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6867335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605.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docx

兽医免疫学动物医学免疫学课件重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现代的免疫概念:

指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并能将非己物质清除的复杂的生理学反应。

免疫的基本特性

1.识别自己和非己(recognitionofselfandnonself ):

是免疫应答的基础

2.特异性(specificity)即针对性,指机体的免疫应答和由此产生的免疫力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免疫记忆(immunologicalmemory)记忆产生的根源是免疫记忆细胞的产生。

免疫的基本功能

1.免疫防御(immunedefence):

即抗感染免疫,针对的是病原微生物。

2.免疫自身稳定(homeostasis):

指清除变性、损伤及衰老细胞的功能。

3.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ce):

指识别、杀伤与清除体内突变细胞的功能。

针对的是机体内部的敌人——肿瘤细胞。

英国医生Jenner发现牛痘预防天花

Vaccine:

牛痘苗,现泛指“疫苗”。

Vaccinate:

免疫接种牛痘苗现泛指免疫接种。

Vaccination:

牛痘接种今译为“(疫苗)接种”。

克隆(或细胞系)选择学说

⏹认为机体内存在有识别多种抗原的细胞系,在其细胞表面有识别抗原的受体;

⏹抗原进入体内后,选择相应受体的免疫细胞使之活化、增殖最后成为抗体产生细胞及免疫记忆细胞;

⏹胎生期免疫细胞与自己抗原相接触则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因之成体动物失去对“自己”抗原的反应性,形成天然自身耐受状态,此种被排除或受抑制的细胞系称为禁忌细胞系;

⏹免疫细胞系可突变产生与自己抗原发生反应的细胞系,因之可形成自身免疫反应。

免疫学的应用

1.免疫学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1)免疫学诊断

(2)免疫学预防(3)免疫治疗

2.免疫学促进了生命科学的发展:

(1)免疫学理论对生命科学研究的促进

(2)免疫学技术队生命科学研究的推动

第一章

1.抗原(antigen,Ag):

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产生致敏L-C和(或)抗体,并能与相应的致敏L-C和(或)抗体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例如:

乙型肝炎疫苗、禽流感病毒、禽流感灭活苗

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能。

反应原性(reactigenicity)又称为,免疫反应性。

抗原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性能。

抗原性=免疫原性+反应原性

2.完全抗原:

又称免疫原(immunogen):

在具有免疫应答能力的机体中,能使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

半抗原不属于免疫原。

3.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antigen):

又称半抗原(Hapten),单独存在时只具有反应原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

大多数的多糖、类脂、药物等如二硝基酚、青霉素。

复合半抗原:

无免疫原性,但有免疫反应性。

简单半抗原:

无免疫原性,无免疫反应性。

半抗原只有结合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的载体是,才能引起再次免疫反应称载体效应,其证明T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主要和免疫原的载体相互作用,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则和完整抗原的半抗原决定簇相互作用。

载体:

是能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大分子物质。

即半抗原+载体=完全抗原

常用载体:

BSA(牛血清白蛋白)OVA(卵清白蛋白)HSA(人血白清蛋白)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异源性(foreignness)异源性又称异物性,是构成抗原的首要条件。

二、大分子有机物抗原的免疫原性与其分子大小密切相关

三、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和立体构像的复杂性

•分子结构和空间构象复杂者抗原性强。

•对蛋白质抗原来说,凡是含有芳香族氨基酸的蛋白质抗原性较强,如酪氨酸。

•多肽链中的二硫键也起重要作用。

(形成环形结构)

四、物理状态及可降解性

1.抗原的物理状态:

一般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

一些免疫原性弱的可溶性抗原,可由于分子的聚集增加质点的大小或吸附在颗粒表面,从可增加或使其获得免疫原性。

2.抗原分子的可降解性对免疫原性有明显影响 

1.免疫三大特点:

识别自己和非已、特异性、记忆性,其中最大特点是特异性.

