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8494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0.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docx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至三单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早期政治制度

夏朝开始:

王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

西周分封制

背景

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以镐京为中心建立西周,控制地区辽阔

目的

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拱卫王室

2、适应人口不断发展、疆域不断扩大的需求,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最根本: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性质

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

实施者

武王开始,周公旦大规模分封。

分封的大多数是同姓子弟

内容

1、分封诸侯对象:

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2、被封诸侯的义务:

服从周王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等

3、被封诸侯的权利:

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4、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实行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士以下不再分封。

卿大夫和士也要承担义务(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积极性

前期加强了王权,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发展了交通,促进了边疆开发,使周成为强国

局限性

诸侯有相对的独立性,为以后埋下割据混战根源

破坏瓦解

西周后期,诸侯势力强大,王权衰弱,血缘关系疏远,分封制开始受到破坏。

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分封制完全瓦解(根源:

生产力发展)

西周宗法制

目的

根本:

巩固分封的统治秩序,保证王权稳定

直接:

解决贵族间权力、土地和财产的争夺的矛盾

内容

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周王嫡长子、嫡长孙一系有继承王位权,为大宗,次子、庶子为小宗;庶子的嫡长子、嫡长孙于本支又是大宗,其次子、庶子之后裔,又是小宗。

诸侯和大夫以此类推。

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小宗须服从大宗

性质

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特点

按照父系血统关系的亲疏来维系(也是实质)

瓦解

随着分封制的破坏、瓦解而破坏、瓦解。

战国时宗法制完全瓦解

作用

1、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2、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深远影响

利:

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宗祠,寻根问祖,互相帮助)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族的凝聚力的形成。

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弊:

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制盛行,缺乏反抗精神,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背景

公元前221秦王赢政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中国(原因、影响)

措施

中央

确立皇帝制度

由来

“三皇五帝”

目的

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神化自己的君权,巩固统治

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皇位世袭(家天下)

本质

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

建立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下设九卿

御史大夫

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太尉

负责全国军事,但没任命

地方

全面推行郡县制,建立地方官制

1、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长)分别是郡和县的最高地方长官,他们都由朝廷任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郡守职责:

上承中央命令,下督责下属各县,考察县令(长)3、县令(长)职责:

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4、县以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

特点

权力高度集中

1、以皇权为中心,官职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2、家天下。

地方集权于中央,中央集权于皇帝

本质

君主专制

作用影响

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1、专制权威导致暴政与权臣乱政,人民处境恶劣,阶级矛盾激化,使秦迅速灭亡2、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后世

它奠定了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

分封制与郡县制有什么异同

分封制

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

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最主要的不同),并拥有封地

诸侯国拥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的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位不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受制于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相同

都是地方一级机构、都是为巩固统治而设立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统治

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

演变过程

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

历代都沿用

西汉

削弱相权

原因:

汉初宰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

措施:

武帝时任用身边的侍从、秘书等参与军国大事期形成“中朝”(“内朝”)决策机构,制约了相权

作用: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魏晋

分散相权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唐

分散相权

措施:

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掌决策;门下掌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辖六部)

作用:

相权一分为三并相互监督与牵制,保证君权独尊

影响:

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后世沿袭

宋初

分割相权

措施:

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掌宰相职权,后来又增设枢密使、参知政事和三司使(计相),分割宰相的军权、行政权和财权(中书门下与枢密院称“二府”)

作用:

削弱了相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元朝

相权反弹

设立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相权扩大,元后期甚至左右皇位的继承。

设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地方政治制度

汉初

中央集权受威胁

原因:

实行郡、国并行制(原因、影响)

武帝时

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武帝时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诸侯王被解除军政大权,并建立刺史制度,设有州为监察区

作用:

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

唐中后期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原因:

节度使权力太大,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

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和节度使的兵权),制钱谷(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文臣知州与州通判互相牵制

作用:

加强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基本解决

创立行省制,加强中央集权

措施:

创立行省制。

实行行省路府州县五级制。

边远地区设宣慰使。

设彭湖巡检司管辖彭湖列岛与台湾

作用:

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

影响:

