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2843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68.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docx

届优质学案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

(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董仲舒的主要观点;汉武帝“罢黜百家”和创建太学等措施、目的和影响。

(3)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主要观点。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明清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思想主张与影响,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重点把握

(1)感受诸子百家为人类思想宝库所作出的卓越贡献,体会人类优秀思想传承对人类文明演进的价值。

体会汉代儒学“大一统”的精神价值,加深对国家统一观念的认同。

(2)感受理学中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的精神价值。

认识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提倡个性”、“批判专制”等主张的思想价值。

★专题知识结构梳理

1.春秋创立:

孔子;主张仁、礼。

是儒家创始人、思想家、教育家。

2.战国发展: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礼”是最高目标。

                                         

                

       

▲总论: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思想界出现了“”的局面,其中,和两家思想是这一时期的两座文化高峰。

儒家思想经过、和等思想家的创造和总结,较早进入成熟时期。

从开始,经过的改造,儒学在统治时期,被确立为思想正宗,成为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道家学说和道教文化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在末年至初年传入中国。

儒学通过吸收道家和佛教思想,在宋代形成。

▲主流思想的发展历程:

⑴创立:

春秋时期,孔子提出“仁”“礼”的学说

⑵继承:

战国时期,孟子、发展“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荀子,对“礼”深入讨论

⑶重创:

秦朝,“焚书坑儒”⑷独尊:

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表彰六经”

⑸冲击:

魏晋南北朝,三教并立⑹融合:

唐宋时期,三教开始走向融合

⑺改造:

宋明时期,形成以“理”和“天理”为核心的新儒学

⑻批判继承:

明清时期,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第一课百家争鸣

★阅读内容:

“李悝变法”、“商鞅变法”和“墨家对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贡献”

▲基础知识过关

(一)早期儒学

代表人物

活动及其主张

孔子

(1)提出“”与“”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

(2)注重与,对鬼神敬而远之;

(3)开创中国古代之风,主张“”,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4)开创了儒家学派,以《》等“六经”为基本文献;

孟子

(1)提出了、、、等四种道德规范,发挥孔子“”思想,提倡“”学说;

(2)提出“”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荀子

在天人关系上,一方面强调“”,又提出人道有为,提出了“”的重要思想;认为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

(二)老庄哲学

1.主要特点:

以“虚无”的“”为世界的根本,以因循自然的“”、“逍遥”为处世的方法;

2.老子的思想:

认为“”是世界的根本,是永恒不变的;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的规律;提出“”,阐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方法论原则;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幻想回到“”的社会。

3.庄子思想:

把“”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主张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叫“”。

其学说蕴含了朴素的思想,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的倾向影响极大。

(三)法家思想

1.韩非子思想:

主张加强,厉行赏罚,;提出“不期修古,”,“事异则备变”的主张;将“法”、“”、“”三者糅合为一,吸收思想;

2.特点:

奖励,实施;

3.影响:

在政治实践中,形成了重“法”、重“术”、重“势”的不同学派;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统一全国起了重大作用;汉代以来,其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成为维护的工具。

(四)墨家思想

1.特点:

学术团体纪律严密;推崇夏朝的政治,具有苦干和精神;

2.主张:

主旨是“、”,进一步提出非公、、尚同、、非命、、等主张。

★问题提升: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是什么(从政治、经济上分析)?

你从中有何认识?

 

2.同一时期,另外哪一个地区也掀起了一场思想运动?

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有何联系?

突出特点是什么?

有哪些著名代表人物?

 

3.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应该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他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他的立国基础是什么?

他用什么方式达到理想中的和谐?

 

4.孔子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最大的影响应该是什么?

你如何理解?

 

5.孔子主张“仁者爱人”,提倡体察民情、反对苛政,提倡理解和体贴他人。

你认为有何作用?

 

6.孔子在哲学上主张“重人事,远鬼神”,反映了他的什么思想?