2.特异性的含义

所谓特异性(Specificity)是指物质之间的相互吻合性、针对性、专一性。

.抗原决定簇(antigenicdeterminant,AD)

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的化学基团,又称为抗原表位(epitope),既是免疫活性细胞识别的部位,又是与相应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相结合的部位。

交叉反应:

抗原除了能与自身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外,还能与其它的抗血清发生反应。

这种抗原抗体的反应就是交叉反应。

医学意义:

1)利用交叉反应推测物种进化的亲缘关系和进行疾病的诊断和病因的探析。

2)影响免疫诊断的结果。

免疫应答:

机体接受抗原物质刺激后,体内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和产生效应的过程。

包括抗原递呈、淋巴细胞活化、免疫分子形成及免疫效应发生等一系列的生理反应。

通过有效的免疫应答,机体得以维护内环境的稳定。

初次应答:

是机体第一次接触某一抗原物质所发生的免疫应答。

再次免疫应答:

机体第二次接触同样的抗原而发生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其特点:

初次应答刺激幼稚B细胞,比较缓慢柔和,产生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生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力较低的IgM。

再次免疫应答特点:

再次应答刺激记忆B细胞,较快速激烈。

产生抗体的潜伏期短,产生的抗体滴度高,维持的时间长且多为高亲和性IgG等其他类抗体。

1、半抗原-载体现象:

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但当与大分子物质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

2、载体效应:

半抗原只有结合在与初次免疫所用的载体相同时,才能引起再次免疫应答。

1.小分子半抗原可通过与载体大分子结合而获得免疫原性,获得特异性抗体

2.载体不仅增加了半抗原分子的大小,使之获得免疫原性,而且在再次应答的免疫记忆中起重要作用,再次应答由载体决定。

3.大多数天然抗原都可看作是半抗原-载体复合物,半抗原实质上就是抗原决定簇,而其余部分则为载体。

4.细胞介导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决定于载体,而体液免疫应答的特异性决定于半抗原。

类属Ag:

指存在于同属生物中的共同Ag。

如A群沙门氏菌有OAg1、2、12三种不同的AD。

D群OAg有9、12二种不同的AD。

O1、O2为A群特异的Ag,O9为D群特异的Ag。

O12为A、D群类属Ag。

异嗜性抗原(Forssman抗原):

指不同种系或无亲缘关系的生物之间共同具有的Ag。

属于共同Ag的特殊情况。

异嗜性抗原被认为是自身免疫病之因。

抗毒素(antitoxin):

外素毒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这种抗体称之为抗毒素。

外毒素经0.4%甲醛处理,可脱毒而保留原有抗原性成为类毒素。

类毒素:

一些经变性或经化学修饰而失去原有毒性而仍保留其免疫原性的毒素。

1.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antigen,TDAg)

B细胞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中,需Th协助的Ag,称TDAg或T细胞依赖性Ag。

如:

异种组织、微生物等。

2.非胸腺依赖抗原(thymusindependentantigen,TIAg)

不需TH协助,直接刺激B-C分化成浆细胞的抗原。

如细菌脂多糖(LPS)、肺炎球菌荚膜多糖(SSS)、PVP等。

TD抗原与TI抗原的区别

结构特点载体表位无载体表位

T细胞辅助需要不需要

免疫应答体液和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抗体类型多种IgM

免疫记忆有无

第二章抗原

抗体(antibody,Ab):

在抗原和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下,由B淋巴细胞转化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结合的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包括IgG、IgM、IgA、IgD、IgE

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抗体的结构:

分子巨大,所有抗体都是有1个或多个单体组成.

单体:

由四条多台链和几对二硫键接成的一个基本单位成为Ig单体

四肽链结构所有Ig的基本单位都是四条多肽链的对称结构。

重链(heavychain,H链)其中两条相同的长链称为重链,由446个aa组成,结合有不同含量的糖,故Ig属糖蛋白。

轻链(lightchain,L链)两条相同的短链称为轻链,由214个aa组成。

重链和轻链二硫键连接

稳定区(constantregion,C区)

肽链aa组成和排列相对恒定区域,称为稳定区,决定着抗体分子的多种生物活性,由L的1/2、H的3/4组成。

根据H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

重链分5类:

αγδεμ

Ig:

IgAIgGIgDIgEIgM

根据L链恒定区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不同分为:

两型:

κ、λ

可变区(variableregion,V区):

抗体分子肽链N-端,L链的1/2和H链的1/4的aa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故称可变区。

是识别AD和决定抗体特异性的部位。

高变区(hypervariableregion):

在V区内,重链与轻链各有3个特殊区域,在这些区域aa排列顺序变化大大超过V区的其他部分,这些区域称为超变区或高变区,又叫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gregion,CDR)。

框架区(Frameworkregion,FR):

维持超变区的空间构型,FR1,FR2,FR3,FR4

每条L链和H链的高变区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单一的抗原结合位点。

每个IgG分子有2个抗原结合位点,在功能上称为双价抗体。

抗体的免疫学功能

1.调理吞噬作用:

与具有FcR的吞噬细胞结合,可提高其吞噬能力。

免疫学上称为调理作用,这类抗体称为调理素(opsonin)。

这类亲细胞抗体在与抗原结合前或后都能与细胞结合,只是在与抗原结合后,增加了与细胞的结合能力

2.ADCC作用抗体依赖性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cell-mediatedcytotoxicity)当抗原为细胞且效应细胞为K-C或NK-C等时,靶细胞与相应的抗体结合,K-C或NK-C可与结合在靶细胞上的IgG的Fc片段结合,从而被活化,释放溶细胞因子,裂解靶细胞。

3.引起过敏反应效应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细胞时,引发Ⅰ型过敏反应。

4.免疫调节作用B-C的BCR与sIg都能与同一种抗原结合,两者之间存在竞争同一种抗原的关系,由sIg结合的抗原通过与B-CFc受体结合,导致B-C释放抑制因子,抑制其活化,而抗原与BCR的结合则导致B-C的活化。

5.与IgG选择性通过胎盘有关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免疫球蛋白,与Fc片段及Fc受体有关。

(二)胃蛋白酶水解

1.酶解位点H链间二硫键近C端

2.酶解片断1、个大分子——F(ab')2、几个小分子——pFc′

3.酶解片断的生物学活性

F(ab′)2

(1)具有双价抗体活性,因而与抗原结合能够形成沉淀,可见现象。

(2)其特性和功能与Fab相同。

pFc′无任何生物活性,为小分子肽,不能结晶。

抗体的类与型

类(class):

依据其重链C区的理化性质及抗原性差异。

Fc段氨基酸组成,约60%不同,重链决定Ig的种类。

IgG(γ)、IgA(α)、IgM(μ)、IgD(δ)、IgE(ε)

型:

(1)根据轻链C区的抗原性不同,分为κ、λ两个型。

(2)每个Ig分子中的两条轻链都是相同的,在一个Ig单体分子上不可能同时出现κ和λ两种轻链。

五类抗体的理化特性和免疫学功能

一、IgG

Ø1IgG是介导体液免疫的主要抗体,是再次免疫的主要抗体;

Ø2单体形式存在于血清和其它体液中;血清中含量最高,占血清Ig总量的3/4,半衰期最长(21天左右);

Ø3结合补体,激活补体的传统途径;

Ø4唯一通过胎盘的Ig,穿过胎盘,介导新生儿抗感染免疫;

Ø5结合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K细胞、NK细胞,参与调理吞噬和ADCC效应;

Ø6其Fc段与葡萄球菌A蛋白(SPA)结合,可以纯化抗体,也可以用于免疫诊断;

Ø7抗感染的主要抗体(抗菌、抗病毒、中和毒素);同时也是血清学诊断和疫苗免疫后监测的主要抗体。

二、IgM

五聚体IgM:

1五聚体形式存在于血液中

2分子量最大,不能穿过血管壁和胎盘

3个体发育中合成最早的Ig,脐带血中IgM增多,提示可能存在宫内感染。

4IgM是抗原刺激后出现最早的抗体,半衰期短,故检测IgM水平可用于传染病的早期诊断。

5结合和激活补体的能力最强?

6调理吞噬和凝集作用比IgG强?

v单体IgM:

为mIgM,是B细胞的重要表面标志,是最早出现的BCR。

三、IgA

1.分为两种类型:

血清型IgA:

单体,存在于血清中。

分泌型IgA(SIgA):

含J链和分泌片的二聚体,存在于胃肠道和支气管分泌液、初乳、唾液和泪液中

2.SIgA不能通过胎盘,但初生动物可以从母乳中获得SIgA。

3.SIgA是参与粘膜局部免疫的主要抗体滴鼻、点眼、饮水

4.中和毒素、调理吞噬

四、IgE

1.种系进化中最晚出现的Ig,血清中含量最低

2.单体形式存在

3.结合肥大细胞和嗜碱性性粒细胞,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4.在抗寄生虫感染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IgD

1.单体形式存在血清中,含量低,仅占血清总Ig的1%;

2.分子结构类似于IgG,但不能通过胎盘,也不能激活补体;

3.表达在B细胞膜上的smIgD是成熟B细胞的重要标志,参与B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

4.血清中的IgD功能不清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一、与抗原特异性结合

Ig与Ag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必需是超变区与抗原的空间构象完全吻合。

与抗原结合后,可介导体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效应(中和病毒、毒素,过敏反应)

