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75894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docx

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的内在规律第14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学案鲁教版

第14讲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考纲

明考情

理线索

1.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某地理环境要素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考查频度低,考查形式多为选择题

2.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及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应用。

考查频度较高,考查形式多为综合题

1.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

读图,回答问题。

(1)自然地理环境是由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常常被作为自然环境标志的是生物。

(3)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过程的是C,表示不同温度带生长植物不同的是A,表示绿地对城市空气起净化作用的是B,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D。

(4)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如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5)黄河含沙量大,主要是因为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地区土质疏松,植被破坏严重,由于暴雨的冲刷,水土流失严重。

2.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结果:

保证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深度思考】 在半干旱绿洲地区,若上游引水过度,会对下游带来哪些影响?

提示 上游引水过度,会导致中下游水量减少,下游植被缺水死亡,加剧土地荒漠化的发生;或下游湖泊因注入水源减少而萎缩,周围区域生态环境恶化。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关系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并不断地进行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并在此过程中产生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推动地理环境的发展变化。

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作用如下图所示:

(2018·开封一模)下图为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

读图,完成

(1)~

(2)题。

(1)下列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B.⑦C.⑥D.⑤

解析 第

(1)题,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故A正确。

喀斯特地貌是多种因素对地貌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故B错。

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故C错。

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故D错误。

(2)题,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 

(1)A 

(2)D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中;西北内陆的风沙地貌形成于干旱的气候环境中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气温和降水的垂直差异大,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河流大多有结冰期,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在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大,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气候,动物耐热;亚寒带地区则为针叶林气候,动物耐寒

植物→气候

森林茂密的地方,周围的气候相对湿润;我国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土壤

气候→土壤

东北地区气候冷湿,土壤有机质分解慢,形成肥沃的黑土;东南丘陵地区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

地貌与

水文

地貌→水文

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与盆地地形有关;北欧高地上多湖泊由冰川地貌积水形成

水文→地貌

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长江三角洲是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

地貌与

生物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与

生物

水文→生物

骆驼刺生长在干旱的环境;芦苇生长在水湿的环境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与

生物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的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考法一 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考查整体性的表现

1.(2016·课标Ⅱ,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

(1)~(3)题。

(1)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B.降水量

C.积雪厚度D.植被覆盖度

(2)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量最少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D.冬季风力最大

(3)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D.太阳辐射减弱

解析 第

(1)题,该题用排除法解答,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山地不同海拔降水量也有所不同,温度和降水又同时影响山地植被,只有积雪厚度与海拔基本无关。

故选C。

(2)题,长白山纬度较高,冻害一般发生在冬季。

西北坡冻害高发是因为处在冬季风的迎风坡,风力较大。

故选D。

第(3)题,由于全球变暖,长白山雪期推后且缩短,植被缺少积雪覆盖,致使冻害加重。

故选C。

答案 

(1)C 

(2)D (3)C

考法二 以区域图为背景考查气候与生物的关系

2.[2016·课标Ⅰ,37

(2),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

解析 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活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在堪察加半岛上,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都不利于植被的生长。

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

答案 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

一个区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各自然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案例分析时不能截然分开。

整体性

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2017·天津文综,13(4),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上图所示地区生产的矿泉水远近闻名,销量较大。

矿泉水生产企业若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

(6分)

解析 本题通过矿泉水企业的发展,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图中矿泉水源地主要来自河流的上游水源,若无限制地扩大生产,可能会直接破坏水资源,减少河流流量,降低地下水位,且会减少湿地面积,破坏植被等。

答案 矿泉水资源遭破坏;地下水位降低;地表径流减少;湿地面积减少;植被遭破坏。

利用整体性原理分析地理问题

(1)分析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的关系。

分析某一区域景观的成因,需结合地理位置分析气温、降水等对生物景观的影响。

(2)分析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变化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要遵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确人类活动的“一发”是哪一要素,进而逐一分析“一发”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发生的变化,最终导致“全身”呈现出怎样的变化。

