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304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72.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docx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精编版

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

1.霍尔的三维结构

霍尔三维结构又称霍尔的系统工程,后人与软系统方法论对比,称为硬系统方法论HardSystemMethodology,HSM)。

是美国系统工程专家霍尔(A·D·Hall)于1969年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论。

霍尔的三维结构模式的出现,为解决大型复杂系统的规划、组织、管理问题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因而在世界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

霍尔三维结构是将系统工程整个活动过程分为前后紧密衔接的七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同时还考虑了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技能。

这样,就形成了由时间维、逻辑维和知识维所组成的三维空间结构。

其中,时间维表示系统工程活动从开始到结束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全过程,分为规划、拟定方案、研制、生产、安装、运行、更新七个时间阶段。

逻辑维是指时间维的每一个阶段内所要进行的工作内容和应该遵循的思维程序,包括明确问题、确定目标、系统综合、系统分析。

优化、决策、实施七个逻辑步骤。

知识维列举需要运用包括工程、医学、建筑、商业、法律、管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各种知识和技能。

三维结构体系形象地描述了系统工程研究的框架,对其中任一阶段和每一个步骤,又可进一步展开,形成了分层次的树状体系。

霍尔三维结构将系统的整个管理过程分为前后紧密相连的六个阶段和七个步骤,并同时考虑到为完成这些阶段和步骤的工作所需的各种专业管理知识。

三维结构由时间维、逻辑维、知识维组成,如图示:

实施计划决策系统选择系统分析方案综合确定目标明确问题

(1)时间维(工作进程)

对于一个具体的工作项目,从制定规划起一直到更新为止,全部过程可分为七个阶段:

①规划阶段。

即调研、程序设计阶段,目的在于谋求活动的规划与战略;

②拟定方案。

提出具体的计划方案。

③研制阶段。

作出研制方案及生产计划。

④生产阶段。

生产出系统的零部件及整个系统,并提出安装计划。

⑤安装阶段。

将系统安装完毕,并完成系统的运行计划。

⑥运行阶段。

系统按照预期的用途开展服务。

⑦更新阶段。

即为了提高系统功能,取消旧系统而代之以新系统,或改进原有系统,使之更加有效地工作。

(2)逻辑维(解决问题的逻辑过程)

明确问题:

收集资料(考察、测量、调研、需求分析、市场预测)了解系统的环境、目的、系统的各组成部分及其联系等。

选择目标:

提出目标,制定准则(标准)

系统综合:

方案策略,对每种方案进行说明

系统分析:

比较分析各方案→建模→计算或仿真

方案优化:

选出待选方案集,交决策部门,同时最优化:

单目标、多目标

作出决策:

付诸实施:

(3)知识维

知识维是指在完成上述各种步骤所需要的各种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包括科学学、基础科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计算机技术、数学、经济学、法律、管理科学和其它相关社会科学等。

2.三峡工程简介

三峡工程是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坝址位于长江三峡西陵峡河段,控制流域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径流量4510亿立方米。

坝址河谷开阔,基岩为坚硬完整的花岗岩体,具有修建混凝土高坝的优越地形、地质和施工条件。

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巨大综合效益的多目标开发工程。

三峡工程由拦河大坝及泄水建筑物、水电站厂房、通航建筑物等组成,采用“一级开发,一次建成,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实施方案。

拦河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泄洪坝段居中,两侧为电站厂房坝段和非溢流坝段。

坝轴线全长2309.47米,坝顶高程185米,最大坝高181米。

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米。

经国家正式批准的三峡工程初步设计静态概算(1993年5月末价格,不包括物价上涨因素及施工期贷款利息)为900.9亿元。

其中枢纽工程投资500.9亿元,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费用400亿元。

由于三峡工程施工期较长,考虑物价上涨及施工期贷款利息等因素,估算动态总投资为2039亿元。

3.基于霍尔三维结构的三峡工程分析

3.1三峡工程的目标

三峡工程作为一个经济系统,其主要的目标是防洪、发电、航运。

(1)防洪。

洪涝灾害历来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

在长江防洪体系中,三峡工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极为重要。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m,有防洪库容221.5亿立方m。

对荆江的防洪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对长江中下游地区也具有巨大的防洪作用。

具体表现在:

①千年一遇或类似1870年特大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后,枝城站相应流量不超过71000~77000立m/s,配合荆江分洪工程和其他分蓄洪措施的运用,可控制荆州市水位不超过45.0m,为避免荆江两岸1500万人口和154万平方hm耕地发生毁灭性灾害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②荆江河段防洪标准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对类似于1931年、1935年或1954年洪水,经三峡水库调蓄后,可控制枝城站最大流量不超过56700立m/s;不启用分洪工程,荆州市水位不超过44.5m。