请简单概括孔子的历史地位。

 

7.孟子的“德治”与“民贵君轻”有什么积极作用?

在战国时期,儒家的“仁政”能否实现?

为什么?

你认为当时儒家思想的地位如何?

 

8.从哲学上看,荀子的天人关系反映了他的哪些思想?

荀子主张“人定胜天”,你如何看待这一思想?

 

9.在处事方面,道家与儒家在态度上有何不同?

从研究领域上看,道家与儒家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在治理国家方面,战国哪两家的观点相反?

在冶国治世方面,对当今中国社会影响最大的两家学派是什么?

 

10.结合韩非思想分析为什么说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最“有用”的思想?

《守株待免》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11.你认为墨家思想在当时应该反映了哪些社会阶层的利益?

在当时哪些思想无法实现?

墨家思想对今天有哪些值得发扬的观点?

 

12.战国时期,儒家与墨家被称为显学,有“非儒即墨”之称,但一家被冷落,另外一家后竟然成为绝学。

你认为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13.中国古代有两家思想,它们互为表里,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乐观进取,一个消极退避;从而“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进则仕,退则隐”成为古代士人的经典处世哲学。

你认为上述现象是哪两家思想的反映。

 

★拓展延伸:

1.正确认识和对待孔子的政治、教育思想

(1)认识:

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对于缓和阶级矛盾,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现代所提倡的人本理念也具有借鉴作用。

“礼”带有承认等级和阶级剥削、压制人民斗争的消极性,以后历代统治者都把它作为进行阶级压迫的思想工具。

教育原则主张“有教无类”,教育方法主张“因材施教”,学习态度要求实事求是、要有恒心,学习方法主张反复温习、学与思结合、敢于坚持正确意见。

(2)做法:

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对孔子思想中大量的优秀内容,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谐人际关系等;对孔子思想中的保守内容,要批判继承,如孔子所追求的“礼”,是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体现了其政治思想中保守的一面,但“礼”作为一般的政治伦理、道德规范,仍是当今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2.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1)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作用。

(2)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5)“大一统”思想有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具有现实意义

3.如何认识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的“德治”

(1)儒家的德治与今天所提倡的德治有本质区别①②③

①内容不同:

儒家的德治是以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其核心是“三纲五常”;今天的德治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后者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加强德治的必要性:

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

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

4.春秋战国出现百家争鸣的原因和条件

(1)政治方面: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各诸侯为了在争霸中取得优势,竞相招贤纳士,以便使自己的国家富强起来,给百家争鸣提供了整治前提;

(2)经济方面:

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推动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前提;

(3)科技方面:

当时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如天文、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4)文化方面:

当时私学逐渐兴起,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学术逐渐下移,社会上出现一批主要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5)学术团体:

由于当时社会处于剧变以及战争动荡的局面,各学术团体与政治权势是相对独立的,便于他们从不同的社会阶层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

(6)各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这也是促成百家争鸣的又一重要因素。

5.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

(1)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

(2)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3)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6.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

(1)三者的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

从三位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看,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

孟子把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

荀子主张施仁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都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孟子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

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强大,提出“君舟民水”。

第二课汉代儒学(儒学的兴起)

▲阅读内容

“‘焚书坑儒’批判”、“东汉太学生议政运动”、“科举制的文化影响”、。

▲基础知识

一.罢黜百家

1.背景:

(1)中国的“”局面得到巩固,政治体制大致定型;

(2)以为主题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3)儒家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思想;

(4)初年,起用儒学之士,并向其咨询治国方略;

2.过程:

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推行,养士求贤等;其“”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在汉武帝时代,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评价:

(1)消极: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的局面,扼制了的自由发展;

(2)积极:

地位上升,对于民族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也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二.太学的出现

1.太学的创立:

(1)创立者是;性质是培养人才的官立学校。

(2)意义:

是儒学教育和的标志;带动了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改变了权贵的情形。

2.地方教育系统建立:

时期,除了建立太学外,令各郡国建立学校。

▲问题提升

1.儒家思想能获得独尊地位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直接原因是什么?