(3)根据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分析一个区域的变化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常结合某一地区环境的变化分析环境问题成因;结合题目提供的自然现象或过程,提取出所描述的自然地理要素,分析与相关地区内在的关联性和演变运动过程的因果关系。

考法一 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

1.(2014·课标Ⅱ,8~9)下图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

读图,完成

(1)~

(2)题。

(1)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

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  )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

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2)科隆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鬣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  )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显著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距美洲大陆较远,自然环境单一封闭,生物进化慢,特有动物多。

(2)题,从图中可知科隆群岛受海洋影响大,气温日较差小;位于热带,海拔较低,气候垂直差异明显;位于热带但有寒流经过,因此耐寒和喜暖的动物均可生存。

答案 

(1)B 

(2)C

考法二 自然环境统一演化过程

2.(2014·江苏地理,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

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

读图,回答下题。

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B.温和干燥C.高温多雨D.高温干燥

解析 该地位于10°N~15°N之间,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故D项正确。

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A项错误。

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气候特征,B项错误。

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C项错误。

答案 D

3.(2014·海南地理,21,1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

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10分)

解析 通过经纬度定位,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

“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

“湿”是因为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 (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类题目

该类型问题多以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某要素的变化为切入点,运用整体性原理分析这一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其答题思路是先确定自然地理要素是什么,其次是该要素对其他要素有什么影响,及什么要素对该要素有什么影响。

[典题示例]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图中阴影区过度灌溉对河流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2分)

[尝试自解]                              

                                   

                                   

[样卷评析]

样卷

展示

得分:

9分

样卷

剖析

失分原因:

未能答出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内容。

扣3分。

对“影响”给出的答案较完善。

标准

答案

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

(3分)过度灌溉导致下游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量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强,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和栖息,生物多样性减少,下游生态系统破坏。

(任答三点,每点3分)

[答题模板]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答题思路

角度一 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角度二 以地理关联图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

―→

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应用答题术语

涉及事物与问题

答题要素与思路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地形、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土壤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牵一发而动全身

明确主导要素的变化

由这一个要素的变化分析其他要素的变化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

从地理位置入手,联系气候、地貌、植被、水文、土壤等要素特征,综合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解释地理现象或成因方面的运用

例如,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要从气候、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等方面分析;利用整体性原理解释桂林山水的成因,要结合气候(降水)、水、岩石、生物等方面分析

分析推测某一地理现象或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例如,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影响;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应用体验]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具有较强的耐盐能力,是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中有机物质的重要来源。

辽河三角洲是植被类型保存完好、面积较大的芦苇沼泽湿地。

(1)分析图示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

(2)过去每年春节前后,当地人们会在收割后的苇塘里放火“炼塘”,以提高来年芦苇的产量。

分析这种做法对湿地、地下水、动物及土壤所造成的影响。

解析 第

(1)题,辽河三角洲芦苇分布区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原因,首先从该处的地理位置去分析,临海,容易引发海水入侵;其次从该处的气候类型去分析,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引发盐类物质向土壤表层集聚;最后从河流位置去分析,河流下游,泥沙淤积,地下水位较高,引发盐类物质在地表集聚。

(2)题,放火“炼塘”,使地表温度升高,加大蒸发量,可能导致湿地面积减小,地下水量减小;放火“炼塘”,降低植被覆盖率,使部分动物失去栖息地;放火“炼塘”,秸秆无法还田,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肥力降低。

答案 

(1)处于河流下游,地下水位较高;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区,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地处沿海,湿地水位降低时,易引发海水入侵。

(2)对湿地:

面积减小,调节气候的功能减弱。

对地下水:

地表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

对动物:

失去栖息地,动物种类减少。

对土壤:

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肥力降低。

限时规范专练

(时间:

45分钟 满分:

9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经典高考题)地表岩石风化后,由残留在原地基岩上的风化产物组成的壳层,称为风化壳。

下图为不同气候—植被带的风化壳厚度变化示意图。

完成1~2题。

1.曲线Ⅰ、Ⅱ、Ⅲ分别代表(  )