不启用分洪工程,可减少淹没耕地约6.4万平方hm。

城陵矶地区,依照三峡水库不同的洪水调度方式,不同年份可减少淹没耕地3万~10.1万平方hm。

③保障武汉地区防洪安全。

由于上游洪水得到到效控制,可避免遇特大洪水时因荆江大堤溃决而威胁武汉地区的安全;同时由于三峡水库拦蓄洪水,相应减少了城陵矶附近地区的分洪量,提高了城陵矶以上洪水控制能力,配合丹江口水库和武汉附近地区分蓄洪区运用,从而提高武汉防洪调度的灵活性,对武汉防洪起到保障作用。

同样,三峡水库对武汉以下地区防洪也是有利的。

④减轻洞庭湖区的洪水威胁。

洞庭湖地区由于泥沙淤积,排洪出路不畅,现有湖区堤防虽不断加高,但圩垸防洪能力仍然较低。

由于防洪战线长,高水位历时久,在长江上游和洞庭湖水系各河洪水来源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前,湖区防洪标准很难提高,也无根本改善办法。

三峡水库建成后,能有效地控制上游来水,减轻洞庭湖区的湖水威胁,延缓洞庭湖的泥沙淤积;可对澧水洪水进行错峰补偿调节,减轻其尾闾的洪水灾害,并为松滋等四口建闸控制和洞庭湖的根治创造条件。

⑤由于三峡水库有巨大的防洪库容,将极大地增强长江中下游防洪调度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便于应付各种意外情况。

长江干流到今还没有一个控制性的防洪水库,使中下游防洪的机动性和可靠性极差。

有了三峡工程,一般洪水可由三峡水库拦蓄;若遇特大洪水需要运用分蓄洪措施时,也因有三峡水库拦蓄洪水而为分蓄洪区人员的转移、避免人员伤亡赢得时间,作用将是十分显著的。

当然,长江防洪系统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为了稳定长江河势,发挥防洪和航运效益,除了兴建三峡工程,营造长江中下游防护林工程,在金沙江河段及嘉陵江、乌江等支流修建水利枢纽外,还应坚持上下游、左右岸统一规划,并贯彻“蓄泄兼筹”的原则,加强堤防、分蓄洪和水库工程建设,走综合治理之路,才能最终实现长江流域的“标本兼治”。

(2)发电

三峡水电站规模巨大,地理位置适中,将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电效益最大的水电站。

三峡水电站巨大的发电效益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支持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的发展

三峡水电站装机总容量、平均年发电量相当于建设13座140万kW级的大型火力发电厂,发电效益十分可观。

兴建三峡工程对解决21世纪初期一段时间内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用电增长的需要,对促进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经济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有利于全国电力联网

三峡水电站地处我国中西结合部,它所供电的华中、华东和广东地区,供电距离都在400~1000km的经济输电范围以内。

三峡水电站全部投入后,可以把华中、华东、西南电网联成跨区域的大型电力系统,可取得地区之间的错峰效益、水电站群的补偿调节效益和水火电厂容量交换效益。

仅华中、华东两大电网联网,就可取得300万~400万kW的错峰效益,从而具备了北联华北、西北,南联华南,西电东送,南北互供,组成全国联合电力系统的条件。

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峡水电站若电价暂按0.18~0.21/(kW·h)计算,每年售电收入可达181亿~219亿元,除可偿还贷款本息外,还可以向国家缴纳大量得税。

④具有显著的增值效应

按华中、华东地区1990年每kW·h电创造工农业产值6元计算,三峡水电站每年可以国家增加工农业产值6218亿元提供电力保证。

⑤具有重大的环境效益

清洁、价廉、可再生的水电替代火电后,每年可少排放形成全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1.3亿t,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约300万t和一氧化碳1.5万t,以及氮氧化合物等。

可见,三峡工程也是一项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工程。

(3)航运

三峡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对上可以渠化三斗坪至重庆河段,对下可以增加葛洲坝水利枢纽以下长江中游航道枯水季节流量,能够较为充分地改善重庆至武汉间通航条件,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

三峡工程与葛洲坝工程联合运行,对长江上中游显著的航运效益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万吨级船队可以直达重庆,年通航能力能够从现在的1000万t提高到5000万t,航运成本降低35%~37%,年保证率为50%以上。

