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82598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75 大小:92.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5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5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5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5页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7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docx

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2018年湖北省中考语文真题考点解析--古诗词鉴赏

【XX】

【一、2018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20-22题。

(6分,每小题2分)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

20.描述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呈现的画面。

(2分)

【答案】20.(2分)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1分)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1分)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描述诗歌呈现的画面。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首先要理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中的重要词语的意思,荡胸:

心胸摇荡。

曾:

同“层”,重叠。

决眦(zì):

眦:

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

裂开。

入:

收入眼底,即看到。

“生曾云”:

云气在胸中荡漾。

然后再加以想象,把浮现的画面,用连贯、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出来:

山中的云气,层出不穷,在胸中荡漾;定睛凝望,鸟儿飞归,眼眶也似乎要裂开。

这种题型不该等同于一般的扩写,诗歌更不应该提翻译。

画面描绘时应该结合写作背景、作者的情感态度。

要注意不是所有的句子都适合描绘,合描绘的画面也必须带有作者的情感着眼点。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白话译文】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

走出齐鲁,山色仍然历历在目。

神奇自然,会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描绘诗词画面题型解答方法

描绘画面,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用自己的话,描绘某一句(联)所展现的画面”。

精题回放

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

闯关方略

“诗是动的画,画是动的诗”,古诗词里面有许多写景的联句,展现的画面之美令人心醉。

读古诗,脑海里能描绘出形象鲜明的画面,光影流动,动静参差,那才能说感受到了美,才能叫欣赏。

描绘画面,对考生的想象能力、描述能力、审美能力都有要求。

解答这类题目,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是前提。

譬如上面这句“齐鲁青未了”,先要理解“齐鲁”“青”“未了”各是什么意思。

“齐鲁”是齐国和鲁国,春秋战国时两诸侯国名,泰山以南是鲁,以北是齐,这里指齐鲁大地;“青”,是指山色青翠;“未了”,是无穷无尽的意思。

这句话合起来意思就是:

齐鲁大地那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

但这样回答,不是描绘,而是解释。

描绘,还要结合上下句去联想想象,结合上一句“岱宗夫如何”(泰山怎么样啊),我们应意识到这一句其实是写作者远望泰山,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巍峨、辽阔,它“拔地而起,参天耸立”。

接着用描写性的语言组织答案:

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

为了增添语言的描写性,我们一可以运用修辞,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形象、生动;二可以添加联想与想象,把古诗因为追求简练而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

当然,在平时的古诗词学习中,更要有意识地调动自己的全部感受去看、听、触、嗅每一首诗歌。

如欣赏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闭上眼睛,想象出这样一幅图画:

浩瀚的戈壁滩上,烽烟孤直上升;奔腾的黄河之上,一轮夕阳悬挂。

你眼前的线条、色彩、动静是不是那么鲜明呢?

通关演练

渔翁

(唐)柳宗元

渔翁夜傍①西岩宿,晓汲②清湘③燃楚竹④。

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⑤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释】①傍:

靠近。

②汲:

打水。

③湘:

湘水。

④楚竹:

即湘竹。

这一句的“汲清湘”“燃楚竹”有超凡绝俗之感,象征诗中人孤高品格。

⑤?

(ǎi)乃:

象声词,形容摇橹的声音。

第三、四句“烟销日出不见人,?

乃一声山水绿”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参考答案

示例:

日出东方,烟消雾散,湘水上一片安静。

渔翁?

乃一声撑船出发,声音在山水之间回荡,唤醒了万物。

山有了灵气,水有了精神。

山显得更为葱绿,水显得更为碧蓝。

21.通读全诗,概括诗人表达的情感。

(2分)

【答案】21.(2分)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1分)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1分)

【解析】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主要是抓住尾联主旨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分析作者的情感。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但也注意题干的要求“通读全诗”,首联写远望泰山之高,颔联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颈联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前三联都是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

答案为:

诗人通过描写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攀登顶峰,俯瞰一切的雄心壮志。

【考点定位】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古典诗词中景和情的关系

“情者文之经。

”《文心雕龙.情采》里如是说。

所以我们很难想象,没有感情的艺术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形态?