 

2.你认为董仲舒是在吸收哪几家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新儒学?

从中你有何认识?

 

3.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说"且天之生民非为王也,而天立王,以为民也。

故其德足以安乐民者,天予之;其足以贼民者,天夺之。

"其目的是什么?

有何作用?

 

4.从战国到西汉,我国思想领域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原因是什么?

 

5.“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根据材料,指出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统治的作用。

 

6.汉武帝时期有几种选官制度?

有何作用?

 

7.汉武帝为加强中央加权,采取过哪些措施?

 

▲拓展延伸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来看,融合了儒家、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兼采百家;

(2)其核心是“天人感应”说,强调王权的合理性;但以神权来限制王权;

(3)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最终目的,完全变为官方统治哲学。

2.儒家学说在汉代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原因

(1)春前战国时期,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变革中,儒家学说不能适应当时的需要;

(2)西汉建立后,需要加强中央集权,董仲舒发展了儒家学说,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3)汉武帝采取的尊儒措施使儒学处于的尊地位。

3.儒家学派从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的发展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剧变,百家争鸣。

儒家主张仁、仁政,反对苛政,不能适应中央集权、国家统一的潮流,儒学遭到冷遇,未受到重视;

(2)秦始皇完成统一,以法家思想治国,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派为统治者所不容,遭到沉重打击;

(3)汉武帝推行大一统,董仲舒的“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主张,适应了当时加强中央集权、加强君权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需要,被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统治正统思想;

(4)隋唐时期,科举制的实行使儒学全面影响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同时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巩固性练习

1.(2011年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2.(2011年北京卷,14)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

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3.(2011年上海历史,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的宗旨时说:

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A.爱无差等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灭人欲

4.(2011年安徽文综,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人文景观众多。

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①安庆迎江寺②徽州牌坊群③涡阳老子庙④合肥包公祠

A.①④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5.稷下学宫(大约创建于齐桓公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

关于稷下学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稷下学宫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

B.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等

C.文学游说之士在此相互切磋驳难,形成了当时思想界的“百家争鸣”的局面

D.培养出了诸如孔子、董仲舒等儒学大家

6.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

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隐士.英雄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英雄.隐士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7.儒家学说在秦朝遭到沉重打击,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这种变化同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

同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之后的汉代儒学()

A.坚决排斥了阴刚五行之说B.从批判时政转变为维护现实统治

C.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D.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

8.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

A.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

C.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

9.季路问事鬼神,(孔)子曰: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敢问死,(孔)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这段材料反映了我国的早期儒家思想

A.极为强调等级名分制度B.密切关注社会现实人事

C.人力提倡古典民本思想D.积极宣传朴素唯物主义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国后期,诸子已开始尝试以自己的学说统一思想。

……《吕氏春秋·不二》篇宣称:

“听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一则治,异则乱。

一则安,异则危。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

《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制;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

材料三自从汉武帝立官学,两汉学术上只有儒家派别间的争辩,不再有儒与非儒不同学派的斗争。

这是封建国家统一以后自然产生的结果。

这个结果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但也有助于国家统一的巩固。

——范文澜《中国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思想界怎样的发展趋势?

(2)材料二“刑罚的裁制”、“利禄的诱引”主要指什么措施?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秦汉统治者统一思想的认识?