重庆至宜昌650km范围内,原有急流淮、险滩、浅滩共139处,绞滩站25处,单行航行航段46处。

葛洲坝水库虽淹没了30余处险滩,仅改善了滩多流急的三峡河段约110km的航道,尚有约540km航道处于天然状态,目前只能行驶1500t级船队,严重阻碍了长江上游航运事业的发展。

三峡工程建成后,可以淹没上述所有险滩,一年中有半年以上时间库区航道成为深水航道,航道水深增加40%,宽度增加2倍,江水流速减缓50%,可满足万吨级船队对航道尺度的要求。

经三峡水库调节,每年枯水季节平均下泄流量5860立方m/s,比建库前天然情况下约增加2300~3000立方m/s,使中游航道水深平均增加0.5~0.7m,有效解决了“中游水浅,上游滩险”的问题,扩大了重庆至武汉间航道通过能力,可满足长江上中游航运事业远景发展的需要,对促进西南地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②三峡工程建成后,由于长江上中游航道和水域条件的改善,将促进船型、船队向标准化、大型化方向发展;单位功率拖载量可由目前的0.904~1.207t/kW(0.7~0.9t/hp)增加到2.682~9.387t/kW(2~7t/hp);船舶运输耗油量可从目前的26g/(t·km),降低到7.66g/(t·km)。

运输成本的降低,十分有利于充分发挥长江水运优势。

③在天然气情况下,重庆至宜昌间航道在一年内洪、枯水位最大变幅达60m以上(巫山断面),给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带来很大困难。

三峡工程建成后,年水位变幅在30m以内,水深增加、水域扩大、可撤销所有绞滩站,险滩的整治、疏浚、维护费用大大减少,并为系统地进行库区港口、航道建设和航标管理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三峡工程可与重庆市境内长江干流及支流乌江、嘉陵江的水利枢纽工程相衔接,使长江干流及几大支流的航运事业进一步发展;还可使香溪、神农溪、大宁河、龙河、黎香溪等中小支流的通航里程增加约500km。

从另一角度看,如果不建三峡工程,而采用大力整治,航道的办法,可达到最大年下行航运通过能力为2000万t。

与三峡工程建成后年下行航运通过能力5000万t相比,尚差3000万t。

要承远这3000万t货物,需修建双线铁路,其投资、占地、移民、能源消耗都相当大。

相比之下,足见修建三峡工程对提高通过能力最为有利。

(4)其他效益

①三峡库区经济落后,人均收入很低,基础设施严重不足,亟待开发脱贫。

兴建三峡工程将有巨额资金投入库区,必然给库区经济发展带来生机,对库区的工农业生产,第二、三产业的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振兴,城镇的建设,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三峡水库能蓄洪水,经水库调节后,下游枯水流量提高了将近一倍,这将对解决华北缺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产生积极的作用。

③三峡工程是特大型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它涉及多方面的重大科技问题,如大型设备制造、专业人才的培训、重大工程项目的技术经济决策方法、三峡工程中关键问题的应用基础研究(包括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等。

可以预期,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实践,必将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3.2三峡工程的具体建设过程

3.2.1规划阶段

长江三峡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19年孙中山先生提出设想。

从那时起,到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潜心研究和周密调查,到三峡工程的试验坝――葛洲坝工程的兴建,到中国改革得到发展的今天实现几代人的梦想,经历了73个春秋。

1992年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完成了三峡工程建设立法程序,开始进入实施阶段。

三峡工程的前期设计研究工作始于50年代中期,历时近40年,不仅中国工程界、科学界几代人付出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国外不少专家也为之作了大量的研究。

这在世界水利工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为系统地反映这段时期中国三峡总公司筹建处配合重新证论,参与规划设计工作,以及1993年正式成立总公司以后,配合长江水利委员会所作的一些工作,作如下分述。

1.1983年3月,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提出正常蓄水位150m的《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国家计委组织审查后,国务院于1984年4月原则批准,在此基础上长办于1985年3月提出该150m方案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送审本),同时,根据国家计委要求,长办又对其1959年编制的《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订补充报告》进行了修订补充,于1985年6月提出《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要点修改补充报告》(初稿)。

2.据19861988年论证成果,长江流域规则办公室于1989年5月正式提出正常蓄水位175m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报告》,水利部、能源部于1989年9月上报国务院。

为了便于有关部门和专家全面了解三峡工程的研究成果,长办又编制了《三峡水利枢纽可行性研究专题报告》作为可行性报告的补充和进行初设工作的基础资料。

专题报告共分综合说明、水文、地质、水能、水工、机电、施工、投资估算、水库、泥沙、经济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12个分册。