对于诗来说,特别是对于抒情诗来说,感情的表现就显得更为重要和直接了。

中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一般分为两类:

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在写景抒情的诗歌中多运用间接抒情的方法。

诗中情与景的安排设计,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写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于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于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达到情景相触相融之诗境。

情、景结构关系辨

一、先景后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

写景抒情诗有的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写诗人自身触景而产生的思想感情活动,塑造诗人自身的形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

如辛弃疾在路过赣州的造口时,面对赣江流水,追思国家旧耻,抚念国事艰难,写下了《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这首词,就先触景生情,看到郁孤台下的赣江流水,不由想到当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伤,觉得那流水当中饱含着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泪。

进而结合写景,抒写思想感情活动: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慨叹大好河山仍被敌人占领;“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悲愤空有爱国志士,难挽国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忧虑国事实在难为。

从而塑造出词人自身心系国耻、忧虑国事的形象,创造出沉郁苍茫的意境,抒发了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腐朽无能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懑。

刘熙载《艺概》中说“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

若舍景不言,不过曰春往冬来耳,有何意味。

”此语看似寻常,实质从一新的角度,强调了诗歌创作须以具象景物表现抽象时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论概括性,与艾略特的“客观对应物”或“事物对当”之说实相与契合。

二、先情后景,以景结情

“以景语结情语”(宋,张炎)是古典诗词重要的结构方式之一。

所谓“以景结情”是指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负,即以“揽物”结“关合之情”。

这样做的好处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

如(明)夏完淳《即事》: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诗之一三联直抒抗敌复国之志,二四联描写雄豪悲壮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诗歌颇具特色的连环映带、交综流走的气韵,最便于表达诗人内心的郁郁不平之气和铭心刻骨的家国之恨。

而篇末“一片月临城”的以景结情,更使诗意开阔,思入微茫,仿佛可见诗人的复国之志和家国之恨糅合在一起,浩然充塞于天地之间。

三、融情于景(移情入景),情景合一

融情于景就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它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

这样的诗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写景,实则写情,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学史上不乏融情于景,达到情景合一,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构妙篇。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全诗一字未说离情别绪,而烟花含愁,孤帆载憾,别绪如长江不尽,离情如碧空无涯。

情含景中,神传象外,具有无穷艺术魅力。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情景合一的经典之作。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读这首诗,我们首先接触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荣的景象,这可以说是作品里包含的第一层意思;接下来,由眼前烟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联想到南朝统治者虚耗民力财力搞神道设教的徒劳和愚蠢,引起嘲讽的心理,这又构成了作品的第二层意思;再从寺院的遗留和王朝的消失,生发出历史兴亡的感喟,是第三层意思;最后,将王朝的兴废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长存联系起来思考,进而领悟到某种人生哲理,则又是一层意思。

短短四句话,蕴涵着这么复杂的思想感情,层层生发,愈转愈深。

诗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将多层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画面之中(如莺啼花开写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写社会经济,寺院楼台作为前朝弊政与覆灭的见证,都有鲜明的特征性),内容复杂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于通篇的情景合一,更多的是一句之中的情景合一。

如李白《独坐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脉脉无语之中传达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并非花鸟不可爱,只是诗人忧国忧民,所以说“花溅泪”、“鸟惊心”。

“感时”、“恨别”是写情。

一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又如宋之问《度大庾岭》: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诗人用南飞雁比喻自己流放岭南的心情,用岭上梅花抒发自己的乡思。

又如李白《太原早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上句写远在边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写思念新居安陆的情怀。

情景交融的诗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

景有限而情无限,有限与无限相统一,好在“近而不俘,远而不尽”。

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圣俞所说的: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于意”,就能各自领略到创作与鉴赏带来的美感。

情、景内在联系辨

一、情、景正衬

情、景正衬是指在诗词中情和景的关系保持正对应,用美好的景物来抒写快乐愉悦的心情,而用令人感伤的景致来抒发内心的悲苦之情。

(一)以乐景写乐情

孟郊《登科后》:

“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天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的后两句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诗人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酣畅淋漓地抒发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

这两句神妙之处,在于情与景会,意到笔到,将诗人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绘得生动鲜明。

(宋)俞国宝《风人松(题酒肆)》:

“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

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

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

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

画船载得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

明日重扶残醉,来寻陌上花钿。

”这里写春光明媚时,在杏花和绿杨中,游玩的人带了坐船游,饮酒,歌舞。

使读者充分感觉到春游的愉喜。

(二)以哀景写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速。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柳宗元的这首《偶题》,是一首物我双会情境交融的作品。

诗人创作此诗时,他身为逐客,远在异乡,独立庭院,百感丛集。

诗人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诗笔“既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眼中的花尽叶落之境与心中的凄黯迷惘之情是融会为一的。

(唐)韦江《题金陵图》:

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丛生,眼前一片荒凉衰败的景象,想到六代豪华已似梦幻一样过去,十分伤感。

但是当他来到台城,看见春光明媚,柳絮飞舞,烟笼十里,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旧这样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荣华一去不复返,另有一番哀伤。

因此这首简短的诗,兼用情景陪衬与情景反衬这两种手法来写。

这样二者并用,加强了诗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当时范仲淹被派经略延安,镇守边陲,防御西夏。

这首词是他切身的体会。

“塞下”、“秋”、“边声”、“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羌管”,寒风萧瑟,满目荒凉,充满肃杀之气。

