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7847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7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浙江卷详解

2014·浙江卷(课标历史)

12.、[2014·浙江卷]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12.D [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

故D项符合题意。

13.[2014·浙江卷]有学者认为,中国的瓷器(china)深受世界人民喜爱,所以,中国被称为China。

更有学者指出,China是“秦”的音变(Qin→China)。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  )

A.在考古学上取得突破,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

B.利用计算机等先进科技手段,进行广泛调查,得出科学结论

C.调查中外著名历史学家意见,用民主方式解决这一学术问题

D.弄清最早用China称呼中国者先获悉了“秦”还是“瓷”的信息

13.D [解析]本题以“瓷器”的音变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史料的甄别能力。

依据题干材料,从“China”到“Qin→China”说明瓷器在演变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要弄清楚瓷器具体的音译应该确定此音译最早来源于“秦”还是“瓷”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项。

A项考古挖掘难度比较大,不容易实施,故排除;B、C两项均不是获取第一手史料的途径。

14.、、[2014·浙江卷]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14.B [解析]本题以浙江地方志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表格中有效历史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据题干表格中第一行“新军”“警察”可知是民国时期;据第二行“禁军”“坊市”等信息可以推断是南宋时期;据第三行中“府州”“蒙古学”等信息可知是元朝;据第四行栏中“科学技术”“文物古迹”可以判断时间是当代。

依据时间排序,B项符合题意。

15.[2014·浙江卷]清末某官员谈到铁路修建时说:

“内开未尽之地宝,外收已亏之利权。

是铁路之利,首在利民,民之利既见,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

”这一言论的含义是(  )

A.“求富”“自强”B.“师夷长技”

C.“中体西用”D.“民生主义”

15.A [解析]本题以清末官员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中“内开未尽之地宝……首在利民……而国之利因之。

利国之大端,则征兵转饷是矣”等信息,可知该官员认为修铁路可以达到“求富”“自强”的目的,符合洋务派的主张,故本题选择A项。

B项属于地主阶级抵抗派学习西方的思想;C、D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均不符合题意。

16.[2014·浙江卷]从甲图到乙图,表明(  )

    

甲图 清初男子剃发蓄辫 乙图 民国初年男子剪辫

A.先进习俗必然取代落后习俗

B.某些生活习俗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

C.专制王朝由强大走向败落的历史命运

D.专制与民主的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16.B [解析]本题以清初和民国初期关于发辫的有关政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甲图中清初期的“剃发蓄辫”说明清朝统治者强行推行民族发饰,而乙图中民国初期的“剪辫”说明其与辛亥革命的革命宗旨有关,两幅图充分说明习俗变迁与当时政治密切相关,故本题选择D项。

17.[2014·浙江卷]下图是20世纪初某报截图,它不能作为直接史料来说明(  )

A.出版业的发展B.广告业的进步

C.婚姻礼俗之变迁D.世界文明之演进

17.D [解析]本题以20世纪初某报截图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图片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解答图表类题目时,需留意图片中的信息。

从题干“某报截图”说明与出版印刷业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从图片中“求婚广告”可获取广告业和婚姻习俗变迁的信息,故B、C两项正确;图片反映不出“世界文明之演进”的信息,故本题选择D项。

18.[2014·浙江卷]《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

这些情形出现于(  )

A.辛亥革命时期B.五四运动时期

C.国民革命时期D.全面抗战时期

18.C [解析]本题以《纽约时报》中的记者报道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材料中的关键词“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是指孙中山接受苏联顾问的帮助起草国民党一大宣言;“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是指北伐军队攻克武汉;“上海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是受到北伐军影响;“攻克南京”是指北伐军攻占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是指军阀混战。

据以上信息可以说明是国民革命时期,故本题选择C项。

19.[2014·浙江卷]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学者敏锐地看到“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企业家感慨“时代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19.A [解析]本题以学者关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的言论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公社体制改革”说明过去的人民公社体制逐渐被废除,故①正确;材料中“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说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扩大,故②正确;现代企业制度提出是在1993年,故③错误;我国经济一直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故④错误。

本题选择A项。

20.[2014·浙江卷]某《英汉辞典》在解释“bus”时,列出的义项有①公共汽车②火箭的一级③火车车厢④公共马车,如果按照历史上这些含义出现的先后来写编写辞条,那么正确的排序应当是(  )

A.①③④②B.③②①④

C.④①③②D.④③①②

20.D [解析]本题以《英汉辞典》中对“bus”的解释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公共汽车的出现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火箭是在20世纪以后才出现的;火车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公共马车出现最早。

依据时间排序,本题选择D项。

21.[2014·浙江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

“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然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

”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21.B [解析]本题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流通加速”“世界历史”以及“整个世界”等信息说明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的影响,故本题选择B项;A、C、D三项只是材料反映的一部分内容。