A.气温、降水、蒸发B.降水、蒸发、气温

C.降水、气温、蒸发D.气温、蒸发、降水

2.风化壳厚度(  )

A.甲大于丁是因为热量丰富、降水量大

B.乙大于丙是因为植被茂盛、蒸发量大

C.刚果盆地总体上大于格陵兰岛

D.伊朗高原总体上大于恒河平原

解析 第1题,由图中自然带热带森林带—亚热带森林带—温带森林带—苔原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热量条件的变化引起的;由自然带热带森林带—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半荒漠草原及荒漠带的变化可知,该变化主要是由水分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

曲线Ⅰ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降低,应代表降水;曲线Ⅱ由热带森林带到热带草原带迅速升高,应代表蒸发。

第2题,风化壳的发育厚度与温度、降水、植物生长量有关,而且与这三个因素都呈正相关。

图中风化壳厚度甲大于丁主要是因为甲地降水量大,温度低,蒸发微弱,空气潮湿;乙大于丙是因为乙地降水量大,气温高,植被茂盛;刚果盆地位于热带森林带,格陵兰岛位于苔原带,由图可知刚果盆地风化壳厚度总体上要大于格陵兰岛;伊朗高原属于热带荒漠草原带,恒河平原属于热带森林带,由图可知伊朗高原风化壳厚度要小于恒河平原。

答案 1.B 2.C

(2018·广东深圳一模)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图Ⅰ示意研究区范围,图Ⅱ示意研究区2001~2010年间年NPP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3.观测结果显示,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

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  )

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

4.2001~2010年间,研究区年NPP呈显著波动状态。

这种波动主要是因为(  )

A.植被类型的变化B.土壤肥力的变化

C.雾霾天数的变化D.水热状况的变化

5.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

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化B.城市化进程加快

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

解析 第3题,一般丘陵地形林地比重大,平原地形耕地比重大,依据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排序,可判断丘陵地形大于平原地形;而东南丘陵位于亚热带,植被类型以常绿阔叶林为主;山东丘陵位于暖温带,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故年NPP最大的地区应该是东南丘陵。

第4题,水热状况影响植被生长状况,从而影响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弱,故水热状况变化会影响年NPP的波动。

一般短期内植被类型、土壤肥力等因素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我国东部属于季风区,主要是夏季风带来降水,而季风气候具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故可能造成短期内的水热状况变化。

第5题,洞庭湖平原年NPP显著增加,说明光合作用增强;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可判断可能是种植结构发生了变化所致。

在2001至2010年间,不可能大规模地进行围湖造田活动。

因不同植被类型年NPP排序中农田植被大于湿地,则退耕还湖会降低年NPP。

答案 3.B 4.D 5.A

龙首渠修建于汉武帝时期,该工程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灌溉临晋(今陕西大荔县)以东的4万多公顷盐碱地。

读图回答6~7题。

6.两千年前的先民们发明了井渠施工法,在商颜山(今称铁镰山)西段开凿了中国最古老的引水隧洞,主要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蒸发 ②获得更多的雨水补给 ③实现自流引水 ④分段施工,降低工程难度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7.如今由于人类活动造成植被破坏,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关于此地理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风力侵蚀

B.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外力作用主要是流水堆积

C.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D.这一变化过程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解析 第6题,由题意和图示可知,龙首渠从洛水上游开渠引水,是利用地势实现自流,采用井渠施工法便于分段施工,从而降低工程难度。

第7题,人类活动使植被减少,从而导致气候异常、流水侵蚀加强,使商颜山塬崖壁立、沟壑纵横,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即“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6.D 7.C

(2018·河南洛阳第一次统一考试)菲律宾的保和岛中部有一大片石灰岩小丘,每逢旱季末期,小丘上的草干枯后变为咖啡色,酷似一大堆巧克力,因此得名巧克力山。

读保和岛简图,回答8~9题。

8.观赏咖啡色巧克力山的最佳时间是(  )