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用官制度

西汉

察举制

自下而上举孝廉者为官

魏晋

九品中正制

由世家大族担任的中正官分九等评定人才,不利于选拔真才初学

科举制创立

文帝用分科考试来选官,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

科举制发展完善

作用影响:

打破了特权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历朝没用

演变特点或趋势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完善与加强。

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分割和削弱,中央对地方(包括边疆)的控制不断强化,地方势力不断削弱

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

明清时,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地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尖锐

目的:

稳定和巩固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原因:

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地方权集中央,宰相职权扩大,妨碍皇权高度集中(根

本原因)。

明丞相胡惟庸骄横跋扈(直接原因)。

同时也鉴于元宰相权力太大,导致社会动荡(历史原因)

时间:

1380年明太祖废中书省、丞相制,权分六部

评价:

君主专制加强,防止了宰相专权,但更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当君主无能或不理朝政时,更易导致权臣或太监乱政

原因:

宰相制度废除,皇帝政务繁多,无力应付

过程:

a、太祖:

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b、成祖:

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制度正式确立

c、宣宗:

阁臣又获得票拟权

d、后来:

内阁地位日益提高,首辅权压众臣

性质:

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评价: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因此,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阁权不同于相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原因:

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很大的限制

影响:

与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并立,最终集权于皇帝

特点:

简(机构人员)、速(办事效率)、密

职责:

商议军国大事,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雍正帝:

设军机处人员组成:

皇帝亲信的满汉官员

性质:

由最初的暂设的军事机构,逐步发展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中枢构

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也加强了中央集权

利:

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统一和社会安定,封建经济发展,民族融合

政治上:

专制独裁易导致决策失误和暴政,权臣乱政;

助长因循守旧之风,官僚主义盛行,人浮于事,腐败成风;

地方没有一定的自主权,不能有效的治理;

人民受到沉重的政治压迫

经济上:

使之发展缓慢,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思想文化上:

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不利于民主科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总之,极大地妨碍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

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产生发展的条件

1、地理环境:

古希腊山多岛多良港多,由山岭、海域、水域隔开的小块陆地,形成以小国寡民为特征的城邦体制(主要因素);小国寡民的城邦要保证其独立和发展,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需要通过民主增强凝聚力;商品经济发达,易于形成自由、平等、民主、开放等共同的价值观;新兴的工商业阶层兴起,迫切追求民主权利

2、政治家不懈的努力和平民,特别是新兴工商业阶层的抗争

3、奴隶制经济发展,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证

4、受原始社会的民主习惯影响和亚非文明的影响

发展过程

 

时间

内容

作用

梭伦改革

前6世纪初

①颁布废除债务奴隶制;②按财产多寡划分四等级来分享权利;③重组国家政权,恢复公民大会的最高权力,建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④鼓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动摇了贵族的政治特权,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克利斯提尼改革

前6世纪末

①用10地域部落取代4血缘部落,以部落为单位选举;②设立了五百人会议,各部落轮流执政;③成立十将军委员会;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实行陶片放逐法

基本上铲除了贵族的政治特权,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伯利克里改革

公前5世纪

①扩大公民参政范围,可担任几乎一切官职;②进一步提高公民大会的权力;③扩大五百人会议的职能;④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⑤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⑥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⑦发放观剧津贴

充分扩大了公民的权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实质

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地位和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特征

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

作用影响

对希腊

促进了希腊的全面繁荣,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成为西方文化的摇篮

对人类文明发展

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其思想与实践(主权在民、轮番而治、公民平等、法律至上,权力分立等思想与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近现代西方民主政治制度奠定了初步基础

局限

1、它是少数人(成年男性公民)的民主(主要局限)。

本邦妇女、广大奴隶和外邦人都无民主权利,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2、这种直接民主只适应于小国寡民体制

3、轮番而治和抽签形式不能保证参政人员的素质,限制窒息一部分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

有时成为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4、过滥的直接民主,容易导致政治腐败,社会动荡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概念

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中叶古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法律

广义的罗马法:

指通行于罗马统治的地区的法律制度狭义的罗马法:

指罗马公民法

起源与发展的原因条件

1、为巩固统治,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为其统治提供法律依据2、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3、罗马统治者的高度重视和法学家积极配合4、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不断斗争5、罗马人普遍信奉“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平等、正义等)

 

起源阶段

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习惯法

时间:

公元前6世纪末-----公元前5世纪中期

局限:

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为保护贵族利益提供了方便

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原因:

由于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时间:

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

作用与意义:

罗马历史上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这是罗马法的渊源,也是罗马的基本法。

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的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局限: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也保留了一些野蛮的习惯法

发展阶段

从公民法到万民法

时间:

公元前3世纪中叶-----3世纪

原因:

①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公民法无法适应新的变化②为了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对各行省上层人物大量授予公民权。

从3世纪开始,帝国内部自由民间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消失

完善阶段

更加系统化和法典化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时间:

公元7世纪编纂完成

组成:

《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和《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

意义:

标志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内容

从形式上:

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从整体结构上:

分公民法(只罗马公民)和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

主要调整财产关系)

1、核心之一: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提倡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用影响

1、稳固了罗马的统治2、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力武器(如自然法思想)3、对欧美及至于整个世界的立法和司法产生重要影响(如英国《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民法典》《人权宣言》。

中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陪审制、律师制,裁决要有记录、没有证据不能定罪等)

局限

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维护奴隶制度),男女权利不平等等

实质

(根本目的):

维护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经济利益,(维护奴隶制度)

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法律成为人类政治活动和政治文明中的基本要件。

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规范人们的行为;约束政府的权力,保障人民的权利,调节和缓和社会矛盾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含义

亦称“立宪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是资本主义国家用宪法限制君主权力的政治制度。

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英国)和二元君主立宪制(德意志第二帝国)

历史条件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当时它还是封建性的。

议会由国王和上、下院组成

2、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荷兰执政者威廉和他的妻子玛丽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宫廷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形成君主立宪制

确立和发展过程

1、确立:

1689年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它以明确的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

(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君主立宪制确立(国王依然掌握行政大权)

2、补充:

17世纪末18世纪初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3、发展:

①内阁制形成:

内阁由国王的咨询机构转变为最高行政机构,1721年,乔治一世让内阁自行处理国事,内阁制开始形成,第一任首相是华尔波尔②两党制形成:

先是托利党(保守党)与辉格党(自由党),后是保守党与工党③议会普选权扩大:

1832年进行第一次议会改革,工商业资产阶级增强在议会的地位,保证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后来议会改革使成年男子和妇女获得选举权④19世纪末,议会的权力和作用缩小,内阁成为权力中心,成为议会的“第三院”

特点

君主立宪制的两个基本原则:

限制王权和议会权力至上

1、国王“统而不治”2、议会掌权,以议会内阁制为核心(议会权力至上)

3、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内阁产生与权力:

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内阁对议会或首相负责。

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主要职权是对提交议会政策作出最后的决定,行使最高行政权,协调和确定政府各部的职权和控制下院等。

议会可对内阁提出不信任案,迫使内阁辞职

首相的产生与权力:

国王任命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其是政府和内阁的最高首脑。

拥有各部大臣提名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掌握国家行政大权。

又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有权解散议会,重新大选。

事实上掌握了国家大权

国王的地位与权力:

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和英国国教的世袭领袖。

可任免首相、各部大臣、高级法官,批准和公布法律等象征性权力。

实际君主“统而不治”。

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也是英联邦首脑,起着维系英联邦纽带的作用

上院的产生与权力:

不经选举,由王室后裔,世袭贵族,新封贵族,上诉法院法官等组成,无任期,有提出法案的创制权、对立法的拖延与修改权、有最高司法权。

1999年上院改革,取消了世袭贵族的当然议员资格,一部分议员由选举产生

下院的产生与权力:

由普选产生,任期5年,拥有立法权、财政权和对政府的监督权等一切大权,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作用

1、为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政治民主化的道路,避免了专制独裁统治

3、不同利益集团通过议会和平斗争,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4、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树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模式(对欧美有深远影响)

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87年宪法)

背景

1、独立战争后的美国邦联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软弱导致国家形势严峻:

政治不统一,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受阻

2、美国没有封建传统,又深受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的影响,民主意识强

目的

直接: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保护美国独立战争的成果

根本:

保障了资产阶级政治和经济利益

理论来源

启蒙思想,特别是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

内容

由序言和正文组成,序言部分阐明了制定联邦宪法的目的和宗旨,正文部分对联邦的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加以说明和规定;对其他立法事项进行了规定;特别提到州与联邦政府的关系问题;规定了修正案的制定和生效等问题

实行联邦制

中央集权与地主自治相结合。

主要国家权力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和外贸等由中央掌握,地方对本州的政治、经济、财政等也有一定的自主权

国会

产生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产生(1913年宪法修正案规定直选),每州两名(现共100名),任期6年,参议院议长由副总统担任;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现共435名),任期2年。

两院地位平等

权力

①立法权②征税权③宣战权④政府拨款权⑤调整贸易权⑥征兵权

⑦对总统等官员的弹劾权⑧可用2/3的多数推翻总统对国会的法案的否决⑨可规定政府及法院的组织与权限⑩两院可各自否决对方的法案⑾众议院倡议预算法案、弹劾政府官员、以及在选举人团僵持不下时选举总统⑿参议院对总统任命的官员、大法官及签订的条约的审批权

总统

产生

总统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4年(1951年宪法修正案规定不能超过两届)

权力

①国家行政权归于总统。

还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的总司令.内阁只对总统负责。

总统对宪法和人民负责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及大法官③签署法案成为法律,总统可对国会通过的法案实行否决权(间接立法权)

④有权与外国签订条约

联邦法院

产生

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任命(共9人)。

他们除非犯罪,终身任职。

年满70岁、任职满10年或年满65岁、任职满15年者,可自动提出退休

权力

①最高司法权②最高审判权③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可宣布总统与国会的法律、条约或政策“违宪”而无效

原则

体现了①分权制衡原则(最主要)(三权分立的原则,两党制是美国分权制衡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②代议共和制原则③人民主权和有限政府原则④“联邦与州分权”的原则(中央集权原则、联邦制原则)⑤法治原则⑥文官控制军队原则

特点

以联邦制为国家结构形式、以总统共和制为政体,实行分权制衡

作用

1、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

2、确立了联邦制,有利于巩固统一,又有利于地方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3、实行分权制衡原则,防止了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4、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5、对以后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总之,它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为美国的强大提供了制度保证

局限

1、没有及时写入人民的民主权利。

(经过几年斗争后以修正案补充进了宪法)

2、允许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不能和白人男子享有同等的权利。

(后发修正案加以修正)

美国联邦政府建立

1789年,华盛顿当选为第一任总统,同时选出了第一届国会,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驴象之争”

——民主党与共和党轮流执政

形成过程

19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对峙格局最终形成

评价

使其政策更能适应社会和民众的需要

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冲突,保障了政治稳定

使其政治更加清明、高效,防止权力的滥用

容易导致两党之间的对立和社会裂痕

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总统共和制

背景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

第二帝国被第三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共和派与帝制派之间经过近百年的曲折斗争,1875年,国民议会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最终确立共和政体

内容

总统

产生

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

权力

①行政权归总统和内阁(总统命令需部长副署),总统是国家元首及军队最高统帅②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的任命权③缔结和批准条约权④特赦权⑤在参议院同意下解散众议院的权力

总统和部长对议会负责

议会

产生

实行两院制。

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9年。

众议员由普选直接产生,任期4年

权力

①立法权,众议院提出并通过法案,但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

②议会拥有组阁权,实行责任内阁制③选举总统权

特点

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二者相互制约

作用

①在法律上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历史的进步

②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德意志帝国宪法

二元君主立宪制

背景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实行“铁血政策”,通过几次王朝战争,完成了统一大业。

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起来,同年春天,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不完善、不彻底的资产阶级代议制----二元君主立宪制

内容

实行联邦制

帝国政府控制各邦军事、外交、海关立法、民法、刑法等大权。

地方留有教育,卫生,地方行政权力。

普鲁士占统治地位

皇帝的产生与权力

皇帝世袭:

作为国家元首,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议会的权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