22.[2014·浙江卷]纳赛尔被誉为“中东雄狮”。

如果要给他写传记,下列史实中不能作为其生平事迹的是(  )

A.签署“戴维营协议”

B.领导建立埃及共和国

C.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

D.推动不结盟运动诞生

22.A [解析]本题以埃及纳赛尔的主要事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戴维营协议”签署的时间是1978年,此时纳赛尔已经去世,故不能作为他的生平事迹,B、C、D三项均是纳赛尔的主要活动。

故本题选择A项。

23.[2014·浙江卷]欧洲在国际政治中举足轻重。

下图白色部分为某国际组织的欧洲成员国,据此判断该组织是(  )

A.1942年的反法西斯联盟

B.1946年的联合国

C.1949年的北约

D.1967年的欧共体

23.C [解析]本题以地图史料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图片获取信息的能力。

依据图片中白色的区域主要有冰岛、挪威、法国、卢森堡等国家,可以推断出白色部分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时的成员国。

A项中挪威加入时间是1940年;B项中葡萄牙加入联合国是在1955年;D项中1967年欧共体成立时,成员国中没有英国。

故本题选择C项。

38.、、[2014·浙江卷]学习历史不仅要广泛阅读,更要感悟智慧,融全贯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1587年“并无大事可叙”。

学者黄仁宇却从此年入手,剖析明中后期社会,写成《万历十五年》。

该著作涉及的重要人物有:

时年24岁的万历皇帝。

他一方面依赖内阁,另一方面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后来创造了近30年不上朝的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

已经去世5年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他生前虽然守住了内阁只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的底线,却把内阁政治演绎得有声有色;

这年去世的名将戚继光。

他曾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保卫了东南海防;

在内地已成功定居4年多的西方传教士利玛窦。

他从欧洲出发,经过葡萄牙占领的澳门,活跃于广东一带。

——据《万历十五年》编写

材料二 玉米、番薯等“种出西土”,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

——据[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徐光启《农政全书》等

(1)阅读材料,联系所学知识,简述明朝中后期的政治形态,并分析造成政治日益黑暗的重要原因。

(8分)

(2)试揭示明朝中后期在经济领域中(含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日益凸显出来的新气象和政府实行的老政策。

(9分)

(3)充分利用材料提供的信息,以日本、西欧(葡萄牙)为切入点,简要叙述明朝中后期中外关系的基本内容以及明朝政府的政策。

(9分)

38.[答案]

(1)君主专制制度进一步加强;内阁是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但不能正式统率六部百司;内阁官员的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

皇帝离不开内阁,但又以司礼监太监予以牵制;宦官参政,妨碍阁权,甚至控制内阁,导致政治日益黑暗。

(2)桑蚕、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美洲作物开始传入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会馆频现,商帮势力强大。

(答对三点即可)重农抑商。

(3)倭寇骚扰;葡萄牙占领我国澳门,西方传教士进入内地。

明政府维护“朝贡”体制,实行“海禁”政策。

[解析]本题以明朝的相关历史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及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依赖内阁”“又以司礼监太监加以牵制”“专制主义君主制史上的‘荒诞奇迹’”等信息并结合明朝后期统治的史实来归纳答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皇权专制、内阁政治腐败、太监掌权以及宦官专权等视角分析原因。

(2)问中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玉米、番薯……在不少地方开始种植”的信息并结合明朝中后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商帮会馆等来概括明朝经济的新气象;第二小问政府实行的老政策依据所学从经济政策角度思考作答。

第(3)问依据材料中“戚继光……在浙闽粤沿海大败倭寇”以及“西方传教士利玛窦……葡萄牙占领的澳门”等信息从倭寇骚扰、西学东渐、葡萄牙入侵等信息归纳答案;第二小问对外政策从海禁和朝贡贸易的角度分析作答。

39.、、、[2014·浙江卷]50年前,中法出于对独立自主的追求,冲破冷战坚冰,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这不仅是两个国家、也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 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

时任总统戴高乐指出,中国是一个“非常独特而深厚的文明”。

只有中国参与到国际事务中来,才能真正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

——新华社2014年3月24日讯

材料二 有学者指出: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人民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一

材料三 拿破仑是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

他强化中央集权,编纂《拿破仑法典》,创办法兰西银行。

起初,推动革命深入,捍卫革命成果占主导;后来,日益与旧制度妥协,还建立帝制。

对外战争既反对外国武装干涉,打击欧洲旧制度,传播革命思想;又侵略扩张,图谋称霸。

前期战争的主导方面是反干涉,此后却逆转了。

对拿破仑的评价,学术界主要有以下主张:

①杰出人物是时代的产物,又反作用于他所处的时代;②既要一分为二,又要分清主次;③区分人生不同阶段,动态评价;④区分不同活动领域,全方位评价。

——据李元明《拿破仑评传》整理

(1)结合材料一、二,联系所学知识,特别从新中国外交的演变、20世纪60年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背景,论述中法建交的重大意义。

(9分)

(2)中法两国都是大国,都创造了灿烂的文明。

试选择中国人民熟悉的三位法国文学家,各列举一部作品,并写出其所属文学流派或评价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9分)

(3)中法历史上都涌现了不少叱咤风云的人物。

如果请您评价拿破仑,您会更注重材料三中的哪种主张?