耳之所闻,目之所睹都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

将军和征夫离家万里,在塞外看到雁南飞,听到悲哀的笳声和羌管,既希望取得伟大的胜利,而战局长期没有进展,又难免思念家乡,魂牵梦绕着妻儿。

爱国激情、浓重乡思交织在一起,构成他们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

词中所写的悲凉凄怆的景象,充分配合当时的人矛盾情绪,情景交融,使全词情调苍凉而悲壮。

二、情、景反衬

(一)以乐景写哀情

我国古典诗歌,其所写景物,有时从对立面的角度反衬心理,利用忧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气氛之间的矛盾,以乐景写哀情,却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如元稹《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首诗就是运用了这一手法。

诗所要表现的是凄凉哀怨的心境,但却着意描绘红艳的宫花。

红花一般是表现热闹场面,烘托欢乐情绪的,但在这里却起了很重要的反衬作用:

盛开的红花和寥落的行宫相映衬,加强了时移世迁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红花和宫女的白发相映衬,表现了红颜易老的人生感慨;红花美景与凄寂心境相映衬,突出了宫女被禁闭的哀怨情绪。

红花,在这里起了很大的作用。

这都是利用好景致与恶心情的矛盾,来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谓“以乐景写哀”,一倍增其哀。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也可以说是以乐写哀。

不过白居易的写法直接揭示了乐景写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宫》则是以乐景作比较含蓄的反衬,显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观《千秋岁》: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

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后两句状写花影摇曳,莺声间关,形象生动,摹写精当。

用“乱”和“碎”来形容花多,同时也传递出词人心绪的纷乱,荡然无绪。

可谓以乐景写哀情,给人以凄迷的感受。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诗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

(二)以哀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乐”,无论是诗或曲,都较为少见。

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一遇哀景,则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绪高昂的稀有。

过多也就未免令人厌腻,乃至形成滥调。

因此,“以哀景写乐往往却给人强烈的新鲜感”。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江汉》)落日、秋风是一种凄凉的感觉,但却比喻了诗人正处暮年,并以“老马”自喻,表现了积极入世的精神及老当益壮的情怀。

某种壮怀、豪气,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衬,不足以倍增光彩。

王维的《塞上作》: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这是律诗的前四句,写西汉时的“天之骄子”匈奴,正在白草连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猎示威,哀景写得十分凄烈。

但下面笔锋一转,别开洞天: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这后四句,写边防将士的昂扬斗志,风格豪放,气宇沉雄,令人鼓舞,一点也没有愁眉苦脸的样子。

但是,这样的豪情正是借助于前面的哀景反衬出来的。

景象愈是凄烈荒凉,愈反衬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气魄。

若改成丽日晴天,春风和畅,反而衬托不出雄伟博大的气象来。

哀景对于反衬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一二句以乐景写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写乐情,情景强烈冲突,哀乐之情趣,遂更加隽永深远、耐人寻味。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

“情景虽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

”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于景和寓景于情。

前者写宜于表达诗人所要抒发的情的景物,使情藏于景中;后者不是抽象地写情,而是在写情中藏有景物。

明代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

“作诗本乎情、景。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所以,尽管情和景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但实际上两者是相合为一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称之为“诗”,才是历代诗家追求的高境界。

22.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2分)

【答案】22.(2分)

“钟”字是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割”字,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考点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题型及答题步骤

鉴赏诗歌的用词用语是中高考的重要命题点。

设问方式:

1、某句中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请对某句中的某字进行赏析。

3、简析某字在某句中的表达效果。

4、联系全诗,赏析某字的表达效果(妙处、作用)。

5、某字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6、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7、从词中某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请简要分析。

8、诗中的“诗眼”“关键字”是哪一个?

为什么?

(找出关键词并鉴赏)

9、这个词与另一个词比较哪个更好?

为什么?

(比较鉴赏)

常规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简译;

3、点出该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第一种类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

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

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

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第二种类型: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生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释字义、描景象)

“咽”、“冷”两字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点作用)

第三种类型

饮酒(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

“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

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巩固练习:

菩萨蛮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答:

“空”在文中是“白白地、孤独、形单影只”的意思。

抒情主人公伫立在玉阶,痴痴地、徒劳望着暮色中归飞的宿鸟。

鸟归人不归,触景生情,引起无限愁思。

“空”字表达了抒情主人公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的感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二、2018年湖北省鄂州市中考】

(一)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9—10题(共5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9.本诗颔联化静为动,富有动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该联展示的画面。

(2分)

【答案】9.(2分)示例:

远远望去,绵延起伏的群山随着一望无际的平原渐渐消失,江水浩荡在广阔无垠的大荒原上流淌。

【解析】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

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

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

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颔联这两句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阔;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

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