3.根据中加政府协议,在国内论证和重新编制可行性报告的同时,加拿大咨询公司也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研究,于1988年11月提出按国际通用标准独立编制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过国际咨询专家组和项目指导委员会审查通过。

其总的结论是:

三峡工程效益巨大,技术、经济和财务方面都是可行的,建议早日兴建;与国内的结论不同之处主要是:

加方推荐正常蓄水位为160m,比国内的175m低,理由是这个水位移民人数少、涉及社会问题也较少,但这个方案在防洪上有超蓄问题,也不能满足长江航运要求。

水利部、能源部也同时将加方编制的报告一并上报国务院审议。

4.1990年7月至1991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会员共聘请163位专家,采取先专题后综合的方式对重新提出的可行性报告进行审查,于1991年8月提出了审查意见,同意可行性研究报告所推荐的三峡工程建设方案和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和可行性的结论及尽早开工兴建的意见。

上述审查意见经1992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国务院正式向七届人大五次会议提交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七届五次会议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3.2.2三峡工程方案阶段

1.为配合重新论证三峡工程,长江水利委员会重新编制了《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简要报告(1990年修订)》,1990年6月,全国水资源与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对此报告组织审查,肯定了三峡工程在治理开发长江中的地位和作用。

同年9月,国务院批准了这个报告。

与此同时,根据国家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国科学院环境评价部和长江水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所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于1991年12月共同完成《长江三峡水利枢纽环境影响报告书(送审本)》,为工程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先后经水利部和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预审和终审,报告获得通过,1992年2月17日国家环境局以环监〔1992〕054文完备了法定的审批手续。

2.在配合好可行性审查的同时,长委会积极抓紧开展初步设计准备工作,除开展大规模三峡工程淹没实物指标复查和移民安置规划工作外,对可行性研究阶段未最后确定的重大方案仍继续研究,于1990年12月提出《三峡水利枢纽茅坪溪防护方案专题研究报告》,于1991年9月提出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永久船闸布置方案选择、混凝土骨料料源选择、施工通航方案、对外交通运输方案专题研究报告。

经能源部、水利部两部总工程师主持审查,论证领导小组同意,可作为开展初步设计的基本依据。

3.在三峡可行性报告最后批准之前,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曾以三峡论字〔1991〕1号文对三峡工程的基本建设程序即设计阶段划分问题提出过原则性意见。

全国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后,三峡工程转入实施阶段,经钱正英同志具体请示邹家华副总理决定:

三峡工程设计划分为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单项工程技术设计、招标设计、施工详图设计等五个阶段。

初步设计文件可分为枢纽工程、水库移民安置、输变电工程三大部分,分别编写报告,分别上报审批。

其中枢纽工程和水库F民安置两个报告由长危亢责编制#�?

峡输变电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由能源部负责。

4.1992年12月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正常蓄水位175m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报告全文300余万字,附图254张,共分综合说明书、水文、地质、综合利用规划、水工、施工、机电、概算、泥沙、经济分析、环境保护等11篇。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聘请126位专家于1993年5月对报告进行了初审,先是由10个专题专家组分别对初步设计的10个篇章进行审查,然后由核心专家组集中初审,提出了总的初审意见。

在此基础上,1993年7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报告进行了终审,会议同意核心专家组的审查意见,决定批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并于1993年7月31日以国三峡委发办字〔1993〕1号文正式下达《关于批准?

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报告(枢纽工程)?

的通知》。

经审定三峡工程建设采用“明渠通航、三期导流”的施工方案。

3.2.3三峡工程研制阶段

根据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的决定,枢纽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完成并经正式批准后,需编制8项重要单项工程的技术设计,即挡水泄洪大坝、水电站厂房、机电设计(含首端换流站)、永久船闸、垂直升船机、二期上游横向围堰、建筑物安全监测、变动回水区航道及港口整治(含下游河道下切影响及对策)。

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二次会议纪要第五条明确:

“关于单项工程技术设计审查,同意由三峡总公司依据委员会批准的枢纽工程初步设计,对8个重要的单项工程技术设计负责组织审查。

如遇需要修改初步设计或争论较大的问题时,由委员会办公室进行协调,必要时报委员会审批”,据此,总公司于1993年12月17日以三峡人字〔93〕第93号文责成总公司技术委员会主持具体的审查工作。

为促进加快三峡前期准备工作的开展,在三峡可行性报告未最后批准以前,总公司(筹)和长委于1991年下半年多次开会讨论前期准备工程有关问题,对超前提供施工区征地图纸和移民安置实施规划以及开展部分准备工程的有关勘测设计工作做了安排。