请结合历史事实扼要展开。

(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8分)

39.[答案]

(1)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一边倒”),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法国是第一个同新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体现了我国外交的新胜利。

在美苏争锋的两极格局下,与不结盟运动等一起,冲破冷战坚冰(使两极格局一定程度上受到撼动)。

中法都是大国,都有灿烂的文明。

两国建交是两大文明的历史性握手。

国际事务只有中国参与,才有可能真正解决。

(2)雨果。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

司汤达。

《红与黑》。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者。

巴尔扎克。

《人间喜剧》(《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高利贷者》等)。

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

罗曼·罗兰。

《约翰·克里斯朵夫》。

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世纪的文化的一座桥梁”。

(3)更注重①:

拿破仑既是法国大革命的产物,又以自己的方式巩固和发展了法国大革命。

评论拿破仑,必须把他置于时代的具体语境,又不忘他的个人风采。

更注重②:

拿破仑的政治活动和对外战争都具有双重性,但从根本上说,功大于过,是个应当肯定的历史人物。

更注重③:

拿破仑一生的经历错综复杂,有很强的阶段性。

无论是政治活动还是对外战争,都有必要区分不同阶段,给予恰当评价。

更注重④:

拿破仑拥有多重身份,在多个领域都有建树,为法兰西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评价时需区分活动的不同领域,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解析]本题以中法建交50周年的热点问题为切入点,全面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阐释和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1)问,依据材料中“解决亚洲乃至世界长期存在的严重问题”以及材料二中“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的信息,并结合所学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美苏两极格局以及中法拥有灿烂文明的角度分析作答。

(2)问结合所学分别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思考,从雨果思考浪漫主义,从巴尔扎克思考现实主义,从罗曼·罗兰来思考20世纪现实主义;其艺术特色结合所学从对世界文学的贡献角度组织答案。

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评述历史人物要史论结合。

同意第一种观点,从拿破仑所处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殊时代作答;同意第二种观点,从拿破仑巩固法国大革命成果的同时又侵略欧洲其他国家组织答案;同意第三种观点,把拿破仑一生的事迹划分成不同阶段去评析;同意第四种观点,从拿破仑多重身份以及对法兰西文明贡献的角度分析作答。

自选模块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是著名法家,坚持变法,富国强兵,故“商鞅虽死,而秦卒行其法”。

对商鞅变法的评价,主流观点有:

“商君之法,使民务本力农”;“然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苏轼《商君功罪》);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司马迁《商君列传》)。

——据《中国古代史》改编

材料二 人说惠王(即秦惠文王)曰:

“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

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

且夫商君,固大王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

”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

(1)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并简析该理论在历史上的作用。

(5分)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商鞅遭车裂而“秦人不怜”。

(5分)

9.[答案]

(1)法家思想。

对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建立乃至秦始皇统一全国,都起到了重大作用。

(2)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利益;轻视教化,轻罪重罚;加重对百姓剥削与压迫。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问,指导思想根据材料一中“见刑而不见德”“残伤民以峻刑”可知是法家思想;作用应根据教材必修三的相关知识从对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统一全国的作用归纳。

(2)问,原因根据材料一、二,从变法对旧贵族利益的侵犯、改革措施中的严刑峻法、轻视教化、对人民利益的侵害等角度分析。

“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图(a)

图(b)

(1)联系教材,判断图(a)中雕塑的名称及其作者。

(3分)

(2)图(b)是梵蒂冈城示意图。

请从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简要介绍其中两处景点。

(7分)

10.[答案]

(1)《哀悼基督》,米开朗琪罗。

(2)西斯廷小教堂。

文艺复兴盛期绘画艺术的宝库,拉斐尔和米开朗琪罗的很多作品陈列在这里。

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最大的天主教堂。

大圆顶建筑多方面超过了罗马万神殿的成就。

圣彼得教堂前广场。

设计增强了几何形状,两侧柱子之间产生明暗对比效果(或:

柱廊的宗教寓意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世界文化遗产荟萃——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

(1)问,根据图片内容可以判断是有关宗教的绘画,再根据绘画的特点、风格确定应是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

(2)问,根据所学知识和地图中的标志性遗产任选两处加以说明即可,如西斯廷小教堂、圣彼得大教堂等,注意要介绍出遗产的特色和主要成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