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6873330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86.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docx

学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案新人教版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程标准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重点难点

1.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

2.掌握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张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及影响。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条件

(1)社会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政治和经济大变动。

(2)阶级基础:

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3)文化基础: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出现了私人讲学。

判断正误

(1)“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 √ )

(2)“百家争鸣”中的“争鸣”意味着各派的思想主张绝对不同。

( × )

2.概况

(1)诸子百家:

社会上形成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法家等。

(2)百家争鸣:

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3.意义

(1)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3)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图解历史

“百家争鸣”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

(1)思想核心:

“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2)政治思想

①强调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②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主张“克己复礼”。

(3)教育贡献:

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

问题思考

材料 子张问仁于孔子。

孔子曰:

“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

“恭、宽、信、敏、惠。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思考 孔子所说的“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孔子强调“仁”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提示 内容:

恭、宽、信、敏、惠。

目标:

协调社会人际关系,促进人自身的发展。

2.孟子和荀子

(1)思想主张

政治思想

民本思想

人性论

孟子

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实行“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提出“性本善”,主张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荀子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

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

提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

(2)历史影响

①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总结和改造,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②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深化理解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思想主张的对比

时期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代表

孔子

孟子

荀子

阶级

属性

没落的奴

隶主贵族

新兴地

主阶级

新兴地

主阶级

主张

仁的思想

仁者爱人

仁政

仁义和王道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人性论

性近论

性善论

性恶论

地位

至圣

亚圣

儒学集大成者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春秋晚期:

老子

①哲学观点:

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

②政治主张:

提出“无为而治”,强调一切要顺应自然,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

③辩证思想:

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对立的双方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

(2)战国时期:

庄子

①继承和发展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看作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概念辨析

老子的“无为而治”

(1)“无为”不能理解为消极的无所作为,“无为”强调无为而无不为。

(2)“无为”是主张既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行动,又倡导“待时而动”“因时而动”,有一定的合理性。

2.法家

(1)代表:

韩非子。

(2)主张:

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评价:

把君主的权力提高到极点,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问题思考

思考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备受冷落,法家却受推崇?

提示 儒家学说以“仁”和“礼”为核心,强调以德治国,这脱离当时诸侯称霸、群雄割据的社会现实;法家主张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符合当时诸侯国的需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3.墨家

(1)代表人物:

墨子(战国初期鲁国人)。

(2)主张

①“兼爱”:

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地去爱所有的人。

②“非攻”:

谴责战争给人民造成的灾难。

③“节用”:

提倡节俭,反对奢侈浪费。

④“尚贤”:

反对任人唯亲。

(3)影响:

墨家思想代表平民百姓的愿望,在当时影响很大。

归纳总结

诸子百家的主要治国理念

(1)儒家推崇“人治”,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色彩。

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

即所谓的“帝道”。

百家争鸣的时空分布

解读 从时间上看,百家争鸣发端于春秋时期,活跃于战国时期,终止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

从空间上看,其主要代表人物主要分布于齐鲁一带与中原地区。

针对练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齐地阴阳、道家、儒学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这反映了(  )

A.学术思想的地域性

B.儒学正统地位衰落

C.北方文学发展缓慢

D.秦国学术水平落后

答案 A

解析 材料体现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地域主导的学术思想不同,故A项正确;汉武帝时期儒学思想成为正统,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北方学术思想发达,但不能说明文学发展缓慢,故C项错误;秦国学习三晋文化,且材料未展示不同地区文化发展程度,故D项错误。

1.印证教材观点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

应用1 材料一反映的是孔子“仁”的思想,倡导以德治国,反对统治者任意刑杀。

材料二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应用2 材料二反映了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源以满足基本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秩序。

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具有很强的民本意识。

2.获取材料信息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辞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

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应用 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

提示 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的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当时及后世社会的发展。

孔子经世济民的情怀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针对练 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

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A

解析 从所给材料分析,孔子兴办私学,不分贵贱招收学生,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也就是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答案为A。