与抗原结合后,体外可产生凝集、沉淀现象用于检测等。

二、激活补体

抗体(IgG1、IgG2、IgG3、IgM)与相应抗原结合后,发生变构,其重链恒定区上的补体结合点(CH2)暴露。

C1q与之结合,从而使补体各成分激活。

三、结合Fc受体

主要通过IgG/IgE的CH3/CH4功能域与位于不同细胞上的Fc受体结合,介导不同的生物学效应

四、通过胎盘

IgG是人类唯一能从母体通过胎盘转到胎儿体内的Ig。

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antibody,PcAb):

指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如:

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

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antibody,McAb)第二代抗体由单个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同一抗原表位的抗体。

单克隆抗体的特性

1、高度均一性:

纯度很高的均一性抗体

2、高度专一性:

只对抗原分子上某一抗原决定簇起反应

3、大量产生及稳定性:

杂交瘤细胞能在体内外无限繁殖之传代.

ADCC:

抗体依赖的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作用。

第四章补体

1.补体(complement):

存在于人和动物正常新鲜血清中具有酶样活性的一组不耐热的球蛋白,是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分子。

补体的理化性质及生物学特点

1.补体蛋白多为糖蛋白

2.肝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是补体合成和分泌的主要细胞

3.含量相对稳定,不受免疫的影响;

3.连锁反应性:

4.不稳定性,对理化因素的作用敏感

5.代谢率高,血清中补体蛋白每天约更新一半。

6.与Ag-Ab复合物结合并被激活,其作用没有特异性

7.作用的双重性:

生理、病理

补体的激活是指补体各成分在受到激活物质的作用后,在转化酶的作用下从无活性酶原转化为具有酶活性状态的过程。

激活补体的途径:

◆经典途径(classicalpathway)

◆替代途径(alternativepathway)

◆MBL途径(mannose-bindinglectinpathway)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

定义:

由抗原抗体复合物作为激活物的

激活过程

阶段:

识别阶段C1与Ag-Ab的补体结合部位结合后,随即被激活,这一过程称为补体激活的启动或识别

活化阶段C1s→C4、C2→C3、C5C3转化酶(C4b2a)的形成C5转化酶(C4b2a3b)的形成

攻膜阶段C5的活化攻膜复合体的形成

1、补体经典激活途径涉及3个功能单位:

识别单位:

C1q、C1r、C1s(活化的C1)

激活单位:

C4、C2、C3(C4b2a是C3转化酶,C4b2a3b是C5转化酶)

攻膜单位:

由C5-C9组成。

2、C1的激活需要满足的条件:

(1)必须是抗原-抗体复合物才能激活补体;

(2)单个的C1分子必须同时与两个以上的IgG的Fc段结合才能激活,而IgM只须一个分子即可启动经典途径(为什么)。

补体替代激活途径

☐激活因子为脂多糖等

☐激活顺序为:

C3→C5→C6→C7→C8→C9

☐参与成分:

B、D、P因子、C3、C5-C9

☐旁路途径的优势:

在机体内产生抗体之前即可发挥作用,在感染早期的抗菌意义重大。

与传统途径比较有2点不同:

⏹不需求C1、C4和C2的参与,激活过程由另一组血清因子所实现。

⏹诱因不尽相同。

如:

聚合IgG4、IgA2、IgD、IgE、LPS、眼镜蛇毒、某些肿瘤细胞膜等因子均能直接活化C3;

●相同点:

C5以后的活化过程。

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定义:

由急性期蛋白引起的补体系统激活过程

阶段:

识别阶段:

MASP形成,裂解C4,C2分子

活化阶段:

C3→C5

攻膜阶段:

C5b→C5678(9)n(MAC)

补体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

比较项目经典途径MBL途径旁路途径

主要激活物IC病原体甘露糖细菌脂多糖等

参与成分C1-9MBLSPC3,C5-9

C2-9B、D、P因子

C3转化酶C4b2bC4b2bC3bBb

C5转化酶C4b2b3bC4b2b3bC3bnBb

作用在抗体形成后发在感染早期即在感染早期即

挥作用,参与特异发挥作用,参发挥作用,参

性免疫应答。

与非特异性免与非特异性免

疫应答。

疫应答。

五、补体系统的生物学活性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效应

⏹导致靶细胞的溶解,可以抵抗病原微生物的感染起免疫防御作用

⏹某些病理情况下,补体系统可导致宿主细胞溶解,引发组织损伤与疾病。

例如,针对细胞表面自身抗原的抗体可固定补体,形成膜攻击复合物,导致正常细胞溶解。

⏹当某些病人出现先天性或后天性的补体缺陷时,出现的最重要表现是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而出现反复性感染。