A.1月B.5月C.7月D.10月

9.巧克力山高度在40米到120米之间,山下树木苍翠,山上却是乱草覆盖。

造成山上山下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石灰岩地貌,土层薄B.山坡陡峻,水源难以保持

C.森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D.山体海拔高,热量条件差

解析 第8题,由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菲律宾保和岛属于热带季风气候,每年11月到翌年5月为旱季,6月至10月为雨季。

因此观赏的最佳时间为5月份。

第9题,由材料可知,巧克力山岩石为石灰岩,在高温多雨的环境下,山上岩石容易遭受流水侵蚀,土层薄,树木难以生长,出现了乱草覆盖的景象;而山下岩石受流水侵蚀的作用小,树木苍翠。

答案 8.B 9.A

(2018·山东济南调研)倡导低碳生活和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

下图为碳物质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循环过程示意图。

读图完成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反映碳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循环的过程

B.控制④环节的人类活动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

C.⑤环节循环速度如果加快,可以减缓碳排放的速度

D.⑥环节在人类的作用下,会导致岩石圈物质循环受阻

11.有关人类活动作用于⑤及可能的后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工增雨主要改变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

B.建设水电站后容易加剧洪涝灾害

C.发展火电站可能导致沿海低地被淹

D.北京冬季燃煤取暖导致河流污染

解析 第10题,由图中信息可知,①—②—③表示碳在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之间循环的过程;④环节为燃烧化石燃料释放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效率可以减少碳排放,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之一;⑤环节表示碳在水圈和大气圈中转换,⑤环节循环速度加快,可以加快碳排放的速度;⑥环节表示人类从岩石圈获取化石燃料,在人类的作用下,可以加速岩石圈物质循环。

第11题,人工增雨主要是改变水资源的时间分布格局;建设水电站后可以加强对水资源的调蓄作用,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发展火电站会燃烧更多的化石燃料,释放更多的CO2,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从而淹没沿海低地;北京冬季燃煤取暖主要是导致大气污染。

答案 10.B 11.C

二、综合题(共46分)

12.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天山山区年降水量、年径流量和森林面积分别占新疆的40.6%、53.6%和38%,冰储存量占全国的22.95%。

(1)依据材料说出该区域大气中水汽的具体来源。

(8分)

伊犁河谷拥有30万亩生态牧场,全程现代化自动屠宰,低温冷链安全保鲜,生产出兼具口感和营养的特色牛肉产品。

(2)列举伊犁河谷发展畜牧业的科技手段。

(6分)

伊塞克湖是中亚地区旅游胜地和疗养区,湖面海拔1608米,冬季湖面表层水温为2~3℃。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玄奘西行经过伊塞克湖南岸,有“周千余里,东西广,南北狭。

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味兼咸苦……”的描述。

(3)说明伊塞克湖冬季表层水温较高的原因。

(8分)

解析 第

(1)题,该区域大气中水汽的具体来源:

当地高山上的冰川融水蒸发,植被蒸腾,河湖蒸发;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

(2)题,可从源头和生产方面进行分析。

源头——引进或通过生物技术培育良种。

生产——全自动化屠宰技术;低温冷链、冷藏保鲜技术等。

第(3)题,读图可知,该湖周围高山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多条河流汇水入湖,干扰湖水结冰;湖泊面积大,水量大,因热力性质差异,冬季降温慢。

答案 

(1)从大西洋、北冰洋输送过来的水汽;植被(森林)蒸腾;河流、湖水蒸发;冰川融水蒸发。

(2)采用生物技术,引进或培育优良畜种;全自动化屠宰技术;低温冷链、冷藏保鲜技术。

(3)周围山地环绕,阻挡冷空气进入;湖泊面积大,水量大,冬季降温慢;多条河流汇水入湖,干扰湖水结冰,所以,湖泊冬季水温较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24分)

材料一 伊朗位于亚洲西南部,属于大陆性气候,该国中东部地区形成了许多沙漠和盐沼。

盐沼是指含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