根据所学知识,教育与瓦解宗法分封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

C项和D项在所给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D。

1.(2018·周口高二期末)战国某学派提出:

“绝圣弃智,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这一思想在当时(  )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B.推动了各国的变法运动

C.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

D.维护了社会的等级秩序

答案 C

解析 材料该学派主张“绝圣弃智”,体现出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故C项正确。

2.《尚书·酒诰》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兼爱尚贤B.以民为本

C.主权在民D.克己复礼

答案 B

解析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意思是应当把人民当作镜子,作者强调统治者制定措施要把“民”的反映作为政策好坏的借鉴,故B项正确。

3.(2018·邢台高二期末)墨家的“兼爱”,强调“爱”是不分亲疏、不分贵贱的,对一切人都是一律同等之爱,即“爱无等差”。

这与孔子主张的“仁爱”思想是有所不同的,儒家主张的“爱”是有等级的,即“爱有差等”。

造成儒墨两派观点不同的根源是两者(  )

A.所处的社会背景不同

B.关注的社会群体不同

C.受统治者关注度不同

D.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

答案 D

解析 孔子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墨子出身于平民,他的观点代表了下层广大人民的利益,因此两者代表的阶层利益不同造成儒墨两派观点的不同,故D项正确。

4.中国古代有这样一句人生格言:

“顺境信儒,逆境崇道。

”此格言体现了(  )

A.儒道思想的理性精神

B.道家思想对儒学的继承

C.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

D.社会存在影响意识形态

答案 C

解析 “顺境信儒,逆境崇道”体现了儒道思想的相互补充关系,故C项正确。

5.(2018·乐山高二期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这句话出自《淮南子》,该书系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目的是反对汉武帝推行的政治变革。

从治国思想看,与这句话的主旨最为接近的是(  )

A.法家B.儒家

C.道家D.墨家

答案 C

解析 法家强调的是严刑峻法,实行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儒家倡导仁政,与题目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神农无制令而民从”体现了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

6.某思想家认为:

“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

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

答案 D

解析 材料关键信息: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意思是明君懂得这些,所以不培养仁爱之心而加强威严之势。

这体现了法家主张严刑峻法的治国理念,故D项正确。

课时训练

题组1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世界文明史》中说: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导致中国思想家关注这一主题的主要原因是(  )

A.社会的剧烈动荡

B.“士”这一阶层的出现

C.统治者政策的引导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答案 A

解析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大致相当于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剧烈社会动荡使得士人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的基础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提出不同的治国方案,希望被统治者采纳,因此A项正确。

2.(2018·临沂高二检测)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

这反映了当时(  )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答案 C

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子希望依靠君主重建社会秩序,故C项正确;A、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2019·阜阳三中高二检测)对先秦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子百家在很大程度上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B.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

C.墨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

D.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答案 C

解析 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2000多年传统文化的哲学基础,C项错误,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符合所学知识,正确,不符合题意。

题组2 孔子和早期儒学

4.《论语》记载:

“孔子谓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表明孔子(  )

A.推崇为政以德B.提倡仁者爱人

C.反对奢靡享乐D.注重克己复礼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季氏(鲁国权臣)……八佾(天子乐舞)舞于庭”可知,季氏违反了等级礼仪,孔子表达了周礼遭到破坏后的愤怒,要求克己复礼,故D项正确。

5.据说孔子教过的学生有3000多人,著名的有家住陋巷的颜渊、常食野菜的子路、曾被官府囚禁的公冶长等。

由此体现了孔子的思想是(  )

A.“克己复礼”,贵贱有序

B.“仁者爱人”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D.“有教无类”

答案 D

解析 题干材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其“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

6.(2018·河南三市高二期中)孟子将人民、社稷和君主排定了位次。

人民排在第一位,社稷排在第二位,而一国之君则排在最后一位。

这一排名(  )

A.是当时社会的真实体现

B.体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C.说明孟子反对君主制度

D.反映了社会民主化倾向

答案 B

解析 人民排在第一位,一国之君排在最后一位,体现的是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故B项正确。