 

参考答案:

(1)思想逐渐统一

(2)“刑罚的裁制”:

秦朝“焚书坑儒”为代表的文化专制举措;“利禄的诱引”:

汉武帝独尊儒术,把仕途和儒学结合起来。

(3)秦汉思想的一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严厉的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汉武帝独尊儒术,统一了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统治者统一思想的举措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

第三、四课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的局面

▲阅读内容

“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一目和“周敦颐与张载的思想主张及贡献”、“唐甄论‘凡为帝王者皆贼也”

▲基础知识

一.理学的创立

1.人物:

程颐、程颢

2.主要成就:

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规范“”,其核心是“”,是修养的最高境界,仁者就是“”。

3.影响:

将忠孝节义提升到“”的高度,形成一套囊括的严密思想体系,又称“”。

二.理学的成熟

1.标志:

建立庞大而严密的理学体系,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

2.表现:

(1)理气关系:

理比气更根本,逻辑上先于气;万物之理终归为“”

(2)修养论:

①②③

①区分了教育的“”和“”两个阶段,强调日积月累和循序渐进,即所谓的“慎思明辨,”。

②“”是人的爱心及一切的终极源泉;

③仁者境界强调在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

(3)社会政治理论:

道的价值内涵是“”,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

(4)著作:

将《大学》、《》、《论语》、《》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的经典。

3.影响:

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起了重要作用。

三.理学的发展

1.标志:

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2.表现:

(1)陆九渊:

①思想主张:

提出的核心命题是“”,意思是本心即天理;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反对埋首书册,主张“”,作为安身立命的准则;认为“”和“意见”是人心之弊,所以要将其剥落、扫除。

②地位影响:

是心学的,其思想言论具有很大冲击力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

①思想主张:

人是天地的心,“”是人的心;“灵明”就是,就是本心,就是;提出“,心外无事,”的结论;认为学以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强调“”。

②地位影响:

建立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

四.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

(一)李贽

1.思想:

(1)提出穿衣吃饭即是“”,认为“理”就在百姓日常生活之中;

(2)不能以“”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也不是“万世之至论”;

(3)提出“绝假纯真”的“”,以此反对的虚伪和的欺诈;

(4)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反对。

2.影响:

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

(二)黄宗羲

1.思想:

(1)最精彩之处是敢于批判,提出平等的思想;

(2)提出的主张,呼吁废除君主专制下的“”,建立“”;认为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3)反对传统的思想,认为;

2.评价:

反映了明朝末年发生变化;为中国近代反对的思想家们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三)顾炎武

1.思想:

(1)将批判锋芒指向“私天下”的,深刻揭露君主政治的暴虐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2)提出“”的主张

(3)梁启超把顾炎武的思想归纳为“,”

(4)提倡,注重实学;

2.评价:

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精神;虽不具有近代的“”意识,但改革弊政、拨乱反正的愿望强烈;是清初思潮的推动者之一。

(四)王夫之

1.思想:

(1)政治思想的主旨是“”;

(2)抨击“”“”,批判了秦朝以来的暴政;

(3)在发挥古代“”唯物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规律的和社会史观;

(4)强调“”

2.评价:

其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拓展延伸

1.理学形成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因素

(1)历史原因

①魏晋南北朝以来,儒道佛三家出现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情况,到唐宋时期,三教并行使官方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削弱;

②为了重兴儒学,唐宋儒学家不断进行思考和探索,他们吸收佛、道哲学思想,力图建立一种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学说。

(2)社会原因

①政治上:

两宋时期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统治者要求调整统治思想,以适应唐末以来重建伦理纲常和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政治需要;

②经济上:

农业、手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大规模发展,推动了科学文化的进步;

③思想上:

是北宋初期思想解放的产物

2.与传统儒学相比,“新儒学”心在何处?

(1)宋明理学之所以为新儒学是指,在外来佛教文化与本土道教文化的不断冲击下,建构在具有理性的形而上学本体论思维之上,通过诠释心性与本体、伦理与天道的联系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是儒家道德学说获得了形而上学和整体性的论述,使传统儒学内部的逻辑结构、价值转向、到的结构都获得了新的认识。

(2)作为一种哲学化的儒学,理学具有双重性。

它的出现更加强化了封建主义的精神压迫,使人们屈从于封建主义的统治,阻碍人们的创造思维,同时又是儒学思想中的精华的发扬光大,理学家们的辩证思维言论体现出丰富的价值。

3.理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的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