(二)调理作用

补体和抗体均具有调理作用

1、存在于血清中的促吞噬作用物质称为调理素(opsonin)。

调理素与细菌及其它颗粒物质结合,可促进吞噬细胞对颗粒物质的吞噬作用。

2、在吞噬细胞表面有多种补体受体,如CR1,CR3,CR4等,结合了靶细胞或抗原的补体片段(C3b/C4b)可与吞噬细胞表面的补体受体特异结合,促进两者的接触,增强吞噬作用和胞内氧化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抗感染能力增强。

(三)细胞粘附作用

⏹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血小板、红细胞及B细胞都有CR1受体,结合C3b,覆盖有C3b的颗粒结合到上述细胞的过程称为细胞粘附。

⏹细胞粘附在抗感染免疫和免疫病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调理吞噬、趋化作用、清除免疫复合物等。

(四)促进中和及溶解病毒作用

⏹在病毒与相应抗体形成的复合物中加入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

⏹在没有抗体存在时,补体也可对病毒产生溶解灭活作用。

阻断病毒与细胞的吸附过程

调理吞噬

(四)炎症反应(inflammatoryresponse)

⏹C3a和C5a对中性粒细胞具有趋化作用,吸引具有相应受体的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向补体激活的炎症区域游走和聚集,增强炎症反应。

⏹C3a,C4a,C5a,具有过敏毒素作用,可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等脱颗粒,释放组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强。

(五)免疫复合物的溶解

循环IC可激活补体,所产生的C3b与抗体共价结合(Ag-Ab-C3b),C3b与红细胞、表面CRl的相互作用(免疫粘附),通过血流被转运至肝脏、脾脏,被局部的吞噬细胞所清除。

由于红细胞血小板数量巨大,故成为清除1C的主要参与者。

此外,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也具有此功能。

C3的激活:

C4是有C1s激活的第一个分子。

在C1的作用下C4的a-链在N端裂解位点被裂解,使C4断裂成为C4a和C4b。

其中C4a存在于液相具有过敏毒性。

C4b有不稳定的膜结合位点,能直接与细胞膜结合。

C4b与膜结合后可固定C2,在C1s作用下将其裂解成C2a和小分子C2b.。

C2b释放到液相,也有过敏毒性;C2a结合在C4b上形成C3转化酶C4b2a,从而导致C3的裂解。

第五章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

控制和执行免疫功能的系统,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组成。

免疫器官:

胸腺、骨髓、腔上囊、淋巴结、脾、哈德氏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免疫细胞:

T、B淋巴细胞、NK、K、辅佐细胞、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分子:

抗体、补体、细胞因子等

中枢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包括骨髓、胸腺和法氏囊。

骨髓:

血细胞分化的场所,所有免疫细胞的发源地,B细胞发育分化成熟定居的地方。

免疫,造血功能,又是外周免疫器官。

胸腺:

T细胞发育分化成熟的场所,单位胸腺小叶。

(1)提供T-C分化成熟的场所

(2)产生胸腺激素,诱导T-C成熟。

脾脏:

脾脏是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

含有大量的B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其中T︰B=40︰60

(1)滤过血液作用

(2)滞留淋巴细胞的功能(3)免疫细胞识别抗原、增殖、产生免疫免疫应答的场所。

(4)产生吞噬细胞增强激素

 

种类中枢周围

器官名称胸腺骨髓淋巴结脾扁桃体

发生时间早较晚

抗原剌激无直接影响体积增大、结构发生变化

功能培育初始T、B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免疫应答

表面标志:

淋巴细胞表面存在着大量不同种类的蛋白质分子。

表面抗原,表面受体。

表面抗原:

在淋巴细胞表面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的表面分子。

由于是在淋巴细胞分化过程中产生的,所以又称为分化抗原。

T细胞:

(1)表面抗原(CD):

OKT系统,Leu(leukocyte)系统

CD2:

与CD58(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3,LFA-3)结合诱导T-C活化。

LFA-1:

与细胞间粘附子-1(ICAM-1)结合,促进T-C与其他细胞(B-C,APC)的相互作用。

CD3:

仅存在与T细胞表面,由5条多肽链形成3个二聚体的复合体,与TCR形成含有8条肽链的TCR-CD3复合体

CD4和CD8:

分别称为MHC-Ⅱ类分子和MHC-I类分子受体在同一细胞表面只表达一种。

T细胞分两大亚群:

CD4+T细胞和CD8+T细胞。

CD4位于TH上,识别MHC-Ⅱ类分子非多态区并与之相结合,构成TH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CD8位于细胞毒性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