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调理师讲义1doc.docx
《保健调理师讲义1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健调理师讲义1doc.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健调理师讲义1doc
第一节中医学概念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与防治以及摄生康复的一门医学科学,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医学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
[1] 中医学属于在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从动态整体角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药理及其与自然环境关系、寻求防治疾病最有效方法的学问。
任何一种理论,如果不具备整体观念的特色,它就不会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医学,具备了整体观念若是还不具备动态的性质,那么,这种理论也就还没有完全把握到中医学的真谛。
“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基本特色,但现有的中医学,除了《中医生理病理系统论》,几乎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的能全方位的突出“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特色的,既能揭示脏腑的阴阳气化规律、沟通与天地阴阳气化规律联系,又能揭示疾病的证侯规律的理论体系。
比如说中医学有从整体观念角度形成的“正气与邪气是构成疾病的基本矛盾”的概念,按理说这应该是中医确定病名的理论依据。
然而,由于其几乎丧失了阴阳五行理论对其的指导作用与价值,必然就分不清“病因”与“证因”的区别与联系,意识到“病”和“证”是构成疾病的基本要素,而是把“病因”与“证因”混为一谈,甚至最后连病症这些分别处于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也混淆。
然而,阴阳五行属于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将哲学和医学混为一谈,这使得部分人不能信服,也成为了质疑其科学性者的把柄。
第二节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学说
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最初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光为阳,背日光为阴。
阴阳的交互作用包括:
阴阳互生、阴阳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
五行学
五行生克
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成就,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但是这并不代表五种物质,而是五种属性。
五行于中医则体现了具备这五种属性的人体五大系统的相互关系。
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分别代表肝心脾肺肾所统领的五大系统。
中医不是研究微观的病毒细菌如何作用于人体的理论而是研究人体整体的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并且通过中药,按摩,针灸,甚至心理作用去调节各个系统之间的平衡,以此保持身体健康。
五行的交互作用包括:
相生、相克、制化、胜复、相侮、相乘、母子相及。
第三节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
藏:
指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奇恒之府,通称为脏腑。
象:
一指“形象”,即脏腑的解剖型态;二指“征象”,即脏腑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三指“应像”,即脏腑相应于四时阴阳之象。
透过外在“象”的变化,以测知内在“藏”的生理病理状态,称为“从象测藏”。
即“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
“脏腑”不单是解剖型态的概念,而是包括解剖、生理、病理在内的综合概念。
五脏:
指肝、心、脾、肺、肾,一般笼统功能为“化生和储藏精气”。
六腑:
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一般笼统功能为“腐熟水榖、分清泌浊、传化糟粕”。
奇恒之府:
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第四节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
气、血、津液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的生成源自先天与后天。
禀受于父母的精气,称为“先天之气”。
肺吸入自然的清气,与脾胃运化水榖产生的水榖之气,合称为“后天之气”。
气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营养等作用。
人体的气可分为元气、宗气、营气、卫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常,称为“气机不调”。
其表现形式有气滞、气郁、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等。
第五节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
参见:
针灸学及腧穴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经络在中医学的重要性正如《扁鹊心书》所说:
“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盖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
”
《本草纲目》
第六节拔火罐
1、投火法:
用小纸条点燃上端,迅速投于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入
2、 闪火法:
用止血钳或镊子挟干棉球古裹紧,沾95%酒精点燃后,在罐内迅速旋转一下再抽出,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3、 架火法:
用不易燃烧及传热的块状物,直径约两厘米左右,放在患处,上置小酒精棉球,点燃后罐子罩上,即可吸入
4、 贴棉法:
将1厘米见方的脱脂棉一块,浸酒精后贴于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入
5、 滴酒法:
在罐子内壁上中段滴1——2滴酒精,再将罐子横侧翻滚一下,使酒精均匀附于罐壁上,点燃酒精后,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第七节刮痧
1、选环境,选一个风不大,不能开空调和风扇干净的地方进行刮痧。
当我们刮痧的时候,刮到皮肤的时候,我们的毛孔会打开,风吹到毛孔里面对人体不好,选一个适合环境对刮痧前准备是一个很重要的环境,对下面刮痧顺利起到一个整体的作用。
2、准备刮痧的用具,其实刮痧的用具很多的不仅仅只限于刮痧板,只不过刮痧板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用具,在家没有刮痧板的朋友们可以用表面光滑的器具比如勺子,杯子,碗都可以进行的刮痧的。
除了刮痧板以外还要备好刮痧油,其他护肤的精油都可以的。
3、选取刮痧的部位,选取肌肉丰厚的地方避开血管,刮痧前应该用清水清洗皮肤,避免灰尘还有一些不干净的通过刮痧进入毛囊里面,引发毛囊炎的不良感染。
4、刮痧时饥饿的时候,不能进行刮痧,容易发生晕厥,女性生理期的时候不能进行刮痧,容易把生理期紊乱,遇到这些情况下要避开,之后进行刮痧。
5、刮痧后20分钟以内不可以吹风以及洗澡,等过后才可以洗澡,刮痧会有疼痛感,对于刮痧的部位和症状的刮法,哪里痛可以往哪里刮,避开血管,疏通症状就会减退。
6、刮痧是个很好的防病治病的手法,治疗的方面很广的,操作起来挺方便简单的,记住以上的几点就可以了,学会对自己还有身边的人都会有帮助的。
第八节艾灸
1、艾灸就是用艾条点燃后产生的烟雾来刺激人体的穴位,用这种方式起到活血化瘀以及增强人体抵抗能力的作用。
2、那么为什么进行艾灸会起到这些作用呢?
古人分析的原因是人体体内有一条虚拟的经络线,这些经络线上面布满了各种穴位。
3、我们在刺激这些穴位的时候会起到一些特别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起到各种的调节作用。
4、而艾条是许多刺激方式中比较实用的,所以我们常常实用艾条进行穴位刺激,慢慢就发展成了艾灸的一门技术。
5、一般来说我们在身体出现问题的时候就会寻找这些问题应的穴位,按下这些穴位的时候就会有痛感,对下面这些穴位进行艾灸就会缓解症状。
【百会穴】
百会穴位于后正中线上,与两耳尖连线相交处,头顶正中。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当前发际上五寸,后发际上七寸,前后发际之间的直线距离相当于12寸(或以两眉头中间向上一横指起,直到后发际正中点)。
【肩井穴】
位于位于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取穴方法:
取穴时一般采用正坐、俯伏或者俯卧的姿势,肩井穴位于肩上,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即乳头正上方与肩线交接处(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大椎穴】
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取穴时正低头,大椎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风门穴】
位于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或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此两处就是风门穴。
【肺俞穴】
位于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或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取穴方法:
取穴位时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二指宽处或旁开1.5寸处。
【肾俞穴】
位于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或左右指宽处。
取穴方法:
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命门穴】
位于腰部,背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也就是肚脐的正后方。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八髎穴】
八髎就是八个穴位:
上髎、次髎、中髎、下髎各一对,所以叫做“八髎”,这是一个区域,也就是盆腔所在之处,邻近胞宫。
取穴方法:
可以俯卧,在脊椎正中线和膀胱俞之間,第二骶后孔凹陷处取穴;取穴時,以食指按在小腸俞与脊椎正中线之中間,小指按在骶角(尾骨上方黃豆大小的园骨突起)上方,中指和无名指相等的距离分开按放,侧中指尖所按之处。
【中脘穴】
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
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神阙穴】
称脐中、气舍、气合,属任脉。
取穴方法:
位于腹在脐中部,肚脐中央。
【气海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1.5寸。
取穴方法:
取穴时采用仰卧的姿势,气海穴位于人体的下腹部,直线连结肚脐与耻骨上方,将其分为十等分,从肚脐3/10的位置,即为此穴。
【关元穴】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央下3寸。
取穴方法:
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合谷穴】
位于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
伸出右手,将拇指和食指分开,展露虎口,把左手拇指横纹放在右手虎口处,向下按住,拇指点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向下按压有胀痛感)。
左手合谷穴取穴与右手相同(合谷穴在手背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缘中间凹陷处,)。
【足三里穴】
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取穴方法:
取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