

②贵五谷而贱金玉:

把……看得贵重,把……看得轻贱。

4.形容词用作名词

形容词放于动词之后,而动词又起支配作用,此时,形容词表示具有这个性质和特征的事物。

①被坚执锐:

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

②晓看红湿处:

红花。

注意

 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作谓语、定语,如果一个形容词作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形容词作定语。

如“将军身被坚执锐”,“坚”译为“坚硬的铠甲”,“锐”译为“锋利的武器”。

考点二 “焉”字的用法

【命题规律】

(1)“焉”不常考。

(2)“焉”的用法比较简单,但作代词和作兼词的“焉”有时比较难区分。

【例题解析】

虚词“焉”,可作代词、副词、助词和句末语气词,请选出作代词用的一组(  )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孟子·鱼我所欲也》) ②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 ③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 ④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⑤盘盘焉,囷囷焉(《阿房宫赋》) ⑥夫子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A.①②③B.④⑤⑥

C.①③⑤D.②④⑥

试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句末语气词。

③兼词,“于之”。

⑤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答案 D

点拨 疑问句中,如果在动词前,常属前置宾语,“焉”为代词。

【考点总结】

“焉”字用法归类

1.助词

(1)语气助词

①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

例:

于是余有叹焉。

②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例:

万钟于我何加焉!

③用于句中,表示停顿。

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2)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例:

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②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2.代词

(1)相当于人称代词“之”。

例: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2)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

焉足道邪!

3.兼词

(1)相当于“于之”。

例: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2)相当于“于何”。

例:

且焉置土石?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君子周而不比   比:

以利合,可解释为“勾结”

B.朋友数,斯疏矣数:

多,指朋友数量多

C.好行小慧,难矣哉慧:

聪明

D.君子以文会友文:

文章学问

解析 数:

shuò,频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 )

A.

B.

C.

D.

解析 A项“焉”:

代词,哪里/句末语气词。

B项均为表转折的连词。

C项均为“就”“那么”。

D项均为“用”。

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不属于形容词活用的一项是( C )

A.君子周而不比

B.友直,友谅

C.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D.老者安之

解析 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以义合”。

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正直的人”。

C项名词用作动词,“结成团伙”。

D项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安逸”。

4.下列各句句式属于介词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B )

A.君子不以言举人

B.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C.人焉廋哉

D.何以报德

解析 B项“薄责于人”为“于人薄责”。

A项为一般句式。

C项为宾语前置句。

D项为介宾前置句。

5.名句填空。

(1)子曰: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2)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3)或曰:

“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

“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4)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二、阅读鉴赏

(一)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子曰: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人焉廋哉?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子游曰: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贡问友。

子曰: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6.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D )

A.观其所由         由:

原因

B.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谅:

谅解

C.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

责罚

D.不可则止可:

认可,听从

解析 A项由:

经由,经历。

B项谅:

信。

C项责:

要求。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B.

C.

D.

解析 A项所:

代词,用在动词前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的”。

B项焉:

代词,哪里/语气助词,不译。

C项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相当于“了”/语气助词,表停顿,相当于“啊”。

D项则:

连词,表承接,就/副词,加强语气,形成判断,相当于“就是”。

8.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孔子交友的原则和方法的一组是( C )

①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②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③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④朋友数,斯疏矣

⑤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⑥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解析 ①说的是如何观察判断人,②说的是朋友的类别,⑥说的是交友的原则和目的,并且这是曾子的观点。

9.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藏得了的。

B.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各种矛盾与纠纷。

那么,为人处世应该多替别人考虑,从别人的角度看待问题。

责己严,待人宽,这正是孔子“孝弟”思想的反映。

C.朋友之间应讲求“诚信”。

但对待朋友的错误,要坦诚布公地劝导他,推心置腹地讲明利害关系,如果他坚持不听,也就作罢。

D.曾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以文章学问作为结交朋友的手段,以互相帮助培养仁德作为结交朋友的目的。

解析 B项中“责己严,待人宽”应是孔子“忠恕”的思想反映。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跟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跟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便有害了。

(2)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译文:

服事君主烦琐无度,就会遭到羞辱;与朋友相交频繁无度,就会遭到疏远。

(二)高考·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2题。

①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重以周,故不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今之君子则不然。

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

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韩愈《原毁》)

②子曰: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论语·卫灵公》)

11.材料中韩愈与孔子的处事观是否相同?

为什么?

答案 韩愈和孔子的处事观是相同的,因为他们都表达了“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

12.你如何看待韩愈与孔子的处事观?

答案 在处事上,我们应当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观点。

“严于律己”,就是一个人要能知道自身的不足和短板,严格地要求自己,完善自己;“宽以待人”,就是要求我们以宽容的眼光看人看事,让别人有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每个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我们不应求全责备,不能用超过实际的标准去要求别人。

参考译文

①古代的君子,要求自己严格而全面,要求别人宽容而简约。

严格而全面,所以进行道德修养从不懈怠;宽容而简约,所以人们乐于做好事。

……现在的君子却不是这样。

现在的君子要求别人全面,要求自己却很少。

(对人要求)全面,所以人们很难做好事;(对自己要求)少,所以自己的收获就少。

……这就叫做不用对一般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却用圣人那样高的标准要求别人,我看不出他是在尊重自己。

②孔子说:

“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远离怨恨了。

孔子的交往观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孔子的一生是追求礼乐的一生,他的思想及行为对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

其中,交往观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友好交往

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意味着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沟通,首先是以对他人的关心友好和善为前提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此句就是孔子把广交朋友作为人生最大的快乐。

他反对用恶意猜测他人,提倡“见善如不及”,鼓励要以善良的心地和宽广的胸襟友好交往。

诚实交往

诚实交往是友好交往在实践活动中的落实。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此句中,孔子就说跟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便有益了。

可见,孔子提倡跟诚实守信的人交朋友,而不提倡跟态度伪善的人交朋友。

此外,孔子还主张诚信的确立,要从我做起,即“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以反省、克己来培养诚信,将诚实交往指向自觉自律,说明了诚实交往的重要性。

“适中”交往

儒家追求友好交往和诚实交往,但是对交往中怎样保持主体的独立性有严格的选择标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则说明了不同事物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即对立的统一。

对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交往的对象做出了认真思考。

“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孔子以仁为标准,不赞同跟任何人都进行结交。

此外,孔子还反对把交往降为党派活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虽然交往应该友好与诚信,但并不可以为此放弃自己的立场,最终成为一种结党营私的行为。

所以要以中庸为标准交往。

此三种交往观,将交往达致成一种和谐的状态,对后世的交往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人们的择友提供了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