由长委代委托设计项目,主要有施工区房屋总体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实施性详规,由长委和湖北省规划设计院合作完成。

西陵长江大桥委托铁道部大桥局设计院设计,对外交通准一级公路专用线委托铁道部第一设计院设计,长委承担除此以外的其它项目设计,并对三峡枢纽工程全部前期准备项目的合理性和整体性负责;总公司集中力量抓了对设计方案的审查和发包(招标)设计审查,一般都邀请对口行业专家参加评审,组织进行现场会审。

由于审查及时,把关严格,为加速设计周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长委提供资料统计1992年重新审核和完成急需施工图990张,基本满足了1992年底和1993年初工程施工征地移民,施工队伍进场和前期部分四通一平开工需要,1993年累计完成施工详图2650张,为全面实现工程年初提出的年底实现四大目标(右岸一期土石围堰10月下河,左岸打开施工局面为1994年主体工程大开挖创造良好的条件和年底前西陵长江大桥、对外准一级专用公路开工)提供技术供应,满足了施工工程的需要。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受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委托,于1993年9月至12月对三峡枢纽工程勘测设计费进行核定。

核定中坚持了原则,并照顾到了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以及勘测设计工作的艰巨性,核定的三峡枢纽工程勘测设计费为155017万元,其中可研勘设费为20516万元,初设及技施阶段的勘设费为134501万元。

以上费用未包括右岸地下电站、茅坪溪防护工程。

3.2.4三峡工程生产及安装阶段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决议》。

从此,三峡工程由论证阶段走向实施阶段。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

(1)工期安排

三峡工程分三个阶段完成全部施工任务,总工期为17年。

第一阶段(1993-1997年):

施工准备及一期工程,工期为5年。

利用中堡岛修建一期土石围堰围护右岸叉河。

一期基坑内修建导流明渠和混凝土纵向围堰。

同时,在左岸岸坡修建临时船闸。

江水及船舶仍从主河槽通过。

第二阶段(1998-2003年):

二期工程,工期为6年。

修建二期上下游横向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二期基坑。

进行河床泄洪坝段、左岸电站坝段和左岸电站的建设。

同时,在左岸修建永久通航建筑物。

二期导流期间,江水经导流明渠下泄,船舶经导流明渠或临时船闸通行。

第三阶段(2004-2009年):

三期工程,工期为6年。

修建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拦断导流明渠。

水库蓄水至135米高程。

左岸电站及永久船闸开始投入运行。

三期围堰与混凝土纵向围堰形成三期基坑,基坑内修建右岸大坝和电站。

三期导流期间,江水经由泄洪坝段的永久深孔和22个临时导流底孔下泄,船舶经双线五级船闸通行。

(2)枢纽工程量

工程主体建筑物及导流工程的主要工程量为:

土石方开挖10283万立方米,土石方填筑3198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2794万立方米,钢筋46.30万吨,金属结构25.65万吨,水轮发电机组26台套。

(3)十年施工综述

1993年初,首批施工队伍进入三峡坝区,开始进行准备工程和一期导流工程的施工。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宣布开工。

1997年5月1日,导流明渠破堰进水。

1997年9月,三峡一期工程通过验收;10月6日,导流明渠正式通航;11月8日,大江截流胜利合龙,标志着三峡工程第一阶段的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1998年,三峡工程转入二期工程建设。

从1999年到2001年,连续三年创造了混凝土年浇筑量超过400万立方米的世界记录。

其中,2000年创造了年浇筑混凝土548万立方米的世界最高记录。

2002年5月,上游基坑破堰进水;7月下游基坑破堰进水。

三峡大坝从此担负起永久挡水的使命。

2002年10月26日,随着最后一仓混凝土浇筑到位,全长1580米的三峡左岸大坝,全线浇筑到设计的185米高程。

2002年11月6日,三峡工程胜利实现了导流明渠截流。

2003年4月16日,三期碾压混凝土围堰浇筑到140米的设计高程。

2003年5月29日,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批准国务院长江三峡二期工程验收组的验收意见,同意枢纽工程按期下闸蓄水,船闸进行试通航,首批机组发电。

2003年6月1日,三峡工程如期下闸蓄水,6月10日水库蓄水到135米,11月5日再次将上游库水位提高到139米。

2003年6月16日,双线五级船闸成功试通航。

2003年7月10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到11月22日,首批6台机组相继投产发电。

标志着三峡工程二期三大目标顺利实现。

建设者在三峡工程施工中,攻克了大江截流、导流明渠截流和深水围堰施工技术难题,攻克了直立高边坡开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