7.战国某思想家认为: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为此,他最有可能主张(  )

A.要同等爱护所有的人

B.治理国家要清静无为

C.用仁政恢复人的善性

D.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

答案 D

解析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是荀子的主张,荀子主张性恶论,要用礼乐规范人的行为,故D项正确。

题组3 道家、法家和墨家

8.黑格尔在评价中国古代文化时,认为中国人也曾提出过抽象的思想,思考过纯粹的范畴。

下列文化典籍中,最能印证黑格尔观点的是(  )

A.《孟子》B.《诗经》

C.《论语》D.《道德经》

答案 D

解析 《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里面包含辩证法的内容,是抽象的思想,故D项正确。

9.《商君书》中提到,“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下列观点与其相似的是(  )

A.“制天命而用之”

B.“兼相爱、交相利”

C.“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D.“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答案 C

解析 《商君书》中提到的是法家的主张,“制天命而用之”是儒家的主张,故A项错误;“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是法家的主张,故C项正确;“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是道家的主张,故D项错误。

10.(2018·周口高二期末)墨子提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这一思想(  )

A.继承了儒家的仁爱思想

B.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

C.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要

D.借鉴了无为而治的思想

答案 B

解析 材料体现出墨子兼爱的思想,他的思想体现出无阶级差别,否定了西周的等级制度,故B项正确。

11.(2019·汕头高二质检)据韩非子记载:

孔子死后,弟子散游于诸侯,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墨子死后,墨家学派也分为楚墨的邓陵子、齐墨的相夫子、秦墨的相里勤三派。

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  )

A.各派学说不断发展革新

B.经济体制影响学术进步

C.文化融合的趋势增强

D.政治分裂阻碍文化发展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儒家学派内部逐渐分为八派……秦墨的相里勤三派”,儒墨两家的分化,恰恰体现了他们的思想在传播过程中与各地原有思想的融合,故C项正确。

12.(2018·湖北四地七校联盟高二期中)《论语·述而》曰:

“子……弋不射宿(孔子主张可以射飞鸟,但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下列言论所蕴含的思想与“弋不射宿”相符的是(  )

A.治民无常,唯法为治

B.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C.人主不公,人臣不忠也

D.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答案 D

解析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要求人类适时适度地开发自然资源,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理念,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13.(2018·邯郸高二期末)《孟子》中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孔的渔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由此可知,孟子主张(  )

A.遵从规律发展生产充实百姓财富

B.鼓励农民按照农时辛勤劳动

C.政府不要干预百姓的生产生活

D.古代已经普遍形成环保意识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孟子》中说: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可知,孟子主张统治者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行仁政,故A项正确。

14.(2018·黄山高二期末)“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主妾无等,必危嫡子;兄弟不服,必危社稷;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答案 A

解析 题中的言论属于法家学派,“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是法家的主张,故A项正确。

15.先秦有思想家认为:

“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

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

A.民贵君轻的主张

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

C.克己复礼的思想

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

到了一个国家,选择最重要的事情进行劝导:

假如一个国家昏乱,就告诉他们尚贤尚同的道理;假如一个国家贫穷,就告诉他们节用节葬。

这是墨子的主张;B项符合材料主旨,故B项正确。

A、C、D三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6.阅读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得乎丘民而为天子。

材料二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材料三 文王行仁义而王天下,偃王行仁义而丧其国,是仁义用于古而不用于今也。

故曰世异则事异。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表达的是哪一学派的观点或主张?

(2)试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的观点分别作简单的评价。

答案 

(1)材料一体现的是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材料二体现的是道家的辩证法思想;材料三体现的是法家的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和变法革新的思想。

(2)儒家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其根本目的在于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法家的思想是一种进步思想,主张积极进取、变法改革,反映了上升时期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

解析 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特点分析判断出每则材料属于哪一思想流派,进而回答问题。

评价时应结合历史背景并深入实质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